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佛曰,何者是病?佛言: 1、隨惡人言是病 2、邪妄謅曲是病 3、言語傷人是病 4、貪愛色欲是病 5、殺害眾生是病 6、不敬父母是病 7、作惡不悔是病 8、愚癡顛倒是病 9、侵佔他人是病 10、好覓人過是病 11、無慚無悔是病 12、孤高驕傲是病 佛言十二種藥對治十二種病 阿難問佛,其病如何得治,佛談十二種藥能治十二種病,阿難問佛,其病如何得治,世尊答言: 1、慈悲喜捨是藥 2、謙讓作小是藥 3、讚歎大乘是藥 4、有惡能改是藥 5、敬上念下是藥 6、毀罵不動是藥 7、敬上念下是藥 8、愛念他人是藥 9、敬老憐貧是藥 10、低聲軟語是藥 11、具足正見是藥 12、誓度眾生是藥
- Nov 14 Sat 2009 19:39
佛言人身十二病已
- Nov 13 Fri 2009 23:55
佛說佛醫經
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諸畜生皆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數。亦有六因緣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殺;二者、莫教殺;三者、莫與殺同心;四者、見殺;五者、聞殺;六者、疑為我故殺。無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驚怖福。
- Nov 13 Fri 2009 23:53
梵網經
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夫 |
〔出處〕 | 《龍藏‧1082‧67冊;梵網經‧卷下‧菩薩心地品之下》。 |
|
|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業,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
- Nov 13 Fri 2009 23:47
佛說業報差別經
- Nov 13 Fri 2009 23:03
身心靈
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
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從哪裡出發。
一旦腳步從容,生活便有了優雅的姿態。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道理也許大家都知道,但愈是簡單的道理,愈是「知易行難」。以下有幾個簡單的方法,協助你順利地踏出第一步,有了好的開始,接下去就好辦了。初階者,不妨就從獨處開始吧!
呼吸──專家的建議是:愈慢愈好。先大大吐氣,再深深吸氣。緩慢地重複練習,可以鬆緩情緒,感知自己內心的變化。
散步──一個人沒有目的地出去走走,尤其是接近大自然的環境,有助於察覺自己在生命中位置,了解自己的害怕與渴望。
旅行──獨自旅行,也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但也唯有在隻身浪跡天涯的時候,才能發現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哪一種人際關係最值得珍惜?
反省──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檢討一下哪些事情處理得不好,下次可以改進;發現自己做得不錯,也記得給自己掌聲。
日記── 撰寫日記,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看見自己的過去與未來,讓自己變得更冷靜與客觀。
佛學中所講的「觀心自在」,其實是從關照自己的內心、體察別人的感覺開始的。智慧的道路,將因此而在眼前展開。學習「觀照自己的內心、關懷別人的感受」,我們將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優雅而從容地出發,走向寬闊的未來。
- Nov 13 Fri 2009 13:20
氣與靜坐
靜坐是中國古代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可惜現在老師父母也不太會。張良維說:「我教子,惟靜坐。」因為靜坐才真正是「全腦開發」。
考季來臨,不管您的孩子是不是考生,您大概都有點莫名的焦慮吧!寶貝孩子終究得獨自面對各樣挑戰,他是不是做好準備了呢?
氣機導引創始人張良維老師家裡也有一個參加基測的考生。談到孩子的教養,他一向很篤定。因為他自有一套幫孩子打下札實根基的方法--靜坐。
剛出版《氣機導引靜坐練氣秘法》的張良維認為,靜坐跟跑、跳、蹲、走一樣,是人體諸多本能之一;一個人要是沒學會靜坐,就像不會走路。身體有一項本能沒有得到開發,勢必就有某些潛能也被禁閉。但過去張良維不談靜坐,因為他認為,筋骨僵硬、肢體耐力不足的成年人,必須配合動功鍛鍊,靜坐才有意義。在此之前,他唯一一次公開談靜坐,起因是在一次展演活動上,張良維兩個國小學齡的孩子在舞台兩邊靜坐足足兩個多小時,讓台下好多父母羨慕不已。後來,他常在電台訪問中被問到這個問題:「你們家小朋友是怎麼做到的?」
張良維說,小朋友筋骨柔軟,從中班就可以開始靜坐。父母先示範靜坐的方法:握固(左手虎口握住右手大拇指,兩手相握)盤坐(單盤、雙盤皆可)、腰背挺直。呼吸方法先不談。從每天五分鐘開始,以免孩子因為煩躁、腳痛心生排斥。單純地讓孩子體驗跟父母在一起什麼都不做的感覺。五分鐘後,給予大大的讚美,孩子會很有成就感。一個星期後,孩子覺得五分鐘沒什麼,時間就可以慢慢拉長。
剛開始可以跟孩子一起選一種音樂,讓孩子一聽到音樂就聯想到靜坐。幼稚園以前,孩子每天可以坐到二、三十分鐘;小學以後,每天一小時都算容易。張良維的孩子在養成習慣後,每天回家先坐一、兩個小時再吃飯、做功課。孩子靜得下來,讀書學習的效率大為提升。他的大兒子小時候是令人頭痛的過動兒,今年參加基測,頗受老師期待。
靜坐是中國古代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可惜現在老師父母也不太會。《三字經》說:「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張良維則說:「我教子,惟靜坐。」因為靜坐才真正是「全腦開發」。大約一兩年,等孩子習慣靜坐,自然而然進入腹式呼吸,氣比較沉了,就可以教呼吸的方法。孩子學會調息,就學會自我控制,也就是「定」的能力,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學習。
靜坐,這樣「坐」
張良維說:教孩子呼吸,剛開始只要讓孩子感覺腹部跟呼吸的關係即可。孩子很容易做到「鼓腹」,但多半無法理解吸氣、吐氣到丹田的概念,因此,只要引導他吸氣、鼓腹,吐氣、腹部縮小就行。
雖然數息法並非正確的靜坐法,但仍可以先用數息引導孩子練習呼吸。例如:吸氣,數一、二、三……七秒;吐氣,數一、二、三……七秒。
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學會。倒是爸媽需要持之以恆,因為成人的進步比孩子慢得多。靜坐時若能配合使用沉香,可以幫助突破靜坐的很多瓶頸。小朋友能接觸沉香,也是莫大的福份。
最重要的是,全家一起靜坐,好處說不完。
- Nov 12 Thu 2009 22:59
博山無異元來禪師
參禪偈
參禪須趁早,莫待年紀老。耳聵眼矇矓,朝在夕難保。
生平最樂事,到此都潦倒。佛法本無多,只要今時了。
生死心切
做功夫,最初要發個破生死心堅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緣,無實主宰。
若不發明本具底大理,則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
將此一念作個敲門瓦子,如坐在烈火燄中求出相似;亂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別生一念不得,望別人救不得。
當恁麼時,祇須不顧猛火,不顧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別念,不肯暫止,往前直奔。
奔得出,是好手!
