祖以杖擊碓參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參鼓入室;祖以
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祖以杖擊碓參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參鼓入室;祖以
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
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
性行 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
,隱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
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
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
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
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
汝邊。」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
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听,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
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
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味,見有遲疾。迷人念佛,
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
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
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
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
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
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
千。念念見性,常行十直,到如彈指,便親彌陀。使君但行
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仃佛印水迎請?若悟
無生頓法,見西才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
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如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
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
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
;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
,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
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
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 ,貪 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
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
,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
性內照,參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
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凡性,悉皆禮拜,俱嘆善哉!唱言︰『普
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
能行,如東才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惡,但心清淨
,即是自性西方。』
有一次,印度僧人蘇諾那努力地學禪坐了很精進地,日復一日,卻似乎毫無進步:
在困擾之下,蘇諾那覺得他試著放鬆的努力徒然增加自己的緊張,而且他愈努力要專注、控制散亂的念頭,念頭就愈多。他就去請教佛陀,最卓越的禪坐大師!這問題,表明他的挫折感。
「你還記得你年輕末出家前是怎麼調西他絃 [編按:西他是一種印度樂器,類似吉他] 的嗎?」佛陀問他。佛陀非常清楚這個弟子的過往,眼前這位比丘的確來自樂匠階級。
「什麼時候的音樂最美妙,是絃緊繃呢?或是絃鬆弛的時候?」佛陀平靜地詢問。
「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尊貴的佛,中道與平衡永遠是最理想的。」蘇諾那說。
「修禪定正是如此,年青的比丘,」佛陀宣說:「同樣的,你必須調整心的鬆和緊,慢慢地找出最適合你的情況。不要過分擔心進步的問題,持之以恆是成功的密訣。練習,練習,還是練習!
禪不在靜處,不在鬧處;不在思量分別處,不在日用應緣處。然雖如是,第一不得捨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參。忽然眼開,都是自家屋裏事。
今時士大夫學道,多是半進半退。於世事上不如意,則火急要參禪;忽然世事遂意,則便罷參。為無決定信故也。禪乃般若之異名,梵語「般若」,此云「智慧」。當人若無決定信,又無智慧,欲出生死,無有是處。
禪和子尋常於經論上收拾得底,問著無有不知者。士大夫向九經十七史上學得底,問著亦無有不知者。卻離文字、絕卻思維,問他自家屋裏事,十個有五雙不知。他人家事卻知得如此分曉。
如是,則空來世上打一遭,將來隨業受報,畢竟不知自家本命元辰落著處,可不悲哉!所以古人到這裏,如救頭燃。尋師決擇,要得心地開通、不疑生死。
今時有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豬地休去歇去,又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又教人是事莫管;如是諸病,枉用功夫,無有了期。
但只存心一處,無有不得者,時節因緣到來,自然觸著磕著,噴地醒去。
把自家心識緣世間塵勞的,回來底在般若上,縱今生打未徹,臨命終時定不為惡業所牽,來生出頭,定在般若中,見成受用。此是決定的事,無可疑者。
但自時時提撕,妄念起時,亦不必將心止遏,只看個話頭。行也提撕,坐也提撕,提撕來,提撕去,沒滋味,那時便是好處,不得放捨。忽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便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佛說,過去久遠劫以前,有一位梵志,名叫昆羅摩,具有萬貫家財,一生享用不盡。這位梵志生平樂善好施,經常用無量的金銀七寶和衣被、飲食、臥具、醫藥、房舍,布施城中無數的民眾。梵志雖然廣行布施,未來必然獲得無量福德善報,但是佛說,他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卻不如建造一幢精舍布施給十方清淨僧眾,令其靜修、弘法、辦道的功德大。如果有人進一步發心,不但廣做前述兩項功德,並且發心皈依三寶,又不如自己發心受持五戒的功德大。
再進一步說,如果有人不但廣做布施,以房舍供養僧寶,自己又受持三皈五戒,但卻不如在極短暫的時間裡自己發出慈愍心,平等對待眾生的功德大。
再深一層說,雖然有人樂善好施、建寺安僧、發心愛持三皈五戒,又發慈悲心平等、關懷眾生,但是卻不如於須臾之間對這個世間生起無常之念,警惕自己不可貪著、享樂這個無常世間的「發心」之功德大。
這是為我們明示,凡夫眾生學布施的發心次第,一定是由外而內,由外布施而導入內布施的修學領域。兩凡夫行外布施時,必然是以「貪著心」布施,不論做再多的布施功德,都會無常滅盡,不如自己反觀自照,受持三皈五戒,進而發「出離生死心」修行的力量,導入獲證涅槃的功德大。這是以自我修行解脫為出發點,由內布施—內在精神生命的開發、完成,而導向外布施—開發佛道慧命的深廣布施領域,另一層令眾生依循的修持方向。
大乘經論將不淨施的種種心態區分出來,正顯示出現在廣大的布施者(不論外道或佛教徒)種種與佛道不相應的布施心態。身為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淨土,或者想發願繼續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都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以下所說數點不清淨布施發心的其中幾種?
