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暮死,暮生朝死,幼生老死,老死幼亡;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出,輪迴不斷;
百年光景,只在剎那,出息入息,無息則止;
今此色身,豈能長久,今此事業,怎能永恆;
日日塵勞,夜夜奔波,成敗貧富,終歸消散;
功名蓋世,無非一夢,富貴驚人,難免無常;
人我相爭,盡是得失,誰勝誰負,到頭成空;
世間事物,因緣所生,身心假我,何必執迷;
勸君深思,生死事大,此事不解,何生能了;
了悟生死,六道不來,一念清淨,便出三界;
雖迷未悟,切莫喪志,只要堅信,定能契入;
老實修行,勿再起疑,道心不退,必證菩提。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的內在,總有許多的缺點,言行總是有一些過失,觀念難免有所偏差,但這些並非無藥可救;真正的無救,是此人不知己錯、不願認錯、知錯不改、明知故犯。


讓我們把心靜下來探討,為何要修行?難道是要使自己更苦、更執著、更消極、更偏激、更狂妄、更自大、更傲慢、更差勁、更貪婪、更狠毒、更虛偽、更挑撥、更嫉妒、更計較、更現實、更無情、更神經、更愚癡嗎?


或是更不懂孝親尊師、更不懂兄友弟恭、更不懂敦親睦鄰、更不懂待人接物、更不懂應對進退、更不懂恭敬謙卑、更不懂四維八德、更不懂三綱五常、更不懂人倫道德呢?


人之所以為人,就不該有這樣的觀念及態度;若是有此,就無資格當個人!今人談修行,皆是「口頭解脫」、「言說自在」,脾氣毛病一大堆,習氣個性依舊在,簡直自欺欺人,越修越遠。心口不一,是顛倒愚癡;心口如一,是正見智慧。故六祖大師言:「迷人口說,智者心行。」便是這個道理。


修行成就雖然不簡單,但也並非不可能。只要按部就班,老實去做,如實觀察,如理思惟,便可漸入佳境。


人成才可佛成,故修行當從做人學起。那怎樣做呢?當要存好心、做好人、說好話,行好事。


一、如何「存好心」?往好的想、往善的想、往向上想、往利益大眾想、時時這樣想,久了慈悲自然生起,便是好心。


二、如何「做好人」?為人服務、為人犧牲、為人著想;不與人爭、不與人辯、不傷於人,便是好人。


三、如何「說好話」?常說有用的話、鼓勵的話、關懷的話、啟示的話、智慧的話,便是好話。


四、如何「行好事」?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論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己事人事、事事用心,便是好事。


修是「修正觀念」,行是「依法而行」,如此解行並進,知行合一,不落兩邊,才是中道智慧。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為貴,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裏?
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
拾得



 





心無罣礙,名為「清」;念無妄想,本自「閒」。有誰能出煩惱家,便是世間富貴人,故一語道破「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為貴。」若不知世事如幻,故有人我之爭,無事惹事,自找麻煩,如今怎會落得「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裏?」


不明五蘊本空,六塵非有,故要“利”來滿足於我,“名”來炫耀於世,自迷不悟,為欲所牽,正是「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由於欲心不斷,為得名利權勢,故虛情假意,鞠躬作揖,送往迎來,片刻不閒;縱得短暫虛榮,也已精疲力盡,如同「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日不可追,因追不到;空不可抓,因抓不著。一切夢幻,因緣假和,要及早覺醒,而知「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人因妄想,而盲目追求;但因執著,而戀戀不捨。所以感嘆!「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若知三心不可得,則妄想自除;若悟無常不可求,則執著自破。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學佛時,有姓名;今已學佛,取法名;不學之後,存假名。


未學時,是您誤人!
已學後,是您誤佛!
不學時,是您誤己!


慧忠國師,三喚侍者,侍者不識,禪師苦心。國師言:「本以為,我辜負您;原來是,您辜負了我。」


只聞經,識字而不識自性;只靠師,識人而不識自佛。一切萬法皆由自性而生,何不從自心頓悟,那須在枝葉、相上打轉。


您可察覺,色身是真如之「相」;您可感覺,妄心是真如之「用」;那麼!您可曾覺知,真如之「體」呢?何不直接了當,體證您“本來面目”、“真如本性”,生命的本源呢?


