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諸佛經解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阿含經:


人有四種生死不同:


1. 從暗入暗---暗,


不一定指地獄,


人間陰暗的一面就是貧窮、多災多難。


如果生在暗處,又再造惡業,


死後必定墮三惡道,


稱為從暗入暗。


第二個暗字,是指三惡道。


2. 從暗入明---眾生雖然生在貧苦之家,


或是多災多難之處,


但仍然能夠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


命終之後,生在人天享福,


是謂從暗入明。


3. 從明入暗---


眾生生在富貴之家,受身端正而聰明,叫做明。


但是恃著自己的財勢及聰明造罪,


命終之後,生在三惡道受苦,


謂之從明入暗。


4. 從明入明--


-運用自己的錢財及聰明修福德,


命終之後,生在天上或在人間享福,


是為從明入明。


無論眾生


是從暗入暗、


從暗入明、


從明入暗


或是


從明入明,


只要眾生一天未認識佛法,


未瞭解因果的道理,


就容易造罪墮地獄。


若果沒有地藏菩薩在地獄度眾生,


恐怕我們現在還在地獄裡面受苦。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百八法明門者何?


「『正信,是法明門,不破堅牢心故。


「『淨心,是法明門,無濁穢故。


「『歡喜,是法明門,安隱心故。


「『愛樂,是法明門,令心清淨故。


「『身行淨行,是法明門,三業淨故。


「『口行淨行,是法明門,斷四惡故。


「『意行淨行,是法明門,斷三毒故。


「『念佛,是法明門,觀佛清淨故。


「『念法,是法明門,觀法清淨故。


「『念僧,是法明門,得道堅牢故。


「『念施,是法明門,不望果報故。


「『念戒,是法明門,一切願具足故。


「『念天,是法明門,發廣大心故。


「『慈,是法明門,一切生處善根攝勝故。


「『悲,是法明門,不殺害眾生故。


「『喜,是法明門,捨一切不喜事故。


「『捨,是法明門,厭離五欲故。


「『無常觀,是法明門,觀三界欲故。


「『苦觀,是法明門,斷一切願故。


「『無我觀,是法明門,不染著我故。


「『寂定觀,是法明門,不擾亂心意故。


「『慚愧,是法明門,內心寂定故。


「『羞耻,是法明門,外惡滅故。


「『實,是法明門,不誑天人故。


「『真,是法明門,不誑自身故。


「『法行,是法明門,隨順法行故。


「『三歸,是法明門,淨三惡道故。


「『知恩,是法明門,不捨善根故。


「『報恩,是法明門,不欺負他故。


「『不自欺,是法明門,不自譽故。


「『為眾生,是法明門,不毀呰他故。


「『為法,是法明門,如法而行故。


「『知時,是法明門,不輕言說故。


「『攝我慢,是法明門,智慧滿足故。


「『不生惡心,是法明門,自護護他故。


「『無障礙,是法明門,心無疑惑故。


「『信解,是法明門,決了第一義故。


「『不淨觀,是法明門,捨欲染心故。


「『不諍鬪,是法明門,斷瞋訟故。


「『不癡,是法明門,斷殺生故。


「『樂法義,是法明門,求法義故。


「『愛法明,是法明門,得法明門故。


「『求多聞,是法明門,正觀法相故。


「『正方便,是法明門,具正行故。


「『知名色,是法明門,除諸障礙故。


「『除因見,是法明門,得解脫故。


「『無怨親心,是法明門,於怨親中,生平等故。


「『陰方便,是法明門,知諸苦故。諸大平等,是法明門,斷於一切和合法故。


「『諸入,是法明門,修正道故。


「『無生忍,是法明門,證滅諦故。


「『身念處,是法明門,諸法寂靜故。


「『受念處,是法明門,斷一切諸受故。


「『心念處,是法明門,觀心如幻化故。


「『法念處,是法明門,智慧無翳故。


「『四正懃,是法明門,斷一切惡成諸善故。


「『四如意足,是法明門,身心輕故。


「『信根,是法明門,不隨他語故。


「『精進根,是法明門,善得諸智故。


「『念根,是法明門,善作諸業故。


「『定根,是法明門,心清淨故。


「『慧根,是法明門,現見諸法故。


「『信力,是法明門,過諸魔力故。


「『精進力,是法明門,不退轉故。


「『念力,是法明門,不共他故。


「『定力,是法明門,斷一切念故。


「『慧力,是法明門,離二邊故。


「『念覺分,是法明門,如諸法智故。


「『擇法覺分,是法明門,照明一切諸法故。


「『精進覺分,是法明門,善知覺故。


「『喜覺分,是法明門,得諸定故。


「『除覺分,是法明門,所作已辦故。


「『定覺分,是法明門,知一切法平等故。


「『捨覺分,是法明門,厭離一切生故。


「『正見,是法明門,得漏盡聖道故。


「『正分別,是法明門,斷一切分別無分別故。


「『正語,是法明門,一切名字音聲語言,知如響故。


