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罵人,男人罵女人最多的大概就是“賤人”了。其實男女最大的差異只是在硬件設備上,男人也會犯賤,並且比女人要犯得明顯。世界上三條腿的青蛙很多,賤招無數種,簡直是罄竹難書。在此只列舉比較有代表性的十種。

男人第一賤:不喜歡死纏爛打的女人,但是自己喜歡用這樣的爛招去纏女人。男人一般比較喜歡難纏點的女人,認為不輕易得到的才是珍貴的。這樣的女人在他們眼裡是一個桀驁不馴的小獵物,很有耐心去追捕。為了追捕獵物,願意花時間,金錢,語言來誘惑,並且時刻信誓旦旦。可是遇到了一個喜歡自己,自己不喜歡的女人,男人的雙手如同抓著一團正燃燒的塑料。這個時候女人的死纏爛打絕對是犯了男人的大忌。

男人第二賤:時刻在暗示女人,任何場合帶一個女人出門是一件多麼鬱悶的事情。男人從不嫌女人數量多。甚至成為男人本事的一個重要考核標準。男人只要背開了老婆,帶著不同的女人出現在不同的場合,那絕對是一件無上榮光的事情。可是這樣的男人錯了,講數量不講質量的男人,絕對談不上風流,要說風流,也僅僅只是低級的風流。因為數字女人,給他的毫無尊重和愛。

男人第三賤:把他當回事,他把你當送上門的一便宜給佔了。男人永遠都對自己征服回來的獵物好,要是女人時刻把心思傾注在這個男人身上,他不僅覺得乏味,疲憊,時間一長久,還會把女人對他的好當成一種習慣。噁心至極的時候,還會吐一句:是你要對我這樣的,又不是我要求的。所以男人往往在這個時候也很喜歡翻牆聞隔壁院子的花香,成天趴在牆頭等紅杏。

男人第四賤:大部分愛翻牆的男人,面對野花,開始之初都會顯得脆弱無助。充滿無奈地說我老婆不理解我,沒你這麼好。這是一種極其賤的男人。因為幸福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事情,而他卻把自己不幸福全怪罪在老婆身上,可是他有沒有想過自己給老婆帶來的是什麼。男人只要一脆弱起來,絕對能催殺充滿母性且涉世不深的小女孩。一個看起來成就頗大的男人,一聲嘆息,幾滴鱷魚淚,足以觸動女生心頭最柔軟的部分。

男人第五賤:大部分男人喜歡自己的老婆素面朝天,卻喜歡看別人的老婆濃妝豔抹。男人時刻在強調,自然就是美。可是走在街上,滿眼在那些濃妝豔抹的女孩子身上搜索。從胸看到臀,從臀看到腿,甚至遺憾自己不是透視眼。可是當自己的老婆化妝打扮的時候,就在旁邊嘮叨諷刺。這就好比男人喜歡女人矜持含蓄,卻又從不排斥女人在床上主動風****。

男人第六賤:男人的大方是裝出來的。女人是出了名的斤斤計較,其實男人也好不到哪裡去。別看男人出手闊綽,對自己喜歡的女人揮金如土,其實內心盤算得精確。男人是個天生的商人,尤其是投資在女人身上的錢,絕對是希望一分錢辦兩分錢的事情。一旦決定結束投資,你休想他拔一根毛給你。

男人第七賤:用假名泡妞。這樣的男人,話語不多,但是每一句話都能恰到好處地點到對方的穴位,讓你對他死心塌地,深信不疑。他們說話含蓄,舉止儒雅,魚不驚,水不跳。如果遇到一個不愛追問的女人,那無疑就助他兩臂之力了,簡直是把自己用纖繩的力量拉到他的面前。這種男人,一方面只是想玩一玩,另一方面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怕某天東窗事發,讓你沒辦法找到他。因為他告訴你的只是家在東邊或者西邊。這樣的高深賤男人,是踩著無數女子的身體練就出來的,一般造化的女子,還是不要惹為秒。

男人第八賤:說想找個你這樣能當妹妹,又能當老婆的女孩結婚。一個男人願意跟一個女人結婚,那就真的是很愛。一個怕疼的女人願意為一個男人生孩子,也絕對有託付一生的信念。可是,往往有很多賤男人,喜歡跟小女孩說,你太可愛了,像妹妹,你太理解人了,適合做老婆。但凡聽到此話感覺掉進蜜罐的女人,一定不要太相信,這只是男人討你歡心的一句簡單台詞,這樣的台詞簡單到就跟你說我要上廁所一般。說不准他昨天還對別人說過。