志心問慧忠國師:「怎樣才能成佛?」禪師答:「將佛和眾生,一起放下,就能當下解脫。」再問:「怎樣契合禪門宗旨?」禪師答:「善惡都莫思量,自然見到佛性。」


喚一聲,應一聲;再喚,再應;三喚,三應。相上求法,了不可得;執心未破,見性無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要想成就就應於紅塵中歷練,生活中體悟;因此文殊菩薩舉一百四十一個境界教我們如何隨緣修行,發願利益一切眾生。但願大眾,善用其心,依教奉行。


羅漢為己而修菩薩利他而行。發願:「求佛道,下化眾生。」便是菩薩道的行者不論出家或者在家,隨個人的因緣、願力而定,皆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要獨自養活自己不難,要照顧好一個家庭不易。為了長輩、父母、妻兒、兄妹,他們的生活,您要打拼;為了安頓家人的身心,您要費心;為了這些人的關係、工作、學業、感情、健康、經濟、前途……您要憂心。此逼迫,無時無刻,一直一直的逼近。


父母的病苦,夫妻的爭吵,兒女的不孝,兄弟的失和,經濟的壓力,家裡的紛爭,生活的磨難,一切逆境、挫折、不如意,時時壓迫於前,使人有時,生不如死。


一個家庭,才幾個人,就讓人苦不堪言。更何況一個公司、團體、企業、國家呢?而菩薩道的行者,則發願度盡一切法界的眾生,不分親疏遠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有形無形、不分有情無情,只秉持「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的精神,生生世世,不捨一眾生的悲願,來救度大眾。


迷的人,「家」變成了「枷鎖」;總認為被這個「家」所綁。家不溫暖時,想逃跑;家庭幸福時,跑不掉。悟的人,「家」是最好的道場順境、逆境皆可修,沒有人在綁您,而是自己錯誤的知見所困


「有家」時,此性空不增;「無家」時,此性空不減。所以,菩薩面對家庭時,當發願:一切眾生,應有「緣起性空」的智慧,則無逼迫之事。有時不執著,無時不失落呀!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人問馬祖道一禪師:「什麼是修道?」禪師答:「道不屬於修!如果道能修,修成還會壞;然而如果說不修道,就等同於凡夫。」您說,修還是不修呢?


想要修行的人,常因知見不通,故越修越糟。用自己的意識觀念、個人標準,來壓抑身、口、意;到後來壓抑不住,而產生更大的反效果。


例如,修「忍辱」波羅蜜,一般人只在「忍耐」;「忍耐」是什麼意思?就是認為別人在欺壓、侮辱、無理、傷害……在意識中總認為對方不對,所以什麼都沒有體悟,只有「忍耐」再「忍耐」,不但沒有生起慈悲之心,反而增強瞋恚之恨。


其結果演變成為三種方式:
一者,由「忍耐」,到「反擊」至「報復」,甚至不惜代價「玉石俱焚」,這是共毀的方式。(自己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
二者,由「忍耐」,到「不管」至「叛逆」,甚至行為反常「作賤自己」,這是自毀的方式。(用自毀的方式,來懲罰於人。)
三者,由「忍耐」,到「逃避」至「放棄」,再也不願面對「選擇離開」,這是自棄的方式。(用自我的逃避,來使對方內疚痛苦。)
不論是什麼結果,皆是不明法義,所以錯用修行,以致於落人口實:「有學跟沒學一樣,有修跟無修相同,越修越回去!」實在沒有錯,都是無明的凡夫。


話說回來,何謂是修「忍辱波羅蜜」呢?無侮辱的人、無受辱的我、無被辱的事。為何「無侮辱的人」?心不被境轉,此境則無。又為何「無受辱的我」?我是五蘊假合,我在何處,我是何人,我是什麼,唉呀!諸法無我。再為何「無被辱的事」,法華經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金剛經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此理,才能波羅蜜,方能解脫到達彼岸呀!


深知「忍辱波羅蜜」,才會修「忍辱波羅蜜」;深知「六波羅蜜」,才能行「六波羅蜜」。所以馬祖禪師說:「道不屬於修!」不知道,如何修呢?故惠能大師言:「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悟什麼?悟「佛知見」!


