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15 Thu 2009 01:48
  • 掌控

人習慣掌控別人,卻不習慣掌控自己;人想要掌控別人,卻不想被人掌控。人性的自私,皆由無知而來;人性的動機,常由自我引起。

我們常用許多的概念,來掩飾掌控別人的動機!如關心您、保護您、為您好……等等字眼。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想要對方「聽他話」、「順他意」、「如他願」,這樣潛藏的意識型態便是「我執」在作祟,用我的想法在控制別人,用我的觀點在看待世界。

父母希望子女順他意,而誰順子女意呢?主管希望部屬聽他的話,有誰聽部屬的話呢?夫妻常要對方如他願,但誰能如對方的願呢?我們靜心而論,這一切非理性的心態,只是自己的愚昧。

佛陀教人「無我」,莊子讓人「忘我」,智者要人放下自我的成見、內在的慾念、一切的執著,方能不被自我所束縛,亦不再束縛於人。

不要因為內心的無知,而苦了自己亦傷害到別人,把掌控的心放下,學習隨順您身邊的人吧!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是苦,「有」是苦,有無皆是苦;無中生有,從有至無,有無盡無常。世人為何在有無之間打轉,總是陷入其中而不自覺。


在家之人---無子女的人,求菩薩賜給兒女,若子女不肖,則悔不當初;無結婚的人,希望有個家,若遇人不淑,則後悔莫及;無事業的人,想要有所成就,若發展不順遂,則得不償失;無房產的人,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地方,若繳不出貸款,則遭銀行拍賣;無名利的人,莫不汲汲營營於追求,當有權有勢之時,則感到失去自由和快樂。


出家之人---無道場時,想建立道場;雖漸有道場的雛形,但後續經費仍然不足,幾經折騰,已是身心俱疲;當有莊嚴道場,卻人手不足無人治理,縱有信眾幫忙,也無人善加利用;若能好好辦道,信徒自然日益增多,但人多是非就多,將一處清淨的道場,變得烏煙瘴氣,最後道業不成,反成惡貫滿盈,真是事與願違。


凡夫處在「有」、「無」兩難,智者乃兩相無礙。「有」也好,「無」也沒關係,一切隨緣盡分;不取「有」,不捨「無」,「有」、「無」是緣起生滅的現象,故我們當以中道的智慧觀,來察覺這世間的變化,而非迷失於其中。若能明白此理,則能隨緣度日,隨順眾生,而得大自在,心卻無所得。


因此,大眾應於當下安住其心,明白因緣、條件,隨己之力,各盡其分。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有安於有,無安於無。安心者有道,不安者無道,安於無所住,住於無所得,自然生其清淨之心,故「有」「無」皆無礙。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獵人設陷阱捕捉動物,來販賣或果腹;歹徒設陷阱騙取財色,來滿足其慾望;我們卻設陷阱來讓自身受苦、受難、受怕、受傷。生命本來是優遊自在,但由於自己的無知,便佈下天羅地網來障礙本身。


何謂陷阱?即是錯誤的知見!因為它可讓人痛苦、煩惱、恐懼、不安。如果沒有偏差的觀念,我們是不容易有負面的情緒、消極的想法、偏激的言語、不當的行為、強烈的反應。


因此,我們要趕緊找出生命的陷阱,不要這樣一味的傷己傷人而不自覺,到最後遍體鱗傷,悔時已晚。


諸位當自我觀察其心,雖然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但人性的偏見及弱點,卻是一樣的,故以下提出幾個陷阱:


1、人要自由,卻又想命令、干涉、限制、掌控於別人。
2、人要尊重,卻又不懂得尊重於別人,常傷人還不自知。
3、人要隱私,卻又想打聽別人的隱私、說人的是非長短。
4、人要關心,卻又我行我素,不願付出愛心、耐心去主動關懷別人。
5、人要瞭解,卻又懶得瞭解別人,因為連自己都不想瞭解。
6、人要包容,卻又不斷的攻擊、傷害對方,甚至不願寬恕曾對不起他們的人。
7、人要順從,卻又不想聽別人的觀點、建議、解釋,而一直否認或是輕蔑對方。
8、人要安穩,卻又常讓自身處於危險、不安、動盪、敵對、仇視的狀態下。
9、人要快樂,卻又時常生起無奈、不滿、不悅、難堪、恐懼、陰影,讓自己活在悲情裡,好像永遠都是受害者。
10、人要智慧,卻又時時生起無明來傷己、傷人、傷害一切萬物,將高尚的人格,變得相當卑劣。
11、…………………


自我的生命,自己去開創;自設的陷阱,自己去拆除。請好好疼愛自身,請好好護佑他人,請好好愛惜萬物,請好好珍惜擁有的一切。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有恩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罣礙;
對我有怨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瞋恨;
對我認同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自喜;
對我不滿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排斥;
對我有利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利用;
對我不利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驅趕;
對我瞭解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深談;
對我不解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解釋;
對我信服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可喜;
對我不服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可悲;
對我鼓勵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戀棧;
對我批評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影響;
對我支持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染著;
對我反對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驚訝;
對我幫助的人,
我將他們放在心上,但不貪愛;
對我如何如何,
一切都是那麼隨緣、自然、正常、平淡、無事呀!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5 Thu 2009 01:34
  • 悟之







人生需要悟,才能體悟人生;生活需要悟,才能享受生活;生命需要悟,才能瞭解生命。那麼修行呢?更需要悟,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有人問:如何修行?用什麼法門修?答曰:無法可修。若真能修來,肯定是假;自性本自具足,非修而得,故經云:「無智亦無得。」


問曰:既不是如此,那該如何?答曰:從心直悟!六祖言:「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亦云:「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由心下手,一網打盡,一悟全悟。問曰:為何一悟全悟?答曰: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問曰:從心如何切入?答曰:無心可入!問曰:既是無心,如何心悟?答曰:就是要人,悟「無心」。有心有煩惱,有心有障礙,有心有生死;無心無罣礙,無心能通達,無心了生死。


問曰:既是無心,答我者何物?答曰:緣起假名為心!汝問故我答,不問亦不答。


問曰:今後當如何悟?答曰:看汝迷在何處?回曰:迷在心處。反問:心在何處?答曰:無心何有處!


問曰:雖無心亦無處,但我有心也有住?答曰:有心隨緣,住於無住;無住生心,善盡本分,利益他人,即是修行矣!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曰:六祖言:「心元是妄。」但又教人「各自觀心」,其義是否矛盾?


答曰:心本是妄,凡夫執妄為有,故生一切心,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祖但教人觀心識心,方能了達諸法空相,知身心虛妄不實,故要人「不著心」而已;為何不著心?因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


問曰:心雖是幻,卻生憂悲苦惱之情,善惡正邪之念,時常困擾彼此,當如何降伏?如何安住?


答曰:心性本空,緣起假有。在未能以空相應之時,知「妄心起妄境」,如生貪念、瞋恚、慢心、執著、邪迷等心,當下知幻,不著即可。無須對治,無須用忍;知心是幻,幻心所生幻境,此境亦必然是幻,既是如此,何用拳頭打虛空,枉費力氣。迷人修而不悟,悟人知幻為修,修與不修,重點在「迷悟」之間,了悟此理,自降伏自安住矣!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我


我是什麼?假如我是身體,色身毀壞之後,就沒有我了嗎?假如我是心理,為何不能主宰它不胡思亂想呢?假如我是靈魂,那它現今藏在哪裡;若是如此,不就要生生世世,依附於外物而過呢?假如我是佛,為何還不覺悟呢?假如我是……