《1》你皈依佛門後,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沒有選擇性的布施。如鬼神廟、道教、一貫道……,統統布施,而結下許多未來障道的因緣?(按:佛末曾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今僅就不淨施心態做反省)。
《2》你會為了向佛祈求錢財,因有所為而布施嗎?
《3》你會因為愧對他人,為了彌補自己對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嗎?
《4》你會因為在旁看見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責,或怕好施者嫌責自己不發心布施,而跟進布施嗎?
《5》你會因為畏懼受施的「對方」而勉強布施嗎?
《6》你會為了取悅他人而布施嗎?
《7》妳會因為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三寶祈求長命或祈求來世善果嗎?
《8》你會因為受到鬼神影響(如乩童作法、扶鸞消災)而歡喜布施嗎?
《9》你會因為自恃富貴多財應該廣為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嗎?
《10》你會因為看見朋友布施,為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強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嗎?
《11》你會因為在布施後,與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瞋恚受施者嗎?
《12》你會因為仗著自己財多勢大而以憍慢自負之心行布施嗎?
《13》你會為了沽名釣譽,假借慈善或佛教名義廣行布施嗎?
《14》你會為了在三寶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婚姻幸福等視願而行布施嗎?
《15》你會因為碰上身體不適,或因為父母、子女、朋友……有難、生病,為了解難、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嗎?
《16》你會為了吸引、拉攏信眾、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嗎?
《17》你會因為布施的對象是貧窮患者,而對他生出輕賤不敬之心嗎?
《18》你會因為事先得知施與受施者能獲得權勢而歡喜布施嗎?
《19》你會因為畏懼錢財被人偷盜而布施嗎?
《20》你會因為身邊有閒錢,放著無用而布施嗎?
《21》你會因為被受施者以惡口訶罵、索錢而布施嗎?
《22》你會因為親愛、憐惜對方而布施嗎?
《23》你會因為死之將至,擔心錢財去向而布施嗎?
《24》你會為了求得好名譽,受人重視,列為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嗎?
《25》你會因為事先預知在某種場合布施後,能獲得尊貴之名而布施嗎?
《26》你會因為知道受施的對象具有優秀才華,超勝於你,而在布施後,嫉妒他嗎?
《27》你會因為對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財勢而行布施嗎?
《28》你會有:「庸俗小人,以愚賤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況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嗎?
《29》你會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嗎?
《30》你會因為結識之友皆是樂善好施者,為鞏固友誼,而行布施嗎?
《31》你會因為獲知:「我的怨親債屬,因為力行布施,名譟一時,名聲勝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還牙,以布施之道,貪求聲名利祿,而行施捨嗎?
《32》你會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獲得千萬億倍的福德果報」的心理。因貪求樂報而行布施嗎?
