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令忙碌的人 找到寧靜
禪令痛苦的人 解脫煩惱
禪令快樂的人 獲得智慧
禪令不平凡的人 明瞭平凡的真諦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密兼修之心宗,道理本不可說,今方便解釋其義,先將「禪」字略略說之。此「禪」字,或以為是六度中禪那之禪,或認為是六度之般若波羅蜜,其實禪宗之「禪」,統攝大度萬行,乃以心傳心之義。故永嘉禪師云:「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又有分為如來禪與祖師禪者,不知祖師禪與如來禪,同一心傳。禪宗乃釋迦佛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獨傳迦葉尊者,名為西方初祖;歷代單傳,至二十八祖達摩大師,為東土初祖,代代相承,心心密付,所謂教外別傳。

 


佛法真理,離言絕相。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無上法門。初祖東來,即為此「心即是佛」一大事因緣故,但禪宗境界太高,根機鈍劣者,不但鮮有言下即悟,且多流為口頭禪。蓋末法時代眾生,大都業障深重,故兼以密;密仗佛力,禪憑自力,佛力自力,合而為一,方可應機,深入究竟。



禪密兼修之心宗,有通別兩義。云何通義?先釋心:禪乃自心,密乃佛心。佛心自心,本來一心,皆此妙明圓覺之心。次釋宗:凡以文字顯者為「教」,不立文字者為「宗」。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名為宗。密法雖有咒文,但循其音,不了其義,說等不說,有文字與無文字等,故亦名宗。所以禪密兼修,名曰心宗。云何別義?禪密各有其二:


 


首釋禪:一、依祖意。禪乃達摩祖師所傳之心法,不立語言文字,但以心傳心,故曰心宗。二、遵佛旨。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午,而自云未說一字,且於靈山會上,傳心迦葉尊者,囑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咐囑於汝,勿令斷絕。」是此正法眼藏,即是實相無相之玄心,故曰心宗。


 


次釋密:一、總釋。《大日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故曰心宗。又密咒亦名真言,梵音曰陀羅尼,即總持之義;一切密咒,皆諸佛菩薩微妙本心,密奧難知,可持而不可說,做曰心宗。二、別釋。密咒有八萬四千種,此六字大明咒,乃觀自在菩薩所說,是觀自在菩薩微妙本心,即諸佛之妙心,亦即眾生之一心,傳授六字大明,即是以心傳心,故曰心宗。


 



禪宗教外別傳,不依經教,不立漸次,即心即佛,所謂以心傳心。古德教人,多於喜怒哀樂之中,旁敲側擊,明啟暗逗,大機大用,無非使學人頓悟自心,舉足便踏入如來寶所,故名最上乘。然其流弊,易使學人淺悟即了,不復事修;或取靜為行,不知起用。密宗儀軌繁重,循序漸進,由小而大,不遺一法,不越一法,先修加行,然後傳本尊真言;復由念誦而觀想,漸及無相般若,以自力他力,歸入三密一如,即凡成聖。然其流弊,易使學人炫於神通,著入魔境,且製辦法器、莊嚴道場、供養上師等等,非富有資財而兼有閒暇者不辦。惟禪密兼修,取禪宗之自心是佛,實相無相,以救密法著相入魔之險;取密法之專重事修,藉不可思議之威力,感化有情,以濟禪宗淺悟即了,無相無得,不起度生之偏執。故禪密兼修,不偏執事壇,不具習漸次,只要根機相應,因緣成熟,無論貧富老幼,皆可修持。一面知道禪宗心即是佛,而不廢事修;一面知道密法以佛力加被故,心外有玄,而不著玄相,如此定能即身成就。末法時代,這才是應機普攝的法門。



密法雖有神通,須知此神通,是從微妙本心不可思議中生,仍是幻妄,學人千萬不可貪著。凡修密人喜說神通者,不但淆惑觀聽,且易入魔。古德云:「神通治病,皆聖末邊事。」當知密法功用,即凡成聖,不可言說,豈在神通治病乎!現在東密、藏密,風行全國,誠為佛法之勝緣,但學者每每貪多務得,接受一座法,尚未修得感應,又想第二法。今日來一金剛上師,去皈依;明日來一阿闍黎,亦去皈依,不知學到何處方是究竟?須知修密要一門深入,信師信法,更要始終不二,方能達到不可思議之境界。