「『正業,是法明門,無業無報故。


「『正命,是法明門,除滅一切惡道故。


「『正行,是法明門,至彼岸故。


「『正念,是法明門,不思念一切法故。


「『正定,是法明門,得無散亂三昧故。


「『菩提心,是法明門,不斷三寶故。


「『依倚,是法明門,不樂小乘故。


「『正信,是法明門,得最勝佛法故。


「『增進,是法明門,成就一切諸善根法故。


「『檀度,是法明門,念念成就,相好莊嚴佛土教化慳貪諸眾生故。


「『戒度,是法明門,遠離惡道諸難教化破戒諸眾生故。


「『忍度,是法明門,捨一切瞋恚我慢諂曲調戲,教化如是諸惡眾生故。


「『精進度,是法明門,悉得一切諸善法,教化懈怠諸眾生故。


「『禪度,是法明門,成就一切禪定及諸神通,教化散亂諸眾生故。


「『智度,是法明門,斷無明黑暗及著諸見,教化愚癡諸眾生故。


「『方便,是法明門,隨眾生所見威儀,而示現教化,成就一切諸佛法故。


「『四攝法,是法明門,攝受一切眾生,得菩提已,施一切眾生法故。


「『教化眾生,是法明門,自不受樂,不疲惓故。


「『攝受正法,是法明門,斷一切眾生諸煩惱故。


「『福聚,是法明門,利益一切諸眾生故。


「『修禪,是法明門,滿足十力故。


「『寂定,是法明門,成就如來三昧具足故。


「『慧見,是法明門,智慧成就滿足故。


「『入無礙辯,是法明門,得法眼成就故。


「『入一切行,是法明門,得佛眼成就故。


「『成就陀羅尼,是法明門,聞一切諸佛法,能受持故。


「『得無礙辯,是法明門,令一切眾生皆歡喜故。


「『順忍,是法明門,順一切諸佛法故。


「『得無生法忍,是法明門,得受記故。


「『不退轉地,是法明門,具足往昔諸佛法故。


「『從一地至一地智,是法明門,灌頂成就一切智故。


「『灌頂地,是法明門,從生出家,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護明菩薩說是語已,告彼一切諸天眾言:『諸天當知!此是一百八法明門,留與諸天。汝等受持,心常憶念,勿令忘失。』


佛本行集經卷第六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來身量。縱廣相稱。如尼拘[口*落](二合)陀樹。滿自一尋。今其體肢大小節分。豎橫制度。起從頂髻。略說於汝。諦聽。
  於是世尊即說伽陀日。
  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發際亦如此。
  面輪豎縱度。帶半十二指。分三為額鼻。及頦俱得一。
  下分四指半。頦身只二指。廣向十六足。深分逕四指。
  上唇長二指。寬有其半矣。中顯頻婆形。邊角各一指。
  口長度四指。賢者須要知。牙齒數四十。堅密白淨齊。
  下唇長六足。寬深亦如是。人中凹槽闊。三分指之一。
  鼻寬二指量。準高指半矣。鼻孔圓且藏。竅闊有半指。
  雙翹勻真圓。鼻柱橫半指。目間曠八足。長分應四指。
  白黑睛三分。各分得滿指。黑珠作五分。正中是眸子。
  眼寬只一足。其胞有三指。式如蓮華瓣。清瑩金精色。
  印堂白毫地。廣帶半一指。眉如初月牙。中高長四指。
  耳廣有二指。尖等眉中齊。洞門寬四足。竅孔得半指。
  耳朵高四麥。橫分應滿指。耳內上下略。四分指之一。
  連槽深分總。二指加半指。耳葉四指半。耳垂長五指。
  輪郭發際邊。可愛盡難比。首圍面三倍。如寶蓋適意。
  兩耳面相去。十有八布指。複其背後間。相去十四指。
  合較周匝度。三十有六指。頸瓶廣八指。圓二十四指。
  頸邊至肩甲。平量十二指。手長總四 。 長二十指。
  臂有十六指。巨周亦如此。肩尖圓且滿。根圍二十四。
  從起中指尖。手頭正一 。掌縱應七指。廣分是五指。
  掌肉平飽滿。滋潤光滑赤。顯諸吉祥紋。螺輪華鉤飾。
  將指之長分。前面得五指。此指梢節中。食指之尖至。
  屈指之長分。比將矮半指。小梅指頭尖。至屈末半節。
  四皆具三節。甲蓋半節矣。巨指長四指。其周亦如是。
  此指只兩節。甲遮如前矣。巨指食指根。相去為三指。
  小指根以下。四指半至基。項心臍乳間。帶半十二指。
  自乳尖至腋。平量六指矣。兩腋相去度。二十有五指。
  胸堂周遭繞。正五十六指。自從雙乳 。十六指至臍。
  臍圓有折旋。深闊皆一指。此處腰圍繞。四十有八指。
  髀樞邊向裡。平量二十四指。從臍至陰藏。滿 加半指。
  陰藏如馬王。密囊有四指。股奘三十二。長二十五指。
  近膝圍繞度。二十有八指。連節膝四指。踝骨縱三指。
  鹿 纖圓直。長二十五指。中間周遭繞。二十有一指。
  踝圍十四指。其邊寬二指。以下四指踵。凸闊得三指。
  足底豎一 。濃分有二指。四指俱三節。甲遮末半矣。
  將指惟二節。圍繞五指是。長度滿三指。食指亦如是。
  十六次八分。中屈及小指。大指濃六足。余漸止滿指。
  指根連縵網。趺高如龜背。掌平滿柔軟。滋潤色丹赤。
  輪螺吉祥字。諸妙相深微。如是如來相。一切福德備。
  佛說此經已。賢者舍利弗。及諸弟子。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藏法數》--(出摩訶止觀)

