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外塵境已不復惑汝,惟微細習氣,應自行消除調伏才是!」調伏是暫時壓住,永伏才是根本的清除,
拿一個石頭壓它是調伏,小乘行者是觀空、守戒,只是調伏而已。大乘行者是認識自心妄習,看得很清
楚,但能不被妄心抓住。小乘行者以眼不見為淨,大乘行者是要將妄習連根拔掉才清淨,這就能悟到真
空。打開本來,微塵本來就很多,應讓它完全清淨,故要自己去做淨除的工作
諸外塵境已不復惑汝,惟微細習氣,應自行消除調伏才是!」調伏是暫時壓住,永伏才是根本的清除,
拿一個石頭壓它是調伏,小乘行者是觀空、守戒,只是調伏而已。大乘行者是認識自心妄習,看得很清
楚,但能不被妄心抓住。小乘行者以眼不見為淨,大乘行者是要將妄習連根拔掉才清淨,這就能悟到真
空。打開本來,微塵本來就很多,應讓它完全清淨,故要自己去做淨除的工作
七 十 空 性 論
法尊法師譯
第 一頌 生住滅有無 以及劣等勝 佛依世間說 非是依真實
第 二頌 無我非無我 非故無可說 一切所說法 性空如涅槃
第 三頌 一切法自性 於諸因緣中 若總若各別 無故說為空
第 四頌 有故有不生 無故無不生 違故非有無 生無住滅無
第 五頌 已生則不生 未生亦不生 生時亦不生 即生未生故
第 六頌 有果具果因 無果等非因 非有無相違 三世亦非理
第 七頌 無一則無多 無多亦無一 以是一切法 緣起故無相
第 八頌 緣起十二支 有苦即不生 於一心多心 是皆不應理
第 九頌 非常非無常 亦非我無我 淨不淨苦樂 是故無顛倒
第 十 頌 從倒生無明 倒無則不有 以無無明故 行無餘亦無
第 十一頌 離行無無明 離無明無行 彼二互為因 是故無自性
第 十二頌 自若無自性 云何能生他 以緣無性故 不能生於他
第 十三頌 父子不相即 彼二亦非離 亦復非同時 有支亦如是
第 十四頌 夢境生苦樂 彼境亦非有 如是緣起法 所依緣亦無
第 十五頌 若諸法無性 應無劣勝等 及種種差別 亦無從因生
第 十六頌 有性不依他 不依云何有 不成無自性 性應不可滅
第 十七頌 自他性及滅 無中云何有 故自性他性 性無性皆倒
第 十八頌 若諸法皆空 應無生無滅 以於性空中 何滅復何生
第 十九頌 生滅非同時 無滅則無生 應常有生滅 無生則無滅
第二十 頌 無生時無滅 不從自他生 是故生非有 無生則無滅
第二十一頌 有生性應常 無者定成斷 有生墜二失 是故不應許
第二十二頌 相續故無過 法與因已滅 此如前不成 復有斷滅過
第二十三頌 佛說涅槃道 見生滅非空 此二互違故 所見為顛倒
第二十四頌 若無有生滅 何滅名涅槃 自性無生滅 此生非生滅
第二十五頌 若滅應成斷 異此則成常 涅槃非有無 故無生與滅
第二十六頌 滅若常住者 離法亦應有 離法此非有 離無法亦無
第二十七頌 能相與所相 相待非自成 亦非展轉成 未成不能成
第二十八頌 因果受受者 能見所見等 一切法准此 皆當如是說
第二十九頌 不住相待故 亂故無體故 無性故三時 非有唯分別
第三十 頌 由無生住滅 三種有為相 是故為無為 一切皆非有
第三十一頌 滅未滅不滅 已住則不住 未住亦不住 生未生不生
第三十二頌 有為與無為 非多亦非一 非有無二俱 此攝一切相
第三十三頌 世尊說業住 復說業及果 有情受自業 諸業不失亡
第三十四頌 已說無自性 故業無生滅 由我執造業 執從分別起
第三十五頌 業若有自性 所感身應常 應無苦異熟 故業應成我
第三十六頌 業緣生非有 非緣亦無有 諸行如幻事 陽焰尋香城
第三十七頌 業以惑為因 行體存惑業 身以業為因 此三皆性空
第三十八頌 無業無作者 無二故無果 無果無受者 是故皆遠離
第三十九頌 若善知業空 見真不造業 若無所造業 業所生非有
第四十 頌 如佛薄伽梵 神通示化身 其所現化身 復現餘變化
第四十一頌 佛所化且空 何況化所化 一切唯分別 彼二可名有
第四十二頌 作者如化身 業同化所化 一切自性空 唯以分別有
第四十三頌 若業有自性 無涅槃作者 無則業所感 愛非愛果無
第四十四頌 說有或說無 或說亦有無 諸佛密意說 此難可通達
第四十五頌 色從大種生 則從非真生 非從自性生 彼無非他生
第四十六頌 一中非有四 四中亦無一 依無四大種 其色云何有
第四十七頌 最不可取故 由因因亦無 從因緣生故 禸無因非理
第四十八頌 若謂能取色 則無取自體 緣生心無故 云何能取色
第四十九頌 能剎那生心 不取剎那色 云何能通達 過去未來色
第五十 頌 顯色與形色 異性終非有 不應取彼異 許同是色故
第五十一頌 眼識非在眼 非色非中間 彼依眼及色 偏計即顛倒
第五十二頌 若眼不自見 云何能見色 故眼色無我 餘處亦同爾
第五十三頌 眼由自性空 復由他性空 色亦如是空 餘處空亦爾
