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喜充滿 (5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398778721-490954430_l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當初住世,是主張人吃齋的,但並沒有勉強人吃齋。為什麼?因為有些人很喜歡好味,若堅持他必定要吃齋,他就不敢出家了。因此當時佛有些饞徒弟喜歡吃肉,他也沒有說什麼。出家人是循方乞食,不饞的人會說:「人家供養什麼,我就吃什麼。」饞的人就有選擇之餘地。

究竟吃肉和不吃肉,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吃肉慾念多、妄想多,不容易得定。不吃肉則少欲知足,沒有那麼多的妄想,因為氣血清而不混濁的緣故。肉裡頭含有一種濁氣,因為它是由一種很污濁的東西生出來的,所以人吃了不容易持戒、不容易開智慧、不容易證得三昧,想持戒卻妄想紛飛,總是不守規矩,得不到定力,行住坐臥都不安。既然不能得定,就沒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智慧則任何問題都不會發生。吃肉是往愚癡的路上走,不吃肉則往智慧的路上走。不同之處在此。

誰要有真正的智慧,就得少欲知足,不要吃那麼多肉,把自己的肉和豬的肉合成有限公司,將來不變成豬才怪哩!吃那麼多的牛肉,和牛合成一個有限公司,裏邊牛因牛緣都存在,那麼將來做牛是有可能的。乃至於吃狗肉變狗!吃老鼠肉變老鼠,你吃什麼肉,身體就由那些肉的因緣而生存,久而久之,就變成那種東西了。就因為你體內的那股氣都變成豬氣、牛氣了。血也變成那個血;氣也變成那個氣了,所以肉也變成那個肉了。有智者應深思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絕對不能為人類的物質或精神生活上帶來真正或究竟的快樂。可是,這種理論並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為甚麼?因為人都是執迷不悟。你要提倡這種理論,必然是個失敗者。因為一般人不會同意這個說法。科技的引誘力比甚麼都強。很多人明知道科學有問題,但仍然擁護讚歎科學。在這世界上,有利就有害;凡事有多大利益,便有相等的害處。

且看,癌症瀰漫全球,此乃因為日新月異的科學發明,產生了種種毒素而污染空氣,人類吸取這種毒氣便染上癌症。難道科學家們不知道這個情形嗎?不是不知道,而是不願意去細心思索,不願意去接受這種理論。時至今日,這個世界已經陷於病入膏肓、不可救藥的狀況。可是,雖然不可救藥,我們知道多少還是要做多少,盡其所能的去挽救狂瀾於既倒。不是要你去反對科學家,而是要你洞悉這個真理:舉凡萬事萬物,有利則有害。譬如,現在有人登陸月球,又打算怎樣呢?假如政府決定把氫氣彈貯藏在月球上,預作毀滅全人類的措施;也假如某一天這些氫氣彈在月球上爆炸了,把月球也毀滅了....。那麼,一個世界連月球也沒有,還成個甚麼世界呢?這僅是個比喻,但可從中意會。

總而言之,科學越進步,人類的生命便越危險。進化就等於進毒。古來科學沒有那麼昌明,人類卻快樂自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分守己。而今科學發達了,人類卻染上千般萬種的奇病絕症,不可救治——f這乃是科學無形中製造出來的災難。要知道:世上有好就有壞,有利就有害,有成就有敗。凡事都是相對法,不是絕對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 : 修行修心的方法 >>

修行修心 , 其實沒有其它方法 , 唯有在日常生活中發動光明的心念和行為而已 ! 一般人講到修行修心時 , 大家都承認修道修行 , 主要是要修這顆心 , 一般人不會否認不需要修心 . 可是 , 問題出在哪裡 ? 問題就出在 : 心是這樣想 , 話是如此說 , 但實際做出來的卻是另一回事 ! 也就是說 , 實際做的方式 , 往往並不是針對修心的方法 , 而是別的方法 , 於是 , 這裡就產生了矛盾 ! 所謂的修心 , 一般人講了很多 , 也舉了許多方法和內容 , 可是 , 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讓人了解所謂的修行修心 , 就是『發動光明的心念和行為』 . 這很容易讓人了解修行修心是什麼 , 而非靠複雜的解釋、而非靠宗教的模式和行為 , 也非靠神秘色彩的行為 , 才能叫做修行修心 . 然而所謂的修行修心 , 最容易讓人走偏或誤導的是 , 一般人都知道我要修心我要修行我要修道 , 可是面臨了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剛開始不知道從何下手 』 ? 這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要去做一件很特殊的事情 , 卻不知道那個事情的目標、過程和作法 , 那要怎麼去做呢 ? 而當這種想法產生時 , 就已經踏出了錯誤的第一步 ! 為什麼呢 ? 所謂的修道也好 , 修行也好 , 修心也好 , 其實它都是一種很自自然然的過程 , 而不是刻意要去當作一件很特殊的事情來做的 .

現今的人 , 都把修行修心刻意的當作很特殊的事情來做、當作一個大功課去做、當作一個很大的議題去做去經歷 . 但是反過來想 , 很多人也沒有刻意要去修道 , 修行 , 修心 , 或者特別去做什麼 , 但卻在日常生活中 , 不斷的學著怎麼樣跟別人和睦相處、時時學著怎麼樣讓自己樂觀開朗、時時學著怎麼樣愛護別人關心別人、時時學著怎麼樣去除不好的脾氣個性等等 , 沒有因為信宗教或修行修心而去刻意的做 , 但實際上這樣的心念和行為 , 卻已經是在修心修行了 ! 反而一般『修道』者 , 把修行修心當成刻意的一件事情去做 , 而當刻意的在做時 , 其實已經失掉了本該出於自然的心念與行為了 !

因此 , 當刻意的心念言行產生時 , 其實就已經踏出錯誤的第一步 ,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 因此 , 既然它應該是出於純自然的狀態才對 , 那麼 , 什麼才算是自然的狀態呢 ? 一般光明的心念 , 日常生活中就可流露、產生 , 而不是在日常生活外去特別產生心念出來 , 也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另外創造一種心念出來 ! 它是在日常生活中 , 就已經融入了、已經實踐了 , 是如此出於自然的狀態 . 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這樣的道理 , 也或許是一時之間迷失了 , 因此造成有的宗教信仰者 , 不停的去求神拜佛、有的不斷誦經唸佛、有的依靠著唸咒、有的從早到晚朝山跪拜、也有的追求修煉道術道法之類 . 試想 , 這些有哪一個 , 哪一項 , 與發動光明心念有關 ? 其實沒有 ! 做了那些之後 , 脾氣是否變的更好 ? 是否變的更開朗 ? 個性有變的更關心別人嗎 ? 其實並不必然 , 因這兩者之間 , 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 所以修行修心這一點 , 基本上它並不是要靠著宗教現有的那些作法刻意的去做 , 它很好懂 , 在日常生活當中 , 自自然然的去做就可以了 , 不用把它刻意的當作修道去做 , 其心境的提升 , 就自然會出現 . 這個就是我所體悟修行修心裡 , 一個很基本的概念 , 特別指出它是自然形成的 , 不用太複雜 , 就是靠發動光明的心念和行為 , 如此而已 !  

 

<< 第二 : 光明與黑暗心念的內容 >>

什麼是光明心念的內容 ? 什麼是黑暗心念的內容 ? 一般我們都不會否認人應該要開朗樂觀、關愛別人、見義勇為、積極奮勵等等 , 這些都屬於光明的心念 . 而悲傷、憂鬱、不滿、不甘心、驕傲、恐懼、害怕、無奈、誇耀 , 憤怒 , 記恨 , 冷漠等等 , 這些都屬於黑暗的心念 . 這些黑暗心念和光明心念產生出來的行為 , 就是黑暗行為和光明行為 , 如此而已 , 所以它很好懂 . 然而 , 這個內容卻決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 平常我們對光明的內容和黑暗的內容 , 大部分的認知大家都有 , 可是都把它錯用到一個地方去 : 那就是以為只有作奸犯科的人才有黑暗心念 , 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下地獄 , 而人只要做好事 , 不犯法 , 就不會下地獄 . 但其實 , 這是很嚴重的錯誤觀念 !

假如有一個人死了 , 他死於憤怒的狀態、恐懼的狀態、冷漠的狀態、驕傲的狀態等等 , 那麼這個人就會形成黑暗的心力 ( 來自偏執個性累積的黑暗心力 ), 而當這些黑暗心力累積到一個相當的程度時 , 這時候人的靈魂在宇宙間物以類聚的力量下 , 自然而然就會被牽引到黑暗的世界去 , 而沒有辦法返回天上界的故居 . 也就是說 , 會不會下地獄 , 和是否犯法 , 是否害人 , 並無必然的關係 ! 因此人間所認為的好人 , 不是壞人等這類的人 , 其實仍有很大的可能死後會下地獄的 ! 這點 , 是和一般人認知最大的不同 .

現今宗教界、佛教界、基督教界裡 , 基督教講『信我者得永生』 , 佛教講『六道輪迴』的問題 , 其實並不正確 ! 人死後的靈魂去處 , 基本上還是取決於死時 , 其心的狀態如何 ? 這才是最重要的 .  

 

<< 第三 : 發動光明心念與行為的方法 >>

光明心念的內容 , 其實不需特別用什麼樣的方式就能知道要怎麼去做 . 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事情當中、與人的互動關係當中和事物當中 , 都可以從中學習的到 . 可是有一點很重要的是 , 光明心念與黑暗心念 , 和人生的幸福 , 有很重大的關聯 . 有些人遭遇不幸的事情 , 很容易怨天尤人 . 有些人接受宿命說 , 認為是上天注定、前輩子注定 , 是沒辦法的 , 這觀念其實都不對 . 人不管遭遇的不幸是什麼因素所造成 , 從現在這一刻起 , 不斷的開始充實自己心念的光明度 , 也會改變很多事情 . 當自己充滿了光明時 , 其實自己的磁場和氣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 如果這時大環境磁場不好、氣不好 , 也會因為自身的變化而避開災禍 , 即使避不開 , 也會降低自己所受到的傷害 . 那麼 , 光明的心念和行為要怎麼發動呢 ? 其實 , 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講的『八正道』 , 是非常具體的實踐方法 . 一般人都知道 , 要樂觀 , 要開朗 , 要如何如何 ,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怎麼去做 ? 有時好像失掉一個可以依靠的東西時 , 就沒辦法很有系統的把一些事情 , 清楚的貫串起來去了解它的前因後果 . 但其實 , 佛陀所講的八正道 , 不但是教人怎樣去實踐光明的心念和行為 , 也是在教人怎樣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 可是非常可惜的 , 現今佛門弟子真的在談八正道的少之又少 , 那都在做著些什麼呢 ? 唸經、唸咒、打坐、唸佛號等等 , 如此而已 !

現今很多的佛門弟子做的事情就這些 . 有時 , 雖然會辦一些課程 , 譬如金剛經、楞嚴經 , 心經等等佛學課程 , 但這些卻被當成一種學術在研究 . 雖然也講了很多的經典、舉了很多偉大的經典 , 但不管是哪一種 , 都很少有把八正道拿出來好好的仔細講一番 , 也很少有把八正道拿來當作每一天的精神糧食 , 並探討如何按照八正道所發動的光明心念和行為 , 每日去省思 , 哪裡做錯了 ? 哪裡做對了 ? 哪裡還做的不夠 ? 為什麼不夠 ? 八正道裡哪些要點還沒有把握住 ? 很少佛門弟子這樣做 ! 也有自稱信佛者 , 但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 , 使用另外一種方式 , 連誦經、唸佛也沒有了 , 那做的是什麼呢 ? 就只有專門念咒 ! 而咒 , 又不一定是正宗佛教的咒 , 有些不知是哪邊冒出來的咒 , 不知哪邊聽到的咒 . 而有的則在打坐冥想 , 卻不知是在想些什麼 . 於是 , 現今的佛門弟子、信佛但不是佛門弟子者 , 已很少有人將八正道當成每天實踐光明的心念、行為和精神糧食去做 , 這一點 , 正是當今佛教最大的偏差所在 .