男人第九賤:盛讚你是才女,甚至高度評價你不用下半身寫作。一個男人在認識一個算是感興趣的女人之初,會頻繁給你電話,短信,給你的QQ留言,看你的空間,訪你的博客。所到之處,無不會留下他高度的評價。即使你寫的是些四不像的東西,他也會說你好才華,絕對不是用下半身寫作的人。一旦得到,或者得不到的情況下,再也不會出現在之前的地方。其實之前他們所做的那些事情,只是去踩點而已,獵取你的信息,了解你的喜歡,好對症下藥。

男人第十賤:忙是男人最賤的藉口。忙的寫法是心死的意思,其實是興趣已死。在當今社會,是個人都說自己忙,當他對一個女人感興趣的時候,不惜時間精力,說自己的時間很靈活,一旦得到或者沒有興趣的時候,就拉出這個光勉堂皇的藉口,無情無義地,理直氣壯地搪塞過去。這樣的藉口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其實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指不准又在誇另一個女人像妹妹又像老婆呢。

所以,學著做個對男人說不的女人吧。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女關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男是茶壺,女人是茶杯。一個茶壺可以配幾個茶杯,但一個茶杯只能配一個茶壺。”也有人說:“男人是菜,品不同的男人就像吃不同的菜;女人是衣裳,品不同的女人就像穿不同的衣裳。”……

然而,在我眼中,從生理造形看,男人像鑰匙,女人像鎖。從心理特徵看,男人普遍主動和外向,像鑰匙;女人大多比較被動和內向,像鎖。從關係狀態來看,男人就是鑰匙,女人就是鎖:不同的男人就是不同的鑰匙,不同的女人就是不同的鎖;男女關係也就是鑰匙跟鎖的關係,鑰匙要去開鎖,鎖要被鑰匙開。

這個文明世界,人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鑰匙和鎖。有金鑰匙和金鎖、銀鑰匙和銀鎖、銅鑰匙和銅鎖、鐵鑰匙和鐵鎖、鋁鑰匙和鋁鎖,也有木鑰匙和木鎖、玉鑰匙和玉鎖,還有塑料鑰匙和顏料鎖等等;有結構簡單的鑰匙和鎖,也有設計十分複雜的鑰匙和鎖;有固定的鑰匙和鎖,也有不固定的鑰匙和鎖;有普通的鑰匙和鎖,也有特殊的密碼鑰匙和密碼鎖……實際上,男女也是如此。世間有五花八門的男人,男人的鑰匙也就會千奇百怪,什麼類型都存在,如:高大與矮小型、富貴與卑微型、善良與邪惡型、霸道與通理型、大方與吝嗇型等。世間有會形形色色的女人,女人的鎖也就會稀奇古怪,什麼都式樣都有,如:高挑與瘦小式、漂亮與醜陋式、溫柔與無情式、高雅與低庸俗式、虛榮與朴素式等。

天地間,不同的鑰匙開不同的鎖。倘若鑰匙去開不屬於自己的鎖,鎖會打不開,鑰匙容易出現卡死或者磨齒甚至折斷現象,鎖也會容易被傷“心”弄壞。當鑰匙與鎖分開後,找不到各自己的匹配時,鑰匙容易變成廢鑰匙,鎖也容易變成為死鎖。同樣的道理,男人的鑰匙去開不屬於自己的女人的鎖,男人要或因暴力強迫而得到懲罰,要或會傷痕累累。女人的鎖假若被自己不喜歡的男人的鑰匙開了,女人會死活不依或者傷心流淚。當男人的鑰匙找不著自己女人的鎖時,男人容易成為鰥夫或者因生鏽而戴上綠帽子。當女人的鎖找不到自己男人的鑰匙時,女人容易成為寡婦或者被遺棄和打入冷宮。

大家知道,鑰匙與鎖需要磨合。無論設備多麼精良,師傅多麼精明,技術多麼精湛,造出來的鑰匙和鎖有時難免不好開,需要反复磨合磨合才會成為十分好開好用的鑰匙和鎖。人世間,男人的鑰匙與女人的鎖也大抵如此,需要“溝通”。世間好像沒有天生就天衣無縫地相匹配的男女,也需要多次“交流”和“溝通 ”才能如同“天生一對、地造一雙”。

