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誠?就是沒有懷疑心。

誦經持咒修一切的法門都要誠心,齋戒沐浴,身心清淨,息滅一切的妄想,來修這個法門,才能得到感應道交,如響應聲。若你沒有誠心,什麼靈驗的咒也都不靈了。所以說:「心誠則靈」,心若不誠則不靈。

什麼叫誠?就是沒有懷疑心。真正信咒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真正信咒的力量是沒有不成就的。你若有真正的誠心,修行就有成就。有人修行很長的時間也沒有什麼感應,是不是佛法不靈?或者經咒沒有感應道交的力量?不是的,就因爲你沒有誠心,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所以我們學楞嚴咒要具足真實的心,這是最要緊的。

在楞嚴咒裡有很多鬼,也有很多神及天龍八部。一誦咒裡鬼神王的名字,其餘鬼的眷屬都要依教奉行,不敢不守規矩。所以出家人天天能誦持楞嚴咒,就是幫助這個世界免除一切飛災橫禍,令世界平安。出家人清晨作早課,晚間作晚課,無形中令所有的人都平安快樂。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楞嚴經卷七,世尊不斷從各角度讚歎神咒功德,諸如:
  •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 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 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 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

  •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 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 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消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 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囉者(即楞嚴咒),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

  • 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

  • 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即供養於佛寺,或懸於幢幡)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守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消滅(即飢荒瘟疫,刀兵賊亂,自然消失)...

  • 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會帶走一切,卻帶不走刻畫在心中的回憶.. 什麼都能挽的回,唯一的就是時間挽不回 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也有些人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 然而那些給了承諾卻辦不到的人, 就稱為是 ...'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 當那個錯的人消失,當然對的人不就出現了嗎? 或許沒有馬上,但也會慢慢在出現的當你下次在去找他們時,那些承諾早就不能生效了! 如果真的遇見了真正對的人,時間會慢慢拖延一切,漸漸習慣?! 但如果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只會承諾給了一堆,還不見得會去實踐 近來流傳的一句話妳可以選擇愛我或是不愛我,而我呢? 只能選擇愛你或是更愛妳... 開始會是等於結束嗎? 永遠不會有人答的出來的一個問題.. 灰色的邊緣...模糊的答案 永遠的不明確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
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
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
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
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
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
一份殘缺,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
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團團轉;
為了慾,我們百轉千迴奔竄;
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
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
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塵世的誘惑或牽掛都是繩。
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釋迦牟尼佛初成佛道,初轉法輪時,肯來追隨薰修者,除必有濃烈的向道心外,且還需能以自己的善根、慧眼去抉擇真正的道法。因為佛初成道、初轉法輪、初建僧團時,祂的名聲必還不大。

爾後為追隨者愈來愈多,於是乎佛教的勢力乃日漸壯大。然勢力的增長,名聲的遠播,雖有助於佛教的弘化,有助於信眾的延攬。但大樹之下好乘涼,也將使來者的成份愈來愈複雜,道心愈來愈低落。

在《律典》中曾有這樣的問題:為何佛初建僧團時,律法未備而證果者多;爾後雖律法愈來愈周詳,而證果者卻遠不如初,豈律法有礙修證乎?答曰:非也,為佛初建僧團時,來跟隨者皆疑情濃烈、道心堅固。而待佛教行情看好後再來追隨者,卻是「盜心」堅固爾─因攀緣而起盜心。攀緣什麼呢?


