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一出一入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世尊問:「各位弟子,你們覺得人生究竟有多長呢?」

年紀最小小師弟搶著說:「我知道,人的一生共有五十年。」「不對!」世尊搖搖手說。




資歷最深的大師兄說:「我覺得是四十年。」 「三十年!」「不對不對,你們說的都不是正確答案。」




「那麼世尊,你說人生到底有多長呢?」




世尊先安靜的看著大家,然後說:「人生就在這一呼一吸間呀!我們不能一直活在過去,也不可以夢想未來而忘了現在。要記住及時把握現在。」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
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從哪裡出發。
一旦腳步從容,生活便有了優雅的姿態。





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道理也許大家都知道,但愈是簡單的道理,愈是「知易行難」。以下有幾個簡單的方法,協助你順利地踏出第一步,有了好的開始,接下去就好辦了。初階者,不妨就從獨處開始吧!

呼吸──專家的建議是:愈慢愈好。先大大吐氣,再深深吸氣。緩慢地重複練習,可以鬆緩情緒,感知自己內心的變化。

散步
──一個人沒有目的地出去走走,尤其是接近大自然的環境,有助於察覺自己在生命中位置,了解自己的害怕與渴望。

旅行──獨自旅行,也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但也唯有在隻身浪跡天涯的時候,才能發現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哪一種人際關係最值得珍惜?

反省──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檢討一下哪些事情處理得不好,下次可以改進;發現自己做得不錯,也記得給自己掌聲。

日記── 撰寫日記,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看見自己的過去與未來,讓自己變得更冷靜與客觀。

佛學中所講的「觀心自在」,其實是從關照自己的內心、體察別人的感覺開始的。智慧的道路,將因此而在眼前展開。學習「觀照自己的內心、關懷別人的感受」,我們將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優雅而從容地出發,走向寬闊的未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朝生暮死,暮生朝死,幼生老死,老死幼亡;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出,輪迴不斷;
百年光景,只在剎那,出息入息,無息則止;
今此色身,豈能長久,今此事業,怎能永恆;
日日塵勞,夜夜奔波,成敗貧富,終歸消散;
功名蓋世,無非一夢,富貴驚人,難免無常;
人我相爭,盡是得失,誰勝誰負,到頭成空;
世間事物,因緣所生,身心假我,何必執迷;
勸君深思,生死事大,此事不解,何生能了;
了悟生死,六道不來,一念清淨,便出三界;
雖迷未悟,切莫喪志,只要堅信,定能契入;
老實修行,勿再起疑,道心不退,必證菩提。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習和經咒是禪修很重要的方式,也是八萬四千法門,為眾生馴服妄念和調節情緒。調習再加上唸經咒,在現代繁忙社會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和受益。
為何要調習?調習可引你有正念的修習。正念的修習就是看好自己的心,把狂野散亂的心,帶回家。正念的修習可以觀察累世帶有侵略、雜亂情緒、念頭,以開放曠達來放下。自然的放下,把你習慣性的焦慮、煩躁從自我中離開,輕鬆進入真性裡。
如何調習?調習就是把你的呼吸調得很順讓心靜下來。每次在呼氣時,就是在放下一切執著。這種簡單的正念過程,會過濾你的思想和情緒,然後你會感覺解脫而自由自在。
更簡單說,調習就是呼吸。呼吸就是生命,用呼吸來驅動生命,也就是驅動心。當你把呼吸調得很順把心靜下來時,也就是馴服了狂野心,也是在訓練自心。當你感到生氣焦慮時,靜靜地深呼吸,可以感覺到心是如此起伏,等著你來馴服。簡單的練習,帶給你找回心。
找回心呢?心回家了,再和經咒聲連結在一起吧。
咒是聲音的精華經是聲音的真理經咒可以完全淨化八萬四千種煩惱,這些煩惱都是無明的顯現,讓我們在六道中受苦。經咒每一個音,都涵蘊精神力來自諸佛的加持力。當我們持經咒時,煩惱無形中就被淨化,可免受傷害和各種疾病,讓眾生進入證悟的境界。
乘坐在自心的呼吸裡,唸持經咒,再加上信心,經咒的能量自然會生起和發展而進入呼吸裡,可直接鍛鍊你的心和身體。可確實淨化人心。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個 熟 悉 的 禪 修 故 事 : 兩 名 僧 侶 在 步 回 寺 院 的 途 中 , 遇 到 一 位 絕 色 美 人 站 立 在 河 邊 想 過 河 , 但 是 水 太 深 , 於 是 老 和 尚 二 話 不 說 , 便 背 了 她 過 河 。 年 青 和 尚 很 震 驚 , 內 心 不 斷 責 備 老 和 尚 竟 然 親 近 女 色 , 有 敗 清 規 。 行 了 好 一 段 路 , 年 青 和 尚 終 於 忍 不 住 向 老 和 尚 提 出 質 詢 , 又 表 達 擔 憂 老 和 尚 的 近 色 行 為 會 遭 人 非 議 … … 路 上 喋 喋 不 休 , 總 之 數 個 沒 完 。 老 和 尚 繼 續 專 心 上 路 , 待 年 青 和 尚 道 盡 不 滿 後 , 說 : 「 兄 弟 啊 , 我 已 在 河 邊 放 下 那 女 人 , 而 你 仍 然 背  她 嗎 ? 」