毫無疑問,鑰匙需要經常開鎖。倘若鑰匙經常開鎖,鑰匙會開得油光發亮,鎖會變得靈活好開。倘若鑰匙久而不開鎖,鑰匙容易鏽跡斑斑,鎖也銹壞難開或者銹死打不開,這樣需要加點潤滑油才能試一試看一看打不打得開。倘若鑰匙開鎖過多,鑰匙變磨損變形,鎖也會失去彈性和安全性。同樣的規律,男人的鑰匙經常去開一開女人的鎖,男人會變得紅光滿面、精神抖擻,女人會更加流光溢彩、溫柔嬌嫩。男人的鑰匙很久不開女人的鎖,男人心理會變得陰陽怪氣,生理功能或減退或喪失殆盡。女人的鎖很久不被男人的鑰匙打開,女人同樣會變得陰陽失調,心理同樣苦悶不堪,行為照樣會變得稀奇古怪。男人的鑰匙開女人的鎖太多太多,男人容易損陰折陽,致使過度消耗陽剛之氣而變形甚至變態。女人的鎖倘若被男人的鑰匙開得頻繁過度,女人容易未老先衰,也容易消耗和折損女人的健康和容顏。

不知何時起,為了安全起見,人們創造了一把鑰匙一把鎖。為了避免混亂,男女世界也開始倡導男女平等和一男一女。倘若男人的鑰匙只開屬於自己的那一把女人的鎖,世間也許就會少了許多為紅顏怒髮衝冠或者大打出手。倘若女人的鎖只給屬於自己的那一把男人的鑰匙開,世間或許也會因此少了許多爭風吃醋和明爭暗鬥。

又不知何時起,為了方便起見,人們發明了一把鑰匙可以開幾把鎖,也發明了幾把鑰匙開同一把鎖,但世間好像偏好於幾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因此,鑰匙與鎖的關係變得混亂和不安全。也不知何時起,男女世界也有些相似。也許是不論男女,愛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種人或者一類人,所以男女世界也存在著一把男人的鑰匙可以打開幾把相同女人的鎖,一把女人的鎖也照樣可以同時被幾把男人的鑰匙打開。也許是男多女少的緣故,男女世俗世界暗地“流行”著一把女人的鎖同時被幾把男人的鑰匙開。

也不知何時起,人們發明了配鑰匙,但好像沒有聽說過要為鑰匙去配鎖。再想想男女世界,由於種種難以啟齒也難以說得清道得白的原因,男人總想把自己配製成不同女人鎖的鑰匙,而女人很少想把自己配製成不同男人鑰匙的鎖,一般都只是想成為那一把或者那幾把男人鑰匙的鎖。

世人啊世人,為了和諧與安全,還是一把鑰匙一把鎖為好,不要什麼萬能鑰匙和萬能鎖。男人啊男人,為了和睦與幸福,你的鑰匙請不要亂開女人的鎖,最好不要追求做什麼“種馬”或者什麼“快男”之類;女人啊女人,為了健康與美麗,你的鎖也最好不要亂被男人的鑰匙打開,也最好不要去做什麼“情種”或者什麼 “超女”之流。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淨正思維   境淨好修為     最近有個聲音自問怎樣道場適合初入佛門的有心人    林林總總的宗教團體   與自立門戶的    若同理與上學選科系的方式可能較為簡化     再則入門後您的導師是如何修為或開 示  自己能不能契合    也只能有段時間才能瞭    明師難遇      時間一久不是一法未識    要不就是印得一腦的偏激法理     此有一小見議與諸位分享     佛陀教義希望一切修者能得自在心     離一切難    然而這些怎得其實都在咱們的日常行為 舉例:日夜巔倒食不知味 (五臟六俯移位患病之心煩怎自在)    怨著外境的不配合與不如意 (個性變的迴異 易與人口角不定時結惡緣)無明災難當報到不是嗎?這微不足道的小念頭讓我受益多多呢?對於道場選擇既是放下一切享樂進道場必然希望增智增慧     若聞的一樣是左鄰右舍的八卦事    或是開示者言著我的法是絕對究竟    這應過之 言論    人各有因緣    業 障也好   冤親債主也罷     佛陀八萬四千法門不就是因應不同根種嗎?      人性本善    個個善根存    只為週遭環境一切現實的誘惑與壓力與過度需求   無明封塵心   若喻咱們都是一粒淨沙個個自身多修為這一世界即淨土   與一切眾雖同時空已    幸運的是咱們有幸得此人身續修諸佛法性    諸大德暫時若未識明師為何可先行善修心多佈施舉手之勞   不花一分一毫   日日一善  自心修性  日積累月應當可知明師何方  惜福   惜緣   習法    茶冷囉     感恩      蝶宇共勉之 無量心祝福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當初住世,是主張人吃齋的,但並沒有勉強人吃齋。為什麼?因為有些人很喜歡好味,若堅持他必定要吃齋,他就不敢出家了。因此當時佛有些饞徒弟喜歡吃肉,他也沒有說什麼。出家人是循方乞食,不饞的人會說:「人家供養什麼,我就吃什麼。」饞的人就有選擇之餘地。

