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父母,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就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而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始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由於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至於佛教徒應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呢?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家庭的基礎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夫婦關係,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展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國有句俗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說「夫唱婦隨,白首偕老」。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為基點。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因此,佛法有兩個不變的法門──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來指導慈悲、運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從混亂變為條理,從矛盾成為和諧。情感如果離開理性的智慧,就會泛濫成災,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經,叫《六方禮經》,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有一種宗教信仰,教人專門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羅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誠地禮拜六個方位,便問他拜的是什麼。那位青年說不出所以然,只回答這是父親的意思,父親在世時拜方位,他去世之後兒子也應照著拜。佛陀告訴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順父母為東方,恭敬師長為南方,夫婦互相體諒為西方,愛護親友為北方,體恤僕從部屬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為上方;同時並說明了父母對兒女、師長對弟子、部屬傭人對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門對俗人,各別所應具有的態度和責任。像這些都屬於感情的範圍,是人間的倫理關係。能夠善於處理感情問題而過正當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開始。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維摩詰的一段問話。

 

菩薩問維摩詰說:「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維摩詰答道:「我的母親是智慧,父親是度眾生的方法,妻子是從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和誠實;我有家,但它代表畢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品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因有這些累贅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脫自在的內心世界。

 

可見,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謂佛法的指導和智慧的原則,是教我們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制,也會造成災難。例如:父母對子女固然要愛護,但是溺愛,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間應該相愛,可是婚外情或婚前複雜的感情生活,不僅會惹來家變的麻煩,也會給社會製造糾紛。另外,對親戚朋友以及師生之間、主仆之間等等關係,也都要基於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則徒生困擾。佛法,並非反對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導我們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史不絕書。

 

如一九七四年越南淪陷於共產政權之後,向外流亡的難民一波接著一波,其遭遇有幸與不幸。有的未及逃出越南境內,又被抓了回去;有的在海上漂流,葬身魚腹;有的雖然逃出越南,但無收容之所,甚至被遣送回去。不過,根據逃亡成功的難民所述的經驗,如果達不成逃出越南的目的,可以請國外親戚或難民自己買鳥或魚類放生,只要一次或兩次就會見效,順利成行。

 

在《雜寶藏經》卷四記載:有一沙彌的師父見他七日之內壽命將終,要沙彌返回俗家,七天之後再來,但沒有說明原因。他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處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邊的蟻巢,眾蟻慌張奪路逃生。但是螞蟻逃生的速度那有池塘缺堤那麼快速?眼看無數螞蟻即將淹死,沙彌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螞蟻。過了七天,沙彌在俗家玩得無聊,又回到他師父跟前。師父一見,覺得驚奇,問他這幾天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沙彌以為師父說他犯了戒做了壞事,非常恐懼,答說什麼也沒做。師父是羅漢,即用天眼觀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螞蟻。後來這位沙彌轉夭為壽,得以長命終老。

 

放生的根據,最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兩部經。一是《梵網菩薩戒經》,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見殺畜牲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另一部《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也提到有關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一段記載:當時世尊名叫流水長者子,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很大的池沼,時逢天旱,而且有人為了捕魚,把上游懸崖處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長者子眼見上萬大小魚類瀕臨死亡邊緣,又無法從其上游決堤引水,於是為了救活魚群,不得已向當時國王請求派二十隻大象,用皮囊盛水運到池中,直到池水滿足,並且飼以食料,方才救活這些魚群。

 

《梵網戒經》是放生的理論依據,《金光明經》則是開設放生池的依據,其他大乘經如《六度集經》卷三,有贖虌的放生記載,而另外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卷九,也講到雁塔的故事。如傳說在中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個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們本來不禁三種淨肉;所謂三種淨肉,是指不見為己殺、不聞為己殺、不疑為己殺的肉類。有一天,一位比丘沒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從天空飛過,他就向雁群禱告說:「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薩你應該知道時間了。」雁群應聲自動墜地而死。比丘本來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薩,所以用戲言來調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薩顯現而來感化他們的。小乘比丘慚愧不已,互相傳告:「這是菩薩,何人敢吃?從今以後,應依大乘,不再食三種淨肉。」並且建塔營葬雁體。

 

可見,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在中國,從北齊蕭梁以來,便提倡斷肉食、不殺生;且放生的風氣也從此漸漸展開,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而歷代政府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數日也定期禁屠;而從中央以至地方,或者為了祈雨禳災,也都有放生禁屠之舉。如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屠殺生命以祭祀宗廟;梁代慧集比丘,自燃兩臂遊歷諸州,以乞化所得贖生放生;隨天臺智顗大師發起開築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和《法華經》,又購買各類糧食飼予魚牻;陳宣帝時,□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寫〈天臺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這是中國有放生池及放生會記載的開始。此後由唐至宋及明,無不盛行放生。如唐肅宗時,刺史顏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銘並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禮兩位大師,也極力提倡放生。

 

