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無妄想可以悟道,石頭應推為第一。
雖然無妄想,但他存無想,仍是有想;
他就是卡在一物不將來這個非無想的關內。

非有想非無想的眾生,修行已到了極點,但菩提心還未現前,
死水不藏龍菩故提心未能現前

所謂度眾生
非度外面的眾生
乃是度汝心念生生滅滅之眾生

度眾生就是度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色,
及度其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之心。




金剛經淺易
聖一老和尚

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慕名來拜訪他,問道:
「大德在這裡作什麼?」

「我入定。」

玄策問:
「你是有心入定還是無心入定?假如你是有心入定,一切有情都入定,若無心入定,荊棘瓦礫石塊都可以入定,你是有心還是無心入定?」

智隍禪師云:
「當我入定時,不見有無之心而入定。」

玄策云:
「若你不見有無之心而入定,離了有無之心而定,是常定,常定是大定,大定就是佛定,佛定常定而無出入,你怎可以說自己入定?」



 


 




智隍答不上來,問玄策:
「汝師是誰?」
「我師是六祖。」
「六祖如何說禪定?」
「五陰本空,四大非有,禪性無生,離生禪想,禪性無住,離住禪寂,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後來智隍往見六祖,六祖對他開示一翻後,智隍二十年所得禪定的心,冰銷瓦解。


無想,是指一些禪人,但除妄想,妄想除盡了後,不知從空出妙有,
像木石一樣無想,不起作用,
古人云:「冷水泡石頭」,「枯木巖前岔路多」,
就是此意,若果無妄想可以悟道,石頭應推為第一。


但得其體,未有其用,只可以生在禪天,
如何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作佛事呢?
應該從體起用,方可以悟道。
有些外道可以五百劫無妄想,入無想定,生於色究竟天,
五百劫後,妄想又生起,等於大石壓草,草雖暫不生長,
把大石移開後,草又生起來,依然有妄想,依然未入涅槃妙心。


 非有想非無想——不想有亦不想無,語默雙寂,動靜兩亡,
是「非有想」,但是想開悟,故云「非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的眾生,修行已到了極點,但菩提心還未現前,
必須親近大善知識,由善知識替他抽釘拔楔,令他悟過來。



一位禪人問趙州老人:
「一物不將來(有亦無,無亦無),如何?」

趙州曰:「放下著。」
禪人云:「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
趙州曰:「放不下,挑起去。」
他便悟道,他雖然無妄想,但他存無想,仍是有想;
他就是卡在一物不將來這個非無想的關內。


修行人想開悟也是一個妄想,令你永不能開悟。


禪宗大德參禪就在這個地方——非無想——話頭是空(無想),
但話頭不明,想明白這個話頭,還有求理心在,便是非無想,
於是直參下去,參,就是非無想。


因此,若妄心而言,執是執非是有色,撥無罪福是無色,
單講不行是有想,除妄而不起作用是無想,
有無俱遣、語默兩亡,是非有想,
理還未明,有求理心在,是非無想。


度眾生就是度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色,
及度其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之心。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

  我們都誕生了,也都將要死去。

  所有的生命都要去面對死亡。

  在過去長久的歲月中,許許多多的人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卻從來沒有一個人
能不死的,生的另一端就是死,這是可以確定的。

  但雖然每個人都會死,一般人卻都不會去注意這件事!只知迷戀輪迴中的事
物,貪圖世間的享受,而且因為沒有接觸過佛法,他們不知道為什麼生,也不知
道什麼能導致快樂,什麼會招來苦難。

  這種無知有時是個很麻煩的問題。

  因為不知道死後會怎麼樣,所以有些人生活上遇到困難,就自殺了,他們想
藉著自殺來結束人生的痛苦,而這正是對死後一無所知最好的例子。

  自殺的人通常要在死後的中陰身之中經歷極大的痛苦,並且還將因為自殺的
行為墮入三惡道,這些人因無法忍受世間的苦楚而自盡,但若是比較一下,那些
所謂無法忍受的痛苦,實在比不上中陰身之苦的千萬分之一。

  因此對死後中陰身的瞭解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要趁早去瞭解它,如果不趁早
的話,當死亡到來的時候可能就太晚了,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作觀想,好比
各種意外、災害一發生,根本來不及作觀想就已經死了,所以我們應把握現在這
個機會,好好地對中陰身作一番研究和瞭解,這不只是為了一些淺近的利益而已,
也是為了未來無量的利益,同時也不只是為了一己的利益,也為了一切眾生之福。

  一個人如果已證悟自心本性,那死就沒什麼好怕的了,這時死只是換個地方
罷了,就像從一個花園到另一個花園一樣,不但不可怕,反而很快樂,對一個能
了信自性的人而言,連下三惡道都不覺可怕,就像從這個淨土到那個淨土一樣。

  偉大的尊者──惹瓊巴曾說:「對一個覺者而言,死是個小悟。」,對一個
已覺悟自無染本性的人,死亡就如同一次微小的覺悟,而它能充實一個更廣大的
覺悟。

  在一般的觀念中,一個人成長,我們說他長大了,但若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他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沒錯,他是長得更高壯更成熟了,但就整個一生而言,
正是不斷地走向死亡,就好比射箭一樣,從箭射出去的一瞬間開始,箭就會逐漸
的落下來,同樣的,生命也是不斷走向死亡,絕對不要去期望長生不老,在開始
講解中陰身之前,大家必須先確定:死是一定會來的!

  中陰身有三個階段。

  籍著修行的證量和對中陰身的瞭解,亡者在臨終時證悟法身實相而得解脫,
這是第一階段,如果不能在此階段得解脫,也有機會在下一階段,認證報身而解
脫,但是證悟法身和報身的機會都相當的微小,接著第三個解脫的機會,就是在
投胎之前,避免投生惡道,而以化身的形式解脫,以上就是中陰身解脫的三個階
段。

  我們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合成的,當我們生病或年老的時
候,四大元素的能量便會減退,於是死亡。

  當一個人臨終的時候,體內地大會先衰竭,身體變得遲鈍,移動困難,接著
水大衰竭,眼、口等和體內各器官變得乾燥、缺水,再接著火大衰竭,體溫由四
肢尖端散去,六識也隨著衰退,這時臨終的人會感到外界的形色和聲音愈來愈遠,
且愈來愈模糊,最後風大衰竭,這時候,有些臨終者會試著移動他的手,如果有
人看著他,他會像是要去觸摸那個人似的移動著,但他本身對此動作完全沒有意
識知覺的存在,同時風大呈現衰弱徵兆,臨終者呼吸變短,直到他無法再呼吸時,
氣息便停止了。

  當呼吸停止的時候,某些特別的事物仍然能使他復活過來,因為這還不是死
亡的最後階段,依靠一位很好的上師或是某些藥物的幫助,呼吸停止的人是可能
再復活的,但若是在這時沒有活過來,而進入了中陰身的三個階段,那麼就無法
起死回生了。

  瞭解中陰身的境界,很明顯地有自利和利他的兩種好處。

  在自利方面:剛果你明瞭中陰境界,也對此有所修持,清楚在死的時候,會
出現那些徵兆,那麼當你臨終見到這些徵兆出現的時候,便能清楚知道自己將要
死亡了。

  當死亡到來的時候,在生前無論做過任何修持,例如你曾親近某位上師,對
他很有信心,或是曾修持某本尊法,對此本尊特別虔誠,特別熟悉,你就試著觀
想這位上師或本尊在自己的頭上,當死亡的徵兆出現時,你立刻觀想要隨上師或
本尊到佛淨土去,切勿將注意力分散到其它的事物上,你所擁有的任何財富、地
位、家人、親友,都不要去執著,將一切都供養上師和本尊並追隨她們,這樣你
便可能在此刻能解脫輪迴的束縛了。若你能一心不亂地觀想上師或本尊,便可能
在死後認出法性中陰而解脫,但若因某些情況使你不能認出法性中陰,在下個階
段,也有機會認證報身中陰而得解脫。

  在利他方面:如果你明瞭這些死亡徵兆,假如有一天你正好在某位臨終的親
友身邊的話,你的幫助就很重要了,這時候,無論你是站或坐,都儘量靠臨終者
的上半身,不要接近他的下半身,你甚至可以輕輕地觸摸他的頭頂,如果你知道
他曾修持過那個本尊法,或知道他的上師是誰的話,可以在他的耳邊,告訴他觀
想本尊或上師就在他的頭頂上,叫他一定要專心,不要想別的事,你也可以持咒,
如阿彌陀佛心咒、嗡瑪尼貝美吽 等等都可以使他免於恐懼。能為一個正面臨
死亡的人解說觀想的方法,便能解除他的惶恐害怕,就像救了一個正被追殺的人
一樣。這就是我們能帶給他人的極大利益。

