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四大菩薩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四臂觀音是佛菩薩之菩提心所化現,在很久以前已成正等正覺之古佛,稱為「正法明如來」,為救度不同眾生而示現不同的相,世人稱為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之眾生特別有緣,是因為他經常示現救度眾生,故此觀世音菩薩是最為受人供奉。在金剛乘中,最為人喜愛修的法門是「四臂觀音」和「千手千眼觀音」。四臂觀音的報身相中﹕白色的身代表清淨無瑕,四臂代表四種佛行,即「息」、「增」、「懷」、「誅」等。「息」是平息所有的痛苦、障礙及困難。「增」是增加福報、智慧、長壽、財富等。「懷」是救度眾生、領導他們修行。「誅」是誅滅他們種種惡念、克服外界魔障等。四臂的手,前兩隻合十胸前,抱著一顆如意寶珠,代表能滿足所有眾生的要求,另外的兩隻是﹕右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不停地救度眾生。左手持一朵蓮花,代表清淨的心,沒有瑕疵。觀世音的左邊肩膀披上一塊鹿皮,是代表慈悲及純正的心,而頭頂上戴著的五方冠是代表五方的智慧,其它所穿著的綢緞及瓔珞都是代表莊嚴的報身相,而雙腿作雙盤的金剛坐姿是代表穩固禪定的境界。總括以上六種裝飾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的六波羅密多,是表示六度萬行的成就。坐在月盤上代表慈悲方便的法,月盤下之蓮花,代表清淨的境界。四臂觀音的心咒是六字大明咒。即嗡、嗎、呢、唄、嚜、吽,用以加持六道眾生(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淨化惡業、惡習及障礙而脫離輪迴之苦,走向六成就悉地。此完美之咒語極為寶貴,只要有一次以清淨、恭敬的心聽到此咒,即可令修行人不會退心,如服少金剛,決定不消,終必成就無上菩提。如果任何動物或是昆蟲在死前聽到此咒,則於死後即可脫離三惡道並修持佛法。只要想著六字大明咒,即能將無始以來所積聚的一切罪惡、業障消除,可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接觸此咒的字,即是接受無量佛菩薩的灌頂。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法時期,佛陀住世說法,座下弟子很多是阿羅漢。在印度古老文化直到現在,仍是重男輕女的社會,據云印度女眾中出家為尼者極少,
       學佛信佛之善知識們,當然都知道佛陀是男人,並且在出家前,曾結婚生子。若無這些人生過程,佛也難悟出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的道理來。但是信奉佛菩薩的人,從不產生對佛菩薩是男是女的問題。
        淨土宗教義,凡奉佛之人,平生造善業結善緣的人,死後可往生西方享受極樂,並無男女之分。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卻全是男身,因往生女眾,用佛力或願力,可轉化成男身,往生極樂,因西方樂土中,是不容許男女並存的。
        法華經普門品,觀音菩薩因行化方便,可化為男身,亦可化為女身。
        維摩詰經,文殊菩薩問疾時,曾將阿羅漢由男身化為女身,使羅漢衣上天女所散花不墜地之事。
        佛畫中菩薩生鬍鬚者,屢見不鮮,入唐來觀音被畫成婦女披白紗之身形,那是因為在唐代永徽年間,印度妙善公主成道後,來東土行化。此後觀音都變為女身了。 
        關於佛畫中之「供像」,尚有諸多問題待討論;如肉髻、白毫、披髮、螺髮、佛結的手印、菩薩手(蘭花指法)、羅漢掌、力士拳、以及五官四肢、服飾、瓔珞、天衣廣袖、重彩、淡彩、白描等,都待以後討論。


 



 


觀世音菩薩為何常現婦女相?因為:1女人的苦難,自古以來,一直比男人多。2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偉大的母愛,在父性之中是不多見的。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應現婦女身,乃是藉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現菩薩的忍辱,藉女性的母愛以表菩薩的慈悲。

尤其是以女人之身更能深入婦女群眾,廣度多苦多難的婦女。同時,《維摩經》中有言:「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婦女之身除了可度女人及兒童;示現美艷的婦女之身,尚可廣度男人,如同前面所說的魚籃觀音便是一例;當然,如果示現老婦人,則又可接近不同的群眾。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shengyen.org.tw/mov/ddm2006.wmv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毘婆尸佛偈云。


身從無相中受生。由如幻出諸形像。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第二尸棄佛偈云。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第三毘舍浮佛偈云。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第四拘留孫佛偈云。


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第五拘那舍牟尼佛偈云。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第六迦葉佛偈云。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第七釋迦牟尼佛偈云。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子行37頌」這部論典的作者,是六百年前西藏的「無著賢菩薩」。他出生於衛藏,靠近拉薩的地方。其在世時,即被譽為具有大悲心、菩提心的菩薩,因為他平日就以修學菩提心、菩薩行為主。他後來遷居「無著」,所以人們稱他為「無著賢菩薩」。

噶千仁波切 講解


三十七頌及摘要:


南無羅格秀惹亞
誰見諸法無來去 殊勝師及觀自在
唯一勤行利眾生 三門恭敬恆頂禮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賴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一、獲得暇滿大舟時、畫夜怛時不懶散,自他為渡輪迴海、聞思修是佛子行
二、親方貪心如水蕩、取拾皆忘痴黑暗,怨方瞋心似火燃、拋棄故鄉佛子行
三、捨惡境故漸減惑、心澄於法起正見,無懶散故善自增、依靜處為佛子行
四、長伴親友各自散、識者拾棄身客房,勤驟財物遺為跡、拾此世為佛子行
五、交近彼而三毒增、能使慈悲滅盡者,且令聞思修退轉、遠惡友為佛子行
頌1- 頌5,遠惡友為佛子行


六、依止何者罪過滅、勝善知識及自身,功德增如上弦月、愛彼勝已佛子行
七、自亦束縛輪迴故、由此依止不欺者,世間神祇能救誰、皈依三寶佛子行
八、諸極難忍惡趣苦、是故縱遇命難時,能仁說為惡業果、終不造罪佛子行
頌6- 頌8, 終不造罪佛子行


九、三界樂如草頭露、恆時不變解脫果,須臾剎那毀滅法、希求其為佛子行
十、無始以來慈我者、是故為渡諸有情,諸母若苦我何樂、發菩提心佛子行
十一、諸苦源於欲自樂、故於自樂與他苦,諸佛利他心所生、如實交換佛子行
頌9 - 頌11,如實交換佛子行


一二、誰以大欲劫我財、己身受用三世善,或令他奪一切財、仍迴向彼佛子行
十三、吾雖無有少過咎、以悲心故彼諸罪,他人竟來斷我頭、自身代受佛子行
十四、何者於吾生誹謗、仍復吾以慈心故,雖廣宣揚遍三千、讚彼德是佛子行
十五、何者於眾集會中、於彼還生益友想,揭吾隱私惡言向、恭敬其是佛子行
頌12-頌15,恭敬其是佛子行


十六、吾以如子養護人、猶如母憐重病兒,彼若視我如怨仇、被悲憫是佛子行
十七、與吾同等或下劣、吾仍敬彼如上師,雖懷傲慢屢欺凌、恆頂戴為佛子行
十八、恆受貧苦為人欺、眾生諸苦己代受,復遭重病及魔侵、無怯弱是佛子行
頌16-頌18,無怯弱是佛子行


十九、美名四揚眾人敬、然視世妙無實義,財務量等多聞天、離憍慢是佛子行
二十、倘若沒伏內瞋敵、故應速興慈悲軍,外敵雖伏旋增盛、降伏自心佛子行 
二十一、一切妙欲如鹹水、於諸能生貪著物,任己受用渴轉增、頓捨卻是佛子行
頌19-頌21,頓捨卻是佛子行


二十二、諸所顯現唯自心、知己當於二取相,心性本離戲論邊、不作意是佛子行
二十三、會遇悅意之境時、應觀猶如夏時虹,捨貪著是佛子行、雖現美妙然無實
二十四、諸苦如夢中喪子、是故會遇違緣時,妄執實有極憂惱、視為幻象佛子行
頌22-頌24,視為幻象佛子行


二十五、欲証菩提身尚捨、不望回報與異熟,何況一切身外物、布施即是彿子行
二十六、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行利他成笑柄,是故無世間希求、守護戒是彿子行
頌25-26,守護戒是彿子行


二十七、欲享福善之佛子、於諸眾生無怨心,一切損害如寶藏、修忍辱是佛子行
二十八、唯求自利小乘士、為利眾生功德源,見勤猶如救頭燃、發起精進佛子行
二十九、甚深禪定生慧觀、知己應離四無色,能盡除滅諸煩惱、修靜慮是佛子行
三十、若無智慧以五度、故具方便離三輪,不得圓滿菩提果,修智慧是佛子行
頌27-30,修智慧是佛子行 

三十一、若不細察己遏失、是故恆察己過失,以行者貌行非法、斷除其是佛子行
三十二、因惑說餘佛子過、己人大乘行者過,令自違犯且退轉、莫議論是佛子行
三十三、貪圖利敬互爭執、故於親友施主家,令聞思修業退轉、離貪著是佛子行
三十四、粗語傷害他人心、故於他人所不悅,復傷佛子之行儀、斷惡言是佛子行
三十五、煩惱串習則難治、貪等煩惱初萌時,士執念知對治劍、即剷除是佛子行
三十六、總之何處行何事、恆具正念與正知,應觀自心何相狀、成辦利他佛子行
三十七、如是勤修所生善、悉以三輪清淨慧,為除無邊眾生苦、迴向菩提佛子行
頌31-37,迴向菩提佛子行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大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竟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後來,有一位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發現此經,文義俱妙,細讀之下,嘆為希有,默誦於心;離開龍宮後,錄呈國王,王視為國寶,藏於國庫,不准流傳他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