 


佛說一切法門,究竟都歸一心,因眾生著相,恐其執著文字,乃於教外別傳,離言絕相,以顯心即是佛之體,特說密法,以示諸佛菩薩微妙本心之用。如來如此慈悲,以種種方便,顯示心要,而眾生是顯非密,是密非顯,自遺衣珠,良可悲憫!慧明現弘禪密兼修之心宗,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禪攝密,以密護禪,亦即以心攝心,以心護心。大家須知,禪也密也,其名雖二,其實則一;惟禪密兩宗,一則重悟,一則重修,禪密兼修,即應修悟並重。大家切勿謂禪乃頓悟,不待事修,須知理雖頓悟,事責漸修,何以故?風息浪未平,糞除臭味在,多生習氣,要修才能清淨。如黃金在礦,本質固然是金,但不採、不淘、不煉,即不能成為純金。六字大明,功德無量無邊,只要至誠專修,心念不二,自然有不可思議之力量,以消根本業障,而即身成就。若不能一門深入,差別心重,或不起大悲之心,均不相應。當知禪密兼修,以救世度生為心願,以佛心為自心,本尊是我,我即本尊,能發如此大心,自與諸佛菩薩以及本尊心心 相應,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曰心宗。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煙供之意義:

  藏文叫淨供。台灣俗稱煙供。因焚諸供物生煙薰之,使自己和對象清淨,故叫淨供。但世俗凡夫,看到有相的煙,而直稱煙供。

二、煙供之源起:

  蓮花生大士往西藏弘法,西藏鬼神厲魔及黑天龍八部因嫉妒瞋恨,處心積慮欲加害他。蓮師以神通力制伏他們,又以煙供布施、度化他們。故以後成就者均仿蓮師以煙供作下布施

三、煙供之種類及施供之對象:

(一)桑:屬於上供養之煙供。其供養對象:

   1.得三涅三寶:佛寶、法寶及一切十方諸佛菩薩、空行眾。

   2.護法:(1)世間法:保護佛法及佛子之白色天龍八部(善的天龍部)

        (2)出世間法:瑪哈嘎拉、一髮母、拉呼拉、十地或八地菩薩化身

                之護法

(二)訴:屬於下布施之煙供。其布施之對象

     1.六姓大悲之主客:即六道眾生

     2.魔鬼冤孽。

四、煙供之目的:

(一)桑:

   因對象是諸佛菩薩及護法、空行眾。他們本身清淨無染垢,不須淨供,故此桑煙   供,旨在淨治施供本身之所知及煩惱二障,並積聚福慧二資糧。 

(二)訴:

   1.六姓大悲之主客:

     淨息他們累世諸罪障,助其超脫輪迴之苦,得究意涅槃之樂。其中有的聞煙

     便立即解脫,有的雖未即世成就,但因煙供力結了佛緣,於未來世中獲解脫

     。

   2.鬼魔及冤孽因瞋恨之故,時時欲恣肆殺人。此時若以灰煙薰之,他們立即大

     樂而平靜下來。故施煙供可免除一切龍怪鬼魔之傷害,化解冤孽累劫之糾纏

     。

   3.中陰49天之亡者:

     此時新亡者徬徨無所依,又無身相,無法吞嚥及飲食。因此藉由聞煙,而得

     佛力之加持,獲得脫,逕佛土。

   4.喬遷新居、惡疾染身、子女乖逆、家庭不和、生意不順,以諸佛加持之煙供

     力,可除盡一切晦煞。

    以上所述屬外淨供之目的,至於內淨供之目的,則在成就佛果,得涅槃極樂。

五、煙供之材料:

  「桑」、「訴」共的材料:

一.香材:(煙供最根本材料)

    (一)柏枝(二)白檀香(三)沉香(四)野蒿(五)達子香(六)蘇盧(七

     )甘松

  對天龍八部及眾生有助益之草、樹枝其一百多種,最根本是以上七種。若香材有毒

  性無味、聞之不適者不可用之。

二.藥材:

  基本藥材:

  (一)訶子(二)藏紅花(三)小豆寇(藏蔻)(四)丁香(五)土砂仁(草果)

  (六)藏木香(七)野麥冬(八)乳香(九)安息香(除障香)