  1. 神祕體驗:佛教,雖最初當只是為疑情而發心向道、而精進修行。然在修行的過程中,卻能相伴而有某些異乎世俗、超乎尋常的體驗。即以數息修定而言,初者身體的輕安,繼而氣脈的通暢;甚至心裡的空靈、幽靜,及某些的神通異能。

    雖以禪法而言,這些神祕經驗仍是六根門頭的妄想幻影。但若被炫染開來,也將使很多眾生捨本逐末,非為疑情而修學佛法,而是為迷惑於神祕經驗才來修學佛法。


  2. 他力的感應加持:佛教最初純以自力的修持為尚,而不奢談任何他力的法門。但因很多諸天、鬼神也都信受佛法,而成為佛教的謢法;於是乎很多感應與加持的故事,便在信眾間慢慢傳說開來。因而便又有一類眾生,但為他力的感應加持而來信受佛教。於是很多人對佛教的第一印象,就是燒香和拜拜。


  3. 廣度眾生的方便:很多人既已信受佛教,則不管是否真在修學上得力,卻都急於拉攏其他人也來信學。然他人卻無啥疑情?於是乎,便有「先以欲鉤之,後令入佛道」,便有「布施、愛語、利他、同事」之四攝法門。依我的看法,「先以欲鉤之」應解釋為:先以自己的欲,去鉤引他人的欲才是。至於能否令入佛道?那就隨他去吧!


  4. 從疑情變信願:於是在今天,當我們談到修學佛法時,卻只強調「信願」:既對佛法有信心,也對修學有意願。所謂「信解行證」四大綱領,信乃其首。至於疑情,早不知拋到那裡去了?
從以上,我們可說:若離疑情而發攀緣心、發有所得心,故來修學佛法者,皆是『盜心』。這『盜心』的稱號,不是我發明的;以在傳統的禪宗裡,多謂之「偷心」─偷心不死,悟境無由!我只是講得更淺顯、更直接而已!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www.ctworld.org.tw/dialogue/2001/04/29/8_5.htm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


 


失譯 


 


佛常欲得三人:一者、信;二者、問;三者、行。或有人但信不喜已作,為信不欲行為。


 


喜有三亡:一者、不布施;二者、不行戒;三者、不定意。


 


當滅思想乃得道,要在不念已。滅思想,色亦滅,識亦滅。心有所念,是為四所有對,是為想:當有想、當無想、不離想、當離想。不出想、還就。當有想者,謂道想;當無想者,謂無色想;不離想者,謂不離經行想;當離想者,當離生死想。不出想,謂無道想,不出十二門;還就者,謂人生死,便不得脫。


 


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惡意如草。不去草穢,禾實不成;人不去惡意,亦不得道。人有瞋恚,是為地生蒺藜。善意如電,來即明,去便復冥;邪念如雲覆日,時不見已。惡意起,不見道。


 


學者有苦;不學者無有苦。學者有苦,譬如人種,當先犁去草穢,便多得收,是為先苦。不學者無有苦者,譬如地不犁,續自生蒺藜諸惡物,是為不學無有苦。


 


行道:第一、可禁苦;第二、可禁樂;三者、不可禁苦;四者、不可禁樂。能樂得樂,便行道;能苦得苦,便行道。有人行道得苦,便畏生死,能行道,如是不可與樂。有人得樂能行道,意不苦,如是不可與苦。有人得樂能行道,得苦亦能行道,如是可與樂,不可與苦。有人得苦不能行道,得樂亦不能行道,如是當與苦,不可與樂。


 


都有四求:一者、用身故求;二者、用願故求;三者、用癡故求;四者、用行故求。人欲保身、長壽,是為身求;欲得豪貴、妻子、珍寶,是為願求;祠祀、鎮壓,欲從得福,是為癡求;所行非法,欲家安隱得道,是為行求。


 


人有三不可保:一者、喜意;二者、財寶;三者、人命。身亦可念,亦不可念。計身諸惡露是為可念;意墮五樂是不可念。


 


善亦可念,亦不可念。謂得道意,是可念;不可念者,謂以得道意,當轉增上。惡亦可念,亦不可念。有過自悔,是可念;意起墮惡,是不可念。捨正念邪,是為惑;不別是非,是為癡。惡有二事:一、為本;二、為利。所作行是為本,受行福是為利,除是便得道。


 


貪護謂已得復貪。念色為貪,上為非一,意滅故。護貪為得道,貪護為墮生死。已得復護,故為貪護。


 