  當臨終者呼吸停止後,雖然外表上他死了,但事實上在深層的意識裡;他並
未完全死亡,他仍必須經歷三個過程:

  第一個稱「」,亡者會感覺到忽亮而又忽不亮的白色,這個徵兆表示他和
三毒中的嗔分離了。

  第二個稱「」,這時亡者會感覺到幌動的紅色,有如紅旗在風中飄動一般,
一直幌動不停,這紅色讓人感覺快發瘋一樣,這表示亡者和三毒中的貪分離了。

  最快一個過程稱「」,亡者會感覺到一片漆黑,表示他和癡分離了。

  亡者所感覺到的這些白、紅、黑並不是發生於身體外可以見到的情況,這些
都是內在精神上的感受。

  在這些徵兆出現後,將有法身實相的淨光出現,如果亡者無法認出這清淨無
染的實相淨光的話,便失去了第一個解脫的機會。

  若一個人生前曾修持過禪定,如大手印、直觀本性等等法門的話,籍著禪定
的幫助,就能當下認出此淨光;好像見到一個很久不見的老朋友一樣的親切熟悉,
立刻能與此淨光合而為一,從此淨光中解脫,但如果你沒有禪定的功夫,即使這
原始本然、清淨無礙的自性明光是每一個眾生都能見到的,你也仍然無法契入,
因為缺乏足夠的定力,你會對這實相明光感到害怕或猶豫不決,以致於無法在這
第一個階段的法身中陰之中獲得解脫,因此而進入下一個階段的中陰身了。

  許多大成就者如仁波切或轉世活佛,在圓寂的時候,都以禪定的姿勢坐著,
雖然醫生宣稱他們已經死亡,但他們的心臟部位卻仍存有餘溫,這現象有時可持
續三、四天,甚至七天,這就是他們已認出實相明光,證入法身的徵相,在佛學
名相中稱此為母子相會,母代表自性光,而子代表的是認出自性光的修行證量。

  每個眾生一旦出生就必定要面對死亡,然而要在死亡和再投生之間的中陰身
解脫輪迴,就必須於在世之時修禪定,有過入定的經驗,有定力才能認出法性淨
光而契入解脫,如果沒有這樣的定力,就無法認出淨光了。

  接下來當淨光消失後,沒有即時契入的亡者便陷入無意識狀態之中,而等到
他恢復意識時,便形成了來生的意識,也就是說他將再度受生。特別在此時,亡
者會發覺到自己確實死去了,因為他能看到舊有的事物、房子、家人、親戚朋友
等,他想要和他們說話、和他們親近,但無論怎麼努力去引起他們的注意,就是
得不到任何的反應,他於是變得很沮喪,因為他知道死亡真的到來了。

  接著是中陰身的第二階段。

  這時,亡者的智慧和煩惱都變得很敏銳,而由於智慧變得更敏銳,亡者在此
時可以見到報身佛的法相,特別是五方佛。

  首先,亡者能見到白色的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放出極亮的白光,非常的
亮,比一千個太陽齊放的光都還亮,亡者幾乎無法直視,此外,伴隨著這亮光的,
是來自亡者自身的無明煩惱的光,它是幽暗而蒼白的,亡者除了能見到報身佛的
形像之外,還能聽到佛的心咒,這咒音非常的響,據說比一千隻龍的吼叫還要大
聲。

  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瞭為何要修本尊的觀想和其心咒的持誦,如果你在世的時
候,曾經持本尊的心咒,觀想本尊的形像,譬如持毗盧遮那佛的心咒、觀想其法
相的話,那麼當中陰身境界來臨,毗盧遮那佛的形像、光亮及其咒音出現時,你
便能立刻辨認出來而不會恐懼或排斥,但如果你對毗盧遮那佛的形像及心咒都不
熟悉,自然地你對這極強的亮光和如雷貫耳的咒音,會產生恐懼和排斥,如此一
來,你便會「逃離」諸佛本尊的加持,而「躲進」煩惱無明中了,觀想本尊和持
誦心咒不僅是積聚功德的好方法,在中陰身時,還有莫大的幫助,這些修持能使
我們認出本尊而起歡喜心,這便是解脫的方法。

  當亡者見到毗盧遮那佛極強的白光和自身無明煩惱蒼白之光時,如果亡者接
受本尊極強白光,便能往生毗盧遮那佛的淨土而得解脫,但若亡者因恐懼或排斥
而無法接受此佛光,且選擇了代表無明的幽暗蒼白之光,則便墮入畜生道了,如
果亡者對於此二種光芒都無法攝入,便將進入下一階段的中陰歷程。

  接著亡者將見到藍色的阿[門+眾]毗佛,阿[門+眾]毗佛會放出極強的藍光,
同時伴隨而來的是暗藍色近黑的幽光,此幽光是來自亡者心識中的嗔恨煩惱,同
樣的,本尊所放出的光是極亮的,也有極響的咒音伴隨,如果亡者能認出阿
[門+眾]毗佛的形像和咒音的話,便能往生其淨土,獲得解脫,但如果逃避本尊
的藍光,選擇了來自煩惱的幽光,亡者便將墮入地獄道,而如果於此二種光都沒
有作選擇的話,便將進入下一階段之歷程。

  這時黃色的寶生佛出現,放出極亮的黃光和極大的咒音,而旁邊也有一道淡
黃色的幽光,這是來自亡者心識中貪慾煩惱之光,若亡者進入了本尊之光,則便
往生寶生佛的淨土中,而如果亡者選擇了貪慾淡黃色之光,則將於餓鬼道中受生。

  然而若於此二者都無法攝受,則紅色阿彌陀佛便將顯現,同樣地阿彌陀佛會
放出極亮的紅光和巨響的咒音,同時也有淡紅的幽光於一旁,這是來自亡者心識
中執著之光。而如果亡者能認證阿彌陀佛的形像及其咒音,便頓時往生阿彌陀佛
之淨土中,若亡者捨棄明亮的佛光而選擇了淡紅色的執著之光的話,那便將受生
於人道中。

  如果亡者無法投入本尊所發的紅色亮光中,也沒有進入淡紅色的幽光,接著
綠色的不空成就佛將顯現,不空成就佛發出極亮綠光和極大的咒音,於一旁亦有
來自亡者心識中嫉妒的淡綠幽光,亡者若能攝入不空成就佛之極強綠光,以此光
為庇護,則當下便能往生佛土,但如果亡者沒有把握此機會,卻投入淡綠的嫉妒
之光中,則便將於阿修羅道中受生,同樣地,假使亡者於此兩者都無法攝入,則
將進入下一階段的中陰境界。

  接下來亡者將因種種不同的幻覺而體驗到無法言喻的恐怖經歷,因而產生非
常強烈的恐懼,這種恐懼乃千百萬倍於日常生活中所經歷過的任何恐懼害怕,有
時,亡者會感到被成千上萬流動的波浪所牽引著,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波浪,
亡者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完全是由貪執所致,或者有時亡魂會感覺到被拋入火
中,他將能看到整個娑婆世界的全景,這娑婆世界正燃燒著熊熊大火,而他就是
被拋入這烈火中,但是實際上他根本沒有被拋入熊熊大火中,這種感覺則完全是
因為嗔恨所致,有時他會被追趕到一處黑暗的通道,在此黑暗中他會聽到後面緊
追不捨的敵人咆哮著:「消滅他!殺了他!」,此時,由於亡者的極端恐懼,他
會感覺到地面發出爆烈的巨響而更加驚慌害怕,然而同樣的,地面的爆烈乃至追
趕的敵人也都是虛幻的,這些都是心識中的無明所引起的。

  接下來,由五方佛轉化而成的憤怒本尊將顯現,這種轉變並非是諸本尊故意
要嚇人,而是由於我們的業障所致;由於無明幻惑和妄想執著的現前,所以我們
無法再見到諸佛的寂靜化現,而把諸佛本尊看成憤怒的形像。

