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茶品道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茶道
還講究遵循
「四規」
「七則」
四規

「和、敬、清、寂」
乃茶道之精髓
「和、敬」
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
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辭儀
「清、寂」
則是要 求茶室和飲茶庭園
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

氣氛



七則

指的是

提前備好茶

提前放好炭

茶室

冬暖夏涼

室內插花

保持自然美

遵守時間

備好雨具

時刻把客 人

放在心上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康乃馨:具有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排除體內毒素、調節女性內分泌的功效,味道芬芳,有助驅除心煩氣躁。

  2、金銀花:可治療習慣性便秘用金銀花、大黃,按照3︰1的用量,一併泡茶飲用,並以適量的蜂蜜調味。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瘦小腹的功效。


  3、茉莉:可改善昏睡及焦慮現象,對慢性胃病、月經失調也有功效。茉莉花與粉紅玫瑰花搭配沖泡飲用有瘦身的效果。


  4、辛夷花:排毒養顏,消暑止咳,降壓減肥。


  5、馬鞭草:有強化肝臟的代謝功能,並具有鬆弛神經、幫助消化以及改善腹氣的功效,可以治偏頭疼,還有瘦身的功效。注意孕婦禁止食用。


  6、紫玫瑰:幫助加快新陳代謝,排毒通便,纖體瘦身,調節內分泌,最適合因內分泌紊亂而肥胖的女性。


  7、洛神花:可解毒、利尿、去浮腫、促進膽汁分泌來分解體內多餘的脂肪。科研人員還發現,飲用時加上玫瑰花,95%的人體重下降了1到3公斤。口感是酸的,泡出來的顏色紅紅的,十分漂亮,冷熱飲用都很好。


  9、檸檬片:可利尿,調節血管通透性,適合浮腫虛胖的女性。


  10、決明子:促進胃腸蠕動,清除體內宿便,降低血脂血壓,通便減肥效果好。


  11、陳皮:可以幫助消化,排除胃氣,還可以減少腹部脂肪堆積。許多中醫的減肥配方都選擇它。陳皮性溫和,與決明子、荷葉等性中微寒的花草配在一起效果更好。


  12、甜菊葉:天然甜味劑,是瘦身的良伴,幾乎沒有卡路里,最適合想吃甜又怕胖的你。主要是和別的花草茶搭配起來飲用,充當甜味劑。


  13、荷葉:自古以來瘦身的良藥,可以清火、利尿、清脂、通便。


  14、薄荷:好處多多,對肥胖、糖尿病等都有好處,當然還能清新口氣,去油膩。薄荷乾濕都能用。


  15、甘草:可以抑制膽固醇,還能增強免疫力,抑制炎症,但會使血壓升高,不適合高血壓的人。


  16、茴香:可以利尿發汗,清除皮下脂肪中的廢物,防止肥胖。這個不是我們平常吃的茴香餃子中的那個茴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甜茴香」,喝的是它的種子。


  17、菩提:菩提葉的茶香聞起來淡雅迷人,喝起來順口且味道會殘留在舌尖,可利尿,分解脂肪,有助於排出體內廢物,是減肥的有效食品,並具鎮定神經、安眠的效果。喝時加一些蜂蜜,會更加可口。


  18、迷迭香: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抑制肥胖,它的功效很多,是一種味道很好的花草茶。


  19、千日紅:是花草茶中非常特別的品種,若選用上佳品種,沖泡時可以看到花慢慢地打開,如水中開花一般。功效方面,可護膚養顏,亦有利尿的功效。


  20、玉蝴蝶:鮮為人知的玉蝴蝶花茶,可清肺熱、利咽喉、美白肌膚、降壓減肥、促進機體新陳代謝。


  21、百合花:可清腸胃、排毒、治療便秘。和玫瑰花、檸檬、馬鞭草一起泡效果更佳。


  22、金盞花:金盞花可以清爽提神、解熱祛火、穩定情緒,最適合經常熬夜的肥胖族。


  23、苦丁: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去除油脂、排便的功效。


  24、牡丹:可清熱、涼血、活血清瘀,適用於容易上火的女性。


  25、桃花:女人之花,能美容養顏,又能調節經血,還能減肥瘦身,和玉蝴蝶一起泡飲,減肥效


果更好。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的精華溶留於水中,

人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人不利人,

哪來價值?