樂食者,謂歡喜。飽念食者,謂念三十七品經。便飽識食者,謂樂法。已隨痛痒為栽,求後復念為識求。


 


一切世俗事皆屬身,一切名字皆屬意,一切不犯皆屬戒,除是無所有為道。一法復壞道行,謂不精進;一法壞人,謂慳貪。


 


外惡因緣來向人,不受為忍;自身作惡,不出為辱己。過去莫復念,未來亦莫待,今見在當斷。非人所有,莫得憂;一切有意,皆為結。


 


有善意亦忘,有惡意亦忘。復用三因緣故:一者、不習念;二者、不數念;三者、不著意倒。是三事不復忘。


 


從有可得無,有不可得有,是謂三十七品經意。生死意,生死無有數,所以覺者,種忘故。


 


本意欲坐行道十日,不能竟十日,前世福薄故。多福者,欲十日坐行便得。身不欲行,用劣瘦極故;意不欲行,不念死敗苦空故。


 


智慧有四相:一者、聞善語便不轉;二者、已聽便受著意;三者、已意當思惟念;四者、意已思惟念。復重問欲知其意,倒是少慧。


 


有五百人行道,得定意,恐復失之,因取人令殺。人報言:「殺道人,令我得重罪。」道人言:「如人有怨家欲殺之,不是身為,是我怨家,汝為我殺。」佛言:「當殺意,勿殺身。」


 


有道人得定意,時野火燒之,衣不然。人見之,謂是鬼,便斫之,刀折不入。用心一故,不燒;柔軟故,不入。


 


有道人得定意,弟子呼之飯,不覺。因前牽臂,臂申丈餘,弟子大恐因取結之。意結不可,復取解之。師禪覺,苦臂痛,問弟子,白如是。師言:「汝不解者,誤折我臂。」人得定意,柔軟如綿,在母腹中亦爾。


 


有三因緣,覺人無所知:一者、問不如對;二者、不能問;三者、不能語。


 


取要經要,譬喻說人逢大水,但當取珍寶去。喻人在世間但當取善意去。


 


人所念,不得道。何以故?不念道因緣。有道因緣,能得道,謂六波羅蜜、安般守意、三十七品經,是為道因緣。


 


有五因緣可信:一者、信佛;二者、信法;三者、信戒;四者、信經;五者、信善知識。信是五事,得道。


 


語有四法:一者、直語;二者、分別語;三者、問語;四者、止語。直語者,有黠人隨道德因緣直說。分別語者,為所心所受不諦,當分別本末重語說。問語者,人自意為是,隨因緣問之即自知。止語者,佛所不說,亦不說。


 


有四因緣問:一者、一切問;二者、分別問;三者、問問;四者、止問。一切世間非常、苦、空,行道得安隱已說,是為應語,是為一切問。若人來問眼事,莫持耳往報,是為分別問。若人持白物來,言是黑物,因持黑物問之,見為何等,是為問問。若人來問道何類,因報寒何等類;若問意何等類,因報風何等類;若問無為何等類,因報空何等類,是止問。


 


有四顛倒:一者、非常,人意以為常;二者、以苦,人謂樂;三者、萬物皆空,人謂為實;四者、非身,貪以為有身。人墮顛倒如是,非常計常,以苦為樂,以空為實,非身以作身。人如是意,便得道。


 


人意墮四顛倒故,計是為我身,諦校計身中,無所有;已無所有,便墮空;已墮空,便為無身;已無身,便墮無為。


 


人有四癡,常著四顛倒:一者、萬物非常,自以為常;二者、天下皆苦,人持作樂;三者、天下空,人以為有;四者、身非身,不可保,人以為身;五者、月始生時拜;六者、十五日盛明時,反踞視之;七者、女小時從人抱;八者、女大不可得見。


 


有四貴,亦有四賤:一者、道貴,人賤;二者、珍寶貴,人賤;三者、官位貴,人賤;四者、黠貴,癡賤。


 


