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大明咒是一個密教法門,梵字寫法參考《佛法修証心要》-附錄(六字大明咒修法),「吽」字是一切氣的源頭,要觀想你在禪修之間如何幫你的的學員灌氣,觀想這個「吽」字,由虛空裡面下來,所有的東西都感受到你的氣,若讀西藏音,則六字-「嗡、嘛、呢、叭、彌、吽」,真正的讀音要讀成七音,要唸成:「嗡、嘛、呢、葩、德美、吽」。舉一個實際例子來說明,以前在內湖有一個高中女同學,在三更半夜時,都有靈界人來傳她法。她說她的 ( 靈 ) 朋友,每天晚上三更半夜就來了,教她唸咒語。也因此她有點異能,但這種行為表現在白天時,舉動就比較神經質。父母親為此很操心,帶她到處去參訪、看病。有一天有同學引介,帶到我家裡來,我就跟她講,她缺乏佛法的熏習及禪定的修為的工夫等事,並將這些現象是何道理,跟她解說清楚。當時她講她的靈界朋友,三更半夜來教她法,教她一些咒語。我問她說:教什麼咒語。她說不知道,但她已背下會唸了,就開始唸:「嗡、嘛、呢、葩、德美、吽」。你如果懂得梵字的話,就該知道為什麼要唸成七音,因德美是兩字合成一字,但讀音還是兩音。

嗡-是尊敬祈語,祈求虛空間諸佛、菩薩等敬語;嘛呢-是摩尼寶珠,你的自性就是摩尼寶珠,你本身就有這個摩尼寶珠在你心中。葩德美-就是蓮花,有時唸作「葩德瑪」,瑪音加上「e」就成「美」音。吽-等於就是所有咒語後面的敬啟詞語,也是氣聚集之源。

修這個法手要結「大蓮花」手印,在一般道場傳六字大明咒時,很少教人結手印的,元音老上師特別將二祖傳的大蓮花手印傳下來;如果你有看那本《佛法修証心要》,上師說為什麼修這個法不必去灌頂,不必要設專門的壇城,因為這個法的威力當然很好,可以治病、消業障、求開悟,當然你修得好,要開悟,氣脈要通,所以你手結手印,再專心持咒,那這樣你就可以身口意三業清淨,身、口、意三合一,本人色身就像宇宙一樣,會有很好的反應。

大蓮花手印很簡單,大姆指接大姆指,尾指接尾指,兩手手腕處靠上,舒服的放在你的胸前,其他兩手的 6 個手指頭就往外往上張開,這一朵蓮花印就結成了。我們的三陰脈 ( 肺、心、心包絡經脈 ) 由胸走到手,三陽脈 ( 大腸、小腸、三焦經脈 ) 從手走到頭,修法之間,氣脈要通不通時,氣機強過身體手擺的手印姿勢時,將會微慢張開,這是很自然的物理現象,所以你不要睜眼看它。修到最後蓮花愈開愈大,就說菩薩來跟你加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是不一定。就是有加持,也是加持你的身體氣機,讓你的氣旺了,所以氣要走,迫不得已,你的手一定要跟著張開。你讓它張開,因為你在念咒,心是清清楚楚,意念沒有迷失掉的話,「老神在在」沒有關係。氣通以後,它慢慢又會合起來。所以要合、要開隨便它,氣通過了以後,蓮花會慢慢合起來的,這是修法之間的現象。

手印會了,再來是要學習如何修,此法門修法分三階段:普通只是念「嗡、嘛呢、叭彌、吽」,以後你要教學生或者在道場要主持一個六字大明咒的修法,要有一些技巧告訴他們,不是讓他們自求多福,土法煉鋼。一切法從心地起,你能體會就好,不能體會就要好好聽,以後才能指導人家。