理解別人,

錯在自己;

原諒別人,

解脫自己;

幫助別人,

成全自己;

照亮別人,

修正自己。

別人如鏡,

照明我心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禪宗主張靜氣養性,提倡坐禪。暮鼓晨鐘裡誦經念佛,不免人困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腦,茶便理所當然成為僧人的伴侶。僧人也由此與茶結下了宿命的緣分,千百年來,僧人們長期種茶、製茶、泡茶、品茶,總結出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於茶在世間的廣泛普及性,茶同時也成為寺門僧人聯繫世俗、接待施主說天道地、講經釋法的特殊媒介物。蘇東坡與佛印和尚的種種趣話、禪談便是最典型的一個例證。如果說懂茶,僧人似

 
乎最為在行。真正的品茶高手,必戒驕狂、浮躁,心靜如水,如此方能品茶之高低。此與佛教的為人講究同理。一般修為較高的僧人,對人對事懷寬容惜憫之心,不做過頭事,他們所損失的常常不過是眼前的虛名小利,而得到的卻是整個身心的自由自在。故,以此心態植茶、用茶,可深得茶理,亦可深得茶味。

能平和,能靜心,這既是修身之道,品茶之道,同時也是一種優雅的養身之道。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苦茶油的功效


苦茶油的功效: 行氣疏滯。  -- 轉載


苦茶油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食用油,不囤積、不阻塞、無負擔,可預防【脂肪酸化】造成的【肥胖血管疾病】。


現代人追求健康,苦茶油不管是營養成分、風味、耐溫性,都比地中海橄欖油來的優良,台灣的阿公阿媽都曉得胃不好、坐月子、體質燥熱都應該要吃苦茶油,是台灣民間自古以來的首選好油。苦茶油的冒煙點為252,非常耐高溫,是少數適合煎、煮、炒、炸、涼拌的全方位食用油。


可是風味獨特的苦茶油卻很少受台灣本土中、青代的青睞,為什麼呢?原因之一是大家不知道苦茶油的好處,加上苦茶籽產量少,時常供不應求,以致價格居高不下(每瓶售價大約五百元至七百元之間),讓消費者往往望之卻步。


    方:


01.治胃痛症:用麵線煮熟拌苦茶油;或用高麗菜放一點鹽,用苦茶油炒熟食用,可改善。


02.治糖尿病及腳部抽筋:用紅葉菜與少許豬肝切片,放一點鹽用苦茶油炒熟食用。


03.治將雞肉或腰花加薑片少許,用苦茶油炒,再以半酒水煮熟服食,是【婦人生產最佳補品】。


04.治久年咳嗽、老人咳嗽:將苦茶油加尖尾鳳炒【有痰者加少許酒】。
 
05.
治婦女經痛:九層塔切細與苦茶油煎蛋,再加半酒水煮熟食用。


06.治腰痠背痛:可炒薑片食用,有舒筋活血之效。


07.治女人氣血兩虛、男人體力不支:每日一次,生雞蛋黃加二匙苦茶油食用,數日後體力增加。


08.治男人壯陽可用苦茶油炒韭菜食用,效果奇佳。


09.苦茶油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食用油,不囤積、不阻塞、無負擔,可預防【脂肪酸化】造成的【肥胖血管疾病】。