阿難言:「人得善知識,為得佛半?」佛言:「人得善知識,為得佛道。善知識難得!」


 


何謂為道德?信為道;制身、口、意為德。


 


人當有三知識:一者、富家;二者、事貴;三者、事大尊者。以布施是為富家,以持戒為事貴者,守意念道為是事大尊者。


 


有內治生、外治生:索錢財、諸珍寶是為外治生;守意念道是為內治生。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有內力、有外力,有內色、有外色,有內識、有外識。能制惡意,是為內力;能有所作,舉重瞋恚,是為外力。痛庠、思想、生死識是為內色;地、水、火、風、空是為外色。意念為內識;眼見為外識。


 


有四事大難:一者、與得道人共會大難,謂十二賢者;二者、聞經入心難,謂在八難處;三者、如本觀難,謂墮四顛倒;四者、如法行難,謂不能持戒。


 


有五事,求道大難:一者、年老;二者、疾病;三者、縣官;四者、盜賊;五者、飢渴。是為五事,求道大難。


 


有五事難:一者、值佛世難;二者、聞經難;三者、得善師難;四者、得善人難;五者、得作人難。


 


有五難:一者、貧,能布施難;二者、豪貴,能忍辱者難;三者、有事對吏,不欺者難;四者、與端正女人同床,意不亂者難;五者、制人命,不得傷害者難。


 


有七難:一者、受經,能問難;二者、聞經,解意難;三者、與多智人對語,能自解難;四者、自教,復能教人者難;五者、自安隱,亦令人安隱難;六者、己自定意,亦令人定意難;七者、常不離法,至得佛道難。


 


有十八事,人於世間甚大難:一者、值佛世難;二者、正使值佛,成就得為人難;三者、正使成得為人,在中國生難;四者、正使在中國,種姓家難;五者、正使在種姓家,四支、六情完具難;六者、正使四支、六情完具,有財產難;七者、正使得財產,得善知識難;八者、正使得善知識,智慧難;九者、正使智慧,謹慎心難;十者、正使謹慎心,能布施難;十一者、正使能布施,欲得賢善有德人難;十二者、正使得賢善有德人,往至其所難;十三者、正使往至其所,得宜適難;十四者、正使得宜適,聽問難;十五者、正使受聽問,說忠政難;十六者、正使忠政,解智慧難;十七者、正使得解智慧,能受深經難;十八者、正使能解深經,復重難。是為十八事,人於世間大難。


 


有八處人,佛無那何:一者、啞人;二者、聾人;三者、地獄中人;四者、餓鬼中人;五者、畜生中人;六者、邊地不知法義;七者、長生二十八天上;八者、受不精進行。是為八處人,佛無那何。


 


有五百人自說言:「我善。」佛言:「汝審善,當隨我後。」人言:「諾!」佛便行入火中,五百人皆止住,無敢隨者,言善人至難得。


 


有人問佛:「佛教人作善何等益?」佛言:「天下人惱,我故教之耳!」人復言:「人有心,當恣之。」佛言:「坐天下人恣心故,我止住百劫,乃得佛道。」


 


道有七事:一者、意喜布施不欲餘;二者、但欲聞;三者、但信;四者、但持戒;五者、但欲行;六者、欲學慧;七者、但欲脫去。


 


佛在世時得脫,轉後世但學慧,復轉後世但欲行,復轉後世但持戒,復轉後世但信,復轉後世但欲聞,復轉後世但欲布施。不但布施當復聞,不但聞當復信,不但信當復持戒,不但持戒當復行,不但行當復慧,不但慧當復脫去,是七事當并行。


 


有五叢殘世:一者、上世人長壽,今世人短壽;二者、上世人端正桃華色,今世人醜惡;三者、上世人多得道,今世人不能得;四者、上世人博達,通知經要,今世人不能通知;五者、上世人安隱,今世人多疾瘦。是為五叢殘世。


 