究竟吃肉和不吃肉,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吃肉慾念多、妄想多,不容易得定。不吃肉則少欲知足,沒有那麼多的妄想,因為氣血清而不混濁的緣故。肉裡頭含有一種濁氣,因為它是由一種很污濁的東西生出來的,所以人吃了不容易持戒、不容易開智慧、不容易證得三昧,想持戒卻妄想紛飛,總是不守規矩,得不到定力,行住坐臥都不安。既然不能得定,就沒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智慧則任何問題都不會發生。吃肉是往愚癡的路上走,不吃肉則往智慧的路上走。不同之處在此。

誰要有真正的智慧,就得少欲知足,不要吃那麼多肉,把自己的肉和豬的肉合成有限公司,將來不變成豬才怪哩!吃那麼多的牛肉,和牛合成一個有限公司,裏邊牛因牛緣都存在,那麼將來做牛是有可能的。乃至於吃狗肉變狗!吃老鼠肉變老鼠,你吃什麼肉,身體就由那些肉的因緣而生存,久而久之,就變成那種東西了。就因為你體內的那股氣都變成豬氣、牛氣了。血也變成那個血;氣也變成那個氣了,所以肉也變成那個肉了。有智者應深思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只知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嚐味,身能觸覺,意能知法。若是對他講六根互用的道理,他是絕對不會相信的,認為是無稽之談。但真是到了這種境界,得到這種功用,自己便知道佛法確是有此種妙不可言的境界,很不可以思議的。



有人在打這種妄想:「我才不願有這種境界呢!為甚麼?因為太麻煩了。往上能看天人的舉動,還能聽到他們的談話,影響自心的清淨。往下又能見地獄的情形,繼而生起恐懼心,影響晚上睡不好覺。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不喜歡有這種境界。」就是你歡喜這種境界,也不一定能得到這種境界。為甚麼?因為你不認真參禪打坐,或者坐在禪凳上妄想紛紜,心猿意馬的向外奔馳,自己管不了自己;或者昏沉,坐在禪凳上去和周公聊天,呼呼大睡,鼾聲如雷。像這種情形,焉能開悟?焉能得到妙用?簡直是在混光陰哪!



要想得到這種境界,就得沒有妄想。要見而不見、聞而不聞、嗅而無嗅、嚐而未嚐、觸而未觸、緣而未緣。不為境界所轉,才能得到這種境界,若是被境界所轉:「呀!我能看見天上這樣遠的地方,我能不能睡著覺呢?」坦白告訴你,得到此種境界,你還是照常睡覺。願意睡就睡,不願意就不睡。任運自在,絕不勉強,就這樣的妙!



剛才打這個妄想的人,聽我這樣講,他又打了個妄想:「我所打的妄想,師父怎會知道呢?莫非師父有他心通的本領?」為甚麼你要打這個妄想?你會打這個妄想,我怎會不知道呢?」你要怕我知道,就不要打這個妄想。要知道六根互用,人人皆可以做得到,只看你修行不修行。