常人把身心靈當成「我」,所以在其潛意識裡,永遠潛藏一個「不變的我」、「靈魂的我」、「永恆的我」。有此執著,因此凡事都是我如何、我怎樣、我意見、我感覺等。


二、我所


因有「我」錯誤的認知,所以才產生對我的執著,再引發「我所」的概念,進而擴大其範圍,想要擁有更多外在的一切,包括我的家庭、親人、朋友、財產、事業、名利、權勢等,來保護本身的生命財產,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不但執取加深,貪愛也就越多,苦惱便日益增添,莊子曾感悟這一切……


因而歌曰:“大塊無心兮,生我與伊。我非伊夫兮,伊非我妻。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大限既終兮,有合有離。人之無良兮,生死情移。真情既見兮,不死何為!伊生兮揀擇去取,伊死兮還返空虛。伊吊我兮,贈我以巨斧;我吊伊兮,慰伊以歌詞。斧聲起兮我復活,歌聲發兮伊可知!噫嘻,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誰?”


其意思為:大自然無心,生我與汝;我非汝夫,汝非我妻,只不過偶然邂逅在一起。妳我相遇,有緣聚合;大限已至,緣盡離散。人命生死無常,感情隨時變遷;縱然生時真情,終究難免一死。妳生時選擇與誰,死後終歸虛無。我死時!妳用巨斧哀吊於我;我現在以歌詞,來慰祭於汝。汝用斧聲,救我復活;我用歌聲,向汝訴說。唉呀!敲碎瓦盆,不再鼓唱,妳是何人?我莊生又是誰呢?


人身本空,從無而有,由有歸無,生死變化,本是自然無常之事;若莊子妻死哭啼,則不解大道之理,故鼓盆而歌,以此吊祭亡妻,啟迪世人,莫執一切,諸法本來空寂,緣起而有。


執著「我」是苦,執著「我的」是苦;執著「你」是苦,執著「你的」是苦;執著「他」是苦,執著「他的」是苦;執著「我們」是苦,執著「我們的」是苦。故《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樣的人,只不過是一位執著的凡夫,而非自覺覺他的大菩薩。


三、非我


因此,一切痛苦、煩惱皆從「我執」引起!故當我們先要破除---對我的迷思。破解之道,便是「非我」。


一切法皆從因緣生,非由一個不變獨立的實體(錯覺的我)而有的。比如,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形成的色身;心理是由受、想、行、識,相續的運作而有感覺。因此所有的生命型態、萬事萬物、有情無情,皆由各種因素、條件所組合而成的。瞭解此理,便能知一切全是“因緣假合”,而非有個我。如是反覆的自我觀照,則可從執「我」,漸漸領悟到「非我」。


四、無我


「無我」並不是否認這個「假我」,而是已經達到---不執著於自我的境界了。如《心經》所言:「照見五蘊皆空。」已不執身心的我,既然「我」都不執著了,所以「我所」也就跟著破除了;「我相」已破,因此也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正所謂「此無故彼無」。


一切苦惱,皆因執著而起;所有執著,全由我執作祟。若能真知而解脫,您則是一位覺悟的人呀!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如明鏡,本無動搖;物來則應,物去不留。
物有來去,境有生滅;生滅無常,本是無我。
心無來去,不生不滅;無生之心,本自寂靜。
心勿作意,更勿預期;無須罣礙,隨順因緣。
因緣變化,無有定法;如要執取,似掌捉空。
若於境上,妄生分別;如手左右,本是一身。
境無好壞,更無順逆;此境緣生,必然緣滅。
世間一切,有情無情;有形無形,一合假相。
凡夫不識,境上計較;聖賢了然,回歸本心。
愚者不明,執著此心;智者明心,本無一物。
凡聖兩忘,愚智同泯;如實觀照,方是隨緣。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是好人嗎?是否想過這個問題!為何要學佛?是否想過這個問題!一般人為什麼不快樂,原因出在他不是好人;學佛之所以不能受益,原因出在他也不是好人。諸位你們覺得呢?