此外 ,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 : 我不是佛門弟子 , 也不信佛教 , 我是信基督教 , 為什麼要拿佛陀的八正道來當作發動光明的心念和行為 ? 那又該怎麼做 ? 如果我要發動光明的心念和行為 , 沒有八正道不行嗎 ? 當然 , 八正道並不是唯一的標準 , 但佛陀所悟出來的八正道卻是很好的方法 , 並傳佈給大家 , 讓大家根據這很好的方法去吸收、發揮它很好的一面 , 作用在這裡 . 若是信基督不信佛陀 , 不以八正道來發動光明的心念 , 以耶穌所講的內容來發動光明的心念和行為 , 也是可以的 , 他們的理念是相通的 ! 它們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太一樣 , 耶穌講『博愛、寬恕』 , 聖經詳細記載著博愛、寬恕的內容與做法 . 仔細去想 , 博愛是什麼 ? 博愛就是愛別人 , 博愛是先愛護自己才會愛護別人 , 會愛護自己又去關愛別人 , 這就是所謂慈悲的愛 , 就是佛陀所講的慈悲 , 兩者相通的 . 當自己學會關心自己 , 也學會關心別人 ; 學會約束自己 , 也學會寬恕別人 , 在認真實踐這些時 , 自然就不會記恨別人 . 當學會寬恕別人不記恨別人時 , 自然就學會關心別人、見義勇為 . 同樣的 , 當學會關心別人關愛別人時 , 自然就不會感到驕傲、自大、目空無人 . 因為擁有目空無人、驕傲和自大的人 , 是無法去關心別人 , 關愛別人的 . 同樣的 , 當學會關心別人關愛別人時 , 又怎會是一個很冷漠的人呢 ? 自然就不會了 ! 所以 , 仔細去想這裡面的一些細節 , 即使不是佛陀的弟子 , 按照著耶穌所講的那些細節去做 , 也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了相同的內容啊 !

這些偉大的天人導師 , 他們所講的心境、行為 , 所舉的方法雖然不同 , 追溯到最後會發現 , 這根源其實是一樣的 , 做到最後也會發現其實是相通的 . 更早時期時 , 耶穌之前的摩西 ( 分紅海出埃及 ), 當時所提的是『十誡』 , 也相通 , 只是每個當時偉大的領導者所誕生的地方 , 有各個不同的時空背景 , 因而提出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 摩西帶著當時的猶太人和埃及其它的人逃離埃及領土 , 到了今天中東這個地方流亡 , 因為當時帶的人數相當多 ( 幾十萬人以上 ), 在一個兵荒馬亂的時期 ( 被埃及軍隊追殺 ), 所以當時等於是一個很龐大的流亡群眾團體 , 摩西所提的是什麼 ? 提的是十誡 . 為什麼是十誡 ? 十誡就是誡律 , 當時是針對團體 , 是針對戰亂時期 , 所以偏重以戒律為主 , 用來做為一個團體的戒律 , 及生活上相處的依據和做法 , 這是因為時空背景使然 , 所以他才提出了這些 . 而耶穌處在的時空 , 當時人心墮落 , 猜忌 , 酷吏橫行 , 貪婪 , 腐敗的現象充斥著整個社會階級 , 所以他所提的就是博愛、寬恕 , 他是以嚴肅嚴厲的口語講著這些事情的 . 而佛陀特別強調人皆有佛性 , 眾生皆平等 , 為什麼 ? 因為當時他所處的時空背景 , 是一個充滿著種族歧視 , 階級意識與制度根深蒂固的環境 . 所以 , 他們三者所講的道理 , 雖然不盡相同 , 但實際上 , 三者的內涵卻是相通的 !  

 

<<第四: 魔的概念 >>

修行修心常常會去講到所謂的 「 魔 」 ,這在往後,我還會陸續補充說明,這裡只先做簡述. 修行時有些人對所謂的魔感到困惑 , 有的則會畏懼!其實 「 魔 」 可簡單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有生命個體的(靈魂個體): 這類有一種是地獄靈,人死後沒回天上而到地獄去,或從地獄脫逃作亂人間,沒有回歸自己原來在天上的家的靈魂,稱為地獄的靈魂,又叫地獄靈.另一種是動物靈,動物死後沒回到該有的地方,在四次元作亂,叫動物靈,嚴格來看動物靈其實稱不上是魔,只因它也在四次元作亂人間,廣義來講,也歸類在裡面,這是指有靈魂個體的,也是第一類所謂的魔.

第二類的魔,不屬於靈魂個體,它屬於心念所衍生出來的,那就是心魔: 心魔是什麼?有很多複雜的說法,其實 「 心魔 」 沒那麼複雜,簡單的看, 「 心魔 」 就是人的我執(對假我的一種偏執 、 偏執的個性).許多對心魔的描述,根據我的體驗,覺得那些內容有點失之偏頗,所謂心魔簡單的講就是 「 我執 」 .人遇到最大的障礙,所有魔障最大的障礙,其實不是那些地獄靈或動物靈,而是在心魔,在自己的我執,那是累世從宇宙創始以來一直累積到現在的偏差個性,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這種偏差個性就是所謂的心魔,人最主要就是要克服這個.所以 「 魔 」 , 嚴格來看分為這兩類.

這裡先講動物靈,因人死後的靈魂比較複雜一點,動物靈比較單純一點. 「 動物靈 」 談不上是魔,只因動物死後有的不回到該有的地方,留在四次元跟著地獄靈一起瞎起鬨 、 有時則單獨捉弄人.因四次元比我們三次元高一次元,以牠們次元來看我們,一清二楚,人在想什麼 、 做什麼,也知道的蠻清楚,有的動物靈利用這種特性,變幻牠的外型,幻化成美女或 神明模樣 ,來迎合修道人的所想,所好! 所以很多修道人所謂著了魔道還不太清楚,就是這個道理,以為看到一些神仙菩薩,其實很多是動物靈幻化出來,牠們可以幻化成菩薩的模樣,看起來也是一副法像莊嚴,牠們可幻化成那樣,若沒有很足夠的心力,是沒辦法看穿牠們的.通常動物靈的能耐,比起地獄靈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 地獄靈 」 是人死後的靈,因人的心念本身比較複雜 、 精細, 所以可搞的模式就比較多,加上一個讓人感到痛心和無奈的事實是: 很多地獄靈可能和自己的往世有密切的因緣關係,可能是親朋好友(往世的緣份) 、 有的在天上界時,可能是鄰居(曾經一起轉世或先來到人間,不同時候轉世),但因墮落 、 偏執的個性造成,於人間死後到地獄去又脫逃出來,脫逃後就在人間作亂. 通常他(牠)們脫逃出來後找的地方有兩類,一類是因地緣關係,譬如哪邊最熟悉或最近,最先接觸到的就去那.第二類是因往世緣份的關係,譬如婆婆和媳婦兩人,倘若相處的關係很不好,不管誰對誰錯,如果婆婆帶著怨恨 、 不甘心 、 不滿的狀態離開人世,有很大的機率死後到地獄,如果安安份份待在地獄那就沒事(沒跑出來就沒事),若跑出來的話,通常會來找這媳婦,找這媳婦是不是要報復呢?有的是,有的不是,不管是或不是,找上門的通常都沒好事,絕對沒好事!既然會到地獄就代表當時她的心念不正確,不正確的心念跑來找你,怎麼可能會有好事?不會有好事的.所以一個是地緣關係,一個是往世的緣份關係,而這種關係,並不一定是人間的緣分才算,也有可能是天上界老家的鄰居,朋友,因他認得你(其他人他並不一定認識),所以就來找你.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比較不一樣,是屬於比較有組織性的.譬如像黑社會幫派的這些人,若還是繼續為惡,通常死後當小弟的到地獄去還是當小弟,老大在地獄還是一樣當他的老大,這死後老大的靈一樣帶小弟的靈,藉由四次元空間作亂,這是屬於組織團體性的,但這種組織團體,還只是屬於一般性的組織團體,只不過是把人間醜惡逞兇鬥狠的一面,映射到四次元空間裡.

但另外,還有一種是俱有特殊性 、 針對性的組織,他們在魔界裡,專門針對轉生為人的光的天使,來誘惑和陷害! 這是什麼意思呢?佛陀 、 耶穌基督 與 摩西在天上界是非常偉大的靈魂,他們來人間指導人解脫心裡的痛苦,找回心靈原來的真我(真正的自我),他們不會一個人來,譬如佛陀來,會帶著他的幹部來,就像人間的公司或組織團體,譬如有個組織團體,有個慈善機構派人到非洲做救難工作,有領導者到非洲,不會只派一個人去,通常還會派幹部和隨行的左右手 、 助手,跟著他一起去非洲達成救助的任務.同理,這些天上界偉大的領導者,來到人間來教化人,也會帶著他們的幹部 、 左右手一起來到人間.這些幹部和左右手,一般都稱為 「 天使 」 ,我比較習慣稱呼他們為 「 光的天使 」 (光明的天使).這些天使的天上界來歷,從大阿羅漢,菩薩,大菩薩,如來,都有.而這些光的天使們,來人間協助這些偉大的領導者,有時並不只是協助像佛陀這樣的人,才來到人間.即使人間沒有像佛陀那樣偉大的人到來,他們也是一樣會來到人間的.所以這些光的天使可稱之為幹部(從天上界來協助我們的一群幹部或左右手),他們來人間的目的是希望能讓人間得到祥和,可是地獄界的這些魔,有組織性的大魔王會做一件事,就是去專門破壞光的天使的任務.當這群光的天使來到人間之前,也有他轉生的計劃,希望能按照計劃,帶給人間祥和.但地獄界的那些魔,會去探聽這些計劃內容,然後針對這些光的天使,進行各種破壞 、 攻擊 ,使出 各式各樣的手段.關於這部份,以後有機會再做詳細的描述. 當我們一般人,修行修心時,別忘了宇宙間存在著物以類聚的法則! 當人起了黑暗的心念時,記得 「 心念 」 是一種波動 、 一種念波,人起這種念波時,會感應到黑暗世界,至於會感應到哪類的黑暗世界,這就牽涉到發動黑暗心念時的內容是什麼,還有它的深度 、 廣度是什麼程度,就決定會去感應到什麼世界了!

「 心魔 」, 就是我執! 人不知累世以來多少世,最大且最難克服的障礙,就是心魔.前面提到的那些魔,只是一種干擾,只能控制短暫的一趟人生,但當人到地獄去再回到天上界時,就擺脫他們了.下輩子再來到人間時,等於從零又開始.從零重新開始,以後會不會被他們再找上,是另一回事,至少是從零 、 從一片空白開始.可是心魔(我執)卻不一樣,在人世間所累積的我執和往世所累積的我執,卻會不斷的加重 、 累計,就算死後能光明的回到天上界,或是先到地獄過活然後經過反省其非階段,再回天上界,其所形成的偏差個性,仍會不斷的被累積.若以數學的角度來看,當發動光明的心念遠遠大於發動黑暗的心念,就是正向大於負向,就有機會回到天上界,且我執(心魔)比還沒降生前消除了許多,就代表自己的心境已獲得提升,這一趟任務做的漂亮,已達成當初要做到的目標了,這就是它的最大不同點.我執會跟著人一輩子,這意味著心魔也會跟著人一輩子.除非人的心境達到另一種境界,沒有了 「 我執 」 ,才算是把心魔徹底的消除了! 但人要達到無執的狀態非常難(沒有任何的我執),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因為要真的達到沒有我執,通常那種心境就已達到: 宇宙即我 、 我即宇宙! 那種跟宇宙是一體,那種和宇宙已經完全融入的心境,據我所了解,幾乎只要是人,實際上都做不到! 能做到的,最多就只是去掉了許多的我執,然後不斷的改善,一直降低,每一天不斷的進步,每一年不斷的進步,每一生每一世都不斷的進步,這就很了不起了.所以,人所遭遇的最大問題,就是出在 「 我執 」身上 .