阿那律陀尊者,他不用眼睛能看三千大千世界、如同觀掌中菴摩羅果一樣的清楚。這是因為雖然他眼睛失明,可是得到天眼通的緣故。跋難陀龍沒有耳朵,他用天眼來聽聲音,聞聲救難。殑伽女神(恒河女神),她的六根均可嗅到香氣,無論那一根,都有嗅覺作用。憍梵缽提尊者不用舌根而能嚐到味,乃因用鼻子來代替之。舜若多神(虛空神),他沒有身體,用其他根來接觸,而知道一切法皆空,故為自然之神。摩訶迦葉尊者不用意根,而能知道諸法實相的道理,亦即無相。無相就是無所不相。以上都是六根互用的例證。□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科學,絕對不能為人類的物質或精神生活上帶來真正或究竟的快樂。可是,這種理論並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為甚麼?因為人都是執迷不悟。你要提倡這種理論,必然是個失敗者。因為一般人不會同意這個說法。科技的引誘力比甚麼都強。很多人明知道科學有問題,但仍然擁護讚歎科學。在這世界上,有利就有害;凡事有多大利益,便有相等的害處。

且看,癌症瀰漫全球,此乃因為日新月異的科學發明,產生了種種毒素而污染空氣,人類吸取這種毒氣便染上癌症。難道科學家們不知道這個情形嗎?不是不知道,而是不願意去細心思索,不願意去接受這種理論。時至今日,這個世界已經陷於病入膏肓、不可救藥的狀況。可是,雖然不可救藥,我們知道多少還是要做多少,盡其所能的去挽救狂瀾於既倒。不是要你去反對科學家,而是要你洞悉這個真理:舉凡萬事萬物,有利則有害。譬如,現在有人登陸月球,又打算怎樣呢?假如政府決定把氫氣彈貯藏在月球上,預作毀滅全人類的措施;也假如某一天這些氫氣彈在月球上爆炸了,把月球也毀滅了....。那麼,一個世界連月球也沒有,還成個甚麼世界呢?這僅是個比喻,但可從中意會。

總而言之,科學越進步,人類的生命便越危險。進化就等於進毒。古來科學沒有那麼昌明,人類卻快樂自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分守己。而今科學發達了,人類卻染上千般萬種的奇病絕症,不可救治——f這乃是科學無形中製造出來的災難。要知道:世上有好就有壞,有利就有害,有成就有敗。凡事都是相對法,不是絕對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道人,一定要培養四無量心。有了四無量心,才能教化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修道人若無四無量心,就與道相違背,就是修了八萬大劫,離佛道尚有十萬八千里。



四無量心是修道人應具有的基本條件。何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無量就是沒有限量。不半途而廢,不中道自畫,得少為足,認為夠了。其實慈悲喜捨沒有夠的時候,越多越好。應把它推而廣之,擴而充之,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1)慈能予樂。我們是否給了眾生快樂?若是沒有,那就是沒有盡到慈心。應該朝向「無緣大慈」的目標邁進,不但同情人類的遭遇,而且也要同情動物的遭遇。如有不幸的事情發生,即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離苦海,這是佛教徒應該做的事。不要存著隔岸觀火的心理來觀賞,那樣就失去佛教的救世精神。佛教是慈悲為懷,方便為門的宗教。



(2)悲能拔苦。我們能不能拔出眾生的痛苦?若是不能,那就是沒有盡到悲心。應當有「同體大悲」的思想。也就是人溺如己溺,人飢如己飢的精神,佛教以悲為宗旨,悲就是憐愍的心。與儒家所說的「悲天憫人」不謀而合。由此可知天下聖人的思想,同出一轍,沒有離開惻隱之心。佛教主張慈悲,儒家提倡忠恕。心心相同,這是宗教的骨髓,否則,乃是異說外道。



(3)喜是喜心。我們是不是歡喜學佛法?有沒有發憂愁起煩惱?或者鬧情緒?如果有的話,趕快糾正,不可任性發展,若有半點習氣存在,在七情六欲上用功夫,那就是錯誤觀念。要知道這種觀念錯不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4)捨是捨心。我們有沒有捨心?如果有,是大還是小?是一時還是永遠?捨甚麼?就是發心給予眾生快樂,拔眾生的痛苦,扶人困危,會生起無限歡喜,但不可執著。做完之後,統統把它忘掉,不可留記心頭。如果執著不忘,那不是菩薩的願行。要有施恩不求報的胸襟,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遺教經》云:「縱此心者,喪人善事。」人們因放縱五根,在順理瞋的作用下,往往抹煞他人的發心,而將焦點放在對方的過失上。又如《達磨二入四行觀》中所說:「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因為無法得到自信心,開始有了比較、得失心,希望表現得比別人好,於是在慢心下產生了執著與煩惱,直到痛苦現前時,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六祖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修行學佛,反省檢討都來不及了,怎會有空管人是非呢?