10.治婦人帶下,婦女病:用苦茶油炒鴨舌癀、青皮鴨蛋煎食,相當有幫助。


11.治睡前以二匙苦茶油調一匙蜂蜜飲之,持續數日,即可治癒習慣性的便秘。


12.治流鼻血:將香蕉切片,用苦茶油煎吃,數次可根治。


13.治尾椎骨痠痛,無法下坐:用紅骨九層塔、豬腰子切片,加米酒用苦茶油炒吃,可加少許鹽。


14.治婦人貧血、產後補血:苦茶油炒紅鳳菜、豬肝切片,食之有效。


15.治控制血糖:苦茶油炒紅鳳菜食用。


16.治療氣喘病:用苦茶油燉公番鴨食用。


17.治久咳不癒、喉嚨發癢、聲帶長繭:喝一小湯匙苦茶油,慢慢嚥下可癒。


18.保護皮膚傷口:外傷或開刀後傷口,每日用苦茶油塗抹之,癒後不留疤痕。


19.婦女坐月子:用苦茶油燉雞酒,苦茶油煎蛋,苦茶油扮麵線服食,身體可迅速復原,皮膚也比較不會粗糙老化。


20.治胃寒、胃弱、胃潰瘍:每日早晨以苦茶油拌麵線,拌熟飯加醬油,或用苦茶油炒豬肝,如果敢喝,可以直接飲用,如此可增加食慾,對患有高血壓之患者,療效佳。 



茶油為苦茶樹之果實【俗稱苦茶子】,學名為『油茶』,屬山茶科植物,每年僅開花一次,生長於海拔九百~一千二百公尺的山區。由於生長環境特殊且栽種不易,所以不受環境及農藥的污染,最特別的是樹終年長青、樹不空心,自開花結果實到可以採收,時間長達三百天以上或不等,是所有油料作物中受大自然孕育、吸收日月精華最久的果實,有號稱「天綠果」之稱,也是構成苦茶油具有多重療效,所以被視為養生及美容養顏的聖品。



本草綱目記載:【可潤肺安五臟、調脾胃的溫和營養劑能促進血液循環、調適體質及久年骨病、氣管炎、更是做月子的保健食用油】。依據「中國醫藥寶典」、「中國藥誌」、「農政全書」,苦茶子含有豐富菸鹼酸、礦物質、蛋白質、蕊醇A、茶皂醇A、B、維生素A、E及特有的山茶苦(柑)素。山茶柑素具有防癌作用,可潤肺、清肝解毒、整腸及保持人體器官機能運作平衡。經常食用,對健康有益可防止高血壓、內發性及皮膚疥癬、搔癢等。因油質溫和,沒有體質上禁忌,是唯一現代健康高級食用油,食用後甘留舌本,口感甚佳,營養價值及對高溫的安定性均優於黃豆油,煮菜時更可替代其他油品。



苦茶油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主要由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組成是含量最豐富之食用油,不僅對降低血中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功效,加熱時不易產生油煙,具相當的穩定,性質接近橄欖油。而殘留的油伯(即苦茶籽餅)則可作髮油、洗髮精、沐浴乳。



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會引起胃潰瘍、消化不良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性疾病,高達85%~90%潰瘍疾病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國科會專題研究「苦茶油抗菌因素研究」(86年5月),結論是苦茶油及苦茶渣之萃取及純化物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抗菌作用,證實傳說中苦茶油對胃疾之療效。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禪一味」       
茶文化是人類最生活化的成就,範圍廣泛,包含的主要元素有茶學、茶道、茶德、茶藝、茶禮、茶技、茶俗等等,而禪、道、儒等宗教哲學融和了這些元素而形成「茶文化學」,現在逐漸形成為一門顯學。

禪茶,是茶文化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所謂的茶中「禪」,不單是禪宗所說的「禪」,而是通宗通教的「禪」;於是,「禪茶一味」成為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的最高原則。茶文化根據禪茶方法來從事活動茶文化事業才可能永遠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茶是一種有形的物質產品,是人們滿足感官享受的東西;禪是一種無形的精神部分,是屬靈的宗教修持狀態。講究修行的宗教為什麼會與追求感官享受的茶連在一起?何以物化生活的必需品與講求精神境界的禪相結合?何以平凡的茶與強調放下修心靜慮的禪搭成橋?是茶禪茶,還是禪茶禪。

佛教自東漢明帝年間(60A.D.)正式以道家為橋樑傳入中土,自來就與中土的儒學、道家二大思想相互吸收又彼此競爭的局面,在發展上是走向三教合一的道路,從適應到成長,歷經了五、六百年之久,最後轉化成中國佛教。當時印度佛教的傳入,是必須面對西漢初年,以董仲舒為首的儒家文化傳統以及東漢以後所流行的黃老道家思想;到了唐代,大體上還是維持三教並行發展的形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宋代。

