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怕老病死,貪生怕死。老病死從哪裡來的?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根是三毒煩惱。貪瞋痴慢疑是我們內心的病毒,內有病毒,外面就很容易感染。清淨心裡沒有病毒,內裡沒有病毒,外面就無法感染,所以不會生病。現在身體不健康,如果真正肯修清淨心,他的病不需要醫藥治療自然會好。為什麼?根本已經改造了。所以,我們勸導一些繁忙的人,心靜不下來的人,一天只要有五分鐘、十分鐘的清淨心都很好,對健康長壽有很大的幫助。這五分鐘、十分鐘採取靜坐的方式,身體整個放輕鬆,心裡「一念不生,萬緣放下」。真正修行功夫到家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身心都是放輕鬆的,都沒有雜念,所以他不老不病也不死。這是實話。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4 Wed 2009 23:57
  • 風水

 

  風水對於哪些人有影響?有自私自利的人,有貪瞋痴慢的人。對於心地清淨的人,則沒有影響,因為心地清淨能轉風水。那個地方的風水很不好,他到那裡去住,自然就變好了,風水會隨著他的心轉變。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從此就不要再看相、算命、看風水了,老老實實學佛,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二十個字學到了,就吉祥如意,事事如意。確實如佛家所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要有求的理論與方法,只要得到這個理論與方法,真的有求必應。所以,我們要轉惡為善。什麼是惡?自私自利是惡。什麼是善?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是善。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就是轉惡為善,認真去讀經學習就轉迷為悟,最後必定轉凡成聖,佛陀對我們的教學就圓滿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樂我淨稱為「四淨德」。「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世間人講的苦樂是相對的。常樂我淨之「樂」,是所有相對的苦樂皆斷盡。「我」是主宰、自在之意,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若在其中加進一物,就錯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愛緣慈悲」,我喜歡你,對你慈悲;不喜歡你,對你就不慈悲。這種慈悲,凡夫皆有。


  二、「眾生緣慈悲」,能夠推己及人,想到我喜歡的,別人也喜歡;我不喜歡的,別人也不喜歡。為自己想,同時也能為別人想。儒家稱這種人為君子、仁人。


  三、「法緣慈悲」,對於佛法有相當程度的通達明瞭,覺悟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的關係,知道修行證果必須要「自行化他」。化他,實在是自度,自他不二。懂得此理,所生出的慈悲心,就是「法緣慈悲」。


  四、「無緣慈悲」,無緣是沒有任何條件,因為情與無情同一體,還談什麼條件!經過長時間的薰修佛法,不知不覺將之變成自己思想、見解的依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我是一體」,有這個念頭是法緣慈悲;如果自自然然契入,連念頭都沒有,就是無緣慈悲。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4 Wed 2009 23:46
  • 檀那



 


  「檀那」是梵語,意為布施。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世尊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三種布施具足。講經說法用智慧、體力,這是內財布施。所說的理論與方法,是法布施。眾生依法修行,能離一切憂悲、苦惱,知道脫離輪迴的道路,則是無畏布施。以上是諸佛菩薩所做的三種布施。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4 Wed 2009 23:41
  • 皈依

皈依

  「大皈依」,回歸自性。此句就是皈依三寶的理論依據。一、「皈依佛」,佛是自性覺。自性周遍法界,故以光明雲顯示。凡夫迷失自性,招來無量無邊的災難。性雖無相,然能現一切相,所現之相是自性的相分,性相是一不是二。眾生不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而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病。自己身體有毛病,自己受苦。所以,眾生受苦,佛受苦;眾生得樂,佛得樂,實為一體之故。

  阿彌陀佛是誰?自性彌陀!毘盧遮那是誰?自性毘盧遮那,正是自己!如果我們醒悟過來,懂得虛空法界都是自己,大慈大悲全體顯露,對於任何人事物自自然然都愛護。愛憐之心、關懷之心、幫助之心,油然而生。分什麼彼此!你恭敬、讚歎我,我愛護、幫助你。你毀謗、糟蹋、侮辱我,我依然愛護你、幫助你。為什麼?你迷,我不迷。迷的人分自、分他,悟的人不分你我,同體關懷。

  諸佛如來讚歎釋迦佛在五濁惡世出現,教化剛強難化的眾生,此話意義甚深。剛強難化的眾生,迷惑顛倒,墮地獄、變餓鬼,是自作自受。佛能夠幫助的是教誨、開導,說明事實真相。我們自己要覺悟,要回頭,回頭是岸。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要依靠性德。性德,本經用「光明雲」來表,《華嚴經》用「大方廣」來表。諸位要明瞭此段十句光明雲含攝全部《華嚴經》,《華嚴經》含攝全部佛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的法門,全部含攝在十種光明雲之中,一法不漏。我們要能體會此段之深意。

  二、「皈依法」,法是自性正。自性正是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自性覺是根本智,自性正是後得智、權智。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付諸實踐,那就契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超越十法界。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法身大士無二無別,我們並沒有證得法身,可是與法身大士真的是惟妙惟肖,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念佛往生,決定生實報莊嚴土。四土、三輩、九品,我們統統有分。善導大師之前的古大德常說,上三品都是菩薩往生的,凡夫沒分。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說「九品往生都在遇緣不同」,此話說得好。我們是凡夫,遇到的緣殊勝就能上品上生。菩薩若是未遇此殊勝緣,可能是中下品。「都在遇緣不同」,真是平等法。