「 我執 」 是什麼?就是一開始講的 「 黑暗心念 」 ,它不一定和國法,道德有關.例如: 冷漠,驕傲等是一種黑暗的心念,它既沒觸犯國法,也扯不上道德問題,但它的的確確就是一種偏差(執)的個性! 人的個性因該是屬於在 「 中道 」 ,所謂中道就是很圓滿 、 合諧.我們人應該是很樂觀 、 開朗 、 互相合諧 、 互相關愛,不該很冷漠,不該驕傲,不該記恨, 不該懶惰等等 . 當人偏離了這些時,就叫做 「 個性上的偏差 」 ,就形成了我執.所以人的我執,不管是在修行 、 修心時,都是這一生當中或累世以來最大的障礙. 當人還俱有我執時, 就代表心魔還存在 . 假如這時受到心魔的干擾,會去聽到什麼 、 看到什麼幻境(所謂看到 、 聽到的幻境有兩種,一種來自黑暗世界的動物靈或地獄靈所幻化出來,一種是我執所變幻產生出來),這就是我執在強烈發作,這種就是黑暗能量的發作(這不是別人的,是屬於自己的),當自己心念裡黑暗能量的我執發作,就代表正在釋放黑暗的能量波,這時在物以類聚的作用力下,自然會感應到黑暗世界的種種.而感應到黑暗世界的種種時,並不一定就是引來那些動物靈 、 地獄靈,也有可能是引來一些黑暗界的景象或產生一些幻化出來的景象,讓自己產生一些錯覺.所以我執在發作時,的確會讓人產生一些幻境,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 夢 」 .有的人會作夢,有的人會夢到一些很恐怖的景象,亂七八糟的 、 很沒有邏輯的 、 很沒有劇情的,做完後都會讓人很不舒服的夢. 「 夢 」 有好幾種,有一些是真實的(被帶到地獄界經歷一番或被帶到天上界經歷一翻),有的則只是感應,幻化出一些景象出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叫誠?就是沒有懷疑心。

誦經持咒修一切的法門都要誠心,齋戒沐浴,身心清淨,息滅一切的妄想,來修這個法門,才能得到感應道交,如響應聲。若你沒有誠心,什麼靈驗的咒也都不靈了。所以說:「心誠則靈」,心若不誠則不靈。

什麼叫誠?就是沒有懷疑心。真正信咒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真正信咒的力量是沒有不成就的。你若有真正的誠心,修行就有成就。有人修行很長的時間也沒有什麼感應,是不是佛法不靈?或者經咒沒有感應道交的力量?不是的,就因爲你沒有誠心,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所以我們學楞嚴咒要具足真實的心,這是最要緊的。

在楞嚴咒裡有很多鬼,也有很多神及天龍八部。一誦咒裡鬼神王的名字,其餘鬼的眷屬都要依教奉行,不敢不守規矩。所以出家人天天能誦持楞嚴咒,就是幫助這個世界免除一切飛災橫禍,令世界平安。出家人清晨作早課,晚間作晚課,無形中令所有的人都平安快樂。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楞嚴經卷七,世尊不斷從各角度讚歎神咒功德,諸如:
  •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 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 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 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

  •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 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 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消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 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囉者(即楞嚴咒),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

  • 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

  • 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即供養於佛寺,或懸於幢幡)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守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消滅(即飢荒瘟疫,刀兵賊亂,自然消失)...

  • 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
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
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
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
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
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
一份殘缺,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
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團團轉;
為了慾,我們百轉千迴奔竄;
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
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
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塵世的誘惑或牽掛都是繩。
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臂觀音是佛菩薩之菩提心所化現,在很久以前已成正等正覺之古佛,稱為「正法明如來」,為救度不同眾生而示現不同的相,世人稱為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之眾生特別有緣,是因為他經常示現救度眾生,故此觀世音菩薩是最為受人供奉。在金剛乘中,最為人喜愛修的法門是「四臂觀音」和「千手千眼觀音」。四臂觀音的報身相中﹕白色的身代表清淨無瑕,四臂代表四種佛行,即「息」、「增」、「懷」、「誅」等。「息」是平息所有的痛苦、障礙及困難。「增」是增加福報、智慧、長壽、財富等。「懷」是救度眾生、領導他們修行。「誅」是誅滅他們種種惡念、克服外界魔障等。四臂的手,前兩隻合十胸前,抱著一顆如意寶珠,代表能滿足所有眾生的要求,另外的兩隻是﹕右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不停地救度眾生。左手持一朵蓮花,代表清淨的心,沒有瑕疵。觀世音的左邊肩膀披上一塊鹿皮,是代表慈悲及純正的心,而頭頂上戴著的五方冠是代表五方的智慧,其它所穿著的綢緞及瓔珞都是代表莊嚴的報身相,而雙腿作雙盤的金剛坐姿是代表穩固禪定的境界。總括以上六種裝飾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的六波羅密多,是表示六度萬行的成就。坐在月盤上代表慈悲方便的法,月盤下之蓮花,代表清淨的境界。四臂觀音的心咒是六字大明咒。即嗡、嗎、呢、唄、嚜、吽,用以加持六道眾生(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淨化惡業、惡習及障礙而脫離輪迴之苦,走向六成就悉地。此完美之咒語極為寶貴,只要有一次以清淨、恭敬的心聽到此咒,即可令修行人不會退心,如服少金剛,決定不消,終必成就無上菩提。如果任何動物或是昆蟲在死前聽到此咒,則於死後即可脫離三惡道並修持佛法。只要想著六字大明咒,即能將無始以來所積聚的一切罪惡、業障消除,可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接觸此咒的字,即是接受無量佛菩薩的灌頂。  

元音老人一九九一年三月五日復湖南嘉魚縣祁文金居士書﹕

「關於密法傳習,概須灌頂傳授,『六字大明咒』亦不例外。但因上師慈悲心切,以方便為究竟,將有些眾所周知的、修法簡易、修後不至發生偏差的密法,如大彌陀法,緣、白度母法、觀音救度法與六字大明咒等法,公開傳授,不須灌頂(尤其如遠道或因病不能行者)只要至誠恭敬供養、頂禮本尊亦可修習。遇有問題,致函自己所熟知的大德,探討研究,即不至步入歧途而安達彼岸矣。」

大蓮華手印的結印方法是﹕

兩手虛心合掌,兩拇指與小指指頭相拄,中三指懸空相對,中間離開約四、五分,狀如蓮花開放。(手印結好後,修時要以黃布或其他淨布包蓋手印,不蓋亦可。)  

諾那祖師開示

六字大明為觀音菩薩微妙心印?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為十方諸佛所讚嘆。書六字大明如書三藏法寶,誦六字大明三世業障悉得清淨,了脫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斷無明,開智慧,消災延壽,增富救貧,救百千苦難,摧滅貪瞋痴,閉塞輪迴路,歷代眷屬俱得超生,腹腸諸蟲,亦得證果,又具無量三昧法門,日日得具足六波羅蜜功德,一切金剛護法天龍八部無不歡喜擁護,欲生何佛土均如願成就。不但持誦書寫與觀想有功德,只要此真言著於身,觸於手,耳聞目見,或藏於家中,或書於門上,或展旗揚幡,凡霑此法味者,任何眾生亦得生死解脫之因,同證菩提道果之德,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凡未成佛者,求壽求子,求消滅一切地水火風空災難危險,以及一切所求,無不如摩尼寶珠,各滿其願。總而言之,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就是以佛之智慧來講,亦窮劫難盡。若以現在藏經所載功德來講亦要講三年方能講完。

又大悲咒是觀音菩薩長咒,六字大明是觀音菩薩心咒,亦為大悲咒之心咒。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自在菩薩

觀 自 在 是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別 名 , 以 字 面 來 解 釋 也 相 當 好 , 意 思 是 觀 察 諸 法 實 相 本 空 後 , 對 一 切 的 外 境 外 緣 就 隨 意 而 自 在 了 。 觀 自 在 是 修 行 證 果 的 境 界 , 此 時 一 切 都 如 悠 遊 的 白 雲 , 任 意 浮 遊 於 萬 里 天 空 , 一 切 都 不 再 是 掛 礙 , 一 切 都 已 安 然 , 所 以 才 能 對 於 萬 事 萬 物 產 生 隨 緣 而 自 由 自 在 的 態 度 , 這 種 生 命 之 啟 , 多 麼 值 得 我 們 身 處 五 濁 惡 世 ﹝ 劫 濁 、 見 濁 、 煩 惱 濁 、 眾 生 濁 、 命 濁 ﹞ 中 的 眾 生 羨 慕 啊 ! 但 是 不 只 能 羨 慕 而 已 , 因 為 「 眾 生 皆 有 佛 性 」 , 我 們 應 努 力 的 修 行 , 只 要 肯 不 斷 的 自 度 度 人 , 總 有 一 天 , 我 們 也 會 與 觀 自 在 菩 薩 一 樣 的 自 在 啊 !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是 解 脫 空 慧 的 意 思 , 也 可 以 解 釋 成 「 到 彼 岸 的 大 智 慧 」 。 因 為 , 唯 有 證 入 圓 滿 的 涅 槃 , 才 能 完 全 解 脫 三 界 輪 迴 的 生 命 困 境 。 而 想 證 入 圓 滿 的 空 慧 , 必 須 〝 老 實 修 行 〞 , 而 且 不 只 是 行 , 還 要 「 行 深 」 , 就 是 必 須 把 這 大 智 慧 深 化 到 生 命 的 最 深 處 , 如 此 方 能 在 面 對 任 何 外 境 時 , 保 持 如 如 不 動 的 自 性 , 故 此 句 才 巧 妙 的 點 出 「 行 深 」 二 字 , 因 為 這 才 是 實 修 的 關 鍵 之 處 , 如 果 沒 有 念 茲 在 茲 、 須 臾 不 離 的 保 持 般 若 , 便 沒 有 辦 法 真 正 解 脫 三 界 、 永 斷 輪 迴 。 故 一 個 修 行 人 , 如 果 真 有 出 三 界 的 〝 沖 天 志 〞 , 則 必 須 戮 力 以 赴 , 方 能 真 正 如 願 以 償 !

照見五蘊皆空

當 一 個 修 行 人 經 過 因 地 努 力 的 修 行 後 , 當 他 通 達 了 無 常 、 無 我 的 空 慧 之 後 , 他 剎 那 明 白 了 原 來 一 切 的 本 質 皆 空 , 連 這 個 五 蘊 色 身 ~ 一 個 與 我 們 生 命 最 密 切 的 存 有 , 它 的 本 質 也 是 空 。 這 時 他 徹 頭 徹 尾 的 照 見 了 色 、 受 、 想 、 行 、 識 的 虛 妄 , 而 從 這 虛 妄 中 徹 底 的 覺 醒 了 過 來 。 於 是 他 不 再 受 這 些 外 相 、 外 境 、 外 緣 的 束 縛 , 他 已 經 完 全 自 由 了 , 因 為 他 僅 從 自 身 的 五 蘊 , 就 已 經 完 完 全 全 的 明 白 了 宇 宙 至 極 的 真 理 - - 空 。

度一切苦厄

當 一 個 修 行 人 證 入 果 地 後 , 他 自 由 解 脫 了 。 於 是 他 才 有 真 正 的 能 力 去 救 度 一 切 的 苦 厄 , 因 為 唯 有 自 己 到 達 了 彼 岸 , 才 真 正 能 夠 正 確 無 誤 的 , 帶 領 猶 在 苦 海 沉 浮 的 三 界 眾 生 也 同 樣 的 到 達 彼 岸 。 故 一 個 良 好 的 修 行 人 , 他 的 知 見 是 如 法 華 經 所 說 〝 唯 一 佛 乘 〞 , 因 為 只 有 究 竟 成 就 了 , 我 們 才 能 完 全 明 白 , 什 麼 是 〝 本 地 風 光 〞 、 什 麼 是 〝 本 來 面 目 〞 , 否 則 都 只 是 聞 人 說 空 亦 鸚 鵡 學 語 罷 了 。 所 以 , 只 有 究 竟 成 就 , 才 能 度 盡 一 切 苦 厄 , 就 如 偉 大 的 觀 世 音 菩 薩 , 他 其 實 是 正 法 明 如 來 倒 駕 慈 航 , 化 現 與 三 界 眾 生 較 接 近 的 菩 薩 而 方 便 度 眾 。 我 們 常 聽 到 人 們 虔 誠 的 讚 頌 觀 世 音 菩 薩 : 「 千 處 祈 求 千 處 應 , 苦 海 常 作 度 人 舟 。 」 那 有 求 必 應 、 無 量 無 邊 、 悲 願 深 切 的 胸 襟 , 令 人 不 禁 感 激 涕 零 、 動 容 良 久 。 啊 ! 南 無 大 慈 大 悲 救 苦 救 難 廣 大 靈 感 觀 世 音 菩 薩 , 那 度 盡 眾 生 一 切 苦 厄 的 廣 大 悲 願 , 是 凡 夫 俗 子 望 塵 莫 及 的 。 但 是 啊 ! 我 們 不 能 氣 餒 , 而 應 奮 力 效 法 , 如 是 , 則 總 有 一 天 也 能 如 觀 世 音 菩 薩 一 般 〝 尋 聲 救 苦 〞 、 〝 苦 海 常 作 度 人 舟 〞 了 。

舍利子

舍 利 子 是 佛 陀 的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 以 智 慧 通 達 稱 著 , 心 經 便 是 應 其 問 而 應 機 說 法 , 充 滿 了 佛 陀 的 證 量 精 華 以 及 諄 諄 教 誨 的 慈 悲 為 懷 。 緬 懷 佛 陀 在 世 , 能 有 幸 跟 隨 佛 陀 親 聆 法 音 是 多 麼 的 福 報 廣 大 , 但 是 啊 ! 末 法 時 代 的 佛 子 啊 ! 儘 管 佛 陀 早 已 涅 槃 , 儘 管 世 界 動 盪 不 安 , 我 們 還 是 要 珍 惜 一 切 的 經 藏 , 深 心 閱 讀 , 則 如 同 佛 陀 在 世 , 亦 如 同 親 自 參 與 法 筵 !