- Nov 12 Thu 2009 22:53
中峰明本禪師
病在於何
今之參禪不靈驗者,第一無古人真實志氣,第二不把生死無常,當做一件大事,第三拌捨積劫以來積習不下,又不具久遠不退轉身心,畢竟病在於何?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也。
生死根本
夫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良由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虛受輪轉,以故道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當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四大,至於動不動法,皆是生死根本。
菩薩用心
勞自己之力,安他人之念,
是菩薩用心,但存此心向道,
則道無有不相應者。
步步皆正
做工夫無邪正曲直難易之差。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則步步皆正而不邪也。
但信自心作佛,而不向外馳求,自然心心質直,而不致乎曲矣
心迷愛重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繫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蓋因迷起妄,由妄生執。順其所執,則愛之之念紛然而生,逆其所執,則憎之之習勃然而起。愛憎之情作,則死生之跡動轉遷流。新新不住,念念相續,以至一剎那間具九百生滅。
我是誰?
人生猶如幻中幻,塵世相逢誰是誰,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
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諸佛,證此心佛,
六道眾生,本來是佛,只因迷妄,不肯信佛。
第一方便
學道惟要痛念生死,無常之大心不退。
此心若不退,更無不明大事之人,
此個為死生大事不退,即此便是第一方便,
更無方便過於此者。
痛念生死無常
學道惟要痛念生死無常之大心不退,此心若不退,更無不明大事之人,此箇為死生大事不退,即此是第一方便,更無方便過於此者。
道在一切處,道亦不在一切處,但是你為生死大事不退,城市山林獨居眾聚,皆是進道之時,你一箇為生死大事之心不諦當(確當;恰當)、不堅密,城市則被鬧奪,山林則被靜障;獨居則口食相煎,眾聚則是非境緣,相雜俱不相稱。
所以古人云:「參禪無秘訣,只要生死切。」此箇為生死大事之心真切,久遠不退,雖終身在十字街頭乞食,總是心空及第之時。
如今你三人在山中住,但一切不要造作,有飯喫飯無飯喫粥,工夫做得做不得,道業成辨成不辨,只由你自心,究竟不從人得 。
道在何處
道在一切處,道亦不在一切處,但是你為生死大事不退,城市山林獨居眾聚皆是進道之時,你一個為生死大事之心不諦當,不堅密,城市則被鬧奪,山林則被靜障,獨居則口食相煎,眾聚則是非境緣。
學苦則悟深
行之力則到必遠,學之苦則悟必深,學者當謀遠大之計,莫期淺近之
猶如夢中事
過去事已斷,現在事今斷,未來事當斷。遍搜胸中無可斷者,和個斷者亦斷。斷者既斷,斷亦不立;斷既不立,則盡法界皆是自心。中無能斷、無能斷、無所斷。能所既無,則見聞覺知無地可寄。到這裡,即是從上諸佛菩薩、善知識放身捨命處,亦是大休歇大解脫大安樂之地,亦是不離世間而成就出世間之三昧。此三昧入手,覓個愛底亦不可得,覓個憎底亦不可得。於不可得處,回觀世間諸有為相儼如昨夢。如教中謂: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 Nov 12 Thu 2009 22:45
高峰原妙禪師
單單一心
參禪若要剋日成功,如墮千尺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則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工,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西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犛耕。
參禪之要
若論參禪之要,不可執蒲團為工夫,墮於昏沉散亂中,落在輕安寂靜裏,總皆不覺不知。
非唯虛喪光陰,難消施主供養,一朝眼光落地之時,畢竟將何所靠?
山僧昔年在眾,除二時粥飯,不曾上蒲團,只是從朝至暮,東行西行,步步不離,心心無間。
如是經及三載,曾無一念懈怠心,一日驀然踏著自家底,元來寸步不曾移。
- Nov 12 Thu 2009 20:07
心悟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