 謂修行之人,由前順流十心,昏倒造惡,積集重累,生死浩然而無際畔。今欲懺悔,應當逆此罪流,用十種心,翻除惡法也。


 一、深信因果。謂修行之人,先須正信因果。業種雖久,終不敗亡。豈有自作,他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惡果報,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撥無因果之心也。


 二、生重慚愧。謂修行之人,剋責往昔無羞無恥,棄捨淨業,習諸惡行。天見我之隱罪,是故慚天;人知我之顯過,是故愧人。以此翻破無慚無愧之心也。


 三、生大怖畏。謂修行之人,自念人命無常,一息不存,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那得不怖。因是苦切懺悔。不惜身命。以此翻破不畏惡道之心也。


 四、發露懺悔。謂修行之人,所有過失,不可隱覆,即當發露懺悔。以此翻破覆諱過失之心也。


 五、斷相續心。謂修行之人,所作惡行,既懺悔已,即須決斷,不可更作。以此翻破惡念相續之心也。


 六、發菩提心。梵語菩提,華言道。謂修行之人,往昔專起惡念,徧惱一切。今則廣發兼濟之心,徧虛空界,利益於他。以此翻破徧布之惡心也。


 七、斷惡修善。謂修行之人,昔因恣縱身口意業,造作諸惡,不計晝夜。今則策勵不休,斷諸惡行,修功補過,無善不為。以此翻破三業造罪之心也。


 八、守護正法。謂修行之人,昔自滅善,見他行善,而生嫉妒,無隨喜心,今則守護正法,方便增廣。以此翻破善不隨喜之心也。
 
 九、念十方佛。謂修行之人,昔親狎惡友,信受其言,起諸邪見。今則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以此翻破隨順惡友之心也。


 十、觀罪性空。謂修行之人,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諸惡。今則了知貪瞋癡等一切惡行,起於妄念,妄念起於顛倒,顛倒起於人我之見。今既了達我心本空,罪性無依,以此翻破無明昏闇之心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藏法數》--(出摩訶止觀)


 順即隨順,流即流轉。謂諸眾生因此十心,則隨順煩惱,流轉生死故也。


 一、無明昏闇。謂諸眾生從無始來,闇識昏迷,無所明了。煩惱所醉,於一切法妄計人我,起諸愛見,想計顛倒,起貪瞋癡,廣造諸業,是以流轉生死也。


 二、外加惡友。謂諸眾生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勸惑於我,倍加隆盛,無由開悟進修善業,是以流轉生死也。


 三、善不隨喜。謂諸眾生內外惡緣既具,即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於他人所作善事,不生隨喜之心,是以流轉生死也。


 四、三業造罪。謂諸眾生恣縱身口意三業,起殺盜淫妄貪瞋等過,無惡不為,是以流轉生死也。


 五、惡心遍布。謂諸眾生雖所造惡事不廣,而為惡之心,遍布一切處所,欲以惱害於人,是以流轉生死也。


 六、惡心相續。謂諸眾生唯起惡心,增長惡事,晝夜相續,無有間斷,是以流轉生死也。


 七、覆諱過失。謂諸眾生所作惡行,諱忌人知,不自發露,無悔改心,是以流轉生死也。


 八、不畏惡道。謂諸眾生心性險狠,不知戒律,於殺盜淫妄種種惡事,無不為之,而於惡道恬然不畏,是以流轉生死也。


 九、無慚無愧。謂諸眾生愚癡所蔽,造諸惡業。上不慚天,下不愧人,難自隱覆,是以流轉生死也。


 十、撥無因果。謂諸眾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惡之見。而於一切善惡因緣果報,悉皆撥以為無,是以流轉生死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  十  空  性  論