我們應深思,有扮好自己的角色嗎?自己是好父母嗎?是好子女嗎?是好先生嗎?是好妻子嗎?是好老師嗎?是好學生嗎?是好法師嗎?是好弟子嗎?是好長輩嗎?是好晚輩嗎?是好老闆嗎?是好員工嗎?是好同事嗎?是好同學嗎?是好朋友嗎?是好伴侶嗎?是好國民嗎?我們是好人嗎………

對父母有孝順嗎?對子女有關愛嗎?對先生有賢慧嗎?對妻子有疼愛嗎?對老師有恭敬嗎?對學生有教導嗎?對法師有禮敬嗎?對弟子有教誨嗎?對長輩有尊重嗎?對晚輩有和藹嗎?對老闆有盡力嗎?對員工有盡心嗎?對同事有和睦嗎?對同學有互助嗎?對朋友有信義嗎?對伴侶有真心嗎?我們有做到嗎……

何謂好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好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向鳥窠禪師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認為這答案連小兒都曉得,但禪師卻回:「三歲小兒都識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知道做不到,其知也枉然。如同知道吃飯會飽,不吃還是飢餓。所以此「知」,常常是「無知」。

靜下心來反省自己,我們的內心時善時惡、時正時邪、時好時壞,不是起煩惱傷害自己,就是講話傷到別人,不然就做出一些事情讓家人擔心。知道自己做錯,心常內疚懊悔,甚至感到不安;若認為是別人錯,常會埋怨記恨,甚至加以報復。其實問題皆於個人心中的不善念,若無法淨化自己的心,那麼問題就無法解決,痛苦便無法消除,人類的紛爭就永無止息之日。

要征服世界容易,要降伏己心困難,又該如何去實踐呢?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一、承認自己的過錯。若能知道錯皆由己起,則不會怪罪別人;若不責怪他人,則抱怨不滿之心自會消除。

二、確知不善之心帶來的只是痛苦和煩惱。若要快樂的生活,就要以好心善念,來看待這世間。

三、認清不善之心只會讓人,道德淪喪,人格卑劣。以致自甘墮落,無力進取,而自毀前程。

四、深信因果報應,絲毫不漏。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而是時機未到。不善之心是「惡因」,煩惱痛苦是「惡果」;善良之心是「善因」,快樂幸福是「善果」。

五、觀察不善之心生起的原因。例如嫉妒心起,思惟我在嫉妒什麼,是對方的相貌、口才、能力、地位、條件嗎?又思惟我嫉妒對方,是為了怕失寵、失去所擁有的一切,還是怕失去自信而感自卑呢?或是為了保護自己呢?又深思,對方讓我感到威脅,如果剷除之後,仍然會有無數對手出現,那我永遠會處於恐懼不安!再思惟,因此嫉妒之心是愚蠢的想法,何不欣賞別人、讚歎對方;更應虛心向人學習、向人請益。繼續思惟,若是自己的價值、信心、幸福、快樂、心安、清淨,須要從外而來,那麼別人可以隨時拿走它,這是多麼的無知;原來每個人只要對得起自己與別人,就能具足所有的一切。我們當思惟,直到此不善之心,徹底消除為止。

六、人生不是要來煩惱的,而是要來利益大眾的。活著的目的是什麼?並非你爭我奪,或是比較高下;而是來利益家人,幫助大眾的。故當發願:「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為了自己和大眾,我們當痛改前非,從今做個好人。常讀經典,澄淨心意;常說好話,愛語利人;常做好事,利益大眾。徹底做個好人,才是佛弟子,才是好國民。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般若法 → 念般若名 → 解般若義 → 行般若行 → 證般若智


若無真信,豈能入此妙法,故《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有此信念,才會一心稱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從憶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而解“般若義”,於《壇經》中有詳加解釋:「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心量廣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理解之後,應於日常生活行“般若行”如《壇經》所云:「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當功夫行深,水到渠成,「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即證『般若智』。


六祖大師最後肯定告誡眾人:「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今聞智者之言,我們當善自把握呀!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