  一般藥材:

  (一)尼泊爾、印度、大陸、西藏....等佛教聖地之植物。如菩提樹葉、草、樹、花

     ....等。

  (二)珊瑚、瑪瑙、金、銀、銅、鐵....等無毒性者。

  (三)米、青稞、玉米、小麥、白芝麻、黑芝麻、紅豆....等磨成粉,做成香枝。

  佛教施煙供時,以香材、藥材佔大多數,其他材料摻少許即可。香材七種一起混合

  燒最殊勝分別燒亦可,但藥材一定要混合燒。

另外「訴」的特別材料:

共:1.三白:乳酪、牛奶、酥油

  2.三糖:蜂蜜、奶精、紅糖

不共:對象嗜吃何物,即布施何物。比如中陰亡者,生嗜吃糕餅,便以糕餅焚薰成煙以

   布施。

煙供之時間:

桑:農曆十五日左右,盈滿圓月日最吉利。一般人改運除障,宜選農曆1~15日中間之吉

  祥日。若每天施煙供者不用擇日。閉關者每天一次,以上午至中午之間施供最適宜

  。

訴:閉關時大多選擇黃昏時刻。一般修行人隨時皆可。若布施中陰亡者,視他生前三餐

  吃飯時間之習慣為主。鬼神隨時皆可,不須另擇時辰。厲魔則黃昏最適宜。

六、煙供之功德:

1.房間不安靜、不吉祥,薰之可驅除鬼厲。

2.著魔、內心不安、精神異常聞香迅速除魔。

3.精神萎靡、身軟無力、聞香可提神。

4.身罹疾病、久治不癒之無明病、感冒....等聞之可除病。

5.裝臟時用之。

6.修法、灌頂....等用以迎請諸佛迅速降臨。

7.可種福德、智慧資糧。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

凡夫喜歡雜心閑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瞋痴慢的煩惱習氣太重,

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
(1)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

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

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

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2)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重罪。

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

凡夫喜歡雜心閑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瞋痴慢的煩惱習氣太重,

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

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

把精力用在聽經、講經、看書、念佛、拜佛。

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

就難免對他人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

言談當中不知不覺就會誤導人、傷害人,

於是由許多的小磨擦而演變成大磨擦,終於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

於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過,而自己往往還不知不覺。

既然破了六和敬,當然也破壞了正法道場,干擾了他人的正常修學,

製造了惡劣的修學氣氛,這個罪過當然不輕。

(3)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

看人不順眼就想去糾正人、批評人。

譬如見人說話太大聲,就想去制止他,

見人關門動作粗魯,發出巨大的聲響,又想去糾正他,

見人小便後不沖水,就想去批評他。

止語就可以避免這些過失,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慢慢地就會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

逐漸就會懂得「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心漸漸不再被外境所轉了。

(4)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

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薩的一分加持。

止語是佛菩薩之所歡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現,比起不修止語,

對佛法、對護法、對眾生、對道業的誠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許多。

(5)能夠提升自己的警覺心

因為止語,受到別人的干擾會比較小,

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

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並且令其息滅,

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同時也常常

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

6)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不用常常應付人,

受到的影響就小,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書,凡事不聞不問,

心裡沒有憂慮牽掛,心常能保持空靈,心就愈來愈清淨,心愈清淨就愈有智慧。

7)能夠更好地學習隨緣度日

因為止語,人不得不老實,不得不放下種種的要求和意見,

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沒有也好,

得也好,失也好,漸漸地就學會了隨緣度日,

同時也不斷學習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中保持心平氣和,

久而久之,煩惱就能伏住了。

8)能夠放下種種恩怨。

與人多說,談得投機則生感情,

談得不投機則免不了產生磨擦,就很容易與人結下怨仇,

這些恩怨就會對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礙。

常常找人說話,有時無意中也會得罪人,如果特別喜歡和某人說話,

另一個人也許會想怎麼就不跟我說話,

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產生讓人生煩惱的過失。

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

9)能夠增長謙卑、恭敬的心。

因為不再發表意見了,人家也不會再問您這樣那樣的問題,

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煩惱習氣漸漸就會淡了下來,

人人都不再對您多加關心,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

謙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覺也漸漸地增長起來了。

(10)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的機會

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煩惱起現行而找藉口來障礙自己的正常修學。

11) 止語其實是在享清福。

止語久了的人,會覺得說話是很麻煩、很辛苦的事,

請他說話他會感到很不願意,也很不自然。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簡)製作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誠無過               