何謂「佛知見」?即是「覺知見」!為何不覺?佛說:「只因妄想、執著。」六祖言:「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禪師說:「修成會壞,不修同凡。」那要不要修?修與不修是分別對待,故六祖言:「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所以說,是迷悟的癥結,而非修不修的問題。迷時一切皆是對立,悟時一切盡是等同啊!


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禪師說:「修成會壞,不修同凡。」那要不要修?修與不修是分別對待,故六祖言:「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所以說,是迷悟的癥結,而非修不修的問題。迷時一切皆是對立,悟時一切盡是等同啊!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只一心,卻生八萬四千煩惱,故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一一救度眾生的苦疾。經上云:「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不知您用何法,來降伏自己?不知您用何法,來度化於人?


愚常用三字,來自我參究,也願將此法,分享於有緣的諸位!那就是「心」、「無」、「有」。
一、心者:諸法之本源,眾生之本性。學僧請益達摩祖師:「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心是何物?心是佛也。故說:「即心即佛。」佛在哪裡?佛在自心裡。自心就是佛,心外無別佛。求佛,就是求己;自心可上天堂,也可下地獄;自心可執迷不悟,也可當下覺悟;自心可作繭自縛,也可悠遊自在;自心可憂悲苦惱,也可常樂我淨。


既是如此,何不直入本心!何須執於文字、語言、名相,心外求玄呢?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三世諸佛,菩薩聲聞,祖師大德,從古至今,以至未來,又有誰能離開此心,而得以見性的呢?


大梅山法常禪師,出參大寂和尚,問:「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法常即大悟。後來住山,為眾開示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唯了自心。」


二、無者:心本無形無相,心本無障無礙。六祖說:「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汝若有一法可得,即是障礙;汝若有一法可求,即是愚癡;汝若有一法可執,即是煩惱。


心既是佛,佛即是覺,覺悟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人縛,心迷染塵埃。學僧問:「如何是解脫?」希遷禪師反問:「誰束縛了您?」又問:「如何是淨土?」禪師反問:「誰污染了您?」又問:「如何是涅槃?」禪師反問:「誰將生死給了您?」本無,何必執迷有呢?眾生啊!


三、有者:心本空寂,能生萬法;心本無礙,能生智慧。六祖說:「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性空故能緣起,此是一即一切;緣起不離性空,此為一切即一。


有僧問:「如何是禪?」希遷禪師說:「石磚。」又問:「如何是道?」希遷說:「木頭。」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哪些不是從自心中變現的大道呢?


華嚴有四無礙的境界,「理無礙」為性體不變,「事無礙」為事相無常,「理事無礙」為性相一如,「事事無礙」為體用無別。「有」也無礙,「無」也無礙,「心」才能一切無礙。


大顛問希遷禪師:「古人云:『道有、道無是二謗。』請師為我除疑。」希遷直破:「一個也沒有,除個什麼?」若有一絲絲,還有一絲絲,無我亦無心,無心亦無佛,無佛無眾生,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心」者,即心即佛;「無」者,非心非佛;「有」者,是心作佛。自心是真佛,除妄即是佛,佛心無罣礙,能生般若智,迷時佛眾生,悟時眾生佛。願勸世人,常思三字,自疑自除,自悟自度,共成佛道!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


迷時成妄,悟時顯真,真妄本是一心,因迷而有分別。真心因迷而產生妄念,然而此妄念亦由真心變現。然真心無生滅,故終日不變;遇緣則變,故終日隨緣。


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所謂:「萬法由心造。」故一念之心,可緣十法界。心不念佛,便念眾生九界;不念三乘諸聖,便念六道凡夫;不念人天善道,便念三途惡道;不念鬼畜之道,便念無間地獄。


故六祖大師云:「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大眾雖未悟,卻可從心中念佛,念念與佛相應,便是念佛法界,此法甚妙!


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


眾生只要有心,則就有念。唯獨成佛,方能念念無妄念,念念清淨平等覺悟,故自等覺菩薩以下,悉皆有念。如菩薩有度眾生之念,二乘人有涅槃之念,凡夫念念有我之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


心起一念,必落十法界中之一界,更無有念能出十界以外。一念生十界,十界含諸念,故念念皆在十法界之內。每起一念,為緣法界之因,故六祖大師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鼈,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即是此意也!