  要解決現前的社會問題,解決眾生無量無邊人為的災難、自然的災害,就要從心理上做一個重大的轉變。就是一定要愛世人,把愛護自己的心擴大,愛護一切眾生。果然如此,所有一切災難就都消除了。迷惑顛倒之人,只知道自己沒有別人,甚至於做損人利己之事。真正明白人知道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是損己,利人才是真正利自己。佛法首先要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是真正皈依正。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乃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生活的依據。

  三、「皈依僧」,僧是淨。用現代話說,僧是社團、團體。佛法裡四個人稱為眾,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工作,就是一個小團體。這個團體的人都能修「六和敬」,就叫做僧團、僧眾。人人修六和敬,人人心地清淨圓滿,這個僧團是天上、人間一切團體裡最值得人尊敬的。團體再大,人眾再多,意見不和,就不是僧團。有意見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自性之中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4 Wed 2009 23:38
  • 福報

 

  大菩提、大涅槃,以及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是我們應該要得到的,與諸佛果地之智慧、功德,無二無別。若見了性,自性智慧、福報方能現前。那時,福報就像泉水一樣往外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是稱性的福報。未見性之前,生生世世的福報是修得的,修得的福報用得盡。譬如我們有家產,家有金礦儲量非常豐富,生生世世用不盡。可是現在金礦被土岩石掩埋,沒有開採。我們身無分文,要去打工,賺一點錢過生活,雖有億萬家財卻得不到受用。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功德、財寶,就像金礦沒有開採一樣,所以現在很苦。

  真正覺悟的人,只想今天一天的受用,決不會想明天,想明天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今天生活所需有多餘的,布施給別人,有福與一切眾生共享。明天怎麼辦?明天會有更多財富。何以會有更多?種福,福報永遠增長,不會消失。我們看到世間有財富的人拼命積蓄財富,不肯做社會福利事業,不肯幫助貧苦的人,過不了幾年,就家破人亡,財產都失去了。這種現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是通題。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皆尊稱為經。這種稱呼是順著中國人的習慣,佛法未傳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都稱為「經」;儒家有《十三經》,道家有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人對佛法尊敬,同樣也稱之為經。「經」,梵文是「修多羅」。

  修多羅有五義:

  一、「湧泉」,像泉水往外湧,指佛經義趣無窮,富有攝受力,愈讀愈有味道。二、「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善法,讀佛經之後,心善、行善,將性德引發出來。三、「繩墨」,就是標準,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之標準。四、「顯示」,能顯示真理。五、「結鬘」,結鬘是貫穿諸法。現在講科判、章句之學,文字組織自始至終一脈相承,有條不紊,結構嚴謹,思想體系清楚明瞭。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中,對經有十種解釋。通常以「貫攝常法」來解釋「經」的意思。「貫」是貫穿,就是結鬘之意。佛的說法很有條理、很有層次,有條不紊。「攝」是攝受,就是湧泉之意,法味無窮,能攝受人心,令人讀到之後欲罷不能。「常」,所講的理論、方法永遠不變,超越時空。三千年前的古人,遵循這些理論、方法修學得以成就;三千年後的今人,遵循這些理論、方法,同樣能成就。古時印度人用此方法能成就,現在中國人用此方法也能成就。佛法超越時空。超時空的作品,當然是真理。「法」是法則、規矩,依照此方法修行決定成功。經典具足貫攝常法四意。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4 Wed 2009 23:33
  • 秘藏

 

  何以稱「祕藏」?祕是祕密,藏是含藏在自性之中。眾生不能明瞭、不能理解,則稱之為祕密。心性中確實包含無量無邊法,用之不盡,就是藏。猶如世間的金礦,含藏黃金非常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不知道金礦在哪裡,就變成祕密。佛用此來比喻我們心地的寶藏,心地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法與世法都含藏在其中。我們只要開發自己心地的寶藏,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即是開發自性的寶藏,開發要用稱性的工具,否則就無法開啟,工具就是孝與敬。《地藏經》稱為佛門孝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我們不能孝親尊師,則永遠在佛門之外。換言之,不能孝親尊師,即使修學小乘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要想證得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此乃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之修證,無一例外。

  《觀經》云,「淨業三福」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去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樣修的,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老師。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樹木、花草哪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甚至一微塵、一毛端,我們觸目都能醒悟,那就是老師。看到樹,種子是信心,根是慈悲,樹身是智慧,枝幹是方便,繁密是五度。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心裡都開智慧。惠能大師見五祖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開悟,即是常生智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順自己意思則起貪愛,不合自己意思就討厭,生煩惱。覺悟的人,六根觀六塵境界只生智慧,不生煩惱。

  佛經上告訴我們,自性具足一切法,即是寶,像大地含藏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含藏的寶藏用不盡。要懂得開發!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如何開發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缺一不可。佛在千經萬論中所說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落實就得受用,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迷惑顛倒,迷失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是智慧,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外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無一不知,此乃「所知」。所知是本有的,然現在不知,不知就變成障礙,障住了我們之所知,就是「所知障」。所知障與煩惱障立名之用意不同,煩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之障方是所知障。


  「執著」,完全是煩惱障;「分別」,一部分是煩惱障,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怎麼來的?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清楚透徹,「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在所知裡立知,猶如頭上安頭,即是無明的根本。例如,我現在拿一本書,大眾會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這就墮到無明。這是書、是手嗎?手與書這些名相都是假的,是無明。所知上不再立知,智慧方現前。


佛法未傳到中國來之前,老子就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個「名」已經錯了,不是事實真相。在知見上立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墮到無明。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