有長壽者道人,大富,財產無數,好作布施。有人言:「卿作布施大多!」道人報言:「我從佛聞,人在世間往來生死,其日不可數。今我所有布施,尚不能日用一錢,何以為多!佛說人得一切天下珍寶,不如聞佛一言。何以故?徒多財產,不能離世間故。」


 


山中揭鳥,尾有長毛,毛有所著,便不敢復去,愛之恐拔,罷為獵者所得,身坐分散而為一毛故。人散意念恩愛、財產不得脫苦,用貪婬故。人治生,譬如蜂作蜜。採取眾華,勤苦積日。已成,人便竊取持去,亦不得自食,適自疲極。人東走西走,求是作是,合聚財寶,勤苦不可言。已命盡,他人得其財,身反得重罪,受苦不可量。人在世間,譬乘泥船渡河,當浮渡,船且壞。人身如泥船不可久,當疾行道。


 


金有四試:一者、燒;二者、磨;三者、鍛;四者、鍊。譬喻人亦有四試:一者、嬈;二者、共從事;三者、色;四、為制不止。


 


欲得人相,有四因緣:一者、與共居;二者、共居當久;三者、當共語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



 


有四因緣,知為道人:一者、聞惡亂意,即時轉念;二者、不說人惡;三者、自不墮論議;四者、能自護。如是知為道人自護。


 


今世四因緣乃受福:一者、有處;二者、有時;三者、業;四者、師。人有所止,得安隱、如意,是為處。如人年三十當富;十五時,求不可得,至三十乃得,是為時。若人宜賈白珠亦餘物,從得利,是為業。遭得明人分別說經,心即開解,是為師。


 


有兄弟三人,各自謂高健無輩,共更持夜,二兄居前臥,小弟便獨坐。有一虫,名為不吉,來嚙其髀。弟便以手指之,虫便長大,復捶益大。其人瞋恚,取虫蹙踏,自致疲極,虫益大不止,其人便止休。一夜已竟,便呼仲兄起,虫復嚙之。兄復如小弟與共鬥,虫更長大至屋,如是疲極,復止休。二夜竟,便呼大兄起坐,虫復嚙之。大兄便持手指摩娑,虫復起,兄生意以盎覆之,須臾極,虫便出盎去。至明日,二弟極不能復起,兄知二弟與虫共鬥,便問:「何以不起?」二弟慚不敢語。兄言:「與虫共鬥極耶?」弟言:「然!」兄語弟言:「後儻有不吉虫來,但以盎覆之,不當指也!譬喻如癡人得對便瞋恚,從得罪。如弟與虫鬥,自致疲極。黠人見對來,便避之,是得福。譬如盎覆不吉虫去。」


 


昔有道人為國王說經。王言:「佛在世,多人得道。今同說佛經,人不得道,佛為持道法去耶?」道人言:「譬天下極美不過葡萄酒,飲一升便可醉,持一升水澆一升酒中,飲之不能復醉。佛在世時說經,知人意態。譬如人飲一升酒便得醉,今我輩不知是。佛說經知人意態,應病與藥故,人多得道。」


 


有國王飯諸比丘,天來指示王,是人得阿羅漢,是人得菩薩,是人得道跡,是人不持戒。王悉覺知,持心正等,無有異意,諸天代其歡喜。


 


有國王與人共爭高價浴佛,王輒舉高價不止。人言:「今我悉持所有財物、妻子、自身為奴婢,以浴佛。」王便不得。


 


阿育王作八萬塔,臨命欲絕時,菩薩、阿羅漢有五百人,共守護,更為說經,不使諸夫人得近與相見,欲令王上天故。


 


有小國王常起征伐。大國王思惟言:「亡身得惡,皆從貪愛,故我不如以國與之!」大國王捨國,去作白衣在他國,久後歸故國。有人白言,王便敕左右往捕取殺之。臨當死時,呼其子囑一言:「慎勿忘也!汝勿念怨家,要當慈心!」