色不異空

一 切 的 色 相 , 它 的 本 質 都 是 空 。 無 論 色 相 產 生 了 什 麼 樣 的 變 化 , 例 如 無 垠 的 天 空 , 也 許 會 刮 風 , 也 許 會 飄 雨 , 也 許 會 有 幾 朵 白 雲 流 浪 , 但 是 啊 ! 天 空 還 是 天 空 , 並 不 會 因 為 風 、 雨 、 雲 、 雷 、 電 等 而 改 變 , 所 以 色 相 的 本 質 即 空 , 所 以 一 切 本 空 。 以 一 切 本 空 的 諸 法 實 相 來 看 , 則 有 的 本 質 即 空 , 故 色 不 異 空 。

空不異色

如 果 把 角 度 再 調 換 一 下 , 就 是 從 空 的 本 質 來 看 , 由 於 空 的 本 質 當 然 還 是 空 , 而 色 相 的 本 質 也 是 空 , 所 以 當 然 也 是 空 不 異 有 , 也 就 是 空 不 異 色 。 這 段 以 反 過 來 的 角 度 探 索 空 與 有 的 關 係 , 但 空 畢 竟 是 空 , 所 以 不 論 從 那 一 個 角 度 探 究 , 它 依 舊 是 〝 空 〞 。 因 此 , 空 是 顛 撲 不 破 的 宇 宙 真 理 , 只 有 真 正 了 解 、 明 白 、 安 住 、 鞏 固 於 空 了 , 才 是 真 正 的 修 行 人 。

色即是空

萬 事 萬 物 的 本 質 是 空 , 宇 宙 中 的 森 羅 萬 象 , 從 日 月 星 辰 到 草 木 蟲 魚 , 一 切 的 一 切 , 都 是 色 相 , 而 色 相 的 背 後 所 蘊 含 的 真 理 就 是 空 , 所 以 有 即 是 空 , 也 就 是 〝 色 即 是 空 〞 。 此 句 是 從 前 句 〝 不 異 〞 推 演 而 來 。 〝 不 異 〞 就 是 〝 等 於 〞 , 〝 等 於 〞 就 是 〝 即 是 〞 。 故 不 論 正 說 、 反 說 , 都 是 在 在 說 明 〝 緣 起 性 空 〞 的 真 義 。

空即是色

色 可 以 解 釋 成 人 身 的 〝 色 蘊 〞 , 這 是 以 自 身 的 觀 點 來 觀 察 , 那 麼 應 用 於 此 四 句 , 即 可 還 原 成 〝 色 蘊 不 異 空 , 空 不 異 色 蘊 , 色 蘊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蘊 〞 。 而 推 演 出 來 的 話 , 則 〝 一 即 一 切 〞 , 所 以 也 可 以 把 這 四 句 推 廣 成 : 〝 色 相 不 異 空 , 空 不 異 色 相 ; 色 相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相 。 〞 所 以 心 經 的 結 構 相 當 嚴 謹 , 佛 陀 先 善 巧 的 教 導 我 們 從 最 近 的 色 身 觀 察 起 , 而 如 果 我 們 明 白 了 色 身 的 本 質 是 空 , 那 麼 就 容 易 明 白 其 他 萬 事 萬 物 的 本 質 , 也 一 樣 是 空 了 。 所 以 佛 陀 是 最 偉 大 的 教 育 家 , 把 宇 宙 至 深 的 道 理 , 用 最 顯 淺 的 例 子 生 動 的 開 導 啟 示 我 們 , 真 是 令 人 讚 歎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前 面 已 把 五 蘊 之 一 的 色 蘊 與 空 的 關 係 說 得 清 楚 明 白 , 所 以 此 處 就 省 略 了 重 複 說 明 的 地 方 , 把 五 蘊 的 其 他 四 蘊 : 受 、 想 、 行 、 識 , 以 一 句 「 亦 復 如 是 」 帶 過 。 因 為 話 如 果 已 經 說 清 楚 了 , 又 何 必 多 廢 唇 舌 , 所 以 這 裡 又 是 方 便 善 巧 之 處 , 也 是 再 度 揭 示 〝 一 即 一 切 , 一 切 即 一 〞 的 真 理 。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心 經 的 重 點 主 旨 也 不 外 乎 是 要 說 明 〝 一 切 本 空 〞 。 站 在 空 的 立 場 而 言 , 不 論 一 切 的 外 相 呈 顯 什 麼 , 它 的 本 質 終 究 還 是 空 , 所 以 , 「 空 相 」 是 指 一 切 都 是 空 的 相 貌 。 空 如 同 一 個 最 千 變 萬 化 的 演 員 , 他 可 以 化 各 種 不 同 的 妝 , 他 可 以 演 各 種 不 同 的 角 色 , 但 無 論 如 何 , 他 還 是 他 , 並 不 會 因 為 化 妝 的不 同 , 或 是 角 色 的 不 同 而 有 所 改 變 。 「 空 」 亦 然 , 無 論 空 的 相 貌 如 何 的 不 同 , 空 的 本 質 , 穿 透 這 些 外 相 紛 雜 之 後 , 空 畢 竟 還 是 - - 空 。

不生不滅

心 的 本 質 - - 空 。 心 是 一 切 萬 法 的 源 頭 , 既 然 如 此 , 它 可 以 是 山 , 可 以 是 海 , 可 以 是 日 , 可 以 是 月 … … , 它 可 以 是 一 切 的 一 切 , 但 是 分 析 到 最 後 不 能 再 分 析 之 時 , 萬 事 萬 物 之 間 產 生 了 共 同 之 點 , 那 就 是 - - 一 切 都 由 心 所 創 造 , 一 切 都 只 是 心 王 的 遊 戲 罷 了 。 「 空 」 是 宇 宙 最 終 極 的 存 有 , 請 注 意 , 這 〝 存 有 〞 二 字 也 只 是 假 名 安 立 , 因 為 空 已 經 超 越 有 或 無 , 實 在 不 能 說 它 是 有 , 也 實 在 不 能 說 它 是 無 , 總 而 言 之 , 當 一 切 的 妄 念 止 息 之 後 , 空 的 狀 態 就 豁 然 開 朗 了 。 故 切 記 不 能 以 相 對 世 界 的 有 或 無 去 理 解 「 空 」 , 因 為 這 是 一 條 行 不 通 的 路 , 只 有 脫 離 了 語 言 文 字 的 束 縛 , 以 直 觀 的 方 法 才 能 碰 觸 到 所 謂 的 「 空 」 。 所 以 , 不 論 一 切 如 何 變 化 , 「 空 」 還 是 「 空 」 , 「 空 」 已 經 超 越 了 現 象 界 的 生 、 住 、 異 、 滅 , 它 是 沒 有 所 謂 開 始 或 結 束 , 更 沒 有 所 謂 的 生 或 死 , 它 是 一 種 「 不 生 不 滅 」 的 永 恆 境 界 。

不垢不淨

五濁惡世是污垢的,涅槃是清淨的。是嗎?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以第一義的眼光來看的話,其實根本沒有所謂髒或乾淨,輪迴或涅槃的差別,因為它只是它,不會因為外在的乾淨與否而改變,故心經再度標指出空的特性--不垢不淨。其實無論代換成任何相對詞,它都是能夠繼續說下去的,例如〝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尊不卑〞……。

不增不減

心的本質既然是空,那麼當它在創造一切萬法的時候,它的本質當然也是空,例如天空中的晴時多雲、偶陣雨,儘管天氣變化多端,天空還是天空,並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改變,更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使天空變得更大或變得更小。難道下雨時,天空就被塞滿了?難道放晴時,天空就變大了嗎?那當然是沒有,故由此可更進一步的了知空的另一個特性--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幻有,只有空是永恆、是常。空,無所掛礙、無所粘滯、一絲不罜……,於此徹底畢竟空中,無一可得,故無色,無一切色相,一切眼所見皆為虛幻,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空中一切了不可得,既無色,則其他四蘊亦無,受、想、行、識,本質亦空,空畢竟空,一切的感受、想念、行為、意識皆空,故空中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空亦復空,一切的外相、一切的感受,都是妄念,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可言。一切的感受所接收的訊息,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表相,都是聚散無常的,唯有認清此點,才能真正擺脫感官的限制,走向開悟解脫之路。

無色聲香味觸法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照亮千古的真理名句,古往今來,讓多少沉迷於大幻化網中的三界修行人猛然驚醒是的,一切的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都是虛幻不實,只有當色聲香味觸法的幻化脫下騙人的外衣後,空的真相才真正水落石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在這無常的世間,一切的存有都是虛幻不實的,不論是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或是心意識所感受的世界,都脫離不了大幻化網的牢牢籠罩。啊!有志的修行人,怎甘心如此受盡愚弄?請快快醒過來,從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中覺醒過來,不要再相信一切都是可以依據的,我們一向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捉弄得相當可憐而不自知,今生既有幸得聞佛法,就應全力以赴,不出三界誓不休!

無無明

千古如長夜啊!如果一個人沒有了佛法,就如同永遠陷於黑暗的瞽者,空有雙目而不見物,如果我們擁有健康的眼睛,卻沒有佛法的話,那麼我們比一位盲者還要盲目,因為如果心靈沒有智慧,身、口、意就會隨業力逐流,業上牽業,而於三界苦海沉淪,永無出期。可是啊!如果心靈擁有智慧,就算眼盲,他也是擁有一盞明燈的人,那乎會照亮苦海航道,只要順著乎逆流而上,總有一天會到達光明的彼岸--涅槃。在這樣解脫的境界裡,當然是沒有黑暗,也就是無無明的存在了。啊!佛法的智慧是破除無明的慧日,願慧日普照人寰,願無明消逝無蹤!