(一)、 第一階段:普通都比較散亂或者氣還沒通,氣不通身體就比較僵硬,心也較散亂,沒有辦法攝受住心,這時候要拿這個「萬法歸一」的理論,把心攝受在這朵蓮的花瓣上,每一個食指代表一個蓮花瓣,以心觀想蓮花瓣,現在有幾個花瓣,有八個花瓣,但修法以六瓣為主取六字大明咒之意。從右手尾指開始算起,你的心觀想右手的尾指(1),開始念咒,念完了,心再移到無名指頭(2)、中指頭(3)、食指頭(4)、大姆指頭(5),再來移到左手大姆指頭(6),這樣6次唸完咒算第一輪完。第二輪再重新由左手大姆指頭(1)開始算、食指頭(2)、中指頭(3)、無名指頭(4)、尾指頭(5)、右手尾指頭(6)等6次算第二輪完,如此一直轉輪繼續下去。唸咒唸到一段時間,你的心可以集中心力,而且靈性也已經上來了,就像打坐了20~30分鐘以後,你了了的知覺慢慢就開始現出來了。這時候,你再觀想手指頭,就會覺得很礙手礙腳,這時就不要再觀手指頭了。此時即可進入第二階段的修法,繼續唸到體性妙覺抬頭時,就可進入第三階段的修法了。
(二)、 第二階段:真心覺知(主人翁)觀想全蓮花印─-將全心意一直觀想守著這十個手指頭及手掌結成的蓮花印,到這個時候,因為一直注意這個手掌印,慢慢蓮花就會張開來,過一陣子慢慢它又會合起來,如果你唸得好的話,就會進入第三階段,咒語唸不起來了。
(三)、 第三階段:咒唸不起來,守住這了了知覺,真如心體住在空寂之間,身心俱寂。如果能夠唸就再唸,就像我們修心中心法一樣,氣機旺時,你潛在的氣脈會打開來。有一點很重要,女眾的心不要一直觀想下盤 ( 丹田 ),特別是經期來的時候,更不要去觀想下盤,尤其氣脈特旺的時候。因心意走到哪裡,氣就會游到那裡,然而你的子宮在經期中是最脆弱的時候,若大量的氣到子宮內時,有時候子宮內膜表皮的毛細管會破裂,引發血崩,會造成失血過量。所以修什麼法都要注意,以後你指導人家也要注意此項。你可以觀想上盤 ( 眉間 ),可以觀想全身,但不能觀局部的小腹。修大乘佛法也好,修密法也好,沒有氣感,根本就不像在修行,禪宗也一樣。有了氣要如何化導它,如何駕御它,這個也要體會,一回生二回熟。
(四)、 唸咒的方法---要注意念咒時,要能震動到你的胸,唸「嗡」 時,能夠達到腹部最好,不要在喉嚨上唸「嗡」,要震動到內臟。密法中,那一個音震動到那一個內臟都有關係,須都注意一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厲鬼有其他七名鬼,在毘舍離國發生大瘟疫不止時,阿難尊者就先問佛陀,要怎麼幫助該國人民解除瘟疫。因此,如來就說了「卻瘟黃神咒經」。

《佛說卻瘟黃神咒經》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四部弟子大眾俱會,為說經法。爾時,維耶離國屬疫氣,猛盛赫赫,猶如熾火,死亡無數,無所歸趣,無方救療。於是,阿難常跪合掌,白佛言:彼維耶離國遭溫氣疫毒,唯願世尊,說諸聖術,卻彼毒氣,令得安穩,離眾者患。佛告賢者阿難:汝當聽受之,有七鬼神常吐毒氣以害萬姓。若人得毒,頭痛寒熱,百節欲解,苦痛難言。人有知其名字者,毒不害人。是故,吾今為汝說之。阿難言:願欲聞之。佛言:若四輩弟子,欲稱鬼神名安之時,當稱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十方諸佛,南無諸菩薩摩訶薩,南無諸聖僧,南無咒師,今我弟子某甲所說神咒,即從其願,如是神名,我今當說沙羅佉,三說沙羅佉已,便說咒曰:

夢多難鬼,阿佉尼鬼,尼佉尸鬼,阿佉那鬼,波羅尼鬼,阿毗羅鬼,波提梨鬼。

佛言:是七鬼神咒名字如是。若人熱病時,當呼七鬼神名字,言疾去、疾去,莫得久住,我弟子身令毒消滅,病消除愈。我弟子今歸依三寶,燒香禮敬,行是諸佛所說神咒,若有咒神不隨諸佛教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若人得病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熱病煩悶,先咒神水,以與病者飲之,當三七遍,誦此咒經,病毒五溫之病,並皆消滅。若亦立門書著氣病者,當額書七鬼神名字,復取五色縷線,各各結其名字,繫著門上,大吉祥也。若能勤誦此經,專心受持,齋戒,不喫熏辛,誦此七鬼神名字,溫鬼永斷,不過門戶。自進至患家,鬼見皆走,一身永不染天行。若能專心勸人書寫、受持、讀誦此經,消殃卻害。若人不能誦,得竹筒盛,安門戶上,溫鬼不敢過門,亦得延年益壽,大吉祥也。阿難叉手白佛言: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言:此經名為卻溫神咒。佛說如是,天龍鬼神、一切大眾,聞咒歡喜,作禮奉行。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科註》云:「行病鬼王,行瘟疫之使者,皆東岳府君所遣。如富單那主人間熱病是也」。《文殊寶藏陀羅尼經》云「於後佛法滅時,惡法增長,種種諸災流行於世,惡鬼下降,變為女身,與諸眾生,作種種諸雜等病,是也。熱病鬼者,如瘟疫瘧鬼之類。」富單那Pūtana,為鬼神之一種,又作富多那鬼、布怛那鬼,意譯作臭鬼、臭餓鬼。又稱熱病鬼、災恠鬼。此鬼與乾闥婆(gandharva意譯為食香、尋香行、香陰、香神、尋香主),皆為持國天之眷屬,守護東方(四天王天,居須彌山腰東面)。又依《護諸童子陀羅尼經》載,富多那鬼Pūtana外形如豬,能使孩童在睡眠中驚怖啼哭。又據《慧琳音義》卷十二、卷十八所述,富單那鬼Pūtana為餓鬼中福報最勝者,其易極為臭穢,能予人畜災害。另有名為迦吒富單那(Kata-pūtana)之鬼,與富單那鬼為同類,意為極臭之鬼。

是故瘟疫是癘鬼為災,瘟疫也,說文民皆疾也。瘟疫來時,吾人不是光戴口罩,宜懺悔人間冬瘟夏疫毒癘傷寒罪報。要能使諸聖人出來降服諸行病鬼王。一般行病鬼王,即以惡氣,噓而病之,令得瘟疫。一切重病,若熱若冷,勞下瘧,邪魔鬼毒,及惡癩病。若能於歲一日,燒香散花,清淨身心,書寫是經,乃至七日,請佛迎僧,清齋讀誦。以是善根,終無疾疫,無疾疫故,得長壽命。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少人!
會因一席話,
而有所啟發、懺悔、改過、覺醒、開悟、發願。
皆因話多,
浪費時間,消耗生命,製造口業。


所談論的結果:
不是沒有意義,就是沒有定論;
不是他人是非,就是我家如何;
不是戲論爭辯,就是高談闊論;
不是拉攏關係,就是培養感情;
不是想教別人,就是好為人師;
不是貶低他人,就是抬高自身;
不是隨處攀緣,就是妄心不止;
不是內心無聊,就是寄託於人;
不是抱怨事情,就是找人訴苦;
不是傷害眾生,就是苦了自己;
不是………………………………
這是我們想要的目的嗎?


人的殘忍,在於彼此互害;
人的善良,在於彼此互利。
所以!
話是用來鼓勵,而非傷害;
話是用來肯定,而非否定;
話是用來信任,而非猜忌;
話是用來利人,而非損人;
話是用來助道,而非退道。


我們的內心,總是妄想不斷;
時時想藉講話,
來表達意見!
對社會的看法、對別人的不滿、以及自身的才華、優越等。


我們!
不要再欺騙自己,愚弄別人了;
好好看住己心,
將它安定下來。


所謂: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絕緣絕慮,無處不通。
話多不悟,言多必失,
一切罪過,皆從口出。


切記!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苦者,身之苦;惱者,心之惱。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時時感受到身體的病苦,和心中的煩惱。


為何有此「苦惱」?皆因“無明”作祟,於緣起五蘊幻相中誤認有個“實我”,故執此“假我”,引發所有的欲望,而盲目追求、作繭自縛不得自在。


若能了悟此理,從“無明”到“明”,即是當下解脫!沙彌道信,前來禮拜僧璨大師說:「願和尚慈悲,教我如何解脫?」大師問:「誰束縛您?」道信答:「沒有人束縛。」大師直說:「那還要求,解脫法門嗎?」道信言下大悟!