 


有國王治行不平,侵枉人民,受取非法,天為雨不時節。有女人言:「天雨不時節,王治行不平正故。」王以聞知,便呼女人令請雨,以三器著地,女人願令雨墮中央器中,復令從一頭起,則如其願。王問:「何因緣得是?」女人白言:「我至誠故。」佛言:「有地乃有萬物,人有至誠乃有道。」


 


有國王出行,見一女人端正無比,王意欲殺其夫,取是女人。旁臣言:「不當殺,當享之。」國王序其夫,以金指環與之,語言:「忘環者殺汝!」王私呼婦,令盜取環。以後王呼問其夫環所在,夫求不知處,便敕臣殺之,令美飲食。夫恐,不敢食。人言:「卿當死,何不食?」夫適欲噉魚,因於魚腹中得環,是至誠所致。


 


有道人貧窮,舉十萬用治生。便先持三萬布施,持餘錢行賈。途中為賊所抄,王便以珍寶物  丐與之。有大囊、小囊,餘人各取大囊去。道人自念言:「我錢少,不宜取大囊。」便取小囊去。其中悉有白珠,賣得六千萬。用至誠不貪故,得是珍寶。


 


昔有國王徵國中諸盲人,令於象廄中觀象。中有持象足者,中有持象鼻者,中有持象耳者,中有持象尾者。去後共相問:「象何等類?」持象足者言:「象大如柱。」持象鼻者言:「象如繩索。」持象耳者言:「象如簸箕。」持象尾者言:「象如大杖。」皆共諍之,盲人各自信其意。譬如人各見少所經,不了其法,自謂大解,亦如是。


 


有國王於城外大作伎樂戲,舉國中人民皆出行觀。城中有一家,其父有疾不能行步,家室共扶將令行,言:「出城便止。」樹下不能自致,語家中言:「汝自行觀來,還乃持我歸。」時天帝釋化作一道人,過其邊,便呼病人:「汝隨我去,我能令汝病愈。」人聞之大喜,便起隨行。釋將上天,至宮,見金銀好物甚眾多,欲從求之。人言:「勿得,可求丐瓶。」病人因前到釋所言:「我欲去,願持此瓶丐我。」釋即與之,語病人言:「中有物,在汝所願。」病人持歸室家,相對探之,轉得心中所願,金銀珍寶恣意皆得。大會宗親諸家內外,共相娛樂。醉飽已後,因取瓶跳之,我受汝恩,令我富饒,跳踢不止,便墮地破之,所求不復得。


 


世間有黠人多無數,未有如彌勒者。彌勒尚復行學不厭,何況餘乎!佛已得道,坐行安般守意。佛言:「我從無數世以來,與不厭乃得佛。」後世人學當那得佛道!


 


已持戒,不復作惡。有不信意故,復犯戒,便墮地獄。閻王問之,便對言:「我不作惡。」閻王復問:「汝不作惡,何為是中?」


 


有尊者為賊人所折辱。有人言:「何以不殺之?」尊者言:「我人客未具故。」人復言:「我為卿屈人客。」尊者言:「不也!我兵今自具如是,二十餘歲殺賊人,被病死。」人復言:「卿不殺之,今反自死!」尊者言:「我兵馬已具。何故?癡人當入地獄,是為兵馬具。」


 


問曰:「何等為能知一萬事畢?」報曰:「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意有百念,萬事皆失。」


 


有道人夜行前,未得道人隨其後。後人有疑悔,前人舉手,五指頭出火,復以鑰開戶,後人乃覺悟,知為道人。


 


說經有六衰,有人言七衰。屋舍衰,獨非衰耶!佛謂人言:「我復饒汝一衰,癡為大衰。何以故?人說身事,反說屋舍,是為癡。」


 


有人墮海中,有人教食水盡,可得步出。人言:「我已飲,後水復來!」世俗如是,前後相趣不可極。


 