  打個比方,有一個房間,四周牆壁都塗著白色的漆,當紅色光線照在上面的
時候,原來是白色的牆,這時候看來也都成了紅牆了,當然這是由於紅光的關係;
同樣的,因為業障煩惱和幻覺的出現,所以我們將本尊看成了憤怒的形像,在這
時候,假如我們曾修持過憤怒尊的法門,並熟悉其形像和心咒的話,這仍是一個
解脫的機會,因為我們瞭解此憤怒尊並非可怕的敵人,而是護法,但若我們不曾
修持過這些法門,甚至根本不熟悉憤怒尊的形像,那麼在錯過寂靜尊的救度之後,
於此憤怒尊的階段就更不可能獲得解脫了,因為這些憤怒尊的樣子是非常的恐怖
的,有些甚至還有很多只手,一般人是很難接受這些形像的。

  談到這裡,便更突顯出主題「死亡無懼」的意義了。

  我們之所以需要討論這個主題,就是因為世上沒有任何的身份地位或仙丹靈
藥可以令我們得到真正無恐懼的死亡,死亡無懼就是完全解脫中陰身的任何恐怖
階段,一個毫無恐懼的死亡,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持大手印,透過大手印的
實修,證悟自心本性,而在第一個階段的法性中陰,獲取究竟而完全的解脫——
法身成就,證入無盡的法界中,這是最理想的情況;若無法如此,我們仍可透過
勤修本尊的觀想及其心咒的持誦,懷著一種至誠的虔敬心,向本尊頂禮祈禱,而
這即是所謂的本尊法,本尊法即是指以某一本尊作為我們虔誠、專注的對象,而
因為對本尊至心虔誠所積聚的功德,將使我們在中陰的第二個階段認證本尊,這
也是一種解脫法門。

  但是如果你對任何本尊法都一無所知,也從未曾接觸過大手印的教法的話,
那麼就得去面臨恐怖的死亡經驗了,這種可怕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其程度不只
是恐怖二字所能涵蓋的,因為我們將不可避免地去面對中陰時期的所有歷程,並
且由於無法解脫而產生極端的恐懼,舉個例子,假如你走入一個險惡陌生的地方,
而那兒有一群要保護你的人,如果你能知道他們是來保護你的的話,那一切自然
就不會有恐懼了,但若你以為他們是可怕的怨敵而逃離他們的話,當然這就更可
怕、更危險了,因為他們是你真正的守護者,而你卻離開了真正保護你的人,同
樣的,如果你曾修持過本尊法,則你就能知道,無論寂靜尊或憤怒尊都是守護者,
你就會皈依他們而得安穩,否則就必須去經歷極大的恐懼了。

  在西藏,乃至於錫金,傳統上都有向死者解說本尊的作法,這通常是由具德
的上師或出家人對亡者解說或念誦有關於中陰身第一天、第二天……乃至第五天、
第六天等等各種本尊色光、各種情況的法本,使這些重點如實地讓死者或臨終的
人聽入耳中,如果死者也是一位修行人,這樣的解說或念誦可以使他憶起種種色
光的情形,而如果死者並非是一位很高的修行者,這種作法也能對他有所助益而
獲解脫。

    修行的目的決不是為世間的種種功名成就,而是在死後的中陰身時能認證本
尊而解脫自在,我們解脫的經驗亦可利益其他的眾生,乃至幫助一切眾生了斷充
滿苦難恐懼的生死輪迴,這便是我們修持佛法的目標,一個人若真能如此地確實
修持,則死亡便根本無法使他害怕了。

  現在,我們來談談修行的重要。

  通常很多人會想:「在社會上,我們忙著工作,有太多的事要我們花費心力
去處理,為何上師們還給我們這些額外的工作,叫我們修行呢?」,大家要瞭解
到:每個人都很忙沒錯,但是很不幸地,每個人也都將面臨死亡,所以我們最好
能準備妥當地來面對死亡,無論我們的工作有多繁重,世間的任何成就都無助於
死後的中陰境界,不管身份、地位、財富或親朋好友都沒用,到死亡來臨時,這
一切甚至會造成煩惱障礙,如執著、貪愛、嗔恨等種種情況,而如果你生起這些
煩惱,就會生起極大的恐懼,解脫的機會便非常渺茫了,明白這些道理後,大家
便應好好的修行,認清楚修行的目標。

  能在法身中陰階段成就的人非常的少,這必須在生前就已經證悟了自心本性,
才有可能在此階段獲得解脫,而在報身階段,就有較多的人能成就了,因為只要
你熟悉一位本尊的法相和心咒,並虔誠恭敬,就有很大的機會此刻獲得解脫,而
到了化身中陰的階段便將會出現許多的障礙,現在我們就要談到這第三階段的中
陰身。首先,我要再次強調:如果死者在第一或第二階段的中陰境界就已認出淨
光或本尊的話,則便可因此解脫或往生淨土,而不須經歷這第三階段的中陰身了。

  第三階段的中陰身,其實就是通往六道輪迴,再次受生的一個階段。

  受生的方式有四種,是調「四生」,即化生、濕生(或暖生)、胎生和卵生。
化生是不須依賴父母交合,自然化現而生,濕生依濕、暖之境而生;胎生依父母
之交合而藉母親之腹胎而生;卵生則經母親排出之受精卵而生,以上四生便是我
們投生於六道輪迴之中的四種方式,此外絕無其它方式。

  我們之所以投生六道是因貪、嗔、癡三毒的牽引,因為貪戀某物或某人,或
由於對某物或某人產生厭惡,這強而有力的貪愛心或嗔恨心都將導致我們墮入輪
回,或者由於無明愚癡,使我們無法於前兩個階段的中陰身認證淨光和本尊,因
此便進入了中陰身的第三階段而準備受生。

  由於嗔的力量,將使亡者投生於地獄道之中,墮入地獄的過程大致是:首先
因為業力驅使,亡者會意識到身體變成黑黑、圓圓、小小的,只有一個眼睛,並
且覺得有無數的敵人正在後面追殺,亡者一直逃,最後逃進一個無底洞中,如此
便墮入了地獄當中,從此將受十八種不可思議的痛苦。

  如果亡者內心之中有非常強烈的貪念,則這貪心的力量將引導亡者投生於餓
鬼道中,其受生方式和地獄道的相似,也不需經由父母之交合而直接化生,墮入
地獄道和餓鬼道的共同特徵是:亡者感覺到有兇惡的仇敵在後面追趕,而這時候
亡者會看到一些可以做為避護的地方,如樹下、柱子下或岩石下,亡者覺得可以
躲進這些地方以避開惡人的追趕,然而當亡者躲進這些的時候,便墮入了地獄或
餓鬼道,很不幸地,受生於地獄道或餓鬼道的眾生是沒有可能接受上師的開示而
獲得解脫的,因為會墮入此道便表示亡者背負非常嚴重的業力因果,因此要解脫
是很困難的。

  而至於投生畜生道,有依濕、暖受生的,也有依父母交合而生的,包括卵生
和胎生,如果是依濕、暖的環境而受生的話,則於中陰身時,我們會對這濕、暖
的環境感到舒適、快樂,而如果是依父母的交合而生的,則貪執父親生為雌性貪執母親生為雄性,同樣的,導致亡者墮入畜生道的業力亦是非常強大的,幾乎
無法改變,所以亡者很難有機會在這種情況下獲得解脫。

  接下來談到人道。同樣地投生人道的原因,也是由於過去世所累積的業力所
致,因為業力的驅使,亡者能看到和自己有緣的雙親,然後亡者對其中一人產生
起極大的貪愛,這時亡者便進入母親的子宮了。

  對一個完全不懂佛法的人來說,要在此時此刻解脫是十分困難的,他可能只
得隨業轉生了,但若對一位熟悉佛法的人,尤其像在座的各位——曾受過許多灌
頂的人來說,你可能會在這時候回想起你所受過的灌頂,在灌頂第三階段,有所
謂「引見灌頂」,介紹該法門的本尊,如果你在接受灌頂的時候,能專心留意的
話,這些灌頂就十分有用了,當你由於業緣而看見雙親時,通常只是把他當作一
般的父母而已,但現在因為在灌頂時曾介紹過本尊,你學習了所謂「清淨觀」,
所以你不會將他們看作是凡人,而能視他們為佛父和佛母,也就是灌頂的本尊,
由於這樣的清淨觀,你便能以化身的方式投生,因為你有能力去認出雙親的清淨
本性,而這也就是轉世活佛的投生方式,因此如果你熟悉佛法的話,這仍是一個
解脫的方式。