如果你雖然皈依佛門,而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仍有上述種種不淨施的心態與未述及的種種不清淨布施之心,皆與佛道不相應。或者有人自認已經發菩薩心,已在廣積淨業資糧,而依然有以上一種或數種不淨施心態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亂」,尚未認識布施修學的次第。雖然來生可獲得富貴果報,但因此富貴因緣,而使你又增加許多造作墮落惡道的逆增上緣。這種富貴果報不是出世清淨之福,不與本願所說的菩薩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的出世菩薩行願相應。
《
吃素也需有智慧的抉擇
近年來,在一片現代飲食觀的反思、重建思潮中,「素食」異軍突起成為西方飲食的新浪潮,不只引領西方生活新型態的樂活族(LOHAS)和慢活族(SLOW)
調和為健康之本
調和為健康之本
在佛教的觀念裡,又稱飲食為「藥石」,將生理飢餓當作一種病痛來看待,飲食的需要並不是為了貪圖口腹之欲的享受,而是為了醫治飢病,提供身體健康所必須的養分,使人不至於因飢渴所苦,身心健康,才能無罣礙的修道行道。
在佛教的飲食觀中,首要講求「調和」,隋代天台宗大師智顗曾在《摩訶止觀》中講述「調五事」:調食、調眠、調身、調息、調心,即由生理到心理的次第調和,「調食」就列在調和首要之事。所謂的「調和」,正如佛法裡所講的「中道」,不執兩邊,行於中間;「調食」也就是要吃得剛剛好。
怎麼樣才是吃的剛剛好呢?《摩訶止觀》中的解釋為:「不飢不飽是食調相。」不因美味而多吃、貪吃,必須傾聽身體的聲音,適量飲食才能讓身體感到舒適,暴飲暴食只會令腸胃負擔沉重,日子一久自然堆積成疾。佛陀在世時,便鼓勵弟子實行一坐食法,在面對每一次飲食的當下,能清晰覺察自己此刻所需,好好地只打一次菜,坐下來用心品嚐眼前的食物。
除了「適量」以外,「適時」也是飲食調和裡的重要觀念,在佛教飲食觀裡有所謂的「時食」和「非時食」,也就是在應該進食的時間裡進食,養成規律飲食的習慣,讓身體機能在循環上有所依循,不至於亂了節奏,出現失序的現象。
曾擔任營養師的林宗美表示,佛教飲食所提倡的調和觀念,其實與西方營養學講求「飲食均衡」的觀點雖不同源但同理,或許智顗大師的年代離我們已經太遙遠,現代人的飲食問題更多是文明病,對於容易取得的速食毫無節制、吃下太多的基因改造食品、加工食品,這些問題遠比古時候要複雜得多,但一千多年以前所提出的觀點,至今仍是一個飲食不變的基本準則。
節制的哲學
智顗大師在《小止觀》中還談到了飲食節制的觀念:「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除了「調和」的基本觀念以外,「節制」也是佛教飲食觀中的一門重要哲學。佛經中所說的飲食節制,跟我們現代所熟悉的「節食」觀念不同,現代人節食,通常是為了搶救營養過剩的肥胖身材,而採取的非常手段,往往矯枉過正,衍生出更多不良的後遺症。
關於節制的觀念,唐代百丈懷海禪師的《百丈清規》裡也提到:「以減食為湯藥。」「減食」這個觀念在佛教飲食觀裡是歷史久遠的,佛陀在世時就常讚揚迦葉尊者的頭陀行一食法,提倡節量飲食。現代人飲食畢竟與出家人的修行不同,佛教「減食」的概念,在現代飲食上應可以理解為「減少不適當的飲食」。
不適當的飲食,一方面指過量問題,林宗美指出應該提倡「吃七、八分飽」的概念,主張讓身體感受去告訴自己控制飲食慾望,讓身體適時休息。一方面則是飲食內容的適當與否,高熱量、油膩、太甜、過鹹、辛辣的食物,都容易累積身體負擔,想要不生病都難。
修行不在身上修持。而應以整個虛空、整個法界,做為修行壇場,以及
做為身體,此情況下如何?