如一念瞋念,則受生地獄之法界;一念貪念,則受生惡鬼之法界;一念癡念,則受生畜生之法界。雖修五戒十善,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受阿修羅之法界;守五戒行十善,即受人法界;行十善修四禪八定,即受天法界。此為六凡。


與四諦相應,即受聲聞法界;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受緣覺法界;與六度萬行相應,即受菩薩法界;念念清淨平等,即受佛法界也。此為四聖。


若心能與阿彌陀佛之大慈大悲,依正莊嚴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不但念受佛法界,也定能往生極樂國土,何樂而不為呢?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如果深知一念生十界之理,而不念佛者,這是未曾有之事!因為真知,定會念佛;不念佛者,必然不知。


故修行修心,慎察平常起心動念,時時要提起「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之正念,而時時憶佛念佛,則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十界(又名十法界十界為果)是佛教術語,將眾生分為十大類。十界分別是指:菩薩緣覺聲聞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四者稱為四聖,後六者稱為六凡,合稱為四聖六凡或六凡四聖。


 四聖



  • 佛界:以諸佛三覺之法則,而在諸佛萬行具足之境界。
  • 菩薩界:以菩薩自覺覺他之法則,而在菩薩二行成就之境界。
  • 緣覺界:以緣覺觀因緣之法則,而在緣覺悟真空之境界。
  • 聲聞界:以聲聞修四諦之法則,而在聲聞證真空之境界。

 六凡



  • 天界:以天上善禪定之法則,而在天樂勝身勝之境界。
  • 人界:以人中善之法則,而在人苦樂夾雜之境界。
  • 修羅界:以修羅下善好鬥之法則,而在修羅戰鬥之境界。
  • 畜生界:以畜生中惡之法則,而在畜生舌啖之境界。
  • 餓鬼界:以餓鬼下惡之法則,而在餓鬼飢餓之境界。
  • 地獄界:以地獄上惡之法則,而在地獄極苦之境界。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宋.此菴守淨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開花謝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變化;非神主宰,讓花生滅。陰陽消長,成住壞空,是天道之循環,自然之法則,不是你我可以改變矣!


正如-流水無意往何方,只隨因緣任漂流;浮雲無心飛何處,只順因緣去飄蕩。無情如此,有情亦是,萬物如此,人事亦同。故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不知因緣,故刻意處世;因不懂隨緣,而到處攀緣,終究弄得精疲力盡,為塵勞所累。不明無為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斷,執心越重,使得神識日益昏沈,為煩惱所苦。


若能觀雲水之道,悟緣起之理,則有意歸於無意,有心契入無心,就可隨緣而過,處處自在,故言:「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已過,今年將來;
今年轉眼也會過,來年亦會年年來。
不知何年無來去?


前世已滅,今世已生;
今世剎那也會滅,來世亦會世世生。
不知何世無生滅?


前生未知,今生無知;
今生時時造惡業,來生感果轉不停。
不知何生無輪迴?


小不明大,近不知遠;
寒冰怎知夏炎熱,麻雀豈知鵬鳥飛。
不知何時無愚癡?


人求名利,反誤一生;
利多再求也不盡,聲名遠播終會散。
不知何事無貪欲?


男歡女愛,愛恨情仇;
有情終究變無情,親家往往成冤家。
不知何愛無瞋恨?


讀書之士,恃才傲物;
會說卻是做不來,錯把知識當智慧。
不知何人無蒙昧?


瀟灑之人,故裝自在;
常言生死無所礙,遇境之時恐難安。
不知何念無虛假?


人怕生死,卻不解脫;
窮極一生逐虛妄,回頭反被無常追。
不知何處無顛倒?


眾多修行,花招百出;
皆是各唱自家調,談玄論妙無一用。
不知何法無高下?


縱有入道,成佛尚遠;
再修無量劫時間,且世世行菩薩道。
不知何心無退轉?


話說至此,還求何物;
人生無一物可得,夢中之人當覺醒。
那不知要求何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