  接下來是阿修羅道,阿修羅道比起人、畜生、餓鬼或地獄道都要來的高,投
生阿修羅道的原因是由於善業和嫉妒、心的混合,好比說修持佛法是善業,但若
當你發現別人修持得更多更好,便產生嫉妒之心的話,善業便混雜了嫉妒的成份,
雖然有修持的善業,但卻混雜了嫉妒的毒素,又譬如說你修持佛法已有很長一段
時間,而別人修得沒有你久,卻修得比你好,若你因此而產生了嫉妒心的話,這
亦是在善業之中混雜了煩惱毒,而這將使你往生阿修羅道。

  投生阿修羅道的方法和人道很相近,亡者亦對父親或母親起很大的執著,然
而因為生為阿修羅道是由嫉妒心所致,所以在阿修羅的世界中,總是不斷地打鬥、
爭吵,每個阿修羅都在彼此爭鬥,而亡者投生該處亦同樣會受到這些戰爭、打鬥
的刺激和影響,雖然阿修羅道比人道要高,但阿修羅一生卻只是在殘殺別人或被
別人殘殺,而由於這些殺業,自然地會導致墮下三道的命運,所以雖然人道比阿
修羅道要低,但投生人道要比阿修羅道好多了。

  最後談到天道。天道是六道輪迴中最高的,生為天人是由於善業的累積,但
這些善業也混雜了煩惱毒。

  天道充滿了喜悅、富裕,在那兒不論男女,都非常俊美而吸引人,他們身上
都穿戴著各種珍寶、花朵等等美麗的裝飾,每個天人都是快樂的,在天道都是幸
福和完美,生為天人都有美麗的身體,且和人道不同的是,天人的壽命相當的長,
他們所享受的喜樂也是人間無法想像或形容的。

  往生天道的眾生是由於善業和我慢的混合所致,如何將善業和我慢混合呢?
舉個例子,一個人修持正法,卻常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修行者,或是在做供養或布
施時,總是認為自己所做的這些好事都比別人的好,這些都是我慢,雖然修持佛
法、行佈施、供養,但卻抱著貢高我慢的心態,這便導致往生天道的結果了。

  生為天人能享受極長久的喜樂,然而在死亡到來的前七天,會出現一些徵兆,
預示生命的結束:如身體會變壞、衰弱,身上的種種裝飾、香氣會消失,朋友、
子女都會離去等等,而由於生為天人,他們都有神通能預知自己將投生何處,但
不幸的是,他們的來世往往得下墮三惡道,所以他們十分痛苦,這七天中,知道
生命要結束了,而且還要往生惡道,這種痛苦是無法言喻的,在生前他們因種種
的享樂,故精神十分散亂,從未想過修行這回事,不但如此,在天道甚至連佛法
都沒有,因此雖然天道是六道中是最高,但生在有機會修行佛法的人道,還是比
較好的。

  談過了種種不同的境界和投生其中的原因後,知道自己有著貪嗔癡慢嫉許多
不同的煩惱妄識,似乎有點令人沮喪,你可能會懷疑:有這麼多煩惱毒素怎麼可
能解脫呢?但千萬不要灰心,反而因此要更正確的修行。

  如何正確地利用善業和修行,使任何的煩惱毒都不滲入其中呢?首先最好的
方法就將心安住於空性中,但你也許會說:「我們還是初學者,實在不懂如何安
住在空性的境界中。」,那麼第二種方法就是不管是在修法、佈施……等等時,
要想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而做的,這就是覺悟之心──菩提心,修行並
不只是為了解決眾生目前暫時的苦難而已,而是要究竟地解脫,也就是要成就佛
果,當你的修持或善行完成後,一定要回向功德,對任何功德都不執著,將功德
回向給一切眾生,願以此功德在目前能夠去除一切眾生的苦難、障礙和疾病,而
在未來能夠令一切眾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以這些要領來修行,便不會在善業中
混雜任何煩惱毒,這些就是正確的修行方法。

  大家一定要正確地、清淨地來修行佛法,很多人常常只為現世的利益而修行,
只為獲得一些財富、成功或權勢而修行,完全沒有考慮來生,甚至很多人也對來
生的存在與否感到質疑,然而既然無法確定,為何卻又完全只是為此生而拚命努
力呢?顯然我們一點也沒有對自己未來的生命負責,這是很多人的通病,要知道
中陰身時的痛苦是無法言喻的,比較起來的話,現在的痛苦根本不算什麼,因此
我們一定要為長遠作打算。

  正確而清淨的修行方法是相當重要的,就像曾經提到過的,我們常常由於不
知道如何修行,而在種種的善業中混入了煩惱之毒。如在許多祖師大德的教誡中
常提到:贊助佛寺或法輪中心是累積善業的好方法,但若是不懂如何正確地來做
贊助的話,這也許是積聚善業的好方法,但同時也可能是積聚惡業的途徑。舉個
例子來說,你贊助某一個法輪中心,而另一個法輪中心卻發展的愈來愈好,因此
你開始嫉妒:「那個中心可好了!他們有好的上師,好的這個,好的那個……等
等。」,你雖然有贊助的善行,但你卻因為嫉妒的心態而累積惡業,因為嫉妒心,
所以善業和惡業便混雜在一起了,事實上你根本不用嫉妒,反而應該高興才對!

  同樣的,我們也常聽人家說佈施是累積善業的好方法,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怎
樣來行佈施,有些人見到別人有困難,就會佈施一些財物給他,但隨後卻又想到
可能給太多了,便後悔自己做了一件傻事,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佈施是件善行,
但因為你反悔給了太多,故也產生了一些惡業,你浪費了佈施的財物,也浪費了
善業,佈施的正確方法是當你佈施某物給別人後,什麼都不要想,不要執著你做
了什麼好事或壞事,你已完全地佈施了,任何一絲期望都沒有。

  我們已談過了許多如何成為一個好的修行人的方法,但光是聽許多的教法,
是不能變成好的修行人的,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修行人,必須先體會到修行的重要,
並且明白清淨的修行法,一旦你掌握修行的宗旨、道理和重點之後,一個法門便
足夠你去累積資糧到開悟解脫了,否則,光聽聞許多教法,也許可以從上師那兒
得到一點加持,但卻可能無法獲得更好的理解,因為你沒有掌握到修行的意義和
道理。

  解釋完了這許多,或許你以前已經聽過了,那麼現在就是再一次的提醒,然
而未曾聽過的現在也聽過了,希望大家能將這些重點和正確清淨的修行之法謹記
於心,我們修行佛法是因為我們想要超越世俗,不因世俗的一切而滿足,但如果
在佛法的修行之中加入自己愚妄的心態,那便是在良藥裡面加進了毒藥,修行人
不應如此,無論任何的善業或修持,都應做得正確又乾淨,毫無污損。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登.朋措嘉措仁波切著)
    緣起---許多人燒了一輩子香,卻不知道燒香的真正意義,更不知道在燒香的時候也修法除障、增福。這種運用燒香來修行的方法,就叫做「煙供聚資法」,顧名思意即是運用燒香的供養來聚集福德資糧的一種方法。

 

    佛 法的修行,無非是透過外在有形的種種動作,用來啟發內在每個人本身就具足的佛性。而這種燒香供養聚集福德資糧的方式,乃是藉由修行者每天燒香時,特別再賦 予觀照思量和持咒、發心的方法,使燒香的立意更趨於圓滿和豐富,並日漸具足成就的資糧,減少修行過程的障礙,可說是一種自利利他,極稱方便和有益的最佳法 門。

 

    然而,在進行「煙供聚資法」的修法過程當中,必需瞭解並具備如下之認知。

 

「供養的重要」---首 先要了解供養的重要,身為一個凡夫,不管你是修行哪一種法門,每天進行供養是必要的功課,因供養的福報和功德可以逆增上緣,並且令重業輕受,或是令業報現 前的人得以延緩受報,如此才有更多的生命時間修習佛法,讓業報深重的生命喘一口氣,這種得以轉圜的福報就是在供養當中所獲的好處。

 

    「佛說阿彌陀經」有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絨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時經行。」這一段經文指的是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是在每天供養,甚至每天早上就供養「十萬億佛」。

 

    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人,「佛說阿彌陀經」有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而這些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到了西方還要每天供養十萬億佛,反觀我們這些沉淪婆娑世界的人,怎可一天不行供養?怎可一天不向十方法界續諸緣法?