以整個法界做為身體,或以心住於法界來修持,或以整個法界做為法身
。
要了解幾個觀念:把自己觀想空掉了,變成光體或只剩下外形在此。二
者有何差別?沒有差別。是我蘊,是我執,我變成光體了。也是我執,有我
的感覺,我感覺空掉了,成了一個外形,也是我執,實際肉體換成另一個不
執著外形,從頭到尾未走出我的感覺,一切修持在我知、我覺內。
修行第一步:去除我執。此執著之修行,每人皆有犯到,外面修行者,
有可能修持一輩子,皆在我執裡修持,第一產生「我」,我主觀之觀念:我
認為怎樣,「我」使心胸不能寬廣,亦無法空掉。
「空」首先需要放棄。修一輩子,還是在我的感覺或輕或重中過日子,此
種修持不快樂,從來未體會到「空」,密宗行者在身體上修持,是對的,但
不是離開肉體,在外胡思亂想,是肉體、心理合成一體。在空性中起觀,在
空性中安住,如是只有光體或是空空一個影,皆無效,有如五十步笑一百步
,皆執著在身體。
沒有寬廣之心,無法體會佛法之大意。比喻:安住在法界中,自己空掉
了,以整個法界為法心。廣大虛空中,我只感覺到我空空之外,在虛空中想
個廣大虛空,還是換湯不換藥,此種修持法不快樂。把人之心切一半,上方
是佛,下面是凡間,人活在此時,又去想個未來世界,如此身心脫離,精神
錯亂,也不會快樂的。沒有意義。
在虛空中,把自己放開;每人身體皆具有五大種字,地、水、火、風、
空每個人出生的身體之地、水、火、風、空,是差不多肉體的是四大(地、水
、火、風)所假合,每人器官皆是由地、水、火、風組合而成。肉體─地、血
液─水、熱度─火、呼吸─風。
身體器官如肝臟可能10%水及100%地假合,肉體是實在的,但千瘡百孔
,一個洞一個洞如蜂巢,我們的心如不微細不清淨就未能察覺到地、水、火
、風之組成,宇宙一切也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所以佛祖曰:「自己
本來法性清淨」。每個人把我們組織分解回到最原始點回到最細之組織地、
水、火、風,地、水、火、風如一粒一粒明珠上被黑煙蓋住那是業力每人無
量無邊的業力把地、水、火、風做成不同組合;地、水、火、風結合的力量
是業力,每人回到最原始點,化解到最原始點的地、水、火、風,你的地、
水、火、風與我的地、水、火、風有何不同,自己的地、水、火、風的法界
地、水、火、風,有何分別;眾生最原始皆從大日如來而來一切眾生皆是地
、水、火、風,地、水、火、風、空物質界,〈空住之環境〉叫做五大,外
在物質界地、水、火、風、空之存在,在於沒有覺受者是不存在的,如合歡
山下雪時對你有存在嗎?但你沒有覺受到世界,因有你才覺得世界存在,地
、水、火、風、空加上感覺意識成六大,法界叫做六大緣起。一切本是大日
如來種字 〈地、水、火、風、空〉真言教主大日如來是一切
根本,一切眾生回到最原始點之清淨,即可看到五智性光〈地、水、火、風
、空之光芒〉身體乃是因緣業力,暫時把我們五智性光掩蓋,有一天死後,
地歸地、水歸水‧‧‧‧‧‧與整個法界結合在一起,你是整個法界,整個
法界有你的一部份,回到整個法界〈地、水、火、風、空〉,回到大日如來
故鄉〈地、水、火、風、空〉,回到每人五智性光,大日如來代表一切,一
切也代表每人,一切眾生本性清淨,回到原始點放下一切塵埃、塵垢,身體
自性本具足地、水、火、風,產生本有功能,你發現充滿五智性光,法界也
是充滿五智性光,五智性光交合不二,整個法界入不二之境,體受一如,大
日如來法性清淨,一切佛,佛性,內心自足,三世一切佛平等不二。
修持中,身體外再創造一個境,或以為身體是一切,皆不對。
了解無量覺受,無量一切,眾生無量。一切佛無量,身體無量,無量地
、水、火、風結合而成,虛空無量,諸佛無量,我無量;一個人俱足無量之
智慧,無量地、水、火、風,俱足一切。一切時,發現(粗淺)身體無量地、
水、火、風、空合而成、呼吸中無量無邊地、水、火、風結合而成。
如人身體,無量無邊之細胞在呼吸,每一細胞甦醒起來,恢復本來功能
,地、水、火、風、空皆清醒,發出本來光芒,身體藉呼吸,五色性光向外
無量無邊開展,感覺宇宙中亦是地、水、火、風、空光芒,如蜂巢,五智性
光,由前滲透到後,由四面八方進入,再出,一呼一吸中,五智性光發光,
互相交融。
由毛細孔透出,整個宇宙充滿五智性光,有需要再執著自己?再找個身
體嗎?當你覺受法界無量身心放開時,完全無阻止、無妨礙、無顧慮時,自