一則誠實的故事,就是做小偷不隱瞞人。小偷說:「我是小偷,我來偷你家的東西。」人家還不相信,他真的去偷了,偷了之後又後悔,因為聖人教導,他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結果他又還回去了,這是誠實。

佛法講誠,儒家也講誠,「誠意正心」,誠是真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何謂「真心」?絕不欺瞞任何一個眾生。做錯事情,犯了罪惡也是真誠,沒有絲毫隱瞞,這個人會開悟、會成佛。做錯事情不敢承認,用種種方法去隱瞞,這個人一生不會有成就,修得再好還是搞六道輪迴。

 

輪迴是自己造的,只要有至誠心,真誠到極處,輪迴就沒有了。佛告訴我們,輪迴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虛幻境界,我們在這個幻境裡面,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無法出離;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意、心、身四大界,是人的去路。研究明白,選一條光明的大路走,好得到正當的歸宿。所以我說:「三界是人的來蹤,四大界是人的去路。」人要來得明去的白,才不枉在人間走一回。


四大界就是佛國、天堂、苦海、地獄,四大境界。志是佛的根意是神的心是苦的根身是孽的根。佛、老、耶、儒、回,五大教的教主,全是從志上成的道,是創造世界的聖人。神仙、忠臣、孝子,全是從意上成的,是治理世界的賢人。富貴榮華,尚不知足,還爭貪不已,自尋煩惱,是擾亂世界的苦人。損人利己,好逸惡勞,只圖享受,不事操作,是破壞世界的罪人。


身界人,有己無人,是己非人。只知吃喝嫖賭,花天酒地,不顧父母妻子,不講良心道德。他看世人全是壞的,如遇著好人勸他,他不但不聽,反而謾駡,花些有用的金錢,造下無邊的罪孽,強搶豪奪,橫行霸道,殺人放火,不畏國法,好勇鬥狠,不惜身命,把世界攪成地獄世界。


心界人,貪得無厭,永不知足,勾心鬥角,見利忘義,患得患失,苦惱無邊。心裡沒有一刻安靜,不但自尋苦惱,而且把世界也攪亂成為苦海世界。


意界人,愛人如己,喜歡助人,知足常樂,不爭不貪,能忍能讓,廣立善功,是治世的活神仙。這豈不是天堂世界?


志界人,悲天憫人,只知為人,不知為己。一味行道,不懼艱險。像孔子,困于陳蔡,仍是坦蕩自如,弦歌不輟。耶穌被釘十字架,三日復活,仍救世人。釋迦佛被歌利王割截肢體,還說:「我成佛,先度你。」這全是使志的人。志界人,能容能化,造福人群。以心靜為淨土,以身清為道場。性定聚萬靈,創造佛國世界。


我常說:「用身界當人的,不論做到什麼地步,也是個糟心人。用心當人的,不論怎樣有能力,也是個操心人。用意當人的,不論事情怎麼多,也是淨心人,就是活神仙。用志當人的,不論遇怎樣逆境,也不動性(耍脾氣)是無心人,就成了一尊佛。所以我說,志界人沒說,是無心人;意界人知足常樂,是淨心人;心界人好爭理,是操心人;身界人好生氣,是糟心人。糟心人是鬼,操心人是人,淨心人是神,無心人是佛。」


身界人,好管人,管人互相結仇,是地獄。心界人,好怨人,心裡過不去,天天苦苦惱惱的。所以說,怨人是苦海。意界人,好助人,知足常樂,樂能聚神。志界人,好成全人,認為是應該做的,沒有人我的分別,沒說的(怎的都好)就是佛。