人 心 何 嘗 不 是 時 常 背 負  一 些 什 麼 怎 樣 的 包 袱 , 停 滯 在 過 往 或 焦 慮  將 來 , 墮 入 回 憶 浮 沙 或 未 來 陷 阱 中 ?


不 少 人 無 意 識 地 行 屍 走 肉 , 甚 至 殘 害 身 體 , 傷 害 別 人 而 不 自 知 。 人 若 只 成 為 經 濟 城 市 的 產 物 , 忙 碌 急 速 地 應 付 緊 張 的 節 拍 , 令 身 心 疲 累 , 便 沒 有 留 白 和 心 力 去 應 付 突 變 和 生 命 之 無 常 。


想 像 一 杯 承 載  沙 石 的 水 , 不 斷 地 搖 動 , 令 水 質 很 渾 濁 。 當 真 正 靜 下 來 , 讓 砂 石 沉 澱 , 漸 漸 , 水 便 自 然 變 得 清 澈 。


「 我 走 進 叢 林 中 , 因 為 我 想 有 意 識 地 生 活 , 去 面 向 生 命 中 的 本 質 , … … 而 非 在 臨 終 前 , 才 發 現 未 曾 真 正 地 活 過 。 」 — —Henry David Thoreau



無 意 識 或 有 意 識 的 生 活


覺 醒(Mindfulness) , 是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 深 深 地 接 觸 生 命 每 一 刻 ﹕ 活 在 當 下 , 隨 緣 包 容 , 無 求 而 不 加 批 判 , 耐 心 地 如 實 觀 之 。 用  柔 、 善 良 、 喜 樂 的 心 去 欣 賞 , 去 感 恩 , 去 關 顧 , 去 靜 觀 , 去 享 受 生 命 的 自 然 韻 律 。


覺 醒 生 活 是 有 意 識 地 生 活 , 如 有 意 識 地 呼 吸 、 用 餐 、 步 行 、 閱 讀 、 說 話 等 。


覺 察 呼 吸 練 習


呼 吸 是 我 們 的 老 朋 友 和 同 盟 。 自 出 生 以 來 , 一 直 不 離 不 棄 地 照 顧  身 體 。


《 步 步 安 樂 行 . 一 行 禪 師 覺 醒 生 活 營 》 提 到 ﹕ 「 呼 吸 是 穩 定 堅 實 的 基 礎 , 是 我 們 的 歸 依 處 。 無 論 我 們 的 內 在 的 氣 候 — — 思 想 、 情 緒 、 意 念 是 怎 麼 樣 , 呼 吸 永 遠 伴 隨 我 們 , 是 我 們 的 忠 實 朋 友 。 當 我 們 心 不 在 焉 、 情 緒 低 落 或 沮 喪 , 又 或 是 散 亂 於 擔 憂 及 工 作 中 , 我 們 都 可 以 回 到 呼 吸 上 , 收 拾 及 安 定 我 們 的 心 。 」