 

「供養的心法」---瞭解了供養的重要之後,再來就要知道如何供養。

 

    由 於眾生都是本具佛性的未來佛,在供養的時候應以平等性對待,不能只是供養諸佛、菩薩,而是要兼具下施六道眾生的供養,如此才不致於有所偏頗,也才能與諸佛 菩薩本願相應,尤其是許多大菩薩如文殊、觀音、勢至、普賢、地藏等,都是繫念於眾生,並發種種不可思議的大願,以渡眾生為志業,故而修行人亦應發平等心, 除了上供諸佛菩薩之外,也應下施六道眾生,如此才符合學佛的本旨。

 

    許 多修行人常慨嘆業障深重,修行不易,或是修行數十年仍未有突破,一點感應或消息都沒有,這都是與諸佛、菩薩的本願不相契應,若能回視六道眾生而與諸佛、菩 薩發同樣之大願力,當下就能相應,何怕沒有消息?主要的是許多修行人只知有佛、菩薩,卻忽略了眾生。殊不知諸佛、菩薩均是以眾生為成就的資糧,眾生是福田 的所在,修行人離眾生愈遠則成就愈慢,距眾生愈近則成就愈快,因佛法不離世間法,焉可捨眾生而妄想成就?

 

    至 於以焚香的香氣進行供養,「維摩經」有云:「上方有眾香世界,眾生聞香入律,自然止惡生善」。雖然這是指眾香世界的行者聞香而令行止有戒律,並且息滅惡念 而生出善法,對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可適用。因為好的香,自然會讓聞者生出喜悅,這種喜悅對平素有修持的行者,馬上會轉換般若性智,對沒有任何修持的眾 生,也可因此而獲攝受,暫時止息惡念,進而生出向佛的善念。尤其重要的是六道眾生當中,有諸多眾生尚會覺知病痛和飢餓,這些眾生全靠佛教寺廟每天施食,才 能稍解飢渴,其他的宗教均付之闕如。而身為一個佛教徒,應該分擔這些日常的如來家業,每天在家中修習煙供,普令一切眾生聞香獲益,滿足六道眾生的需要,如 此結善緣,日積月累,將是修行者成就的最佳資糧。

 

    煙供所使用的香,必須具足「上供下施」的功用,否則不易竟功。所謂上供即是供養諸佛菩薩,下施即市佈施六道眾生。坊間一般的俗香皆未如法製作,故皆不具「上供下施」的功用。

 

    供養諸佛菩薩可用五香、五寶、五穀、五甘露,這些是娑婆世界最好的東西,而佈施六道眾生則必須另加舍利、甘露丸、經咒,使六道眾生得以攝受而獲益。「普陀香」則是根據「上供下施」的緣法而製作「上供下施」以利行者修法。

 

「平等的供養」---行者務必了解的是,「普陀香」的內容物即具備「上供下施」的功用,故可作煙供的助緣。六道眾生中的餓鬼道,或是中陰身的眾生並可聞「普陀香」而食,台灣的信眾喜供福德正神,此香亦是佈施福德正神和一切財神之主要香粉。

 

    「普陀香」也是佛教密宗修持息災、增益、懷愛、誅降等大法的必要助緣、唯在修法時,息災法需另加白芷若干,增益法可另加檀香粉若干,(懷愛和誅降的加料屬秘密,無灌頂者不授)。焚燒「普陀香」時可加誦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自可增加供養和佈施之功德,並長養自身之般若智慧和廣結一切善緣。

 

    焚香是身為一個佛教徒日常最重要的供養之一,因香氣彌漫,可清淨此五濁惡世,令諸佛菩薩歡喜,並令六道眾生暫處淨土,故而選擇好香供養,是成就修行的一大起步。

 

「焚香功用殊勝」---就修習佛法的人來說,由於心氣無二的緣故,從鼻孔所吸入的香氣在進入中脈的五輪之後,必然影響心、氣、脈、輪的作用。因此、良好的香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具足增進健康,並引發禪定四空四喜的功能。

 

    「普 陀香」的配方是以清淨身、口、意為主,焚香之後,香氣至鼻孔吸入,能淨喉輪之貪,上升頂輪毘盧遮那佛能袪除癡愛,下降心輪化除瞋恨,進而引動五方佛智慧及 地水火風,啟發身心的神通和般若智慧。上師指出,焚燒「普陀香」亦能改變外在星曜的影響,依密宗「時輪本續」記載,喉間四脈配四時,二十八脈配二十八星 宿,六十壇城配六十四時,因此在佛前以誠心焚燒「普陀香」上供,並以悲心下施六道眾生,得以轉化星曜日時之不利,消除諸多障礙。日日焚燒「普陀香」則可逢 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其助緣之殊勝無法盡述。

 

    佛 教密宗大威德本續更以偈稱頌焚香的功德:「龍腦沉香肉寇等,善為和合諸般香,三種轉香金剛母,奉獻壇城尊鼻境。」焚香可說是很重要的供養,在密教初級的密 續當中,也是以香做為八供或五供,由紅色的金剛母手捧著上供下施。台灣的香粉或香條多半出自道教配方,大量使用沉香、壇香,在佛教的教法和規制上,另有不 同而圓滿的配方,絕不同於道教的用度,而台灣的佛教徒普遍接受道教甚至一般坊間自配的香條、香粉,故而無法運用焚香而進行修法,更何況是藉以聚集福德資 糧。

 

「普陀香的傳承」----    如法製作焚香的材料,必需要上師的傳承和指授,否則不易圓滿,「普陀香」的傳承緣起是根據龍樹菩薩所造「妙香混合寶鬘」一書所製,為佛教藏密歷代祖師相傳之無上妙寶,更是供養諸佛菩薩及下施六道眾生的重要助緣。

 

    「普陀香」據龍樹菩薩所記述,是觀音菩薩在過去世當中,因說法的助緣所製造,當時菩薩曾化身為白螺而為水中族類說法,但因水族貪、瞋、癡的念頭太重,難以聞法得度,故而調配此香而令水族聞此香而立開智慧並得度。

 

    故此香與海島眾生有莫大的因緣,舉凡法會、繞佛、禪定、放生,點燃此香均有不可思議之感應。

 

    「普陀香」在燃燒時,有上升、下降兩部份不同的香氣,上升的香氣上供諸佛菩薩以及天道、修羅,下降的香氣則可供餓鬼、地獄及畜生道,至於人道則兩種香氣均可得聞。

 

    龍樹菩薩是在禪定中發現觀音菩薩在過去世中有如此之度眾因緣。特別予以記錄下製香的妙方。並有特別之咒語加持本香。尤其是在製香時更需選擇適當日子,以甲子日誦經購買材料,丙子日打粉,戊子日入罐(裝箱) ,庚子日做其他加工成品。

 

「普陀香的配方」-----「普 陀香」的配方當中,溶入珍貴的「無量壽佛二五粒食真香」,這種香在印度和西藏都非常有名而經常使用,比如在寶瓶裡面,或是在灌頂瓶裡,以及在香爐裡面都安 放有這種香,這種香主要是以迎請阿彌陀佛為首,觀音菩薩、沽汝沽利天母、六臂大黑天等西方蓮花部聖眾。因此,常焚此香具有往生西方、延年益壽、消災、智 慧、懷愛、增長悲心等成就。

 

    以內容物的成份來看,「無量壽佛二十五粒食真香」包含二十五種人世間的寶物,其緣起極為殊勝,故能為諸佛菩薩和天人等一切眾生歡喜納受,在鼻嗅之後產生禪悅歡喜,如同得到美食一般,故名「二十五粒食真香」。

 

詳細區分和說明,二十五粒食真香可分五大類:

 

一、五香:赤白栴檀、肉果、冰片、紅花、沉香—是彌陀德藝象徵,能成就一切事業。

  當中檀香源出於佛經典故,檀香是印度大土守護天女供佛之物,緣起殊勝。而冰片是靈王持光天女供佛物,紅花是喀恰妙香天后供佛物,肉果是雅嘎剎天母供佛物,沉香是金光天女供佛物。常燒五香可以使戒心清淨,由天人護持,不墮惡趣。

 

二、五寶:金、銀、真珠、珊瑚、映青—是彌陀光明象徵,能清淨色、聲香、味觸五蘊,而得到身口意功德事業五種加持。

 

三、五穀:燕麥、粳米、小麥、豆、芝麻。象徵彌陀自性、能清淨地、水火、風、空五大,而得到五種智慧,消除饑饉天災。

 

四、五藥:苦蔘、白珍珠乾、仙人掌、海浮石、石菖蒲。象徵彌陀悲憫菩提能解脫疾病疫症。其中苦蔘為獅面天母供佛物,真珠乾為虎面天母佛

物,卷柏為鱷面天母供佛物,仙人掌為帝釋(玉帝)供佛物。能清五蘊,解脫疾病。

 

五、五甘露:蜜、白糖、乳酪、牛乳、油。象徵彌陀及五方佛力量。

 