此頓悟法門,非人人可領受,故我們可從三方面來探討,眾生受諸苦惱的原因:


一、邪見---不知緣起,便生邪見


凡夫,不知其身心,及所處的世界,這一切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緣起的作用;但面對緣起,卻不知緣起法,正如《易經‧繫辭》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一生於幻相的假有中執取,故受諸苦惱。


覺者,因佛說“緣起”,故從緣起的現象中,來觀察「諸行無常」;再由緣起的和合中,認識到眾緣無實的「諸法無我」;最後證悟緣起的本質,一切法空而入「涅槃寂靜」,終於明白諸法實相,緣起性空的真諦,而解脫!


二、妄想---不知性空,便生妄想


凡夫,回憶過去,期待未來,執著現在,心念無時無刻隨著妄想在起分別,終不能活在當下,降伏其心;更自我欺騙,不把握此當下,而心存僥倖,在期盼下個當下,終日妄想不斷,煩惱無有止息,故受諸苦惱。


覺者,了悟一切法、畢竟空寂,既無心可得,又怎會執著由心所生之妄念呢?故念念無住,時時常清常淨,不取一法,不捨一物;一切皆是緣起,緣起而生一切,故能隨緣自在,自在隨緣,而解脫!


三、惡念---不知因果,便生惡念


凡夫,不知身心是五蘊幻相,總以為有個實我,故凡是皆從我的角度來思維、來判斷,因而產生自私自利的惡念,故常做出損人又不利己的事情,來傷害別人和毀壞自己的德行、福報;不是排斥對方,就是想辦法對付別人,又害怕他人對自己的報復,而不能心安理得,故受諸苦惱。


覺者,深知法性本空,亦不礙緣起的現象,故能知因果報應,絲毫不差。個人行功,個人得:個人造業,個人擔。正所謂「如是因,如是果。」這便是因緣果報。故菩薩時時無相布施,處處利益眾生,早已三輪體空,不但惡念不起,善念亦不執著,善惡不染,方能淨念相續,而解脫!


當有邪見,應以正見度;當起妄想,應以淨念度;當生惡念,應以慈悲度。有正見即是智慧,有淨念便是禪定,有慈悲才是菩薩。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
當要改變氣質,
除毛病、去脾氣、破舊習,
難啊!
沒有定力,可以起觀照;
沒有智慧,可以去參究;
只能隨著業力,
不斷的造惡、不停的輪迴。
有誰可以救度我們?
何法可以幫助我們?
把心靜下來,
徹底的思維一遍……
您會發現,其實不難,
只因自心不老實。
什麼做得到,
什麼做不到,
難道自己會不知道嗎?
念佛!
不分男女老少,人人皆可做到,
但您願意嗎?
或許您會懷疑
或許您會輕視
或許您不服氣
或許您不習慣
或許您會間斷
或許…………
這些或許有意義嗎?
只要一句一句的念到心坎裡,
您就能,
改毛病、去脾氣、破舊習,
斷惡行善,打消妄念;
屏息諸緣,去除煩惱;
一心清淨,開悟見性;
生起悲心,直至佛地。
所以奉勸諸位,
念佛可以轉凡心呀!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煩惱蓋由惡念起,不論殺盜淫妄酒……,皆是損人不利己;傷害人我生命、財產、心靈、誠信、智慧等。


但是人類的惡念為何不斷?因為心中有貪、瞋、癡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想要不斷的滿足自己,但又害怕別人來搶奪。得到的,害怕失去;還未得,想盡辦法追求。


得到人,又想得到心;得到財,又要錢更多;得到物,還要它更好;得一件,還想有一件。我們到底得了什麼?答案是「得到煩惱」!


若是不能擁有,若是不能長久,若是不能永恆,這一切盡是“鏡中花,水中月”,如夢幻泡影,虛妄不實,無常生滅。若能明白此理---既無得,亦無失;只不過是無知的我,在自尋煩惱吧!