這四大界,是人生的四條去路。用哪個字當人,就作哪種事,便走上哪條路。以身子為主當人的,便走向地獄的路;用心當人的,是走向苦海的路;以意當人的,是走向天堂的路;用志當人的,是走向佛國的路。你用哪字當人,便知道自己將來的歸宿是何處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禪修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尋常的事物。此時,要穩住覺知力,當你看到、聽到或聞到不尋常的東西時,不要恐慌,只是去覺知它,告訴自己「聞呀」等即可。不要認為那是怪異的事,只要覺知這種味道是屬於自然的味道,一顆不明智的心,此時可能會創造出惡魔、天堂和地獄等幻象。此時,如果你恰好看到類似這些的東西,只是去覺知它,知道那只是個幻象,幻象呀。無須說出它是惡魔或其他的東西,這種正念可使自己不致於亂了分寸,經由覺知的練習,可以治好有焦慮症的人。學著覺知身體的形相,只是軀殼呀……軀殼呀,學著認知受只是受,想只是想,行只是行,識只是識。

  這些虛幻不實的外塵稱為「內觀煩惱」(vipassana-kilesa),它們是禪修時的障礙,也是虛妄不實的幻象,只要覺知它們是色呀、聲呀、香呀、味呀,它們並不是邪魔及惡鬼,只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和五蘊接觸到的部分,如此而已。

  現在假設你坐在這邊被蜈蚣咬了,不要受它的干擾,只要覺知痛及疼痛的點,只覺知痛這個特殊的點,也別過分地想像自己即將死去,否則會破壞了整個覺知的過程,試著去覺知痛的感覺只是感覺罷了。

  你可以經由自我控制、一心專注與正念的培養來拯救自己,而它的結果會是什麼?當然是智慧。證得這種智慧,將能達到醒覺,你將體會到離欲──無明、瞋恚束縛的解開,而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此時,可以默念:「鬆脫呀……息滅呀……息滅呀」。這就是超越所有障礙的狀態,超越呀。這些就是整個禪修的結果,不再有我執,凡事都只是依緣起法則生起的自然狀態,希望你們能學習緣起法則,它將使我們更易於掌握無我的意義。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躺下之前,先觀察你正在改變坐姿,也就是必須從觀察前一種姿勢開始,絕不可能從站姿或行走中立刻變成臥姿。首先必須先坐著,然後再躺下,因此要覺知每個動作,觀察如何從這個動作轉換到下一個動作,這點前面已經講過了。

  接著觀察躺下的動作,心中默念「斜躺呀、斜躺呀」,無須出聲,當彎下身體時,默念「斜躺呀、斜躺呀、斜躺呀」,當全身完全躺下時,默念「躺下呀、躺下呀、躺下呀」。

  這種禪修的方式聽起來似乎有點可笑,但這是培養覺知力的方法,如果你想知道怎麼一回事就要做做看。但是不要隨著動物的本能發出「呀」,即毫無知覺地念「呀」。如果認為是「你」或「我」在禪修,那你的我執程度就確實很深了。所以,正確的做法是觀察每個動作、姿勢只是一種自然緣起的現象,是我們給予它們種種的名稱,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我」在睡覺或躺著。因此非常精確、清楚地覺知到這只是躺著、躺著、躺著的動作。沒有「人」在做躺著的動作,這才是正確、明智的觀察方式,否則你就會依著動物的本能來觀察它,「我」躺下……「我」躺下……「我」躺下,這實在是我執的表現,應該觀照每個動作和姿勢都只是自然緣起的現象,放下我執,「它就是那樣呀」。這就是有智慧的禪觀方式。

  為何要說「呀」?這是為了提醒你要覺知自己正在做什麼,如此覺知力將會是完美、圓滿且明利的。它隨時都是完美、清楚、明利而且小心謹慎的。對!只要知道每個姿勢都只是自然緣起的現象,依著自然的法則,除了「躺」的動作外,沒有別的。為了能更微細地覺知,你可以覺知躺下時的二或三個步驟:傾斜、接觸、躺下,這就是躺下的過程。傾斜呀……接觸呀……躺下呀。

  不應該有自我的概念,或任何與「我」有關的想法,當每次說「呀」時,應該明白這只是個自然緣起的現象而已,你會從中獲取智慧。持續不斷地覺知每個姿勢,就是發展正念的方法,你將可獲得正念、智慧和一心專注,試試看就知道。

  你也可以把躺的動作分得更細來觀察:傾斜呀、往下呀、接觸呀、碰地呀、躺下呀。繼續保持正念,繼續覺知,正念就會是完美且敏銳。

  完全躺下後,你可以觀察呼吸,依照我在第三次演講裡所說的方式,覺知呼吸的生滅、無常,覺知受、想、行和識的生起,觀察五蘊的無常,即使正躺下時,也要觀照它們。以上是臥姿的禪修方法。