法尊法師譯

   第 一頌 生住滅有無 以及劣等勝 佛依世間說 非是依真實
   第 二頌 無我非無我 非故無可說 一切所說法 性空如涅槃
   第 三頌 一切法自性 於諸因緣中 若總若各別 無故說為空
   第 四頌 有故有不生 無故無不生 違故非有無 生無住滅無
   第 五頌 已生則不生 未生亦不生 生時亦不生 即生未生故
   第 六頌 有果具果因 無果等非因 非有無相違 三世亦非理
   第 七頌 無一則無多 無多亦無一 以是一切法 緣起故無相
   第 八頌 緣起十二支 有苦即不生 於一心多心 是皆不應理
   第 九頌 非常非無常 亦非我無我 淨不淨苦樂 是故無顛倒
   第 十 頌 從倒生無明 倒無則不有 以無無明故 行無餘亦無
   第 十一頌 離行無無明 離無明無行 彼二互為因 是故無自性
   第 十二頌 自若無自性 云何能生他 以緣無性故 不能生於他
   第 十三頌 父子不相即 彼二亦非離 亦復非同時 有支亦如是
   第 十四頌 夢境生苦樂 彼境亦非有 如是緣起法 所依緣亦無
   第 十五頌 若諸法無性 應無劣勝等 及種種差別 亦無從因生
   第 十六頌 有性不依他 不依云何有 不成無自性 性應不可滅
   第 十七頌 自他性及滅 無中云何有 故自性他性 性無性皆倒
   第 十八頌 若諸法皆空 應無生無滅 以於性空中 何滅復何生
   第 十九頌 生滅非同時 無滅則無生 應常有生滅 無生則無滅
   第二十 頌 無生時無滅 不從自他生 是故生非有 無生則無滅
   第二十一頌 有生性應常 無者定成斷 有生墜二失 是故不應許
   第二十二頌 相續故無過 法與因已滅 此如前不成 復有斷滅過
   第二十三頌 佛說涅槃道 見生滅非空 此二互違故 所見為顛倒
   第二十四頌 若無有生滅 何滅名涅槃 自性無生滅 此生非生滅
   第二十五頌 若滅應成斷 異此則成常 涅槃非有無 故無生與滅
   第二十六頌 滅若常住者 離法亦應有 離法此非有 離無法亦無
   第二十七頌 能相與所相 相待非自成 亦非展轉成 未成不能成
   第二十八頌 因果受受者 能見所見等 一切法准此 皆當如是說
   第二十九頌 不住相待故 亂故無體故 無性故三時 非有唯分別
   第三十 頌 由無生住滅 三種有為相 是故為無為 一切皆非有
   第三十一頌 滅未滅不滅 已住則不住 未住亦不住 生未生不生
   第三十二頌 有為與無為 非多亦非一 非有無二俱 此攝一切相
   第三十三頌 世尊說業住 復說業及果 有情受自業 諸業不失亡
   第三十四頌 已說無自性 故業無生滅 由我執造業 執從分別起
   第三十五頌 業若有自性 所感身應常 應無苦異熟 故業應成我
   第三十六頌 業緣生非有 非緣亦無有 諸行如幻事 陽焰尋香城
   第三十七頌 業以惑為因 行體存惑業 身以業為因 此三皆性空
   第三十八頌 無業無作者 無二故無果 無果無受者 是故皆遠離
   第三十九頌 若善知業空 見真不造業 若無所造業 業所生非有
   第四十 頌 如佛薄伽梵 神通示化身 其所現化身 復現餘變化
   第四十一頌 佛所化且空 何況化所化 一切唯分別 彼二可名有
   第四十二頌 作者如化身 業同化所化 一切自性空 唯以分別有
   第四十三頌 若業有自性 無涅槃作者 無則業所感 愛非愛果無
   第四十四頌 說有或說無 或說亦有無 諸佛密意說 此難可通達
   第四十五頌 色從大種生 則從非真生 非從自性生 彼無非他生
   第四十六頌 一中非有四 四中亦無一 依無四大種 其色云何有
   第四十七頌 最不可取故 由因因亦無 從因緣生故 禸無因非理
   第四十八頌 若謂能取色 則無取自體 緣生心無故 云何能取色
   第四十九頌 能剎那生心 不取剎那色 云何能通達 過去未來色
   第五十 頌 顯色與形色 異性終非有 不應取彼異 許同是色故
   第五十一頌 眼識非在眼 非色非中間 彼依眼及色 偏計即顛倒
   第五十二頌 若眼不自見 云何能見色 故眼色無我 餘處亦同爾
   第五十三頌 眼由自性空 復由他性空 色亦如是空 餘處空亦爾
   第五十四頌 若觸俱一起 則餘者皆空 空不依不空 不空不依空
   第五十五頌 三非有自性 不住無和合 則無彼性觸 是故受亦無
   第五十六頌 彼止內外處 而有心識生 是故識非有 如幻如焰空
   第五十七頌 由依所識生 是故識非有 識所識無故 亦無有識者
   第五十八頌 一切無常者 非常無有常 常無常依性 其性豈能有
   第五十九頌 愛非愛顛倒 緣生貪嗔癡 是故貪嗔癡 非由自性有
   第六十 頌 於彼起貪欲 嗔恚或愚癡 皆由分別生 分別非實有
   第六十一頌 所分別無故 豈有能分別 以是緣生故 能所別皆空
   第六十二頌 四倒生無明 見真則非有 此無故行無 餘支亦如是
   第六十三頌 依彼有性生 彼無此不有 有性及無性 為無為涅槃
   第六十四頌 諸法因緣生 分別為真實 佛說即無明 發生十二支
   第六十五頌 見真知法空 則不生無明 此即無明滅 故滅十二支
   第六十六頌 行如尋香城 幻事及陽焰 水泡與水沬 夢境旋火輪
   第六十七頌 無少自性法 亦非無有法 以從因緣起 法無法皆空
   第六十八頌 以此一切法 皆是自性空 故佛說諸法 皆從因緣起
   第六十九頌 勝義唯如是 然佛薄伽梵 依世間名言 施設一切法
   第七十 頌 不壞世間法 真實無可說 不解佛所說 而怖無分別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普願盡法界  沉溺諸有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經論多有說明,如大寶積經卷四十一、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十七、十善業道經及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等皆有說明初發心布施時,必然獲得果地的無量福慧顯相(因中說果),如諸經說:

 


布施飯食—獲得長壽、辯才、安樂妙色、雄力勇健的果報。


 


布施飲料—獲得永離一切煩惱渴愛的果報。


 


布施交通工具—獲得一切利益安樂眾事的果報。


 


布施衣服—獲得成就慚愧心,皮膚清淨猶如金色的果報。


 


布施香鬘—獲得淨戒、多聞、諸三摩地、塗香聖行,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末香塗香—獲得遍體香潔,妙香聖行,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諸美味—獲得甘露上味,大丈夫相,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舍宅房宇—獲得與一切眾生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所趣向的果報。


 


布施醫藥—獲得無老病死,圓滿甘露不死妙藥,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資生之具—獲得菩提分法、勝妙資具,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燈明—獲得如來清淨五眼,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音樂—獲得如來清淨天耳,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摩尼真珠及一切珍寶—獲得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種種妙寶及眾名花—獲得如來八十種隨顯之相,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象馬車乘—獲得廣大徒眾、眷屬圍繞,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殊妙園林—獲得禪定、解脫、等持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財穀庫藏—獲得諸法寶藏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奴婢僕使—獲得所作自在,身心閑豫,如佛自然智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男女妻妾眷屬—獲得最勝可愛可樂可意無上成佛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四洲(國土)自在一切王位—獲得菩薩一切善法成就一切智慧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五欲妙樂—獲得成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蘊(五蘊色身)清淨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上妙嬉戲娛樂器具—獲得清淨遊戲法樂,無不具足的果報。


內布施果報圓滿相,諸大乘經亦多有說明(因中說果),如大寶積經說:


 


布施雙足—獲得圓滿法義之足,趣菩提座,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雙手—獲得圓滿清淨雙手,拯濟眾生,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耳鼻—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有缺壞的果報。


 


布施身體—獲得清淨無染威嚴佛身,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雙眼—獲得觀視一切眾生清淨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血肉—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一切眾生,真實善權,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髓腦—獲得圓滿金剛堅固不壞之身的果報。


 


布施頭頂—獲得超出三界,修証一切種智,圓滿具足的果報。


 


 


以上略說內外布施果報圓滿相廣說無量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可圓滿六度波羅蜜


嗡 圓滿布施波羅蜜


瑪 圓滿持咒波羅蜜


尼 圓滿忍辱波羅蜜


貝 圓滿精進波羅蜜


美 圓滿禪定波羅蜜


吽 圓滿般若波羅蜜

2.可關閉六惡道之門,由痛苦中解脫,打開進入極樂淨土之門



    嗡 關閉進入天道之門,由天道死亡痛苦中解脫。



    瑪 關閉進入阿修羅之門,由戰爭打鬥痛苦中解脫。



    尼 關閉進入人道之門,由貧窮苦難痛苦中解脫。



    貝 關閉進入人道之門,由飢餓煎熬痛苦中解脫。



    美 關閉進入畜生之門,由無明愚癡痛苦中解脫。



    吽 關閉進入地獄道之門,由冰寒酷熱痛苦中解脫。



3.可得到六種成就



    嗡 得到不共殊勝成佛成就


瑪 得到共同成就


尼 得到平息病苦災難成就


貝 得到增長壽命福德成就


美 得到豐衣足食福德成就


吽 得到消除敵人魔害成就

4.可消除六種罪過
      嗡 消除愚癡之罪過


瑪 消除瞋恨之罪過


尼 消除吝嗇之罪過


貝 消除貪欲之罪過


美 消除嫉妒之罪過


吽 消除我慢之罪過

5.可成就觀世音菩薩六種功德
      嗡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身


瑪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語


尼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意


貝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福德


美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事業


吽 成就觀世音菩薩的功德

6.可獲得六種次第功德
      嗡 獲得資糧道之功德


瑪 獲得加行道之功德


尼 獲得見地之功德


貝 獲得修道之功德


美 獲得無學道之功德


吽 獲得遍知一切之功德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


 


爾時,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


 


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


 


佛告阿難:『汝等雖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廣。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


 


佛告阿難:『汝今將此一堆枯骨分做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輕。』


 


阿難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帶鞋帽,裝束嚴好,一望知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塗脂粉,或薰蘭麝,如是裝飾,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後,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認得。』


 


佛告阿難:『若是男子,在世之時,入於伽藍,聽講經律,禮拜三寶,念佛名號;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間女人,短於智力,易溺於情,生男育女,認為天職;每生一孩,賴乳養命,乳由血變,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現黑色,其量亦輕。』


 


阿難聞語,痛割於心,垂淚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報答?』


 