    由此可見用香必需具足諸種因緣,坊間一般的香,有時只會吸引食香魔,而在缺乏「二五粒食真香」的諸種寶物、食物緣起,更難以具足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的功德,焚香供養不得不細予講究。

 

「煙供的緣起和利益」-----煙供的緣起在西藏蓮花生大士時代,當時有許多的魔鬼和地神阻礙蓋廟,白天辛苦蓋的廟,到了晚上就被破壞,而當時有一位叫做博帝薩埵的大堪布(即精通佛法的博士)無 法可施,苦惱得很,不得已只好請蓮花生大士前來解圍。蓮花生大士即準備當時最好的五甘露樹等物來做煙供的法物,包括菩提樹、白檀木、野蒿、乳香、卷柏等 樹,以虔誠的心意供養,終獲魔鬼、地神的喜悅並幫忙蓋廟,最後使得蓋廟的工程順利完成,後世的人逐承襲了這個方法,做為除障增福的最好修法。

 

    眾 生因無明業障的召感而流轉於六道,很難頓悟本來面目,藉著煙供的方法,每天累積供養三寶和護法的功德,命終時可獲引導至西方淨土,匯歸毘性海。並由於每天 的煙供濟助六道眾生,以及對餓鬼道、地獄道和中陰身的無利益,其功德力可令修法的人解除累世的冤結,並令障道的惡鬼轉為護法,不作祟,迅速消除人我之業 障,如所知障和煩惱障,迅速累積福德、智慧兩種糧,若修煙供法做得圓滿亦可開悟成佛,是佛教密宗極重要的修行功課。

 

修持煙供可獲下列八大利益:  

 

一、解除宿怨。  二、諸業滅盡。   三、速獲功德。    四、感富饒果。   五、病苦痊癒。  六、天龍地祇擁護。 七、處所吉祥。    八、速證佛果。

 

    由 於修持煙供具有上述殊勝的好處,學佛的人應每日精進的修持以迄成佛。學習佛教密法的人雖有許多人接受各種的灌頂,並努力的修法,但仍舊無法成就,這是受到 前世的債務所障。因此,雖然在這一世裡做了許多善事和法,依然難以成就,此時就應經由煙供的修持法清償宿債。由於有修持煙供而激的廣大悲憫胸懷,才能獲得 佛法上的成就。否則,將會因累世的宿債未還而影學佛,並因冤親債主的困擾進而對佛法的懷疑,甚至後悔、懊惱所做的佈施和種善業,學佛的人應好好的以清淨的 心,思維佛法的真諦,並瞭解學佛的次第如此才能認真面對消除累世的債物,讓今世以迄未來世愈來愈順遂,最後才能離輪迴苦海。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好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好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向鳥窠禪師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認為這答案連小兒都曉得,但禪師卻回:「三歲小兒都識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知道做不到,其知也枉然。如同知道吃飯會飽,不吃還是飢餓。所以此「知」,常常是「無知」。


靜下心來反省自己,我們的內心時善時惡、時正時邪、時好時壞,不是起煩惱傷害自己,就是講話傷到別人,不然就做出一些事情讓家人擔心。知道自己做錯,心常內疚懊悔,甚至感到不安;若認為是別人錯,常會埋怨記恨,甚至加以報復。其實問題皆於個人心中的不善念,若無法淨化自己的心,那麼問題就無法解決,痛苦便無法消除,人類的紛爭就永無止息之日。


要征服世界容易,要降伏己心困難,又該如何去實踐呢?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一、承認自己的過錯若能知道錯皆由己起,則不會怪罪別人;若不責怪他人,則抱怨不滿之心自會消除。


二、確知不善之心帶來的只是痛苦和煩惱若要快樂的生活,就要以好心善念,來看待這世間。


三、認清不善之心只會讓人,道德淪喪,人格卑劣以致自甘墮落,無力進取,而自毀前程。


四、深信因果報應,絲毫不漏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而是時機未到。不善之心是「惡因」,煩惱痛苦是「惡果」;善良之心是「善因」,快樂幸福是「善果」。


五、觀察不善之心生起的原因例如嫉妒心起,思惟我在嫉妒什麼,是對方的相貌、口才、能力、地位、條件嗎?又思惟我嫉妒對方,是為了怕失寵、失去所擁有的一切,還是怕失去自信而感自卑呢?或是為了保護自己呢?又深思,對方讓我感到威脅,如果剷除之後,仍然會有無數對手出現,那我永遠會處於恐懼不安!再思惟,因此嫉妒之心是愚蠢的想法,何不欣賞別人、讚歎對方;更應虛心向人學習、向人請益。繼續思惟,若是自己的價值、信心、幸福、快樂、心安、清淨,須要從外而來,那麼別人可以隨時拿走它,這是多麼的無知;原來每個人只要對得起自己與別人,就能具足所有的一切。我們當思惟,直到此不善之心,徹底消除為止。


六、人生不是要來煩惱的,而是要來利益大眾的活著的目的是什麼?並非你爭我奪,或是比較高下;而是來利益家人,幫助大眾的。故當發願:「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為了自己和大眾,我們當痛改前非,從今做個好人。常讀經典,澄淨心意;常說好話,愛語利人;常做好事,利益大眾。徹底做個好人,才是佛弟子,才是好國民。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在實修禪定時會碰到什麼狀況呢?所謂的入定是一切無念嗎?不知定相的人,可能在要入初禪時,產生了十六種特殊現象(見初禪之「十六觸」)之際還以為是「散心」升起而退墮,不明定學者,常常把「善根發相」的見佛顯像或宿慧空勝解視為解脫妙悟,其實還在欲界呢!
不論是修習「數息觀」或「不淨觀」,或是念住一處, 或是以佛號攝心,都能慢慢內心澄靜, 相應禪定。當然專修禪定還是有很多前行的,如懺悔業障、持戒清淨、深入經論、培福利他等,都是有助於定學的增上。但此處我們只言及禪定的層次。

一、善根發相
身心寧靜,尚未入定,還在散心,但會影響過去所修善境而呈現境相。此中又分報因與習因。報因是過去持戒、善行的善根浮現;習因不是看到某些善境界,而是自然而然地性格改變,如心調柔軟,慈悲一切,或引發過去宿慧,忽然看懂過去不能理解的經典。

二、
欲界定

三界中欲界有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天)。在欲界定中,心理上會有輕鬆之感,生理上則因定的過程中排除了很多身體上的障礙,所以身心同感輕利輕安;而欲界六天的心理過程就是欲界定。欲界定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有法持身」!這是身心放鬆、氣機改善,身子自然挺直、久坐不累的狀態。好的「持身法」下座時身心如在雲裡,走起路來腳如踏在軟墊上。在到達欲界定前,若要細分,則仍可分粗住、細住二者,行者端坐攝心,氣息調和,內心澄淨安穩,其心在緣而不馳散,是名粗住;住此心後,恬靜更勝前,名為細住,因無明顯身心變化,故略而不述。

三、未到地定

這時感到身體突然消失,或是頭消失、手不見-那不是真消失,而是以心眼觀察消失了!修「隨息法」者,有時會忽見自身五臟六腑;修「通明禪」者甚至能見皮膚每層結構膚腠,所以修持法門深度不同,造成現象也不一!內在結構在「未到地定」會消失是因為從有男女之別的欲界要進化到單性的色界天之過渡現象,此時不屬欲界,也不屬色界,所以不能長久安住,不進色界則退欲界!