靜 觀 身 體 的 自 然 呼 吸 , 視 乎 環 境 或 選 擇 較 為 舒 適 的 狀 態 , 可 合 上 或 張 開 眼 睛 , 然 後 把 注 意 力 放 在 鼻 樑 , 留 意 一 呼 一 吸 。


「 感 覺 空 氣 進 出 鼻 子 , 感 覺 我 們 是 如 何 輕 鬆 自 然 、 平 靜 安 寧 地 呼 吸 。


「 當 吸 氣 時 , 告 訴 自 己 : 吸 氣 , 我 知 道 我 正 在 吸 氣 。


「 當 呼 氣 時 , 告 訴 自 己 : 呼 氣 , 我 知 道 我 正 在 呼 氣 。 」( 摘 自 《 步 》 書)


無 須 介 意 做 得 好 不 好 , 亦 毋 須 追 尋 什 麼 或 改 變 什 麼 , 只 順 其 自 然 。 分 心 時 不 要 緊 , 每 當 察 覺 到 分 了 神 , 重 新 留 意 一 呼 一 吸 便 可 。


《 步 》 書 也 提 到 ﹕ 「 毋 須 控 制 呼 吸 , 如 實 地 感 覺 就 好 了 。 呼 吸 或 許 是 長 、 短 、 深 或 淺 。 通 過 我 們 的 覺 察 , 呼 吸 自 然 會 變 得 愈 來 愈 深 和 慢 。 覺 察 的 呼 吸 是 聯 繫 身 心 的 關 鍵 , 為 生 命 的 每 一 刻 注 入 正 念 的 能 量 。 」 藉 由 專 注 呼 吸 , 我 們 將 身 心 合 一 , 再 次 成 為 一 體 。


須 每 天 練 習 , 經 長 時 間 訓 練 , 漸 漸 便 體 會 到 日 常 生 活 中 其 實 有 很 多 空 間 。 正 如 《 步 》 書 所 言 ﹕ 「 無 論 任 何 時 候 , 當 我 們 走 路 、 打 理 花 園 或 打 字 時 , 都 可 以 回 到 這 生 命 的 平 靜 之 源 。 」


電 話 響 時 , 覺 察 地 一 呼 一 吸 三 次 , 然 後 才 友 善 地 回 應 。 用 電 腦 時 , 亦 可 每 小 時 稍 停 一 會 , 覺 察 地 呼 吸 。 起  前 、 擦 牙 時 、 洗 碗 時 、 紅 綠 燈 前 、 等 侯 巴 士 時 、 乘 地 鐵 時 、 開 工 前 、 睡 覺 前 , 一 呼 一 吸 三 次 , 友 善 地 靜 觀 身 體 自 然 的 呼 吸 , 讓 身 心 有 歇 息 的 空 間 。


「 毋 須 反 應 , 只 需 回 應 。 」


「 無 加 號 , 無 減 號 , 學 習 怎 樣 如 實 觀 之 。 」 — —Godwin Samararatne


有 意 識 地 進 食


「 餐 前 關 掉 電 視 收 音 機 , 覺 知 面 前 的 食 物 , 是 由 許 多 元 素  聚 在 一 起 而 形 成 的 , 當 中 包 括 雨 水 、 陽 光 、 土 地 、 空 氣 和 慈 愛 。 想 到 世 界 另 一 角 落 飢 餓 與 營 養 不 良 的 悲 劇 , 所 以 要 珍 惜 食 物 。 透 過 這 些 食 物 , 覺 察 到 整 個 宇 宙 都 在 支 持 我 們 的 生 命 。 此 時 練 習 呼 吸 三 次 : 吸 氣 , 讓 身 體 平 靜 ; 呼 氣 , 微 笑 。 慢 慢 進 食 , 嘗 試 咀 嚼 每 一 口 食 物 三 十 次 以 上 , 直 到 食 物 成 為 液 體 , 這 樣 對 消 化 很 有 幫 助 。 我 們 咬 的 每 一 口 都 包 含 了 陽 光 與 大 地 的 生 命 , 甚 至 可 以 在 食 物 裏 品 嚐 整 個 宇 宙 。 慢 慢 享 受 每 一 口 食 物 。 安 住 於 當 下 , 輕 鬆 愉 快 地 進 食 。 」( 《Peace Is Every Step 》 一 行 襌 師 著)