第五十四頌 若觸俱一起 則餘者皆空 空不依不空 不空不依空
第五十五頌 三非有自性 不住無和合 則無彼性觸 是故受亦無
第五十六頌 彼止內外處 而有心識生 是故識非有 如幻如焰空
第五十七頌 由依所識生 是故識非有 識所識無故 亦無有識者
第五十八頌 一切無常者 非常無有常 常無常依性 其性豈能有
第五十九頌 愛非愛顛倒 緣生貪嗔癡 是故貪嗔癡 非由自性有
第六十 頌 於彼起貪欲 嗔恚或愚癡 皆由分別生 分別非實有
第六十一頌 所分別無故 豈有能分別 以是緣生故 能所別皆空
第六十二頌 四倒生無明 見真則非有 此無故行無 餘支亦如是
第六十三頌 依彼有性生 彼無此不有 有性及無性 為無為涅槃
第六十四頌 諸法因緣生 分別為真實 佛說即無明 發生十二支
第六十五頌 見真知法空 則不生無明 此即無明滅 故滅十二支
第六十六頌 行如尋香城 幻事及陽焰 水泡與水沬 夢境旋火輪
第六十七頌 無少自性法 亦非無有法 以從因緣起 法無法皆空
第六十八頌 以此一切法 皆是自性空 故佛說諸法 皆從因緣起
第六十九頌 勝義唯如是 然佛薄伽梵 依世間名言 施設一切法
第七十 頌 不壞世間法 真實無可說 不解佛所說 而怖無分別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普願盡法界 沉溺諸有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修行人一觸到女人,神通盡失!
《毗婆沙論》中說:佛陀未出世時,帝釋常常到提波延那仙人那裡聽聞法要,夫人舍脂心裡懷疑,帝釋是不是捨棄我,去找別的女人。她就暗中藏在車上,到了仙人的處所。帝釋見了,對她說:“仙人不喜歡見女人,你可以回去。”舍脂不肯,帝釋就以荷花莖打她,舍脂撒嬌,以含情的語言謝別帝釋。仙人們聽到女人的聲音,當時就起了愛欲,髻螺落地,失去神通。
又比如當年印度的雪山上有五百位仙人修道,甄迦羅女在雪山沐浴歌唱,仙人們聽到女人的歌聲,就失去禪定,心裡迷醉狂亂,無法自主。
公案中的仙人具足神通、禪定,為什麼聽到女人的聲音就失去呢?說明凡夫以淫欲煩惱最為深重,在無量生中,每一生都是以淫欲而入胎,所以淫欲是生死根本,習氣最為堅固,始終纏綿在心相續裡,一遇異性因緣,就會勃然發起。仙人聽到女人的聲音,以這個聲塵為緣,以淫欲習氣為因,一經過非理作意,神通就立即失去,可見淫心的力量有多強大。
以公案為鑒,修行人應當儘量遠離引發淫欲的染污因緣,譬如應當少入都市,不能看電視、錄相、影碟、電影、報刊,不能上網,不能入歌廳、舞廳、酒吧等娛樂場所,在這些當中潛藏著種種引發淫欲的因素。當今時代禮法衰微,在廣告畫面上,在所謂的人體寫真畫冊上,在描述情愛的小說、書刊、影視上,處處都存在性誘惑,很容易引發凡夫的情欲。看一次淫穢畫面,聽一次挑逗的聲音,就可能喪失正念,墮在邪念當中,難以自拔,如果不嚴密防護,道業很容易被淫念摧毀。
淨土宗禪定念佛是為了求斷煩惱,超出生死。念佛以念阿彌陀佛為主,有三種念法,一種念出聲,另一種念小聲,第三種心中念。該宗旨以信願、行為綱,強調絕對信仰為前提,才了解和領悟佛理,確信西方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確認自己虔心念佛,必被佛接引往生。
淨土宗念佛領悟修行過程中,為了便於一般的人掌握和學佛,也有配合計數念的,如念一聲記一數,從一至十,不斷重復。或隨息念,也有聽息念。因為很多人無文化,要修佛卻無法了解深奧的佛經,於是又有人創出了這種念佛法的淨宗修行方法。這是方便那些文盲者修佛,只要天天口念:「Nam Mo O Mi To Fo」(南無阿彌陀佛)即可。唐朝時曾有十萬人在長安念佛,也可入靜而入定,這是一種簡單易於普及的修性方式。
從這一方法上看,目的是求絕對的信仰,口念「阿彌陀佛」,以求入靜,也能入四禪定而生慧。這對無知識的人較易達到心地光明的心理效應。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 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 道。』
色空俱相 , 是相非性 , 故有生滅 , 性本妙明 , 無生滅故
彼無悟者 , 非為無悟 , 真妄巔倒 , 是名無悟
有悟非有 , 悟本非悟 , 離一切相 , 即一切法 , 是名有悟
不生滅者 , 寂而常照 , 照而常寂 , 不執塵相 , 是名如來法藏
離相自有 , 非相所生 , 本具照性 , 非空非無 , 是名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