四、初禪(有覺有觀,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
於未到地定,證得「十六觸」(前八項為「八觸」):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九掉、十猗、十一冷、十二熱、十三浮、十四沉、十五堅、十六軟之成就, 是為「初禪發相」!行者於未到地定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經一段時間,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在此定中,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 乃因心漸微細,色界淨色觸及欲界身之故。若動觸起,或從頭、背、腰、肋、足等處,漸漸遍身,身內覺動而外無動相!當動之時,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宛如風發,微微而動;或從上發、下發、腰發,漸漸遍身。從頭至足,由上而發者 多成退分;從足而發者, 多成進分。初禪動觸發時有無量功德,略說有「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
一、:指的是一心安穩,無有散動。
二、:動觸發時,空心虛豁,無諸障礙之感。
三、明淨:清淨美妙,皎明無比。
四、喜悅:於所得法,心生慶悅。
五、:覺觸法娛心,恬愉美好。
六、善心生:生起慚愧、敬、信之心,慚念昔未得此妙法,以為慚愧;敬信一切賢聖,具深妙之法。
七、知見明瞭:不復惱迷,心解明利。
八、無累解脫:無復貪、瞋、痴、掉悔、疑等五蓋,離欲界諸障,入清淨大池。
九、境界現前:心與動觸諸功德相應不亂,初禪境界,次第現前。
十、心調柔軟:離棄欲界,心剛粗曠現象,心行調柔,能隨意舒卷!
以上「十種善法眷屬」與動具起,有無量勝妙功德,動觸發後,其餘諸觸,次第發起,皆為四大所生現象,如前所言「十六觸」。色界五陰,住欲界身中,由於粗細不同,故諸觸次第生起,即色界定法與欲界報身相觸,故十六觸次第生起,互為兼蓄。行者勿因法相煩雜,心生厭煩,須知此皆自心所現,但以境界不同,因緣交感,故境相萬別。

五、二禪(無覺無觀,默然定。無前五識,僅有意識,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而二禪,如得無漏正慧而入此定,名「聖默然定」。由初禪上修二禪,心理需具備「六行觀」,即在初禪之中:
一、 厭離覺觀:知覺、觀二法動亂,通惱定心,觀初禪為「下苦」。
二、 初禪乃由覺觀觸動而生喜樂之定,故名為「粗」。
三、 此覺觀之法,名為「外垢」,能障「二禪內淨」,名之為「障」。
四、 二禪「內淨安穩」勝初禪「覺觀動亂」之定,故當「攀上勝」。
五、 二禪喜定「內淨而發」,故為「微妙」。
六、 若得二禪,則心能出離覺觀障礙,名之為「出」。
二禪喜樂發起,不從外來,乃於一心澄淨,而生大喜美妙,清淨勝初禪;初禪從覺觀中生喜樂,與身體相應,而二禪之喜樂乃從心生,與意識相應,兩者不同。

六、三禪:(無覺無觀,識受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
欲得三禪,須觀二禪過失,訶責初禪之法。
二禪雖由「內淨」所生,然「大喜」湧動,定境不牢固,此時不生戀者,一心專念三禪功德,能捨「大喜」、「二禪默然心體」,如初禪時所用之法:
一、 不受不著。
二、 苛責。
三、 觀察分析而離二禪「大喜粗相」。
三禪乃世間第一大樂!禪發之時,若心沉沒,當用正念、精進、慧觀等法
,警策使起。若心湧發,當以「三昧法」攝心,使之靜定。若心迷醉,當念其後之大樂勝境及一切勝妙法門,自為醒悟,使心不著。

七、四禪:(無覺無觀,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捨受,與意識相應
四禪亦名為「不動定」、「捨具禪」,欲修四禪,當深觀三禪過患:辛苦勤求,獲得之後,必勤加守護,亦為之苦,一但定境退失,則再受諸苦,所謂「三禪中樂,無常動故苦」,以樂念覆蓋內心,使心念不淨。行者深見三禪大樂,後有大苦過患,應當一心厭離,求取四禪「不動定」!應用「不著、訶責、觀析」三法;使三禪境滅,至四禪方便定,而後豁然,定心安穩,出入息斷。四禪定發之時,與「捨」俱生,無苦無樂,空明寂靜,善法眷屬功德現前,但此時,心如明鏡不動,如淨水無波,絕諸亂想,無喜樂動轉之患,正念堅固,猶如虛空,名「世間真實禪定」,無諸垢染,而色法轉妙,內成就「淨色」之法,此時心中,無形無質,無諸色相,但以心中有淨色根,於空中對因緣時,能發種種妙色,可通「四無量心」、「八勝處」(八種能引發勝知見以捨棄貪愛的禪定)等色,不可以其不見諸色,而說是「無色定」,因虛空處定以上,一切色法都不現前,而現在一切色法,皆能自在得現。四禪為諸大禪定乃至成佛根本!在此禪中,如欲轉緣,學一切事,隨意成就;一切神通變化、演說勝法,莫不從此定出。
就四禪總體而言,可以「十八支」來分辨諸禪之特性:初禪五支、二禪四支、三禪五支、四禪四;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諸禪,故名為支。
初禪五支:覺(尋)、觀(伺)、喜、樂、一心(定);
二禪四支:內淨、喜、樂、一心;
三禪五支:慧(三禪樂極勝,為不染著故要正慧)、樂、捨(是行捨,非捨受)、念(三禪樂極勝,為不染著故要正念)、一心;
四禪四支:不苦不樂、捨(捨三禪之樂受)、念(念下地之過)、一心。
依大般涅槃經所說,初禪天人,心中有粗細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內有覺觀,外有火災);二禪天人,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有水災(內有歡喜,外有水災);三禪天人,呼吸粗重,因此外有風災(內有喘息,外有風災);唯獨四禪,內外禍患,一切均無,為諸災所不及(內外過患,一切悉無)!四禪定力繼續細深,可深入「四空定」。
以上略舉欲界,色界定相,盼能有助於學者由定的嫻熟出入,而圓滿持戒,成就勝慧;因為定學為戒學與慧學的樞紐,無定之戒相必多持犯,無定之智慧多淪為空洞的理解,無法於身心細膩處起真實的反觀、針砭之受用呀!(參考資料:阿含文化「坐禪之道」,菩提書院印經會「菩薩的禪定」)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此無開緣,只說明若已證到禪定境界,而生起愛著,今知不可生愛著,則時時加以對治,而不能一下子對治好,如此時時有心對治、斷除,尚未完全斷除,偶然會生起愛著之心,則不違犯。
  以上說明對四禪八定之禪味生愛著以為是功德,此種貪著心即是煩惱,故為違犯。然則要如何才不會變成味禪而生愛著?此項修根本淨禪。若依佛法之根本淨禪修,只從四禪八定的境界經過,小白耽著在四禪八定之境界中,因修任何禪定,皆須經過四禪八定。佛法教人修此禪定,乃從六妙門下手,修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以此三法而修,則不會對禪定起愛著之心,心地清淨,不會愛著即是淨禪,由此可證入出世間禪定。此三種修法,並非修過六妙門,再修十六特勝,然後修通明禪,只修一種即可,慧性多者,從六妙門下手,定性多者,從十六特勝下手;定慧兼具則從通明禪下手,此亦說大概,名相上無法一一解釋,另有專書,參閱「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即可明九次第定之修法。
  第二十三條戒雖費諸筆墨說明,剋買言之,吾等皆不夠資格犯此戒,蓋皆未修四禪八定,未證其境界,根本不會生起愛著。凡夫所愛為何?五蓋、五欲是凡夫眾生所貪著。什麼是禪味?我們只會坐在那裡昏沈散亂,真正之禪境,連作夢都沒夢見,所以無資格犯此戒。。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菩薩,見味禪以為功德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包括在家、出家菩薩。「見味禪以為功德者」,「味禪」─禪,梵語禪那,中譯為定或思維修,新譯為靜慮。禪之道理很多,綜合有三:一世間禪二出世間禪三出世間上上禪。「世間禪」即三界內之禪定,要升色界天,必須修四禪,初禪成就,升初禪天,乃至四禪成就,升第四禪天,都不離三界,尚未出三界,故稱為世間禪。「出世間禪」,指九次第定等,能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三乘聖果,由此而證,故稱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指大乘所證、菩薩所修之禪定,由此成佛,是最上之禪定。出世間上上禪即所謂九種大禪定,乃出自菩薩地持經第五巷,詳明菩薩所修出世間上上禪有九種大禪定。出世間禪乃從九次第定學起,其修法次第,即觀、鍊、熏、修四階段,關於九次第定之修法,在此從略,若欲詳明,請參閱天台智者大師之「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今所講世間禪,題目為「取世禪」,世禪即世間禪,會令人起愛著之心,故稱取世禪。對於世間禪為何會起愛著,為何稱為味禪?世間禪可分二種:一根本味禪二根本淨禪,味禪會生起愛著,淨禪則否,差別在此。味禪即世間禪之四禪八定。色界四禪天有初、二、三、四禪,無色界四空天修四空定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禪八定是四禪定加四空定,為一切禪定之根本,無論是根本味禪、根本淨禪,乃至出世間上上禪,皆由此根本起修,是一切禪定之基礎,故稱為根本。以上說明根本二字,因為四禪八定是一切禪定之總根本,故為根本禪。但是根本禪有味禪與淨禪之別,味禪指世間禪所修,亦名十二門禪,即四禪、四空,中加四無量心
── 慈、悲、喜、捨,簡稱四等。因修四禪四空皆須同時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才能成就,故台稱為十二門禪,此參閱「次第禪門」可知。為何稱味禪,味即味道,喻如嚐過美味即念念不忘,而生貪愛味著,而修四禪八定,若不明出世間法,單靠世間禪之法而修會生愛著,即使依出世間法修,若無法破除其禪味,亦曾生起愛著。一旦生愛,即耽著在所修之禪境中,比如三禪成就,只能生到三禪天,無法再往上升,因此貪著禪味,只能生到當層的禪天裡,無法超出三界,不能了生死。而眾生貪著此等禪味,不能解脫,故稱為味禪。吾等未修禪定,即使說了,不但聽者不能徹底了解,講者亦照樣不懂,原因在我們皆未修過禪定,修都沒修,更別說證,必真正證到禪定境界,才能體會禪味之殊勝。若在禪堂中打坐,得到小輕安就不得了,心就好高興。比如坐禪幾十年,有一天得到輕安,還不是定的境界,只是稍稍輕安的前奏而已,覺得一支香兩小時,好像幾分鐘就過去,那種快樂的境界,簡直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故禪味之美妙,一旦得到,必使人十分愛著,不肯捨離,很容易落入貪愛禪味之境界中,不肯求解脫。佛怕菩薩墮落禪味中不求解脫,不但不能證菩薩之果地,連了生死亦不可能,且還要墮落,非常危險,因此才制此戒。禪悅之樂,在四禪天中,以第三禪天最快樂,佛經中比喻最樂之境,即說如三禪天之快樂,故在世間法中最快樂的就是第三禪天。所以提婆達多造了五逆重罪,生墮無間地獄,阿難尊者前去慰問說:「你在這裡是不是很苦?」提婆達多回答:「我不但不苦,其樂如三禪天之樂。」此即顯示三禪天在三界中是最極快樂,因此會使人貪著生愛,故須制戒。禪,若愛著它即稱為味禪,而「見味禪以為功德」,見即證到,若苦薩修四禪八定,證到禪定即以為是最大之功德,而生起愛著心不求上進,這是一種煩惱,因煩惱而生起虛妄見解,認為是功德,所以「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如此,則犯菩薩戒。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獻上供養是佛法修習及儀軌的一部分亦是對治執與貪的方法,獻供有其物質上相徵的特別意義,想像眾生因此獲益,一切困乏獲得補償。