  想睡的時候,也可以觀照想睡的過程。首先,以覺知呼吸開始,當你打瞌睡時,就對自己默念「想睡呀、想睡呀、睡呀、睡呀、睡呀、睡呀」。讓自己進入睡的狀態……睡著呀。想想睡之前,也要覺知到你要醒來的時間,告訴自己要睡多久,自己就會自動準時地醒來。例如你希望三點起床,先試著使自己想到三點時要醒過來,它就會烙印在心中,時間一到就真的會醒來。

  剛醒來時,先不要動,也不要立刻起來。首先覺知自己正在醒來,然後對自己說「醒呀……醒呀」,不要匆匆忙忙地起床,在告訴自己「要起床呀、要起床呀」之後,再觀照起床的動作,「起床呀……起床呀」,一直觀察,直到你坐好及站起來為止,接下來再觀照行走及其他的動作。

  這聽起來似乎很可笑,被你教的小孩們可能會以為你瘋了,但這是發展微細正念的方法,也是明智且精細的方法,用來發展正念、智慧及一心專注,而且這捷徑同時也可以培養戒、定以及智慧。

  你可能知道培養正念有兩種方式:一是在禪修時;另一則是在日常生活中。禪修時,可以嚴格地觀照所做的每個動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予以適當的覺知即可,不必觀察太多步驟,無須放慢動作,要知道培養正念有這兩種方法。又禪修時也可以培養自己的細心、謙和與智慧。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覺知每個動作,但無須大聲說你在做這個和做那個呀。

  說「呀」的目的是提醒自己正在做什麼,只要能持續地保持覺知,你就會獲得定力或一心專注,而當你明白這個生命是無我的時候,這就是智慧。每個覺知的當下就是正知或正念,此時自己能遵守某些原則的能力就是「戒」,然後發願持戒就不會徒勞而無功。你將如實地遵守誓約,進而培養一心專注,依戒行事比發願持戒更重要,有人認為戒是在受戒口頭發願的儀式上取得的。但事實上,戒是在禪修中取得的。「戒」是一種能夠把持自己,使自己處於良好狀況的能力,而不是大聲地說你將不殺、盜、淫等,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持自己;「定」就是能使自己把心專注在某物上的能力;智慧則是觀知事物的本質是無我的;而能使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覺知的就是正念。因此,在禪修時,同時可以培養戒、定、正念和智慧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談到用餐的姿勢。在禪修期間,應該覺知每一個動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適度地觀照即可。

  用餐時,我想你不會站著吃或邊走邊吃,最可能是坐著吃。首先,你坐著,並以我說過的方法作觀,然後再觀吃的動作。

  用餐前也有覺知的對象,要覺知時有些預備動作。例如覺知走路的動作,而走進齋堂、走進廚房時,要覺知走進廚房的動作;注意拿起盤子、拿起湯匙的方式,覺知每個小動作。例如伸出手……伸呀、伸呀、拿呀、拿呀、舀起食物呀等。

  粗層次的練習只觀察兩個步驟:舀呀、吃呀。覺知從盤裡舀起食物及將食物放入口中的動作。

  如果你想覺知得更微細,可以觀察舀起食物到放入口中之間的動作。例如:舀起、往嘴巴送、送到嘴唇、張開嘴巴、把食物拿起及將食物放入口中、嚼碎,吞嚥呀。其中有很多步驟,你可以選擇覺得必要的步驟去覺知,這端看你要觀察得多粗或多細。

  當你正在咀嚼時,可能生起一種感覺,覺得食物很可口──「可口呀」,如此默念「可口呀」,觀這感覺,只是一種感覺而已,沒有「人」或「我」在感覺可口,覺知它只是舌頭運作時的感覺,是自然的現象。食物好吃,不是「我」覺得好吃,那只是感覺而已,那是自然現象,其中沒有一個主體,也與「我」無關。如果它是難吃的,只需覺知難吃的就可以了。

  以正念或覺知力觀察感覺,有了正念就不會被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所動搖,如果你被快樂所動搖,就自己,告訴自己,錯了,「快樂呀、快樂呀」,這是非常瘋狂的。總之,要觀照進餐時的每個真實的感覺,而不是有口無心地說。