當惡念止息,善念生起時,自己就不會自暴自棄,而能奮發向上;對別人自然生起憐憫之心,容易體諒人、關心人、幫助人,而不再與人為敵、相爭、抗衡。


此時善念不斷增長,內心裡愈趨於平靜、穩定、祥和,其清淨之心自生。若無妄念,何須降服其心;若無過錯,何來忐忑不安。


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原來諸佛所教,是要人們止惡行善,只要問心無愧,心安理得,那內心便可清淨無憂。正如六祖大師所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因此,我們當立即斷除惡念,使惡不再生,讓善繼續增長,將惡念轉成善念;為善時,卻不執著行善。善惡不染,念念清淨,如此則能,淨念相續,心開悟解。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上快樂的人很少,而痛苦的人卻是很多;世上覺悟的人更少,而迷失的人卻是更多。


一般人常覺得,心煩躁、雜亂、無奈、無聊、痛苦、憂鬱、悔恨……,不斷的讓內心來折磨自己。有時消沈,有時振作;有時失望,有時希望;有時痛苦,有時快樂;有時無理,有時明理;有時瞋恨,有時慈悲;有時變魔,有時是佛;有時是迷,有時似悟。啊!心中的起伏,何時能止息!


為何「真心」總是做不了主,而由「妄心」所掌控呢?又為何「情緒」總是勝過「理智」,而由「非理性」主導「理性」呢?那是因為,只聽聞佛法,從未進入實修的緣故呀!


飯不是用想的,是要去吃;澡不是用看的,是要去洗;悟不是用說的,是要去行。吃飯用想的,不能止餓;洗澡用看的,不能除垢;悟道用說的,不能見性。所謂:「迷人口說,智者心行。」聞而不行,只是「佛學知識」;聞而能行,才是「依教奉行」。


依什麼?依「四聖諦」,明「因緣法」,遵「八正道」,行「六波羅蜜」。


一、妄心苦的狀態有那些呢?歸納起來有六項:
1、心不安。2、心不定。3、心不平。
4、心不願。5、心不滿。6、心不順。


二、為何有此現象?
1、心不安。其原因為:不該為而為,故歉疚;該為而不為,故不安。
2、心不定。其原因為:因貪求過多,故不捨;無明確方向,故不定。
3、心不平。其原因為:人對不起己,故有恨;己不明事理,故不平。
4、心不願。其原因為:有好惡之別,故不甘;非己所願為,故不願。
5、心不滿。其原因為:事對己不公,故有怨;人對己不敬,故不滿。
6、心不順。其原因為:事不如己意,故失望;行常遇挫折,故不順。


三、儘快降伏其心。
當身體觸電之時,您一定馬上抽離;當火燒到身上之時,您一定馬上熄滅。因此,當我們的心已失去了清淨,就應當下將它止息!而非使它燎原。


四、如何止息妄心?
無明,故有生死輪迴;無知,故有憂悲苦惱。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因緣總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


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故當「精進」修行,降伏其心。


戒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守五戒,行十善道。說話「正語」,做事「正業」,做人「正命」,以達心地無非之處。


定者:於境界中,自淨其意;要觀己過,不論人非。時時「正念」,處處「正定」,以致心地無亂之境。


慧者:觀諸法相,緣起性空;五蘊本空,六塵非有。建立「正見」,深入「思惟」,以到心地無癡之臻。


修八正道,乃可自覺;行六波羅蜜,方可覺他;證無智無得,覺行圓滿,則成佛道。


以上所言,若暫時不能契入,則奉勸諸位行者,審視自己的條件、功夫,按照個人的程度老實練習。先以動制動,如讀經、抄經、念佛、拜佛等。


舉讀經來說:念時,妄心不斷,有散亂、有急躁、有妄想、有昏沈、有惰性、有習氣……直直念下去,一一降伏。但需要長時間,其效用乃大,故建議讀大部經,像《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此三本大經是很好的選擇;可發願讀誦百遍,一則懺悔業障,二則降伏妄心,三則一門深入,四則修根本智。