己打開,藉呼吸與身體每一部份,本有光芒發揮出來,如光體般,由細胞毛
細孔發出無量無邊,地、水、火、風光明,隨著光明向外發射,宇宙中充滿
光明,一呼一吸中享受到法界光明,無阻礙、徹底透過肉體與你心靈作呼吸
,肉體交融,發現身體發出無量光明。覺受宇宙無量無邊光明與你肉體交融
,此時當個無事者,由他而去。當你能體受時,此是安心之道。先把心安下
,坐禪做任何事,此有無量感覺,身體放開,覺受無量光明,空中無量光明
,無量氣場,無阻礙,自然與肉體交融,無量無邊五智性光,無量諸佛,隨
時體受在無量諸佛,智慧光芒中受加持;沐浴在無量無邊之諸佛,慈悲氣場
中。
放下時,身體在轉換,內心發出與佛一樣慈祥,充滿智慧,清淨地、水
、火、風光明,一個人二六時中,不要只以二個鼻孔呼吸,以全部呼吸,全
部與宇宙交融,日久修持,心自然安穩、安靜,一個人時常把心寄託在宇宙
中,「心懷太虛」心胸廣大無邊。
反觀,如時常綁在身體中,修持心不能廣大,為了我產生無明煩惱,實
在太無聊。時常培養心量廣大,活在整個法界中,感覺我與整個法界同在,
十分安穩、十分寬廣,不再有悶的現象。安心之道做為初段入道工夫。
心時常與法界在一起﹝寂靜﹞,心會靈巧;吉凶未到先有兆,事情未發
生之前,先有個預兆,如螞蟻爬出即要下大雨了。預兆在微細中,粗心者無
法警覺、了解,看到了亦無法了解是何意思。靜的工夫體受較多,如泡茶,
突然外面有人進入,靜態與動態對立,入者匆忙,靜者「蹦」一聲,氣場全
改變了,開門那一剎那即起變化﹝氣場﹞,甚至走到門口,裡面之氣場即有
變化,會這樣嗎?是不是太神經質了,神經質也好,這表示你的心較細。我
們要的是高品質敏銳的心靈生活。
坐禪放鬆方法:脖子柔軟,兩肩下垂,雙手力道由指尖而出。由上而下
,肩膀放鬆,腰桿挺直,胸部張開,重心放下,兩腿一直到腳下,四平八穩
坐著,加上心寂靜時,有如一個人,十分安穩,坐在平坦大地上,表示心是
寬廣平靜的。
如何觀想:身體放下,無念,中脈自然現前,心誠正意,中脈自然直而
現前。不是頭頂上,或斜上方,想個廣大虛空;應觀想:整個佛高大尊,整
個法界包圍著你,他的中心點,即是你的中心點,需要你嗎?不必要。本尊
即是法界,本尊高大無邊,本尊是高大身、虛空身。本身中脈與本尊中脈﹝
三脈七輪﹞皆動。
安住中脈,中脈即是法界中心;安住心輪,心輪即是法界中心;安住臍
輪,臍輪即是法界中心,心在哪裡?哪裡即是宇宙中心點;可以那點當作呼
吸,不一定以鼻孔呼吸,此是重點。
以完全之心唸誦,唸出完全之音。以你的全身與本尊共振。自己肉體與
本尊廣大無邊振波,讓自己頻率也調整過來,與本尊一樣振動。每一尊有它
的特殊頻率及德性契入。
持誦咒語誦得很安心,與法界同在,與本尊同在。本尊是廣大之法界,
我在本尊廣大之法界,充滿本尊氣場,內心充滿本尊咒音頻率與外界頻率,
整個法界產生如意輪頻率,所有佛皆入如意輪之三昧,法界是本尊是如意輪
,遍法界一切佛,皆是如意輪,我們是如意輪,法界也是如意輪,整個法界
是如意輪。
把心打開,整個法界當作你的道場,心、氣場、身體。身體所有氣脈
才能發動,是高超級氣功工夫。
所有氣脈力道,一時全部發揮出來,吸收無量無邊之能量,使本身產
生無量的能量,整個法界當作自己無量無邊的氣場,以本尊作靠山,本尊
是法界,是整個氣場。
紅塵灑甘露、青史留詩篇。清風明月里,山光水月中。
揭開古德潛光,昭示前賢高風。
天機利者得其深、天機鈍者得其淺、欲見本來真面目、挑燈終夜讀壇經。
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聲彈到無聲處、便見幽然太古心。
法相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於法不彰。
見悟非悟驅污逐臭自然會悟入清淨之地。
常明常寂妙用無量竭力勘破本心識自本性當下即佛。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凡夫無法跟修行者那覺悟的靈智相比,悟道之人勘破寰宇心性空靈,樸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心中有佛所見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