佛教為了適應在中土的生存,就必須設法與儒、道思想相融合,從《牟子理惑論》就可看出清晰的輪廓。《牟子理惑論》說:「孔子以五經為道教。」《五經》中的「道」就是儒家之「道」。又說「佛道至尊至大」,「佛道」就是佛教之「道」;儒家講「三綱五常」之道,佛教講涅槃寂滅的「八正道」,「佛」、「茶」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在信仰層面上,佛、禪、茶與「神」、「仙」的觀念,經常聯繫在一起。

坐禪需要靜慮專注,心一誠敬,而茶本具有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發」等等藥性、藥效,正好有助於攝心入定;所以,坐禪離不開茶,茶與禪結合,是極其自然而必然的事。過去叢林的僧侶,多半居住於山林中,很容易種茶,也認為種茶、採茶、喝茶皆是修行、參禪。在禪堂裡,每天早上有早茶,下午有午茶,到了過年過節,則以普茶招待寺裡大眾,可知茶與寺院僧侶的生活是分不開的。

茶,具有雙重屬性,一是物質屬性,一是精神屬性。物質屬性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與自然科學相關;精神屬性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與人文學科相關,這兩個屬性的綜合表現就是茶文化。在茶文化的結構中,品茶悟禪就是由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活動過程;當然,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表述,如果要詳細地說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很難以言語文字完滿地表述出來。所以,趙州從諗禪師「喫茶去」法語,被認為是茶文化史上非常具有深意的公案。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無器不現,器無道不明;所以,茶道、茶藝,是相互依存,無法須臾離開。中國禪茶文化的影響傳到日本形成茶道;韓國為茶禮,主敬存誠;流行於歐美就有所謂的基督禪、午後茶。如果,茶只專注在「色、香、味」上做工夫,品嘗茶的滋味,引發人們的視覺、嗅覺、味覺等感官去享受,提倡人們去分別、體會某種物質上的感受,最多只能達到思維或審美境界而已,並不能使人在心靈上真正昇華到一種體認事物本來性空的境界。

世間人人都在忙,忙什麼呢?可能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忙是為了不斷地追求物欲,由於忙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珍貴的寧靜世界,不知向內自我反省,以至於身心靈都處於空虛的狀態,因為心靈空洞無依而感到空虛,所以要找尋刺激;因為心無所依,所以容易造惡,社會亂象因此滋生。人要在靜中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人要能靜下來,除了宗教的力量之外,就是借助社會文化的方法得到自覺的智慧;因此,茶藝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最適合現代人的助緣。茶藝是因生理的需求而喝茶,心靈的必須而品茗所形成的一種使人心平氣和的儀軌。

茶道,是通過茶的實際生活,在心路歷程中,淨治明相,觀察自心現量,清除自己心靈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現,遠離塵垢,消除煩惱,返還自心本來清淨的現實,通過茶的物質性功能去作空性觀,體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因緣和合。同樣飲茶,同樣「色香味」,搞茶藝,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才能真正得到茶飲的法樂和法益。

至於,文化的內部結構有四個層次:1、物態文化層次,2、制度文化層次,3、行為文化層次,4、心態文化層次。茶藝是茶文化結構中的行為文化層次和心態文化層次兩個部分;因此,「休去參禪且問茶」,如何在茶中悟禪應該將茶道精神、禪茶方法,始終關注在茶藝實踐過程中

茶藝是茶文化凝聚在外的形式表現;茶文化內涵的禪,則透過藝作為載體傳達出來。於是,茶可入禪;於是,茶禪一味。自佛禪傳入中土藉著本土的儒、道信仰得以傳承發展,又因儒、道學說與佛禪的道理藉著茶的橋樑,相激相盪,相輔相成,佛禪與茶結合更充實了茶文化的內容,形成了「禪茶」,使茶文化成為東方文化的精華部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范增平                 經常聽到說:「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是茶意禪味還是禪意茶味?真正的「禪味」不僅僅是坐禪之後飲茶來說,真正意義上的禪味是無時無處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說的:「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這個時候,天地之間都是禪味;茶味亦復如是,不需要等到煮水瀹茶,三杯入口之後,才有感覺。茶人心中時刻空明清澈,了無一芥,如此修持,必然能頓悟此中真意;再進一步說,茶人若能以天地為茶器,以眾生為茶品,以慈悲為八功德水,以茶侶為布施,以持戒為茶規,以忍辱為茶候,以精進為三昧真火,以禪定為茶法,以般若為茶心,那麼茶道當下可成,這個時候茶就是禪,禪就是茶,佛法映於茶湯,茶湯顯示佛法,看佛陀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就能了然於心。在這種情況下,「禪茶」、「茶禪」、「禪˙茶」、「茶˙禪」,是不需要分的,也不必分,如此,才是真正的「禪茶一味」、「茶禪一味」。