  慚愧!懺悔!自己從未返觀自照,反而習慣檢視他人的習氣,評斷是非對錯,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當下起了慢心,失去了慈悲心。

 
  六祖大師云:「吾亦見亦不見,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每個人都有一顆明珠,只要時時刻刻反省檢討改過,自心清淨了,便能見到自家珍寶。

  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期許自己能真正在心上用功,在六根上起覺照之心,體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起執著、分別,讓心達到自在與安定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聲常常是感動、攝受人心最直接有力的媒介。人類常透過聲音、樂器與舞蹈等種種結合,在祭典中歌詠、讚歎天與神,表達對諸神的恭敬。在每個族群或部落,都可以發現這樣的文化特色。

  在叢林道場中,出家眾有五門功課:佛供、早課、晚課、過堂和出坡作務,其中,除了出坡作務外,都和梵唄有著密切關係。梵唄不僅有讚佛、誦經、祈福的功能外,亦具有斷除外緣的作用,能令法事莊嚴肅穆地進行,感得諸佛菩薩、龍天鬼神的歡喜、護持,並能淨化心靈。

  一場法事的進行,除了人們的參與外,還有諸佛菩薩和諸天鬼神的降臨護持。會中所執持之法器,亦是人天溝通的工具,例如大磬,當我們在上香前或法會一開始敲磬,也是在稟告諸佛菩薩、龍天護法有法事要進行,祈求諸佛菩薩降臨,忍聽護持。另一方面,透過莊嚴、和諧的梵唄,讓與會大眾藉由誦詠而收攝、淨化心靈,薰習佛法,即所謂「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以前,孔子一聽到幾乎已無人演奏的韶樂,便如獲至寶,因為韶樂有古聖先賢之道,可以教化人心。同樣地,梵唄之於佛法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基本功課,更重要的是它有著「載道──載佛之道」的作用,其實就是法的另一種展現。梵唄具有如此殊勝的利益功德,當我們在練習或唱誦時,就要以恭敬謹慎的態度來面對。

  美好的梵唄,需要自己與他人種種因緣的和合。過程中,不僅是技巧的純熟、音聲的美妙,更是一種修行。它需要「四心」:恭敬心、願心、專心及耐心;不要「一心」──即是慢心。

  一、恭敬心:即是對梵唄的恭敬、對所司執事的恭敬,以及對法器的恭敬。執事者或唱誦者對佛法、對經文、對所領的執司要有恭敬心,有恭敬心才會慎重。所謂「大眾慧命在汝一人」,當我們在執法器或唱誦時,必須熟悉法器及唱誦內容、流程,更進一步還要如行雲流水般地清淨、和諧及莊嚴,才是讚佛、誦經所應有的精神,如此才能攝受人心。

  不如法、不莊嚴的梵唄會令人起心動念,甚至失去正念。經典記載不如法的梵唄有五種過失:不名自持、不稱聽眾、諸天不悅、語不正難解、語不巧義難解。如何知道自己唱的梵唄莊不莊嚴?如不如法?最簡單也最實際的方式就是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聽眾,什麼樣的音聲、節奏、氣氛令我們不稱意?令我們起心動念?自己在執法器、唱誦時就要去除這種種缺失。

  此外,對法器也要心存恭敬。法器是人天溝通的工具,同時也藉由法器傳達清淨莊嚴、攝受人心的音聲。叢林道場的晨鐘暮鼓常令人有餘音繞樑不絕之感,它代表一個道場的「法味」。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今中外的名演奏家,對於與他相伴的樂器,如琵琶、小提琴、鋼琴……都是愛護有加,未曾見過有哪位名家,漫不經心、不愛護自己的樂器。因為恭敬法,所以要恭敬經書;同樣,因為恭敬法,所以也要恭敬法器。

  二、願心:有願事必成。雖然聲音、法器牽涉到每個人天生的聲音與音感,若有天賦的話,則是絕佳的助緣,可以成就令人感動的梵音。但是,梵唄不是都要有絕佳的天賦條件才可以唱、才可以執法器;對諸佛菩薩的歌詠讚歎、經文的唱誦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所表達出來的是否虔誠、清淨、莊嚴及和諧,則在於有沒有願心。當我們有了恭敬心以後,是否願意發願不斷地練習與自我要求,成就每一次的梵唄功德,進而「利人天」?