有 意 識 地 行 路


「 注 意 雙 腳 與 大 地 的 接 觸 , 走 路 時 就 好 像 用 雙 足 親 吻 大 地 一 樣 。 我 們 已 經 讓 大 地 傷 痕 纍 纍 , 現 在 該 是 我 們 好 好 照 顧 她 的 時 候 了 。 」


「 偶 爾 看 見 美 的 事 物 時 , 我 們 可 能 想 停 下 腳 步 觀 賞 — — 一 棵 樹 , 一 朵 花 , 或 是 一 群 玩 耍 中 的 孩 子 。 當 我 們 觀 看 時 , 繼 續 注 意 呼 吸 。 」


「 只 要 我 們 不 思 未 來 , 不 想 過 去 , 唯 有 在 當 下 這 一 刻 才 能 感 受 到 生 命 。 」( 《Peace Is Every Step 》 一 行 襌 師 著)


「 忙 碌 只 是 一 個 概 念 。 」


「 禪 修 是 覺 醒 地 知 道 心 與 身 現 正 在 發 生 什 麼 。 」 — —Antoine Marten


有 意 識 地 閱 讀


我 們 會 小 心 飲 食 , 但 往 往 忽 略 了 篩 選 資 訊 的 重 要 性 。 每 天 從 報 章 雜 誌 電 視 電 台 廣 告 廂 被 動 地 接 收 了 不 少 與 生 命 無 關 的 垃 圾 資 訊 。 要 修 習 篩 選 「 精 神 食 糧 」 的 能 力 , 像 每 天 刪 走 垃 圾 電 郵 , 亦 毋 須 處 理 或 即 時 反 應 , 選 擇 主 動 地 過  有 意 思 的 生 活 。


有 意 識 地 溝 通


說 話 可 以 帶 出 快 樂 , 亦 可 引 發 痛 苦 。 不 少 人 慣 性 道 人 長 短 , 論 人 是 非 , 把 偏 見 、 觀 念 和 謠 言 與 事 實 混 淆 。 《 步 》 書 提 到 , 可 修 習 不 妄 語 , 不 製 造 謠 言 , 不 散 播 不 能 確 定 的 消 息 , 間 時 修 練 靜 默 止 語 (noble silence) , 感 受 寧 靜 , 如 實 觀 之 。


「 寵 辱 不 驚 , 看 庭 前 花 開 花 落 ; 去 留 無 意 , 望 天 上 雲 卷 雲 舒 。 」 《 菜 根 譚 》


覺 醒 生 活 助 紓 緩 壓 力 疾 病


念 頭 並 非 事 實 , 不 要 做 思 想 、 概 念 、 意 識 形 態 的 奴 隸 。 只 專 注 於 此 時 此 刻 的 呼 吸 , 不 追 悔 往 事 , 不 焦 慮 將 來 , 只 意 識 靜 觀 此 刻 目 前 , 如 實 生 活 。 善 待 自 己 身 體 , 關 懷 社 會 。


覺 醒 生 活 與 其 他 種 類 的 心 理 治 療 有 共 通 之 處 , 包 括 注 意 力 的 訓 練 或 鬆 弛 練 習 等 。 於 面 對 壓 力 、 抑 鬱 、 嬲 怒 、 痛 症 、 癌 症 、 長 期 病 患 等 有 癒 效 。


「 春 有 百 花 秋 有 月 , 夏 有 涼 風 冬 有 雪 , 若 無 閒 事 掛 心 頭 , 便 是 人 間 好 時 節 。 」 — — 慧 開 禪 師


文 ﹕ 臨  心 理 學 家 李 穎 明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修悟六原則】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

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薰般若,般若為習氣所薰,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玄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要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麤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將心待悟

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

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爐,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慮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計較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采,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

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第六、決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涉,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襌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作實法耳。这里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過,切莫與之作對。締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備人換革)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干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口劫相倍矣。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解悟與證悟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山窮水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

此之證梧,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

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

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憨山德清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爭奈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裏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元無實法與人。
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爾如此。
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內薰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百人者,誠難之難。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