茶、禪、道,本來即是同根同源,互為因果,相輔相成。茶的內涵是動靜、靜動的結合;禪的內涵是外靜內動的「靜動」;而道的內涵是外動內靜的「動靜」。

茶之所以形成「茶禪」、「茶道」,理由是非常充份的,站在什麼角度來看茶,茶就現身在那個方向,「茶禪一味」是如此,「茶道一如」一復如是。                                       

中國禪宗形成後,因著禪修而飲茶,相沿成習,潛移默化,飲茶成為佛教叢林的宗門規式。《百丈清規》規定叢林禪茶及其做法次第,由於坐禪易致昏沉,所以「皆許其飲茶」,百丈禪師有:「吃茶、珍重、歇」三訣;唐皎然飲茶詩有「三飲便得道」的說法;劉貞亮飲茶有「十德」;《五燈會元》記載,有所謂:飯後三碗茶的和尚家風,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規,茶在唐代已經是僧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舖,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茶不但與顯教、漢傳佛教,即使密教、藏傳佛教,也都有密切關係。所以,坐禪飲茶、密禪供茶、參禪味茶,三者既有相聯的共同點,由坐禪飲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進宗門法規,乃至以茶作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齋僧,禪門茶風興盛。

坐禪用茶的最早記載,一般說是在《晉書‧列傳第六十五  藝術》:「單道開,敦煌人也。….日服鎮守藥數丸,大如梧子,藥有松蜜薑桂茯苓之氣,時復飲荼蘇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禪修定,須持齋戒,由戒生定,由定證慧。唐代茶道,多與佛教食法相關,稱為「吃茶飯」。唐代飲用的是餅茶,以煮茶法來飲用,飲茶為茶湯,像藥湯一樣。佛教叢林過午不食,只允許飲茶助修。趙州公案說「喫茶去」,道理在此。趙州從諗禪師不僅自己喜歡吃茶,還經常以「喫茶去」三字接引學僧,這句禪語、法言流布天下叢林。南宋時,浙江餘姚徑山寺茶飲盛行,有一套嚴格的飲茶程式,據說日本茶道就是從這裏傳過去。飲茶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參禪證道,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是禪門修道的最好輔助;於是,高僧大德將「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靈的禪門精神貫注於茶道中,這對中國茶道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茶文化誕生在兩漢之際,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演變到唐代茶文化興盛。茶文化的發展隨之的製茶法,由唐代餅茶、宋代團茶、明代葉茶、至清代的工夫茶;飲茶法從唐代煮茶、宋代點茶、明代泡茶、而清代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的「雅玩」入俗為民間開門七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滲透在文化生活上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以茶入禪形成「禪茶文化」,茶文化傳入日本,使日本有了「茶道」;傳入英國而催生了歐洲「下午茶」;於是,歐美有了「基督禪」一派,可以說是禪茶文化發揮了重大影響作用。

自古禪茶不分家,茶與佛家如來禪、秘密禪、祖師禪三種禪定都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禪茶文化極為豐富的內涵,使世俗間的飲茶活動逐步昇華為佛門的茶道。茶與佛家關係密不可分,茶文化的興衰與禪文化消長至為密切。茶文化在明清之後曾經衰落,禪宗也於此時期匿跡,茶的興衰期與禪的隱顯期,恰好不謀而合。弘揚佛法與弘揚茶道,兩者可說相輔相成,喝茶者從中體悟禪法而入道,參禪者從喝茶中了悟佛法,喝茶者因而提昇到精神層面,參禪者更能參透佛法妙境;因此,茶文化,禪文化,融和而成「禪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