亦無無明盡

無明是解脫的相反,無明盡則是正解脫。但是在絕對的解脫境中,空即是法爾如是,又那來無明或無明盡的對立或分別呢?故心經簡明扼要的告訴我們:離開了一切的解釋、分別、妄想、批判、臆測、預設、盼望等等的心意識作用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體悟、證入空。

乃至無老死

佛是慈悲與智慧圓滿的象徵,而且已經脫離了生死輪迴的強大束縛,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生住異滅變化、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悲歡離合、沒有一切執著的永恆。

亦無老死盡

凡夫眾生,如果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是難以證入不生不滅的空性。這樣的空性,是沒有老死、沒有去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當然也就沒有老死盡、沒有去來盡、沒有時間盡、沒有空間盡了…… 。

無苦集滅道

人世如無邊的苦海,眾生如無依的落海者,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的八苦,甚至千苦、萬苦、億苦中載浮載沉。善緣聚合的時候,或有短暫的自在與快樂,但是畢竟於生死苦海中,這一點點的甜味根本微不足道。總而言之,這五濁惡世即是一個大苦聚,充滿了黑暗、痛苦、挫折、殺戮……,只要睜開肉眼,就知道世界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和平,一切都在浮盪不安的氣氛中迭蕩。但是啊!大部份的眾生都沒有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的污濁與殘酷。人們為了名利,不惜巧取豪奪;一場天災,可以奪去無數人身寶;一次戰爭,可以死去多少二十餘年辛苦成長的年輕生命。啊!這多麼痛苦的五濁惡世,實無一值得留戀,也從來不曾留下什麼。這是真正的實相。問題是,眾生多半已經習慣了這樣充滿無盡無邊苦痛的無常世間,半麻木、半昏沉、半自欺、半無知、半無奈的一天又一天的過著日子。只有比例不多的修行人,在過去生功德福報的導引之下,聽聞了帶來滅苦究竟方法的珍貴佛法,遵循著偉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一步一步走向覺醒之路--明白了人生真的是「苦海無邊」,然後積極的修行、滅苦、證道。一心一意嚮往著那沒有痛苦的佛國淨土、那沒有一切憂悲苦惱的永恆之樂。在這樣無憂的境界裡,當然也沒有苦集滅道的修行必要了。因為,一切已經圓滿,一切已經具足。

無智亦無得

智慧第一!在這無明的五濁惡世,唯有憑藉佛法的大智慧,才能讓我們順利的出離三界。故智慧如明燈,能夠驅散黑暗;如船筏,能夠得度彼岸;如橋樑,能夠越過窮山惡水;如良醫,能夠治癒宿疾;如良藥,能夠藥到病除;如良馬,能夠千里奔騰;如利劍,能夠削鐵如泥;如盔甲,能夠保護慧命;如珍寶,能夠買得法身……但是在已經究竟解脫的境界中,智慧法爾具足,一切任運,故也就沒有智慧或不智慧的分別了。既然智慧通達,一切圓滿,當然也就不會缺少什麼,既不缺少,也就無須獲得。

以無所得故

那麼,空的重要特性在那?一言以蔽之--無所得。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本不生,一切圓滿,一切具足。當你已經是空,你還缺乏什麼呢?當你已經不缺乏任何時,請問你還需要終日汲汲營營,席不暇暖的去追尋什麼呢?既已無需追求,又何需獲得什麼呢?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是〝菩薩〞--一個澈見諸法實相的有情。他是一個智慧通達的人,他是一個悲願深切的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澈底明白萬事萬物背後的真相,已經不再作繭自縛,已經能夠於這虛幻不實的世間,保持看清一切幻相的如如不動,然後再以這樣的智慧為出發,繼而去教導猶迷戀三界的芸芸眾生。這樣的人是稀有的、難得的,這樣的作為也是稀有的、難得的,誠如阿彌陀經中所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一個覺悟的有情,是一個完全沒有執著的人,他雖然活在這個五濁惡世裡,可是他的心啊!就宛如一輪皎潔的明月,發出瑩澈清淨的光輝,普照十方。雖然有時會有幾朵烏雲遮蔽,但是明月還是如此的清澈、圓滿,並不會受到烏雲的影響。他又像一朵潔淨芳香的蓮花,雖然生長在污濁的泥沼裡,卻開出最美麗清香的花朵。為什麼他能如此呢?那就是因為他擁有「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因為,般若是出三界必備的條件,是佛家不共的法門,唯有佛法能夠究竟解脫三界,因為佛陀所傳下的真理,並不是佛陀所發明,而是發現。這個偉大的發現,為人類帶來無比的光明與希望--天不生佛陀,萬古如長夜!這實非溢美之詞,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如果沒有般若,我們就不可能明白宇宙的究極真理--空,如果不了解空,我們就會永遠在〝有〞的現象中打轉、迷失、流浪,不知醒轉、振作、出離,那麼,輪迴便成為一個難醒的漫漫長夜,而佛陀所帶來的般若教誨,正如一輪照亮無盡無邊黑暗的太陽,驅散了障蔽眾生的無明,帶來無比的光明。故知般若是多麼的珍貴、是多麼的重要。心經的主旨,正是字字句句都在重複這個訊息──般若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大智慧!

心無罣礙

心是主宰,心是心王,心是一切的開始,心是一切的源頭。宇宙的森羅萬象,都是心意識的變現,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心的作用變化。心是真正的修行重點所在,所以我們的修行須臾不能離開心的修行--這才不是盲修瞎練,心外求法。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一切的本質就在於心,心解脫了,一切就解脫了,心不解脫,生命就無從解脫,足見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而非枝枝節節、變化無窮、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毫無頭緒、亂無章法、不知所云的現象界。其實啊!現象界就像一場夢,夢中的情節毫無規則可言,因為這些情節都只是心意識的反射罷了,可是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層道理的話,我們就會把這些紛云的情節,當作千真萬確的事實來對待。這時,得與失就變得十分鮮明、高與下就變得十分差異、美與醜就變得非常不同、尊與卑就變得非常不一樣……。然而呢,我們都上了大當--上了自己心意識遊戲的大當,因為站在心的本質立場來看,這些都是虛幻的,猶如看一場電影,總不能為了劇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不已吧!?猶如作了一場夢,總不能為了夢中的主角得失而得失不已吧!?然而,道理說起來明白易懂,可是一旦我們被業力牽引、被隔陰之迷障蔽,任你是大修行人來轉世,如果你不夠用功的話,一樣只是口說空而行不空、拾人牙慧罷了。所以,對於諸法實相的認知,我們實在需要一分一秒都不離開的自我警--一切的一切,不論是眼所見、鼻所聞、耳所聽、身所觸,……儘管當下是多麼的栩栩如生、千真萬確、驚心動魄……其實啊!都只是心的妄念投射罷了!如果我們能安住於這樣的正知見,那麼我們當然就是一個心中沒有罣礙的人了,這樣的境界,是多麼的輕安自在啊!但是,如果我們只要還有一絲執著--任何方式的執著,包括對於某種觀念強烈的主張、某個人非見他不可、某種食物每餐必吃不可、某種娛樂每周非作不可、某種行為非完成不可、某種想念非想不可……內容儘管千萬變化,依個人習氣而不同,但是它絕對可以歸納二個字,就是〝執著〞。只要有一絲的執著,就有一絲的罣礙,只要執著全部沒有了,那就是解脫三界的莊嚴神聖時刻的降臨了。故「心無罣礙」,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啊!願身為佛子的我們,精進再精進,早日達成一絲不罣的超凡入聖、解脫境界。

無罣礙故

沒有執著的人,就是沒有罣礙的人,也就像一個在空中運動的人,不論他抬起右手、放下左腳、快走、慢跑、前進、後退……對他而言,統統沒有任何的障礙,因為,沒有東西能夠阻擋了空啊!說得更具體一點,一個沒有罣礙的人,就是沒有得失心的人,因為,當你放下了一切的得或失,那麼你才是真正在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因為,現象界的一切變化都只是一場終須謝幕的戲劇,真正透視掌握了此點,這個人便不再受任何得或失的影響而產生憂悲苦惱了。請不要小看憂悲苦惱對於眾生的傷害,當我們陷於這樣的情緒之中時,一切的實相都將模糊不清,那麼〝果中生因〞的無奈悲劇,便將生生不息的隨著我們六道輪迴,難有出頭的一天。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得失心理。天氣放晴也好、下雨也好;自己有錢也好、沒錢也好;別人喜歡自己也好,不喜歡自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過去世的因感召今生的果,既然這些結果也都沒辦法影響心的如如不動,那人又何必作一個自我困閉的春蠶呢?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是非心理。別人的對與錯,自有他對與錯的因與果,我們又何必強烈批判或無法見容呢?因為,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世界上只有美好與光明,那麼,請不要從要求別人開始,而是從要求自己作為開始吧!既然都只是這夢幻舞台的臨時演員,又何必太計較別人的演技不好呢?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高下心理。別人比我高也好、比我美也好、比我有錢也好……。既然一切都是作一場夢,我們又何必太在意情節的起伏呢?所以,既沒有了得失、是非、高下……心中當然也就無所罣礙了。這樣的人,就是沒有任何牽絆的人了,是世上稀有難得的人,是眾生的依皈,是眾生的指引,是眾生的模範。

無有恐怖

一個沒有罣礙的人,心中就必定安然,隨處自在。既無得失,就沒有得或失的不安與恐懼;既無是非,就沒有是非與否的焦慮或迷惑;既無高下,就沒有大小評判的分別與差異……這樣的人,是完全從恐懼的陰影籠罩中走出來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難道假的老虎真的會把人給吃了嗎?難道假的魔鬼真的能夠傷害人嗎?難道假的玩具拿到手就快樂了嗎?難道假的名聲有了就不缺少什麼了嗎?他深深明白,一切都可以放下了,一切都不再是問題,一切都可以安心了。這樣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已經從生命的隱隱不安以及最深層的恐懼──莫明的恐懼、不知所以然的恐懼、茫然的恐懼、微細的恐懼… …之中澈底脫離了出來。生命不再是一個囚籠或苦聚,生命成為無盡的幸福與喜悅,而這所有的關鍵都在於--心。

遠離顛倒夢想

心完全解脫妄念的糾纏之後,變得清明、自主、理性,此時,當幻化網撤開之後,一切才開始顯現其本來面目。黑白不再顛倒,一切都已回到其本應擁有的位置;主客不再易位,心不再誤認妄念為主人;本末不再混淆,心終於明白了自己是--佛。人世如幻,浮生若夢,如果我們不趁早認知這個事實,我們依舊會陷在黑白顛倒、主客易位、本末混淆的生命困境中不能自拔。故既已聽聞佛法,即應精進、慈悲、智慧,永遠的告別那令人憂悲苦惱不已的顛倒與夢想。

究竟涅槃

三界流浪,何時是休息的家鄉?孩子啊!你不覺得累了嗎?──佛菩薩如是問。孩子啊!你不想回家嗎?--佛菩薩如是關懷。孩子啊!心就是家鄉,就是永恆的家鄉,充滿了無限的平安、幸福、喜樂。--佛菩薩如是說。孩子啊!心就是佛,就是涅槃。--佛菩薩如是叮嚀。孩子啊!如果一切都已經具足,一切都已經圓滿,請問你還需要流浪嗎?如果家鄉就已經在腳下,你還需要家鄉嗎?--佛菩薩如是慨歎。是的,是心作佛,心即是佛。只要我們的心放下了一切的執著,而且安住於這樣如如不動的狀態,那麼,家鄉早已經在溫馨的等待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直到今天。如果你想回家,如果你想不再回到這憂悲苦惱的人間,其實,你只要回到你的〝心〞就可以了,你的身體可以繼續在人間生活的,因為,一切的一切,都只在於心啊!一切的答案、一切的奧秘、一切的終點、一切的開始……都在於--心。心是涅槃,眾生皆有佛性。