  《長阿含經》記載,「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要達到此五種梵聲,需學習、練習法器及發聲的技巧,清淨自己的身、口、意。口業清淨、意業正直者,藉由外相上的學習和練習,達到成熟的技巧,自然能表現出和雅、深滿及周遍遠聞的莊嚴情境。但是,一場莊嚴清淨、攝人心弦的梵唄,是否有願力在其中則是絕對的關鍵。
三專心:在法會中,梵唄往往是由維那、悅眾、寶鐘鼓……等人所組成。每個人在練習或法會唱誦時,除
  了要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專注於自己的唱誦,更要傾聽法器和他人唱誦的節奏,如此才能和諧,否則心一散亂,就容易打妄想,而造成搶拍或落拍的狀況,破壞和諧。

  四、耐心:執法器、唱誦如此慎重而利人天之事,不能以「會、熟」為足,更要有達到「巧、精」的自我要求。要達到這個程度,除了要有願心外,更要有耐心,經由不斷地投注心力,才能不斷地成長。再者,既然是組合,不僅要時常搭配練習,也要對其他同伴有耐心,如此一次又一次地演練,從中尋求默契、尋求和合,才能有圓滿的展現。

  莊嚴的梵唄最要不得的是慢心,慢心不但慢法,而且無法精益求精。梵唄往往是一個團體共同合作的表現,不是個人獨唱或表演,講究的是和合;也因為和諧,才能攝受人心,尤其在法會中更是如此。既然是整體的表現,又要達到和諧、和雅,這中間就要與他人和合,不能有太突出的聲音或個人主義,即使自己的音聲美妙如天籟,如果只講求自己的突出,反而會破壞整體的和諧美妙;或是認為自己已經會了,上場前不需要再與組員搭配練習,如此結果往往不如人意,甚至還會破壞法會的莊嚴。執法器和唱誦常會因少練習或久不用而生疏,所以要表現出應有的水準,除了事前的練習外,還要組員彼此間默契的培養才能成就。

  孔子跟隨師襄學習琴藝的過程也極其用心,不僅勤學彈琴的技巧,更要求自己去體會曲中的意境和作者的胸懷,因為音樂不只有技巧,其中更蘊含種種意義和教化人心的作用。佛經上記載,如來說法聲有八種:最好聲、易了聲、柔軟聲、和調聲、尊慧聲、不誤聲、深妙聲、不女聲。我們在弘演梵唄這項法門時,應以如來種種攝受人心的音聲為目標。梵唄對於學佛者或修行者也是如此,它並非只是情感的抒發、對諸佛菩薩的讚歎,更重要的是透過清淨、莊嚴、和諧的梵唄,淨化身口意三業,進而萌發善根,修心向道,這是梵唄最大的功德與目的。如此的了解與思惟,就能引發我們在唱誦梵唄時的願力與恭敬。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修習禪定時,突然看到天井之中有一個人手舞足蹈,開心地跑來跑去。老和尚覺得很奇怪:「這地方只有我一人,他是從哪裡來呢?」於是問道:「你是什麼人?」那人回答:「我是鬼王。」

  禪師問:「你做鬼王有多少年了?」鬼王說:「已經八百年了。」禪師又問:「你做鬼王難道不感到痛苦嗎?」鬼王回應:「世無煩惱也無憂。」禪師覺得疑惑:「為什麼不去投胎做人,這不是更好修行學道嗎?」鬼王感嘆道:「我現在雖然做鬼,還知道修行用功,如果去投胎做人,把前生諸事都忘記了,甚至起惑造業,墮落三途,恐怕連鬼王都做不成了。」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人們說:「等我如何如何以後,再來修行學佛。」許多的「等」,是不願及時修行的藉口。殊不知世事無常,等到無常來臨,才搥胸頓足地感嘆:「早知道……」,此時,再多的懊悔也沒有用。

  洞山良介禪師曾經寫了一首很有意義的詩,他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們要時時牢記這首詩,下定決心好好修行,做利樂有情的大菩薩,才有辦法離苦得樂,不枉此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