佛告阿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在母胎時,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將來,午消散去。母懷胎時,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懷胎時,第三月中,猶如凝血。母懷胎時,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懷胎時,第五月中,兒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為五?頭為一胞,兩肘兩膝,各為一胞,共成五胞。母懷胎時,第六月中,兒在母腹,六精齊開,何者為六?眼為一精,耳為二精,鼻為三精,口為四精,舌為五精,意為六精。母懷胎時,第七月中,兒在母腹,生成骨節,三百六十,及生毛乳,八萬四千。母懷胎時,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竅。母懷胎時,第九月中,兒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質,桃梨蒜果,五穀精華。其母身中,生臟向下,熟臟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聳出,山有三名,一號須彌,二號業山,三號血山。此設喻山,一度崩來,化為一條,母血凝成胎兒食料。母懷胎時,第十月中,孩兒全體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決為孝順之子,擎拳合掌,安詳出生,不損傷母,母無所苦。倘兒決為五逆之子,破損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攪,又彷彿似萬刃攢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晰言,尚有十恩:


 


第一、 懷胎守護恩;第二、 臨產受苦恩;第三、 生子忘憂恩;第四、 咽苦吐甘恩;第五、 迴乾就濕恩;第六、 哺乳養育恩;第七、 洗濯不淨恩;第八、 遠行憶念恩;第九、 深加體恤恩;第十、 究竟憐愍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 頌曰


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掛,妝鏡惹塵埃。


 


第二、臨產受苦恩 頌曰


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第三、生子忘憂恩 頌曰


慈母生兒日,五臟總張開,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第四、咽苦吐甘恩 頌曰


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


 


第五、迴乾就濕恩 頌曰


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


恩憐恆廢枕,寵弄纔能歡,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養育恩 頌曰


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無怒目,不嫌手足攣,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第七、洗滌不淨恩 頌曰


本是芙蓉質,精神健且豐,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


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第八、遠行憶念恩 頌曰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第九、深加體恤恩 頌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憐愍恩 頌曰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佛告阿難:『我觀眾生,雖紹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義,無有仁慈,不孝不順。阿娘懷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擔,飲食不下,如長病人。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產出,恐已無常,如殺豬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兒身,咽苦吐甘,抱持養育,洗濯不淨,不憚劬勞,忍寒忍熱,不辭辛苦,乾處兒臥,濕處母眠。三年之中,飲母白血,嬰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導禮義,婚嫁營謀,備求資業,攜荷艱辛,懃苦百倍,不言恩惠。


 


男女有病,父母驚憂,憂極生病,視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養育,願早成人。及其長成,反為不孝。尊親與言,不知順從,應對無禮,惡眼相視。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節錄

 


入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速於彼。


 


慈父悲母長養恩  一切男女皆安樂


慈父恩高如山王  悲母恩深如大海


若我住世於一劫  說悲母恩不能盡


我今略說於少分  猶如蚊虻飲大海


報父母恩咒 ─「 南無 密栗多 哆婆曳 娑訶 」


每逢農曆七月中,每日念誦此咒四十九遍,可報父母恩,現存父母延壽,
去世父母超薦,如一日未誦,次日可補誦。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

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复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

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

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有這樣一個故事:


旅行中.佛陀和阿難經過一片森林。


那一天,非常熱,其時剛好中午。


佛陀感覺口渴,他對阿難說:


“剛才,我們走過一條小溪.


你回去,取些水來。”


阿難回到剛才走過的小溪邊,


發現由於其他車輛經過,


本來沉澱在溪底的泥土翻了上來,


溪水被弄得很污濁,根本不能喝。


 


他迅速回到佛陀身邊.


告訴佛陀:“小溪水很髒。


不能喝了,我們繼續往前走吧。


前面離這裏不遠處,有一條河。


我們到那裏喝水吧。”


佛陀說:“不.你回到那條小溪去。”


阿難想,回到那條小溪邊,


不過是徒勞地浪費時間。


那裏的水污濁了,根本無法飲用。


可既然佛陀說了,他就必須去。


 


很快.阿難又回來了,


他問佛陀:“小溪裏的水依然污濁,


你讓我去,但是我不知道


該做什麼讓溪水純淨?


佛陀說:“你什麼也不要做,


否則溪水會更加污濁。你要做的,


就是在溪邊等待.小溪裏有流水,


流水會把污濁帶走的。你再去。”


 


阿難第三次來到小溪面前時,


他笑了。此時.泥沙已經流走,


溪水已經清澈。取水歸來,


阿難頂禮佛陀,他說:


“你的教導方法真是神奇。


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只需要耐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這個世界是在不斷的變化中,


世間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每一樣事物


都在轉瞬即逝的流動之中。


小溪裏的流水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


每分每秒都在變化中。


 


有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一生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


這裏也是說世事沒有永恆的。


比如一個人的身體也是一樣,每一秒中


都有細胞死亡,又有新的細胞產生,


也是在不斷的更新中的。


 


所以我們對待生活


也是一樣,有時,面對生活裏


突然冒出來的諸多煩惱,


是要看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耐心?