三世諸佛

三世是指過去世、現在世以及未來世,三世也可指多世,但是由於時間的觀念其實也是妄念,故時間只對於三界眾生有意義,事實上,法界是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故三世諸佛的說法是針對三界眾生能夠理解的狀態來說明的。而且故意把三世和諸佛並列,也是提醒我們,諸佛的存在是超越三世,也就是諸佛的存在是永恆,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或者未來。所以,我們會發現,人類最大的執著,在於對時間和空間的執著,由於有了時間的妄念,所以我們才有長壽或短命的強烈分別與貪取;由於有了空間的妄念,所以我們才有大或小的強烈差異與執取。故時空的觀念,就是最大的妄念,如果連時空都沒有了,請問又何來的長壽或短命、大或小的分別呢?故所謂三世諸佛,就是已經超越了時空的束縛,漫步於永恆之境的自由解脫之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波羅蜜多」是成佛的必備條件,只有依靠這到彼岸的大智慧,三界眾生才有可能真正出離輪迴不已、三界流浪的生命窘困。如果沒有這大智慧,眾生必於生死大海中頭出頭沒、難有出期。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是明白為何有生死輪迴、為何有憂悲苦惱的智慧,如果找到了輪迴的因,當然才有可能斷輪迴的果。而因果律是宇宙的至極真理--雖也是入佛門的基礎理論,但也同時是最甚深幽微之佛家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耳熟能詳的句子,卻簡明的把因果關係一語道破。因為因果律是最客觀的宇宙公約,它絕對是公平無誤的--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如果輪迴是因為不明白生命實相而導致輪迴不已,那麼,只要明白了生命的實相,自然也就止息了輪迴。故十方三世諸佛,都是由於澈底明白了生命實相而成為諸佛的。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諸佛的解脫境界。此時一切都已經圓滿,一切都已經具足,輪迴生死早已成為昨日惡夢,一切都美好、幸福、安樂,再也不缺少什麼,再也不需要什麼,再也不流浪三界、辛苦備嚐了。這樣的境界,是多麼令人艷羨啊!然而,身處輪迴惡夢的三界眾生,只要一天不放下執著,便一天不可能到達這樣的境界,這樣的境界,並不是憑空可以到達的,是需要經過無量劫以來累生累世的修六度萬行方能達成。故知成佛是一件艱苦卓絕的事,成佛是一件無比莊嚴神聖的宇宙大事!因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覺,就是涅槃,就是空,就是輪迴生死的盡頭。而這充滿無限光明的彼岸,是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的,絕非一生一世就能成就。故所謂的〝即身成就〞,是指你已經修六度萬行歷經無量劫,這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後一生,但是,請注意,這其中還是充滿了各種變數--例如今生的努力、過去生的證量以及各種複雜多變、甚深難測的因緣果報……在在都可能使〝即身成就〞這個偉大的理想,成為破碎的美夢。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我們千萬別小看所謂〝五濁惡世〞的染污力,當我們一誕生在這個濁世裡,當我們一開始呼吸這充滿各種染著的氣,當我們一旦經過劇大痛苦的投胎過程時,一切的證量、一切的福報、一切的記憶……都隨著投胎過程中,神識昏迷於劇大的旋轉,而成為過眼雲煙。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一切都得從牙牙學語開始,任你是大修行人來轉世,只要是尚未成佛者,必定有所謂〞隔陰之迷〞的障蔽,故經典才說〝菩薩亦有隔陰之迷〞。所以啊!不論你遇到多麼殊勝的法門,不論你過去生的證量有多高,不論你的福報有多大,不論你的功德有這麼多…… 如果你今生不好好的努力,嚴肅、神聖、莊嚴的去面對你自己的修行,那麼,即使你本應〝即身成就〞,也很可能就因為一次嚴重的造業而導致延宕二、三、四、五、六、七生,甚至更多生以後才究竟成就。所以啊!佛陀才再三耳提面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於此末法時代,暮鼓頻催之際,猶流浪生死的佛子啊!怎能不警醒?怎能不策勵?怎能不珍惜人身?怎能不珍愛佛、法、僧?長壽滅罪經說:「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諸佛菩薩能到彼岸,凡夫眾生,定當淪沒。」,普賢菩薩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但念無常,如救頭燃。」啊!佛國淨土才是我們永恆的家鄉,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啊!唯有依憑到彼岸的大智慧,我們才能一路順風回家;唯有放下一切對於三界的留戀,我們才能真正打開淨土的大門;唯有不再計較一切的風風雨雨、得得失失、是是非非……我們才能快點回到永遠不需要流浪的安全避風港。般若波羅蜜多,是船筏,能載我們風和日麗的到家。般若波羅蜜多,是橋樑,能讓我們過渡驚濤駭浪。般若波羅蜜多,是利劍,能斬斷一切的多餘葛藤。般若波羅蜜多,是明燈,能指引迷航的水手。般若波羅蜜多,是路標,能告知我們正確的方向。般若波羅蜜多,是羅盤,是生死大海中不可或缺的儀器。般若波羅蜜多,是良藥,能醫治一切的疑難雜症。三界眾生,皆已於六道輪轉中疲累已極,但是儘管疲累;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的疲累已極。三界眾生,皆已於生離死別的悲淒雨淚中哀傷過度;但是儘管哀傷,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的哀傷過度。三界眾生,皆已於漫無邊際的無明中寂寞已久;但是儘管寂寞,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的寂寞獨坐至地老天荒啊!所以啊!般若波羅蜜多是珍貴的,是值得用全部的生命力去學習與瞭解、證悟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生的學佛因緣--以智慧為先導,統攝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只要如是而行,必有得究竟覺的一天。

是大神咒

咒語--是宇宙最莊嚴的聲音。不同的咒語,是不同的佛菩薩所教導的,例如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教導眾生唸〝六字大明咒〞,地藏菩薩教導眾生唸〝滅定業真言〞;藥師如來教導眾生唸〝藥師咒〞……只要是佛菩薩傳下來的咒語,當然就是最神聖的聲音,但是儘管咒語各有不同,每一位佛菩薩的智慧都是相同的圓滿--般若波羅蜜多。故可以說是最圓滿的咒語,而且是最神聖的咒語。只要擁有此咒,何處不得究竟成就呢?故也可以說是最神效的咒語啊!

是大明咒

般若波羅蜜多,不但是神聖、神效,而且是清明眾生的清醒劑,只要有了大智慧,就離開了無明,只要離開了無明,就不會胡裡胡塗、懵懵懂懂、癡癡傻傻、昏昧不明的於此無常世間妄造無邊業了,只要不再造業,就不再受到未來果報的束縛,這樣的人,就是宇宙最清明自主的人--佛。所以智慧如清明的咒語,能夠讓昏沉愚癡眾生醒過來--於一切虛妄不實的幻相中醒轉過來。智慧又如清明的甘露,能夠潑醒已經沉睡無量劫的三界無明眾生。

是無上咒

無上正等正覺,是要靠無上心法--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就的。故大智慧也就是無與倫比、至高無上的咒語,能夠讓眾生脫離苦海,永別生死。故三界眾生宜好好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才能真正找到無上的皈依,無上的心咒。

是無等等咒

般若波羅蜜多,是最究竟的境界,既是最究竟,也就好比世上最究竟圓滿的咒語,能夠讓眾生得究竟成就。故三界眾生應皈依般若波羅蜜多,宜視之為究竟的依靠,如此日久行深,必能如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能除一切苦

當一個修行人已經證得無上究竟覺時,一切的苦難,到此完全結束。就猶如一個歷盡滄桑歸來的天涯遊子,經過了無數流浪的歲月,吃過了多少辛酸苦頭,閱盡了多少的物換星移……終於,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鄉--一個無量劫以來便思念不已的家。然而,如果還未歸家苦,是數說不完的;苦難,是沒有結束的--只要我們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現象,這不是某宗教的專利,每個人不管你信仰的是什麼宗教,或是沒有信教,也不管你是多神論,或是無神論,死後都是在六道中輪迴,每個人都活在因果報應的現象裡啊。這是宇宙間的本然現象啊。

而「極樂世界」在佛經中有言,此乃難信之法。為何令人難以相信呢?

因為眾生的意識型態堅固與迷盲,難以理解宇宙間有這樣的世界。此世界只有大智慧與大善根之人才會相信。

而佛陀介紹此一世界,是為了解救地球眾生,讓相信者能有穩當不墮落的生命啊!

相信佛法原本就需要一定程度的智慧,若無此基礎,是無法領受佛陀的教化的。而且還需要佛緣,若與佛無緣,則無法享受佛法對自己的利益啊!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8 Wed 2009 20:11
  • 齋戒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講演資料】

    「齋」是「心地清淨」之意。小乘法中,「齋」是過中不食,亦即日中一食。大乘法取其精義,心地清淨,身心清淨,名為「齋」。許多人以為「齋」即素食,這是錯誤的觀念。

    「戒」,戒律非常重要,戒律不僅是經上所說的條文,如大家所熟知的,在家學佛有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出家眾有沙彌戒,具足戒、菩薩戒等,統稱為「律儀戒」,亦即戒經上的條文。除律儀戒外,克實而論,佛於一切經典中,對我們苦口婆心的種種教導均屬教誡,皆是我們應認真學習,身體力行的。

 

【齋戒】--《佛學大辭典》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義章十二曰:「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故名為齋。」周易韓康伯注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屏絕一切嗜欲的意思。

    廣義言之,指清淨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狹義而言,則指八關齋戒,或特指過午不食之戒法。齋,略譯為布薩。原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舉行一次集會,令各自懺悔罪過、清淨身心,於此日,祭主並行斷食而住於清淨戒之法。至佛陀時代,尼乾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風,集會一處而持斷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於僧團中採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團布薩之由來。

    準此可知,「齋」之本意原為清淨之謂,後漸轉指不過中食(過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稱為持齋;持齋期間所食之物,或法會時所供養之食,稱為齋食。此外,以食物供養僧侶亦稱為齋;此類之法會則稱齋會。於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時代,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稱中食),午後食者即非齋法,此係就其「食時」而言;至大乘佛教時代,乃以慈悲禁殺之意,轉而側重於「食體」,故以素食為齋,如我國佛教徒多將素食習稱為「喫齋」、「持齋」;然嚴格言之,其與戒律中「齋」之本意並無直接關係。

    中阿含、增一阿含經卷十六等,舉出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日為六齋日,惟不以斷食等苦行為旨,而強調懺悔、清淨等精神。於此六日必集僧眾誦唄說戒經,使比丘安住於淨戒中,以長養善法;在家二眾亦須於六齋日持守八戒而增長善法。又雜阿含經卷五十、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等,於六齋日外,另舉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長齋月」之說。

    蓋凡有持齋,則必有戒,故齋戒二字自古並稱。上文所述即為齋戒之廣義含義。狹義言之,即指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中所謂「聖八支齋」者,亦即今日教內習稱之八關齋戒(又稱八關齋、八戒),此一戒律乃專供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二眾於一日一夜受持出家之戒。其內容於諸經所舉頗有異說,然通常所謂之八戒者列舉如下:

    (一)離殺生。

    (二)離不與取,「不與取」係指未經他人允諾而自行取用他人之物,亦即偷盜之意。

    (三)離非梵行,梵行即清淨不婬之行。

    (四)離虛誑語,舉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均屬之。

    (五)離飲諸酒,酒能亂性昏智,妨礙修行,故須遠離。

    (六)離眠坐高廣嚴麗床座,不坐臥於一尺六寸以上或寬大華麗之床座,以免養尊處優,習於放逸。

    (七)離塗飾香鬘及歌舞觀聽,即不以香花、花鬘佩戴於身,不以香油等塗抹於身,不作歌舞倡伎,亦不無故前往觀聽。

    (八)離食非時食,即上記所謂之不過中食,此係八戒中之最重要者。

    此外,菩薩善戒經亦列舉: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自讚毀他、不慳惜財法、不瞋受悔、不謗亂正法等八種。

    大智度論卷十三則舉出:不惱害、不劫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不飲酒等八者。

    諸經中舉出多種有關持守八齋戒之功德者,例如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增一阿含經卷十六均謂,受持者於命終後必生於欲界六天,不墮三途八難;優婆塞戒經卷五之八戒齋品亦云,可除去五逆罪,並滅除其餘一切之罪障。

    我國儒家自古亦有齋戒之說,論語謂:「齋必變食,居必遷坐。」蓋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變食遷坐,以自齊潔。

    「齋」字於古經傳中與「齊」字通用,係取其「齊一意誌」之義。《禮記.曲禮》所謂:「齊戒以告鬼神。」《禮記.祭義》謂:「緻齊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誌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易經.繫辭注》亦云:「洗心曰齊,防患曰戒。」準此而言,則儒家重視齋時「虔篤專注、齊一意誌」之意,與佛教之齋戒強調懺悔、清淨之意,可謂不謀而合。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珠的顆數有其代表意義,若顆數不對,那就是裝飾品.



.............................................念珠......................................