  ()「水」之供養 - 飲水 第一個供品是飲水。供水的功德是在消除眾生的口渴,尤其是餓鬼道的眾生可以因此而解除口渴的痛苦。供水亦有使眾生廣被佛法慈悲,終能身心清涼的目的。

  ()「水」之供養 - 浴水 飲水及浴水做為供品,並非佛菩薩口渴或需要清潔,而是幫助我們積聚功德而得到自身的清淨。我們的身體有許多缺陷而且很脆弱,獻供的目的也有消除我們修習時會遇到的障礙。

  供水時,杯子要擦乾淨,先倒入一點點水在第一杯中,於後依次過濾一遍。再以一粒米寬的間距排整齊。由右邊到左邊依次倒入清水。不宜太滿,可保留一粒米之高度,特別要注意供水的五種過誤,要能遠離才可得到五種功德。

五過患說明如下:

 1﹒水沒有裝滿杯子時,在心中的功德也會有「不滿」之過。

 2﹒若水滿而溢出,業障也會有「滿而溢出」之過患。

 3﹒杯子與杯子之間不留距離,會有遇惡緣之過患。但若相反, 杯子間距太寬時,會有遠離上師及善知識的過患。

 4﹒一列排得歪歪的杯子,會有此生、來生、身心不正的過患。

 5﹒流水滿溢流到桌面上,或米中有水,水中有米時,此世眼睛會有不明亮及常常 流眼淚和眼屎之過患。 因此,我們一定要遠離五過患才能得到反過來的五種功德。

  ()「花」之供養 第三個供品是花,是以此圍莊嚴佛菩薩,雖然獻花對佛菩薩並不需要,但這對獻供者有莫大利益。也讓我們祈求所有眾生都可以找到高貴的住所,以及像佛菩薩一樣圓滿相貌。

  ()「香」的供養 獻香並非因為佛菩薩需要,而是獻香可以消除不愉快的臭味產生,所積的功德可使修行者產生深妙香氣。據說完成修行的人都被甜蜜芬芳香氣所包圍。至於「香」的供養方面又是如何呢?關鍵是心中保持虔誠,放香入爐,點火燃香為供養,供養完的迴向至為重要。供養功德不立即迴向,一旦生起煩惱時,功德會消失,因此迴向是很要緊的事。

  ()「燈」的供養 第五種供品是燈燭。其實諸佛菩薩,用慧眼來淨觀,並不需要燈燭來為他們照明。獻燈是讓獻供者練習、觀想所有眾生的無明都獲得清除,而讓清淨心自然流露。 材料方面如燈油不論奶油、酥油、植物油都要很乾淨。而燈心要格外潔淨,根部直穩,表戒律清淨。中部厚實,表禪定力佳。末梢心尖易點著,表示智慧力。

  ()「塗香」(香水) 圓滿成就的佛菩薩當然不需要塵俗中的香水來圓滿境界,但我們獻香水是為了暫時淨化不良的習性,如貪、瞋、痴,而最後不但是習性,連外界周圍也被清淨而圓滿了。

  ()「食物」、「果」之供養 第七供即是食物。佛菩薩不需要食品之供養,供食品之目的是暫時消除眾生飢餓的痛苦,並帶來充分之食物。最後獻食物可令眾生經驗到靜思圓滿的境界「三摩地」,令眾生依靜思之自然資糧而生活。

  ()「樂」之供養 供養美妙音樂作為累積資糧之方式又如何呢?以妙音供佛之意是對佛陀身法意清淨之讚頌、用唱頌方式禮讚三寶、功德尤其廣大。為什麼佛前供水、花、香、燈、塗、果、樂等八供呢? 這是緣自印度的習俗,客人來到家中,先招侍人喝水、然後洗腳,再掛朵花在脖子上,以香薰一薰全身,然後亮起燈來,身上塗得否香來,並給予食物招恃,全部都具全之後,再彈琴給客人享受。

  我們供養佛陀以八供,但其實三寶是不需要這些供養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眾生能累積資糧而來做八供的,而供養也以發心廣大的前行、思惟三輪體空的正行及普皆迥向的結行三清淨為關鍵。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生從無始以來,就在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
地獄中輪回;在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中流轉不息,脫离
不了因果業報的循環,難以解脫所受的痛苦。更可怜的是,
眾生在痛苦中輪回与流轉,卻不能自覺一切皆是苦、空、無
我和無常。反而以苦為樂,不求解脫。

究竟誰在操縱我們的命運? 誰又使我們輪回六道、流轉
四生呢? 佛陀說這完全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造成的。我們因
迷惑而造業,因惡業而招感苦果,這惡業也就成了眾生痛苦
的根源及輪回、流轉的動力。而惡業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因
為眾生的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而招引的。因此,要去除
貪、瞋、痴三毒,必須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以清淨
身、口、意三業,這就是离苦得樂的基本修持。

勤修三無漏學,消除三毒,背塵合覺、直登彼岸,這是
万古顛扑不破的原則。至于具体行持,則有八万四千法門,
而門門都可以通向覺岸。但當前已是末法時代,而處于這個
五濁惡世里的眾生,根基暗鈍,五陰熾盛,業障深重,因此
所選法門,須适於時代’契於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抉
擇。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在現代禪來說,可分頓漸二途。
頓修則「但莫污染」——唯於起心動念歷緣對境當中沒有踰越本地風光即可,此外不須更求對治;定力深、離非心強者依此修行,年久日深自然可於真如得堅固,正念不退轉。
漸修的話,略說則有九次第:
一、日常除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外,切莫生起「修行」之心。
二、閒時則閉目打坐。
三、打坐時觀妄念起伏如同夏往冬來,心無迎拒。
四、修習「於諸法沒有迎拒之心」,功夫一旦純熟,打坐片刻,自然順入初禪。
五、安住初禪,得堅固、輕安、喜悅之覺受後,復出初禪於未到地定進行各種觀察。
六、當中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內心深處潛伏的憂怖、喜愛之物為何?
七、繼之,觀察五蘊苦、空、無常、無我,直到身心脫落感生起時而暫止。
八、起坐之後,則於日常生活中,實踐所觀之理,將三法印的精神,貫穿在行住坐臥之間。
九、如此循環不已地修習,雖然每天打坐的時間並不長,但其功效是十分巨大的。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