我們沒有理由擁有那麼多的煩惱,


那就把他們交給時光的流水吧。


 


中國不是有句古話,


叫“船到橋頭自然直。”


我一直堅信這條格言,在我碰到一時


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就會拿這句話來


開導自己,不讓自己去鑽牛角尖,


而每件事最後都能順利解決。


 


其實,生活也像那條溪水一樣,


所有的煩惱和痛苦,


都會被流動的時間帶走,而我們


需要的就是耐心,不管你


碰到多大的問題,


如果你一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那麼你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等待時間將它帶走。


 


有時候,在剛碰到一個難題的時候,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


心裏會產生恐懼,怕自己


無法渡過這個難關,而這種想法


會讓你很痛苦,這種痛苦


對解決這件事沒有一點幫助,


只能消耗你的精力。


 


而通過時間的流逝,


在這個難題得到解決以後,


你再回頭看自己當時的那種心情,


你會覺得有點可笑,


是自己當時把問題嚴重化的結果,


現在再去看當時的那個問題,


感覺並沒有相像中那麼可怕的。


 


所以說所有的事情,


都是我們自己賦予它們意義,


好或壞都是我們給予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壞的也會變成好的,


那是因為經過時間的流逝,


等問題解決後,你又賦予了


這件事新的意義。


 


只要我們記得,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問題


和難題或者是困難是過不去的,


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培養我們的耐心,


在碰到問題的時候,能擁有


一顆從容、堅定的心,如果一時


還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時,


就等待時間給我們帶來解決方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施是進入涅槃道的最初因緣?這一點可以從增一阿含經卷十九第(三)經及長阿含經卷十五第(二三)經中得到證實。依經文說,釋迦牟尼佛曾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阿那邠邸長者開示廣行布施不如自己發心修行的道理。

 


佛說,過去久遠劫以前,有一位梵志,名叫昆羅摩,具有萬貫家財,一生享用不盡。這位梵志生平樂善好施,經常用無量的金銀七寶和衣被、飲食、臥具、醫藥、房舍,布施城中無數的民眾。梵志雖然廣行布施,未來必然獲得無量福德善報,但是佛說,他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卻不如建造一幢精舍布施給十方清淨僧眾,令其靜修、弘法、辦道的功德大。如果有人進一步發心,不但廣做前述兩項功德,並且發心皈依三寶,又不如自己發心受持五戒的功德大。


 


再進一步說,如果有人不但廣做布施,以房舍供養僧寶,自己又受持三皈五戒,但卻不如在極短暫的時間裡自己發出慈愍心,平等對待眾生的功德大。


 


再深一層說,雖然有人樂善好施、建寺安僧、發心愛持三皈五戒,又發慈悲心平等、關懷眾生,但是卻不如於須臾之間對這個世間生起無常之念,警惕自己不可貪著、享樂這個無常世間的「發心」之功德大。


 


這是為我們明示,凡夫眾生學布施的發心次第,一定是由外而內,由外布施而導入內布施的修學領域。兩凡夫行外布施時,必然是以「貪著心」布施,不論做再多的布施功德,都會無常滅盡,不如自己反觀自照,受持三皈五戒,進而發「出離生死心」修行的力量,導入獲證涅槃的功德大。這是以自我修行解脫為出發點,由內布施—內在精神生命的開發、完成,而導向外布施—開發佛道慧命的深廣布施領域,另一層令眾生依循的修持方向。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精舍。爾時佛告諸比丘。我為汝說經。比丘應。唯然世尊。願受教勅
  佛言。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無餘死者。謂羅漢無所著也。二曰度於死者。謂阿那含不復還也。三曰有餘死者。謂斯陀含往而還也。四曰學度死者。謂須陀洹見道迹也。五曰無欺死者。謂八等人也。六曰歡喜死者。謂行一心也。七曰數數死者。謂惡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謂凡夫也。九曰橫死者。謂孤獨苦也。十曰縛著死者。謂畜生也。十一曰燒爛死者。謂地獄也。十二曰飢渴死者。謂餓鬼也。比丘當曉知是。當作是學勿為放逸。勿起婬色。遠離諸橫以清淨心。所未得證常令成就。所以者何。數數死者甚苦。悔死亦苦。橫死甚劇。縛著死亦劇。燒爛死甚痛。飢渴死亦痛。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習在閑居。若處樹下。學禪一心無得輕戲。無得後悔。是為佛教。是佛法則。佛說如是。比丘歡喜稽首而退


地藏法門的相關咒語
滅定業真言:嗡  缽 囉 末 鄰  陀 寧  娑 婆 訶。
地藏心咒 東密:唵 訶 訶 訶 尾 娑 摩 曳 娑 婆 賀。
地藏心咒藏密:嗡 請 嘿 拉 渣 沙 哇 悉 地 吽。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摘錄大藏經卍字續藏經四0三頁




爾時佛在舍衛城中,與諸大眾俱會,阿難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南閻浮提,世界眾生,忽遇天行疫氣,烈如猛火,橫相延及,死亡無數,如何免之。」佛告阿難,汝當諦聽吾為汝說,此病有七鬼,常吐惡氣,傷害人民,初得之時,頭痛寒熱,百節俱解,苦痛難言,若有善男信女,能知七鬼真名字,當免此難。