人欲相見,有四緣:一者、其人端正故;二者、宿命相愛;三者、名聞;四者、欲聞深經。安為知是,隱為自藏。自藏者,不見惡態。


 


世間凡有千八道,佛一切已知,前世皆已學,從是不得道故,索知。


 


問:「人語時,聲先生耶,意先生乎?」報:「意先生。何以?意覺聲,聲不能覺意故。」


 


有人持珠度海,失亡其珠。人便持木斗,舀水棄岸上。海神言:「汝當何時盡是水?」人言:「生死棄之不置。」海神知其意大,出珠還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是末法時代,但佛教徒應打起精神,立金剛不壞的志願,而將末法轉為正法,作一個真正佛教徒,若大家都往真的去做,就可將末法轉為正法,若佛教徒不認真,不腳踏實地去行持佛法,那正法也轉為末法。為什麼?因人正法就正,人偏法就偏。人偏就是人不走正路,不持戒律,盡找戒律的窟窿,就像法律是維持社會安定,可是有些人專找法律的漏洞,專作犯法的事,如此就連法律也不存在,將世界影響壞了。
  
  身為佛教徒,若不拿真心來為佛教努力工作及犧牲,那佛教怎會發揚光大?想要佛教發揚光大,並不是學咒、學有神通、學密宗、或各種奇怪的東西,或學鬼上身,或學畫符等。最重要,即要學佛所留的戒律,我們若能依教修行,就是正法住世。若人人不守佛戒律,那就是末法。一切唯心造,法就在人的心裡,人為何走到末法時代?因犯戒的人多,守戒的人少,知道戒的人多,明白戒的人少!因此就弄得人迷迷糊糊,你說他明白,又不完全明白,你說他不明白,他又知道一些皮毛,一知半解。
  
  什麼是戒律?就是止惡防非,不作一切惡,防止一切過錯。也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做一切善事,而不作一切惡。
  
  佛所說的五戒是非常的重要,人人都懂,且它與我們個個人都有切身的關係。你若守規矩不放逸,這就是在自性上增加智慧。守戒律就能生定,一生定就有智慧,若不守戒,就沒有定,沒有定就沒有智慧,守戒就像晴天萬里無雲,若不守戒;如殺生、偷盜、邪淫、打妄語、飲酒胡作亂為,這都是在晴空中生出烏雲。一生出烏雲,就將太陽遮上,你就見不著光明。見不到光明,這就是黑暗,黑暗就是愚癡無明。甚至將人身丟了,而跑到豬的肚子作豬,到牛的肚子作牛,到馬的肚子作馬,這都是人自性化學工廠裡科學的成就,試驗的成果。
  
  人持戒,就是清淨自性,將自性黑暗一掃而空。人若不守戒,烏雲就重重無盡,一日不守戒,一日就多生出烏雲。人不守戒,就在自性上生染污的烏雲。你不守戒律,並不是其他外人受傷,而是你自己自性受傷,所以一定要嚴守戒律,你能持戒就是正法,不持戒就是末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經上常講到大地震動,地震是怎樣來的呢?宣化上人
  
  地震也可說是人震,因人與地震相通著。人震地亦震;人不震,地亦不震。佛入涅槃時地為什麼有六種震動?因為人心恐慌,怕得不得了,七情六慾都跑出來,這就是地震。所以你歡喜了是地震,你發脾氣,不高興了,也是地震。你悲哀、恐懼,是地震,你生愛心也是地震,你生討厭心還是地震。你生慾念,那更是大地震。
  
  因為心裡的七情六慾動盪,所以地就震動。為什麼世界有地震?就因為每人天天在製造地震,只是自己不曉得,尤其是情情愛愛更是大地震。每一個人都不平安了,這就是大地震。
  
  『山林、樹下、河海』即是我們本身。頭髮即山林,眼睛、眉毛、鬍子即樹木,河海即是我們的慾念控制不住。故有大地震。.
  