  回想食物的美味與否就是想蘊,以憤怒的想法去思考就是行蘊,了別舌頭與食物的接觸是識蘊的功能,而食物本身則是色蘊。

  進食時,你可以觀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這是真的五蘊,它們並不是從教科書、課堂上或死背來的五蘊,那些聽來或背來的五蘊無法呈現無常、苦和無我的真理。

  隨著觀察的過程直到結束,你可以先說「開始吃呀」,吃完後再說「吃完呀」,依照緣起法則,一個現象接著一個現象生起,符合因緣法則的變化,其中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在做任何事,這就是無我的本質。

  不斷的覺知這個本質,最後你會對曾以為是美味的食物感到厭煩,執著的感覺也將減少,至於消滅,消滅呀……滅去呀……完全息滅呀。

  用餐後要起身時,你要先覺知起身的動作:起身呀……起身呀……站呀。如果要整理餐桌、洗碗,就默念「拿起盤子呀……拿起刀叉及湯匙呀」,只是覺知拿起的動作而沒有「我」在做事的念頭,當然這是一般自然的情形。「擦地呀」,只有動作,沒有做動作的「人」,無論清潔與否,只是觀察,如實觀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要覺得快樂或不快樂,這就是培養正念的方法,心裡試著不要起起伏伏,或快樂、悲傷,或上上下下等。完成後,再覺照下一個動作,無論走出去或走到那裡,都要清楚覺知行走的每個動作。

  現在可以覺知喝的動作,吃和喝常常是在一起的,你可以用覺知吃的步驟來覺知喝水的動作,從拿起玻璃杯開始覺知,然後是杯子接觸嘴唇、張開嘴巴、倒水、吞水的動作,也可以觀照喝水前的姿勢,如坐、站或躺的姿勢。

  一舉一動都要明白地告訴自己:拿起呀、喝呀、吞呀、到胃呀。清楚了知每個動作,只有動作,沒有「我」,只有依緣起法則而生起的姿勢。

  這個聽起來可能很可笑,但是為了培養正念使它不中斷,就必須這麼做。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藉此增長正念,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每個細小的動作都不放過,當你舉杯時,觀察動作,觀察其中每個小細節,觀察水如何碰觸到嘴唇、如何喝下、吞下等的過程,不要讓自己在沒有觀察下任意行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再來談沐浴的部分,觀照是否要坐下或站著,或是想在澡堂或在河邊沐浴,覺知每個動作,然後注意沐浴的方式。你可以用一般人沐浴的方式,或用西方人常用的淋浴,如還是我們這裡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在河邊或水桶旁沐浴。

  我們一般常用的沐浴方式是用勺子舀起水來,舀水呀……倒呀,觀察每個動作的細節,觀察水如何流過全身,觀察每個小細節,覺照力不要中斷了,觀察如何舀水、裝滿勺子,舉起呀、舉起呀、倒下啊,如果覺得水重,就默念「重呀」。

  如果你覺得冷,就默念「冷呀」,如果水是熱的,就默念「熱呀」,覺得舒服,就默念「舒暢呀」,但不要被任何感受動搖心念,你可以有舒暢的覺受,但不要沉迷進去,當然這需要很微細的覺照力才行。舀呀……裝滿水呀……舉起呀……重呀……倒下呀……冷呀………熱呀……舒暢呀……這是屬於較粗層次的覺知方式。

  如果想觀見無常的本質,就要覺知動作的生滅;想了知每種五蘊的存在,就要覺知每個感覺的生起,例如冷呀……冷呀。或了知識蘊的生起──覺知感覺的存在。了知沐浴時生起的想蘊,這意味著即使在沐浴時你也能觀察五蘊,之後你就能觀察無常的本質,你將能洞見事物的無常相,也將看到干擾如何生起。事實上,要常常沐浴就是件麻煩的事,麻煩呀……麻煩呀……麻煩呀。而這一切都是無我呀……無我呀……沒有自我呀。如果你有特殊的沐浴嗜好,現在可能醒覺了一點,不會再陷入沐浴的狂熱中,執取的感覺也會鬆脫……減輕呀……減輕呀,執著的感覺會消逝呀……消逝呀、滅盡呀……不再存在……不再存在呀。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