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


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佛珠。


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習,由是遂演變成念珠之使用。如古代毘溼奴派極早即有持帶念珠之習慣。


念珠之顆數,諸經所載不一,略舉較常見之用法:
(一)木子經作一百零八顆。
(二)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舉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顆等四種。
(三)數珠功德經亦舉出四種,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等。
(四)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以一千零八十顆為上品,一百零八顆為最勝,五十四顆為中品,二十七顆為下品。
(五)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謂上品一百零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顆。
此外,另有三十六顆、十八顆。上記之中,以使用一百零八顆為最普遍。


使用顆數之不同,所代表之意義亦有分別:
(一)一百零八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煩惱。
(二)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三)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四)二十七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
(五)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六)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
(七)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
(八)三十六顆與十八顆之意義,一般認為與一百零八顆相同
,然為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為三十六,或六分為十八,而非別有深義。然上記顆數與表徵意義之差別,僅係歷代祖師為方便教化所賦予之配合,而非源自原典經文所舉示者。


有關念珠之材料,諸經所載,種類繁多:
(一)陀羅尼集經卷二列舉金、銀、赤銅、水晶、木子、菩提子、蓮花子等七種。
(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舉出菩提子、金剛子、真珠、蓮花子、金銀諸寶,及以上諸材和合等六種。
(三)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列舉香木、石、銅、鐵、水晶、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此外,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蘇悉地羯囉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等,則分別列舉十、十一、十二、十四等種類。


念珠常附加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若以一百零八顆串成之念珠而言,所附加之母珠有一顆及兩顆兩種,母珠又稱達磨珠。數取又稱四天珠,乃附加於一百零八顆中間之四顆小隔珠。密教之念珠,通常於第七顆(自母珠開始算)與第二十一顆之後插入數取。記子又稱弟子珠,一般有十顆、二十顆,或四十顆,係串於母珠之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表示十波羅蜜,捻珠念佛滿一百零八遍時即撥動一記子以為計數。若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多為水晶所成),則稱助明、淨明、維摩、補處菩薩。記子留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之珠。據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載,諸珠表示觀音,母珠表示無量壽或修行成滿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時,不得越過,須逆向而還,否則即犯越法罪。


掐捻念珠而誦咒念佛,能產生諸種功德。據木子經載,若念誦佛陀(佛)、達磨(法)、僧伽(僧)之名,滿二十萬遍,而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則命終之後,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安樂行。另據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載,若以金、銀、赤銅、水晶等諸寶物所成之念珠,掐之誦咒、誦經、念佛,當得十種波羅蜜之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知、佛無上之覺智)之果。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獲功德亦有異說。陀羅尼集經謂各種念珠中,以水晶之功德為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則謂,香木之念珠,得一分之福;石、銅、鐵等,得二分福;水晶、真珠,得一俱胝分;蓮花子、金剛子,得二俱胝分;間錯種種諸寶及菩提子念珠,於諸功德中最為殊勝,得無量無邊不可說之福德。此外,守護經、數珠功德經、瑜伽念珠經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為最殊勝。


此外,密教經典對掐捻念珠之指法亦有詳細之記載,以五部而言,據攝真實經載,於佛部,應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於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於寶部,以右手姆指與無名指;於蓮華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於羯磨部,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合捻之。以三部而言,據蘇悉地經載,於佛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於蓮華部,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於金剛部,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


於密教諸尊中,手持念珠者頗多,如胎藏界外金剛部之火天、準提佛母、千手觀音等皆是,其中千手觀音係於其右方之一手持執念珠,稱為數珠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煙供的修持,是一種累積資糧,消除違緣障礙的殊勝法門。除了可以幫助我們積聚往生淨土資糧,成就出世果位之外,也能對我們在此世間的生活需求,事業的成功有所助益。如果我們有受用不足的情形,可常行煙供與勤修增益諸法;藏密煙供的內容,主要是藉著煙供儀軌的觀修,以及煙供材料的燻燒,完成上供下施。

煙供主要的類別有三種,第一種是一般的上供下施,主要供養的對象是A.諸佛、菩薩、本尊1。B.護法及高靈力的天神。C.諸有情眾生,我們稱之為上供,是供養與給予。此種煙供必須非常潔淨,同時必須是百分之百的素食,不可有任何肉類。第二種是特別對中陰身諸鬼魂及餓鬼道眾生的施食,此種煙供粉需另加甘露丸;第三種對象則是我們對他欠了惡業的冤親債主,此種煙供粉就必須加上一些葷食。第二與第三種煙供稱為下施,是布施。若如法修持,可得如下功德利益:

1)供養三寶三根本:十方諸佛菩薩聖者眾,已經斷除了輪迴的種種過患,圓滿具足了種種受用。經由上供的修持,可以增長我們的福智二資糧,承受諸佛菩薩的加持。

2)供養世、出世間二種護法:供養世間與出世間二種護法,可以得到護持的力量,免於種種的障礙,增長我們利生的事業。

3)供施六道眾生:所有六道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冤親債主,也是我們應以歡喜心去利益,償還的對象。供施六道眾生和冤親債主,可以清償過去的業障,引導眾生成就解脫,滿足一切祈願。

4)供施鬼道與非人:鬼道與非人之眾生,都有饑饉困乏的痛苦。誠心向彼等供施,可以解除他們的痛苦,圓滿菩提心的修持,並且迴遮鬼道與非人眾生所引起的疾病,以及消除短命、生命的留難…等等的障礙違緣。其他例如惡夢,霉運、預兆不佳…等不吉利的事情,也可以得到清淨。

天天施食  天天慈悲   天天做大功德   天天有大福報

一者,不為飢渴、窮厄、疾病、衰禍惱嬈身心。

二者,人有所食噉,若美不皆成上味。

三者,其人所入野道,蟲毒和合草藥終不能傷。

四者,其人鬼神、羅剎、精魅、魍魎觀之如佛。  

五者,其人諸佛、菩薩、天仙、龍神護如眼睛。

六者,其人所有疫病,若業若模不能近身。

七者,其人壽命增進,臥安覺妄,觸事吉祥。

八者,其人隘曠野乏少水草,自然稱適。

九者,其人頭貌怡悅,膚體光澤,無有惡色。

十者,其人常逢善友,乃至菩薩現為侶。

十一者,其人未來常生剎利王家。

十二者,其人具足色力,壽樂辭辯。

十三者,其人常生諸佛菩薩前。

十四者,其人所在之處,伏藏自現。

十五者,其人恆得他人恭敬侍接。

十六者,其人所有財寶無能奪者。

十七者,其人意欲所願,悉得稱遂。

十八者,其人不隨飢儉劫難生。

十九者,常生天上,受尊勝樂。

二十者,常以法喜,禪悅無飢渴。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藏傳密法:

 

四 業:息增懷誅

1.  

(白色)

2.  

(黃色)

3.  

(紅色)

4.  

(黑藍色)

1、事業分類:
1)以本體而分,事業有息增懷誅四種,此是以饒益與制伏的差別而分類。
息業:即息滅疾病、外魔、罪障、怨敵、違緣、詛咒等;
增業:即增上壽命、福德、智慧、光色、眷屬、財富、權勢、威德、安適,以及聖法等;
誅業:有勾招、釋放、捆綁、壓制、回遮、弑殺、驅逐等,亦有解縛等等
懷業:如上所說,即能將人與非人、衣食資具、戒定慧功德、驗相證相等自在攝受的事業。
2)以功德而分,不論何種事業,皆具一般與殊勝兩種;又可從因、體、果三方面而言:
一般事業之因,即貪著自利等具有貪瞋癡三毒的等起或動機;本體,即未以善巧方便的密意行為攝持;果,即與暫時以及究竟之大義無關。所以,顯現上雖似密咒事業,實則僅為一般事業,因與體不殊勝,僅于外在影像上行持,不會產生殊勝之果。
殊勝事業之因體果三者皆殊勝。殊勝事業之因,即緣於利他之大悲心,此為殊勝的等起或動機;本體,即具足以殊勝的智慧方便攝持的密咒密意行為;果,即無勤成辦暫時與究竟之利樂。行持密咒事業時,應當捨棄一般不如法之行持。

2
、心得自在則萬法自在,為使自心獲得自在而修持懷業:
《大幻化網》中宣說:一切不清淨顯現皆為心之自現,一切清淨顯現皆是智慧之自現,是故,淨不淨之萬法分別是智慧與分別心所造作,萬法悉以心之妙力顯現。此以殊勝教證與理證皆可成立。
自心若未獲自在、未曾調伏,則須感受種種迷亂顯現以及痛苦;相反,假如自心調伏,獲得自在,則一切顯現即現前清淨,將獲得“恒時安住在無遷變的大樂境界”之自在,故唯須通達此關要。
凡夫與聖者於顯現上具極大差別,凡夫心不自由,安住於迷亂、痛苦之境界,聖者心已得自在,故其眼前悉為清淨之顯現。聖凡境界之差別關鍵在於心是否得自在。
為令自心不隨境轉,而使境隨己心自在而轉,為達此目的,大悲導師以善巧方便宣說了眾多懷業儀軌,此根據為“使一切無而現的迷亂二取顯現,消融在大平等和大清淨的大樂之中,其殊勝方便,除懷業之外,別無他法;而且一切寂怒懷業本尊,從究竟而言,唯一是為對修行者賜予俱生大樂而顯現。所以,若祈禱樂空妙觀察智之現分——顯現懷業本尊身,將得現前大樂智慧的強大力量;將生起易滅盡不清淨之業風以及業風所作的能所境之能力;而且,若以樂空大智慧攝持一切輪涅顯現之萬法,則自在而轉一切萬法,具如是殊勝之關要。是故,懷業究竟秘密之關要,即獲得內在樂空三摩地之自在,亦即非於心外尋求方便令心獲得某種成就,欲獲得大自在,唯在於自心。
若自心調伏而獲自在,則以心所起之風以及粗細明點皆可輕易得到調伏自在,而且種種脈也會自然解脫于樂空中脈界中,無餘清淨一切以不清淨之心與風所造之習氣,而且一切現有唯一成熟樂空妙觀察智,而一切現有萬法顯現為懷業壇城,由此將對輪涅之根本獲得大自在。所以,往昔諸多持明者說:“自心自在轉,勝伏一切他眾。”亦是以此密意而宣說。

3
、修持懷業之發心:
懷業之發心有二:一為自私自利之發心;另為弘法利生之發心。前者當斷,後者應持。
若以我執出發,為自得名聞利養、衣食資具等,為攝受眷屬,以如是自利之發心祈禱懷業本尊,念修懷業心咒與儀軌,利益不大,達不到自心調伏、獲得自在之目的。而且利用懷業搞世間八法,會成惡趣之因。無等塔波仁波切說:“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誠如將栴檀木換取黑炭一般,殊勝之懷業以動機不良將成染汙之業。
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弘法利生者對自心獲得自在之竅訣有所體會,甚是重要。然不能有追求自利、小義利之發心。若具足弘法利生之發心,則在一切事業中,以懷業最為殊勝,因對無有任何損害的其他事業之果,以懷業即能順便成辦之故。”

4
、對於何者獲得自在?
即對心與境獲得自在。萬法可攝於心、境之中,其中,境乃心之幻化,若心得調伏,境界自會隨心轉為清淨;相反,心若顛倒而起,境界自然現為不淨。故所自在者,即心與境。

5
、如何方得自在?
此須具懷柔心境善巧之方便,若無殊勝方便,一般眾生極難以自力而得心境自在之境界,此方便就是祈禱懷業本尊,念誦九本尊心咒與聖號,因為懷業本尊唯一是為令修行者現前樂空無二,而從妙觀察智現分所顯現的本尊。故若如法念誦其心咒,如法觀想祈禱九本尊,即可獲得心境自在。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藏經律論皆有詳盡記載!今略舉佛語以示佛子共勉!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梵網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心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佛子不得食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云:『食肉十過:一、眾生是己親。二、見生驚怖。三、壞他信心。四、行人不應食。五、羅剎習氣(梵語vasana)。六、學術不成。七、生命同己。八、天聖遠離。九、不淨所出。十、死墮惡道。』


宋陸游放生詩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楞嚴經云:『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法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梵語samadhi),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殺害眾生之性命,吃眾生之肉,飲眾生血,令眾生身亡,最後必墮大力鬼、飛行夜叉鬼、地行羅剎鬼,怎可隨順西藏出家喇嘛等人來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誤導眾生呢?其罪皆墮無間地獄之果報也,今引經據典分別如下:


楞嚴經云:『阿難!又諸世界(梵語loka-dhatu)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如來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梵語bhiksu)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梵語brahmana),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名人珍古德寫了一本書,書名為「用心飲食」(陳正芬譯),告知人們大家現在吃的肉,很多都是在一個很殘忍的情況下養殖的,打生長素、抗生素把動物當機器一樣的「生產」,小公牛生下來就處死,鴨子一生沒有游過水等等動物悲情層出不窮。當我們在吃山珍海味之時,有沒有想到口中之物,在它有生命時是多麼地怨與恨,這怨與恨的信息是否還殘存在細胞之中。食物細胞能提供給人體的是物質、能量、信息。比方說脂肪進入人體,人體暫時不消化它,它就以物質(脂肪)的型態留在體內,該人若多作運動,那進來的脂肪也許很快地化為能量了。至於信息的部分是否亦會經食物帶入,可以參考梁乃崇的「細胞心靈說」及陳國鎮之「生命信息說」,如果他們所述為真,食物中若含不良信息,便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按照陳國鎮的說法,植物常含有靜定的好信息,再看現代人培養動物之法,能在這些動物變成人類食物前,心中不含恐懼、怨恨者幾稀。當釋加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証道成佛,菩提樹是有輔佐之功的,可以推想植物對人類是由協助之意。人生活必要有食物,但若以葷食為主食,在修行道上恐怕不太好走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代的思想家胡適之先生曾經說過:「為學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博覽群籍是學問的基礎,一門深入是學問的造詣。如果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為學問,只能算是常識,所謂門門通,門門稀鬆;不能在任何專門的範疇中出類拔萃、登峰造極,就不能夠見其成就和獨到的特色,那不是專家,而是一般的通才。所以,佛制規定,出家的比丘應該專精於經、律、論的修學,如果資質優秀,也可以五分之一的時間,旁覽教外的典籍,因為人在一生中的時間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佛教的三藏聖典浩如煙海,雖皓首窮經,盡畢生之力,也無法盡學其精奧。因此,自古以來,學佛之人探究經論是有選擇的:在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通論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應該有所選擇,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相關的律書,如此盡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弘揚,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師;爾後繼者再循著他們的成果續加鑽研,即造成分宗分派的現象。

 

目前對於一般的佛教徒來說,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所謂「一門深入」,倒不是有關經、律、論的問題,而是在於宗教經驗、修持法門,以及善知識的選擇和追隨上。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適合修行那一宗派或那一些法門,以致於不論是修苦行、修樂行、修顯教法、修密教法,均可能不知所從而樣樣都學。在顯教方面,如果淨土、禪、律、天臺、華嚴、唯識等宗都各有一位,乃至幾位知名的僧俗大德,都可足以使得那些患得患失、見異思遷、淺嘗即止的人,處處參學,常常變更他們的老師。時至今日又有某些沒有師承的密教,以及民間信仰的鬼神教徒自稱上師、自立活佛,紛紛出現世間,而他們也都有一套自圓其說、自成其理、自創其法的宣傳,琳琅滿目,使人目不暇給。一般沒有佛學基礎的人,在對修持方法和修行急效有所要求下,也不免處處摸索,見一樣學一樣,結果很可能遭致精神錯亂、心理失常、生活失調等下場,而與社會脫節,變成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因此,我們主張要一門深入,不要見異思遷,得隴望蜀。如果你已認定所學的是正統的佛法、正信的佛教,只要沒有發生副作用,不論念佛、參禪、持咒,在正常心態下,日積月累不斷的修持,都必定會有成效可見。切莫求好奇心的滿足、官能的刺激和思想的激湯,應該以平常心去修學佛法的正常道,也就是合理的、人本的、自力的、清淨的、利他的,最多加上佛力救濟,以求臨終往生佛國淨土,就夠了。否則,既想成為佛教的高僧和大德居士,又想通曉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學、宗教等各種知識學問,便無異是浪費生命。如此,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既不能夠充分地自修,也不能夠以自己的所長去幫忙他人。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愈曾經說過:「術業有專攻」,因此,學習任何法門都應該選擇有專精獨到功力的明師,不論做學問、學藝和學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雖然明師未必出於明師之門,明師門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隨明師,至少不會指錯方向,教錯要領,實要比所謂「以盲引盲」來得安全。

 

可是誰是明師?往往無法得知,特別是宗教經驗和禪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門時,更是無法判斷誰是明師或不是明師?不過,明師雖然未必有名,但若為大眾公認的明師,自然要比自稱明師而尚未被大眾所公認的,要可靠得多。在無力明辨誰是明師或不是明師的階段,追隨已被大眾公認的明師是比較安全的。或者由已經成名的老師,介紹尚未成名的老師,也是較可信的。而由你所信任的明師介紹另外一位明師,也是可取的,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的方式,就是通過一位介紹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的連鎖關係。他們人人都是明師,因此,善財童子絕不是病急亂投醫似地盲目拜師。

 

世間任何時代都有許多自稱為一代宗師的人物,他們妖言惑眾,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廣收徒眾以虛張聲勢,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師為明師。所以,孟子也說:「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因為那些邪師對社會人心有誤導作用,使人間產生更多的紛擾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們學習某些邪法、邪說和邪術,不僅不能開拓人生境界,反而會為自己帶來身心的傷害,家庭的失和。只可惜一般人實在很難識破這些人的真偽、邪正。

 

從佛法的立場說,邪與正、暗與明的標準,都在於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帶有強烈貪嗔習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師;又如雖然表現仁慈,和顏悅色、道貌岸然,但倘有驕、狂、慢等氣質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師。找明師,《大智度論》卷九揭示了四個要點,稱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師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個人為權威,是以共同的原則、規律為依準。律教的法就是因緣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師所說的道理與開示,違背了因果和因緣的法則,就不是明師。因為因果是要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緣是教我們對一切的現象不起貪嗔等執著心。否則,雖眾人尊其為聖人,也和邪師無別。

 

第二、依義不依語:凡是真正的法則,一定是放諸四海皆準,古往今來皆同的,不會因民族、地區、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別。如果說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語言上的神秘,便都不是正法。正法應注重義理的相通,而不當拘泥於語言上的相異。例如說:回教徒重視阿拉伯文,猶太教重視西伯來文,都與此準則相背;佛教徒重視梵文、巴利文,只是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義,並不是說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別的神力或神聖。當然,印度教是重視梵語、梵音的,此與佛教有別。

 

第三、依智不依識:智是聖人的智慧,乃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論為己為人,乃至於為一切眾生,或者為求成就無上的佛道,不論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個別的我與全體的我,都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屬於知識及認識的範圍。知識是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產生分別、記憶、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則只有客觀的現象,沒有主觀的中心;只有運作的功能,沒有主體的中心,如果與此相違,就不是明師。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無法可說、無法可執、無法可學、無法可修,也無法可證。正如《壇經》所說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精進不懈。

 

根據以上四點標準,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別,誰是明師?誰不是明師?再依據這四個標準去訪察你所希望親近的明師,大概不會有所差池,日積月累,縱然不得明師,你自己也已經成了明師。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褔者福報也,談福報前,我們先來探討其反面之義--業

    障。很多人遇到不如意或傷心的事情,便會說:「真是業障啊

    !」業障到底是什麼呢?業可分為善業與惡業兩種,而二者都

    會產生障礙,善業,如前世多行佈施者,今世會富有,因此便

    沈迷於物質享受,不知求取無上道,精進修持求得解脫,一旦

    福報享盡,便墮入輪迴;惡業,舉如貧窮、生病、諸事折磨不

    如意等,皆會造成我們的苦難,那更是不在話下了。


   而業障之形成乃意識之作用,即第八識阿賴耶識庫存了多

    劫以來意識之種子,何種意識的痕跡較深,壽終之時便先現前

    ,好者往生諸佛淨土或天界,惡者投生地獄或餓鬼道。而今世

    之嗜好專長,則為前世習性之顯現,隨個人業力而不同。


   大眾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消災祈福,而災難從那裡產生呢?

    此即為業力之現前,而業力之顯現,就是「因緣合和」。種下

    了因,還要等緣成熟,才會示現果報,如同農人播種,須有陽

    光、水份、養料之助緣,才能生長豐碩地果實,這就是所謂的

    助緣。


  其重點在於意識之作用,如同喜怒哀樂為情識作用之顯現

    一般,故消業須從思想、意識上著手,如「金剛經」中所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為執著之意,簡單解釋即日常所為

    皆是清淨自性之顯現,事後亦無所執著,而佛教所說「三輪體

    空」之含義相當重要,什麼是「三輪體空」?舉例來說:甲施

    捨乙一百元,甲、乙和施捨一百元這件事,三者皆化為空,來

    去自如,稱為「三輪體空」,而此空乃趨入空性之空,非死寂

    之空,如池中之水,經陽光照射後,水位降低了,是水真的消

    失化為無嗎? 非也,其中深奧之含義,有待深思。若能做到

   「三輪體空」,則在阿賴耶識將不留任何庫存,所作皆為真知

    之反射動作,如手被燙到,自然就會伸起來,不經思考做作,

    為最原始之清淨自性,諸佛菩薩之佛性也。


   瞭解了之後,再來討論消災的幾種方式:


  一、誠心懺悔,業由心起,由心來懺起。或許有人問:

   「雖然我有惡念頭,但沒去執行,難道也算造業嗎?」殊不知

    此已形成之意識,將影響以後之思想,若因緣成熟後,意識抬

    頭,則會做出犯戒越軌之事,佛教有云:「起心動念皆是業。

    」故須經常誠心懺悔,清淨意識。


  二、誦研佛經:依照佛所說之修行儀軌修持,清除雜亂意

    識與貪瞋癡三毒,所謂人、我、法執皆除,才能證入空性,而

    最有效之方法為:佈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六度,從凡夫直至佛地。白居易曾問鳥窠禪師:「佛法大意」

    ,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

    居易云:「三歲小孩都知道。」禪師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這真是值得我們深思啊!

  
  三、以佛教法事直接消災:這必須由有證悟之法師或有成

    就之上師,直接加持消災,一般人是很難產生實際效果。


   現在常會聽到人說今年流年不好,作個消災吧!究竟如何

    消災呢?其原理真象為何呢?可分為幾方面說明:


   一、眾生來消災時,必須自備鮮花水果素齋供養諸佛菩薩

    ,在其潛意識已種下無量功德與修行之種子,不論何時,只要

    因緣成熟,皆會成就正果。


   二、誦經及修法(息災法)之當下,法界之眾生,天龍護法

    ,佛菩薩聚集(如同佛陀在說法)眾生也會跟著唱誦修持,依其

    根器業力,而有所領悟或解脫,周遭眾生在阿賴耶識種下佛因

    ,因此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三、藉著禮拜諸佛菩薩,去除我慢,我執之心,如果心外

    求佛,用心之處錯誤,把木雕的佛像,當成真佛禮拜,就算磕

    斷頭亦無所益,因為佛在心中,自性莊嚴故佛像莊嚴,時時禮

    拜懺悔,自心觀照,不令散亂,久久則入於禪定,趨入空性,

    因心不散亂,氣脈得以順暢,百病自癒,故云「感應道交難思

    議」,此亦即是加持力也。


   四、 密宗對消災有更深的含義,密宗認為心(行者)、 佛、

    眾生三無差別,身口意三密平等,藉著修行者之三密清凈,諸

    佛菩薩三密清凈之加持力,影響眾生之三密,將其三業連根拔

    起,轉三毒為般若,轉三業為佛業,一同證入毗盧性海,此乃

    顯密最大之不同處。


   大乘佛教及密宗行者對業力是不迥避的,因為 一個真解脫

    者,肉體只是個工具而已,正如龍樹菩薩,在累世修行中,有

    一世為牧童,因童心未泯,持芒草將螞蟻之頭割斷,等其成就

    之世,遇一群強盜用刀砍其不死,這些強盜即是往世之螞蟻也

    ,後來改用芒草一揮,人頭應聲落地,肉體雖死,但精神卻自

    在解脫。


   如是因,如是果,故云:「菩薩畏因,羅漢畏果」。由以

    上種種說明,知道業力是因緣合和而成,如同將二把蒺藜種子

    種於二處,一處灑盬巴,一處灑水,最後灑水的結出刺人的小

    蒺藜,灑鹽巴的卻永遠不會結果一般,而消災乃將業識轉變,

    進入「三輪體空」之境界,以致無任何意識產生,如此業障消

    除,再行無相、無求之大佈施,獲得無量無邊功德,而非有相

    之福報,由於貪欲已去,再經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等之六度波羅密之大法舟,駛至解脫彼岸,獲大成就而同證毗

    盧性海。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愛子女的愛心:

子女愛父母的愛心:

同樣都是「愛心」,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愛心」。

 

父母的愛心,是無所求的愛心,是無因無果的。

子女的愛心,是有所求的愛心,是有因有果的。

 

子女長大,會慢慢體會到父母的愛心。

 

有一天,

子女愛父母的愛心和父母愛子女的愛心,

會疊在一起,

彼此之間沒有代溝,沒有時差,真正成為一家人。

 

但是,

大都是……為時已晚。

 

沒有誰對誰錯,這是人之常。

 

活在當下吧!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