咒曰: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過去七佛。南無十方諸佛。南無諸菩薩。南無一切眾生聞我金剛密跡。漫多羅鬼。阿伽尸鬼。尼伽尸鬼。阿伽耶鬼。波羅利鬼。波羅尼鬼。阿毘羅鬼。


佛告阿難:「如是若有善男信女,能知七鬼真名字,即當遠離,不敢侵害,其人物所被毒氣,並皆消滅,得我金剛密跡,其身安樂,無諸患難。」佛說是經已,天龍八部一切大眾,歡喜信受奉行。真言曰:唵。烏輪尼。潑吒。娑訶。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過去七佛。南無十方諸佛。南無諸菩薩。南無一切眾生聞我金剛密跡。漫多羅鬼。阿伽尸鬼。尼伽尸鬼。阿伽耶鬼。波羅利鬼。波羅尼鬼。阿毘羅鬼。唵。烏輪尼。潑吒。娑訶


         一切皆回向有情眾生  離苦解難    無量心禱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尊不斷從各角度讚歎神咒功德,諸如:


  •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 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 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 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



  •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 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 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消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 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囉者(即楞嚴咒),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



  • 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



  • 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即供養於佛寺,或懸於幢幡)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守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消滅(即飢荒瘟疫,刀兵賊亂,自然消失)...



  • 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尊時印度地方有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家中的主人專事

屠宰業,用此維持生活,而對其他的行業他沒有能力去從事,


釋尊知道這個屠夫死時很痛苦要下惡道,而度化他的因緣也成


熟了,叫人請他來,問屠夫,「不殺生可以嗎?」「不殺生不


可以,家裡吃穿都靠著它。」「晚上不殺生可以嗎?」「可


以。」「我給你傳晚上不殺生的戒,可以守嗎?」「可以。」


釋迦牟尼佛給屠夫傳了晚上不殺生戒,又傳了相應的法,屠夫


從即日起到生命結束間,精進修持晚上不殺生戒。這樣過五年


屠夫死了,死後一下子到了地獄,白天他在地獄,那些被他殺


害的生命在吞噬折磨他的肉體,受到極大的痛苦和恐懼,而晚


上一到,他升到天堂受到天人的供養和尊敬,他給天人傳六字


大明咒,這樣過了三年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被他殺害


的生命和他一起往西方極樂世界。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眾生從無始以來,就在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
地獄中輪回;在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中流轉不息,脫离
不了因果業報的循環,難以解脫所受的痛苦。更可怜的是,
眾生在痛苦中輪回与流轉,卻不能自覺一切皆是苦、空、無
我和無常。反而以苦為樂,不求解脫。


究竟誰在操縱我們的命運? 誰又使我們輪回六道、流轉
四生呢? 佛陀說這完全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造成的。我們因
迷惑而造業,因惡業而招感苦果,這惡業也就成了眾生痛苦
的根源及輪回、流轉的動力。而惡業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因
為眾生的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而招引的。因此,要去除
貪、瞋、痴三毒,必須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以清淨
身、口、意三業,這就是离苦得樂的基本修持。


勤修三無漏學,消除三毒,背塵合覺、直登彼岸,這是
万古顛扑不破的原則。至于具体行持,則有八万四千法門,
而門門都可以通向覺岸。但當前已是末法時代,而處于這個
五濁惡世里的眾生,根基暗鈍,五陰熾盛,業障深重,因此
所選法門,須适於時代’契於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抉
擇。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稽首歸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隱處
 大捨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御天人師
 稽首歸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1

 七八能開四諦門2  修者咸到無為岸
 法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
 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歸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   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   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   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   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沈溺   咸令出離至菩提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上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亦如蠶作繭  吐絲還自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尚捨無常身  何況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屬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  當行不死門
 佛如甘露  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  能滅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  恒與眾生作無利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龍、藥叉、揵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見死來侵
 命根氣欲盡  節悉分離  眾苦與死俱  此時徒歎恨
 兩目俱上  死刀隨業下  意想並慞惶  無能相救濟
 長喘連胸急  氣喉中乾  死催伺命  親屬徒相守
 諸識皆昏昧  行入險城中  親知咸棄捨  任彼繩牽去
 將至琰王  隨業而受報  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
 明眼無過慧  黑闇不過癡  病不越怨家  大怖無過死

 有生皆必死  造罪苦切身  當勤策三業  恒修於福
 眷屬皆捨去  財貨任他將  但持自善根  險道充糧食

 譬如路傍樹  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  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鳥  夜聚旦隨飛  死去別親知  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  是真歸仗處  依經我略說  智者善應思

 天阿蘇羅藥叉等  來聽法者應至心
 擁護佛法使長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諸有聽徒來至此  或在地上或居空
 常於人世起慈心  晝夜自身依法住

 願諸世界常安隱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業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恒用戒香塗瑩體  常持定服以資身
 菩提妙華遍莊嚴  隨所住處常安樂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