  佛要入涅槃時,人都震動。平時不哭的也哭了。有形的地震動了,無形的地也震動了。裡面震,外面才震,裡面動,外面也動。裡面有什麼,外面亦有什麼。所以裡外是息息相關,有連帶關係的。
  
  我們人天天情情愛愛,所以天天在製造地震,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是生死的關頭,但人人還是製造地震而不知警惕,要等有形的地震來了才知怕。在無形的階段,當他製造地震時,他不怕,既然種地震因,就會結地震果。人在種因時不怕,結果時卻嚇死了。
  
  今天這些話,你們沒有人相信吧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則上說,不殺生戒的重心在不殺人,所以,殺人是重罪,殺其他動物是輕罪。眾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類能夠造惡業(或稱為黑業),而墮為鬼道或下地獄;也能修善業(或稱為白業),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於成佛;其他眾生,除極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惡為何事,只有隨業受報的自然行為,而沒有心意的造作在內。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並能弘道,因此,戒殺是以不殺人為根本。


殺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知是人,二、預謀而有殺念,三、殺死;否則,叫做傷害或過失,不成殺人罪。至於人,是不論年齡、貴賤,不論成形或未成形,有知或無知,凡被肯定是人者,皆不可殺。所以,不得墮胎,也不得以安樂死的名目來處理自己求死或已無自覺意識的植物人;否則,就是殺人罪。此點請參考《正信的佛教》和《人生》第三十六期的社論。


迄目前為止,醫療界呼籲人體器官的捐贈和移贈,比如眼角膜、腎臟以及其他臟器的捐贈,是將沒有使用能力的人體,局部令其復活,這是值得鼓勵的事。如果在生前捐贈,當然已經獲得捐贈人的同意,縱然在死後移植,也必須預先取得死亡者生前的首肯,否則亡者對於遺體尚有一分貪戀和執著,便會引起他的嗔恨及怨怒,甚至影響他的轉生善道或往生淨土的去向。


自然死亡的人,通常於十二小時之內,神識未離,尚有部分知覺。從醫學上判斷已經死亡的人,從佛學的觀點看,未必就已真正死亡;但如果立下遺言,捐贈器官,為了挽救另一人或數人的生命,這是捨身救人的菩薩行,因此,若生前確立有遺願,移植人體器官當不成問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維持環境衛生的原因,必須處理蟑螂、蒼蠅、螞蟻、蚊子,乃至於老鼠等問題,這在佛世已有成例。當比丘們的浴室、浴池由於多日未用,滿生小蟲,負責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處理,佛說:「除盡污水,清潔浴室。」比丘說:「會傷蟲!」佛說:「不為傷蟲,是為清理浴室。」於是比丘釋然。這個例子是說為了維護人類生活環境的衛生,予以清理打掃,目的不為殺傷蟲類,因此,不算殺死。當然,不得用藥物噴射殺蟲,只能以打掃、清理、消毒的方式來防治或退治蟲蟻的進入和繁殖。如果環境經常保持整齊、清潔和消毒完善的狀態,縱然有蟲蟻,也不會太多。


如果在耕種時,難免會傷及蟲蟻,但為了我們自身的活命,不用說耕種,就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勞務,也會無意殺死蟲蟻。所以,只有經常多念阿彌陀佛,願愚癡而無知的眾生,於死亡之後,轉生善道或超生淨土,不算犯殺生戒。當然,能夠小心防止,減少殺傷蟲蟻的機會,是慈悲的表現。如果明知殺生而心無悔意,便是沒有慈悲心。


至於毒蛇、猛獸,以及毒蟲之類,是他們過去世的業力使然,他們傷人,不出於預謀,雖有惡行,沒有惡心,所以,並不算造殺業,應受到人類的同情和保護。以今天人類的社會而言,不僅可以防治受其傷害,也可以劃出特定的空間範圍,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他們的繁殖,不令其成為人類的災害。此所謂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殲滅法,不僅培養了人類的仁慈心,也對大自然的生態盡了維護的責任。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