老子言:「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我們遇到挫折,怎可自我放棄呢?怎忍心勞駕世尊,常應化於娑婆,來度眾呢?普賢菩薩曾發大行願:「虛空界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願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其菩薩精神,任何人皆會感動。


故不論逆境如何現前,罪業如何深重,只要一念覺醒,便入聖位!不要氣餒,不要沮喪,更不要放棄!佛子呀!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人深怕逆境現前,卻貪愛順境來臨,孰不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告誡!故行者,當要勇於面對一切逆境,在困境中修行,在艱難中體悟。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沽分,利沽分則痴心亦動。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物有成住壞空,身有生老病死,此變化本是自然法則,故行者不可執此念,妄想身要無病痛,而應甘心接受,體認無常!身若無病,心又無定,則易貪欲叢生,反是障道矣!此段:不求身無病。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山有高低,路有曲折,人有起伏,事有難易。故行者不可執此念,妄想為人處世,事事順遂,處處如意;更不應畏懼困難,而要在難中,體認悟境,找到出口。若常遇事無難,則驕心必生;又無戒慎恐懼之覺,則奢侈必起。此段:不求世無難。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凡心無始劫以來,無明遮蔽,意念紛飛,識心分別,妄想執著,怎能一時無障礙呢?若要探究本心,當不求妄念止息,不受昏沈散亂所干擾,只要如實觀照,定有見性之期。若行者自覺無障,則道心不進,道業不成,所學必是躐等不實。此段:不求心無障。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修行之事,非常人可為,今已立志,怎怕魔難來?何況此魔,皆是自心而生,豈有自怕己之憂。行菩薩道者,如不經魔考試煉,又如何生生世世度盡一切眾生呀!若無魔難,則誓願怎能堅固。此段:不求行無魔。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故求天難,求人更難。做事有成有敗,成不足喜,敗不足憂,成敗興衰,常於瞬間變化未定。事在難中而成,才足以珍貴;若在易中而得,志存輕慢疏忽,則容易敗亡。此段:不求事易成。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益吾者,常有求於我;誇吾者,常毒害於我。故與人交往,應坦誠相對,所謂:忠言必是逆耳,良藥必是苦口。若只交益吾者,則有過人不提,有錯人不指,日久道義自損而不覺。此段:不求交益吾。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人皆要,他順於我;卻莫要,我順於他。順乎己意,則樂生;逆乎己意,則苦起。與人相處,應隨順大眾,則能隨緣,才可自在。故行者不求順遂適宜,而當改習氣,除好惡。若人盡順適於我,則心必自矜貢高。此段:不求己順適。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他如己身,人心我知,眾難我苦,人我一體。眾生有難,布施扶助,若無大眾,我亦不存,故施德不求回報。若有所求,此施無德,而是意有所圖,偽君子也。此段:不求施望報。


九、見利不求沽分,利沽分則痴心亦動


只為名利,相互傷害,鳥為食亡,人為財死。見人得利,是他人辛勤而來,福報所積而有,故見利不起貪心,不求沽分給己。人願將利分,則必有詐;己若不察,則痴心妄動,終將後悔。此段:不求利沽分。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無心之過,卻被人記。使人誤解是常有之事,若事事要解釋,終日定無寧靜之時,內心亦不快活。但應反思己身,有無過失;有過認錯,無過放下。故被抑不求申訴說明,若有不甘,則反遭他人怨恨滋生,從此惡緣不斷。。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守安禪師


想要透過靜坐,把心靜下來,往往適得其反。何不思惟:心為何動盪不安?有何罣礙不平?


「靜」是自性本凈,「坐」是如如不動。心攀外緣,妄起不靜,於境上生心,則貪瞋癡一併而起。如能似香煙裊裊,不住一處,時時無心,隨風而逝,自可凝然一心,萬緣放下,故言「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然而妄本從真出,故無須除妄求真,只要不執一切,妄念自然止息。世間萬象,人事紛爭,是是非非,皆由因緣所生,緣生緣滅,實無一法可得,悟此「緣起性空」之真諦,則無事可想,無心可得,無人可憂,無物可求,故說:「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不要去創造一些障礙來折騰自己;不要去想像一些事情,來折磨內心。只要明白,所有的罣礙,都由妄想而出,您便能體悟到,無門禪師所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