明末蓮池大師雲棲袾宏是歷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積極的一位。他在《竹窗隨筆》中有〈如來不救殺業〉、〈食肉〉、〈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筆》中,寫有〈衣帛食肉〉、〈戒殺延壽〉、〈放生池〉、〈醫戒殺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筆》中,也有〈殺生人世大惡〉、〈殺生非人所為〉、〈人不宜食眾生肉〉等文,鼓勵戒殺放生。除了素食的文字之外,他也寫了〈放生儀〉及〈戒殺放生文〉,以備大眾於放生時,對所用儀式有所依準。在現代人中,有弘一大師書、豐子愷畫的《護生畫集》計六冊;另有一位蔡念生運辰居士,一生提倡戒殺放生,他編集了歷代有關動物也有靈性和感應的故事,成為一書,名為《物猶如是》。

 

不過,現代社會科技進步,人口密度膨脹,生活空間縮小,要想求得一個絕對安全可靠的放生池和放生區域,是相當困難的。其難處除了漁、獵的網捕射殺與打撈之外,也有自然環境的限制。如今日的臺灣與美國,只有野生動物保護區。此外,有人基於愛心或保護自然環境的立場,勸導社會大眾不要亂捕濫殺,以免破壞生物互相生克的自然協調,也是為了挽救稀珍動物瀕於滅種的危機,這些跟佛教放生的本意雖相應但不相同。如果我們僅把要放生的生物無限制地流放在自然景觀動物保護區,到了飽和程度,也會有人以控制繁殖和適量的捕殺等方式來調節其生活空間的。

 

因此,我們到那兒放生?如果是魚,有人用鉤釣、網撈;如果是鳥,有人用槍射、網捕。而且今日的魚市場和鳥店,所售的商品很少是野生的,多半是來自人工繁殖的魚池和鳥園。那些動些,根本沒有適應自然環境而自求生存的能力,放生,也等於殺生。放小的,被大的吃掉;放大的,就進入餐館的廚灶。而且,鳥類,尤其是魚類,都有它們生存的習性。一定的魚類必須生存於一定的水質、水深和水流的環境中;買淡水魚放於大海,買海魚放於淡水,都是大問題。如果是鳥園繁殖的鳥類,它們不曾在自然界覓食,便可能甚至不知草叢樹林間的草種樹果等也可以作為食物;如果放之於原野,不是饑餓而死就是被其他動物或鳥類捕食而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還需要放生?是否還應該放生?

 

這確實是非常不幸的事實,自然環境的限制使得放生運動越來越困難。不過,放生的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如希望被放的生物能夠延長壽命;至於能夠延長多久?我們必須盡到研究、考慮和照顧的責任。比如說,要放鳥類,就先得考慮放什麼鳥、在那兒放、什麼時候放,才比較安全有效;放生魚?水族,也當首先研究觀察它們的生態、習性和來源,然後選擇最適當的時機,放到我們覺得最安全適合的地方。如果不能求得百分之百的可靠,有百分之五十也不錯,即使今天去放生,明天它們又被抓,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我們的目的是為啟發增長放生者的慈悲心和對眾生的救濟心,至於被放的眾生,也有它們自己的禍福因果和因緣。若在放生時,沒有存心讓它們重遭羅網而受刀俎之苦,且開示被放的眾生,為其說三皈、講佛法;發願回向,它們也能從此脫離異類身,轉生為人,上升天界,往生淨土,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早成佛道。我們但求能盡心而為,盡力去做就好。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陀果菜秘方』

不同的果汁,不同的健康功能~~~

蘋果汁Apple Juice :調理腸胃,促進腎機能,預防高血壓
葡萄柚汁Grapefruit Juice :降低膽固醇,預防感冒及牙齦出血
奇異果汁Kiwi Fruit Juice :含豐富維他命C,清熱生津,止吐瀉
芒果汁Mango Juice :幫助消化,防止暈船嘔吐喉嚨疼
鳳梨汁Pineapple Juice :消腫怯溼,幫助消化,舒緩喉痛
木瓜汁Papaya Juice :消滯潤肺,幫住消化蛋白質
西瓜汁Water Melon Juice :消暑利尿,降血壓
紅蘿蔔汁Carrot Juice :刺激膽汁分泌,中和膽固醇,增加腸壁彈性,安撫神經
芹菜汁Celery Juice :補充體力,舒緩焦慮、壓力
香蕉汁Banana Juice :提高精力,強健肌肉,滋潤肺腸,血脈暢通
葡萄汁Grape Juice :調節心跳,補血安神,加強腎、肝功能,幫助消化
檸檬汁Lemon Juice :含豐富維他命C,止咳化痰,有助排除體內毒素
柳橙汁Orange Juice:滋潤健胃,強化血管,可預防心臟病、中 風、傷風、感冒和瘀傷
哈密瓜汁Cantaloup Juice :消暑解燥,生津止渴
草莓汁Strawberry Juice :利尿止瀉,強健神經,補充血液
梨汁Pear Juice :能維持心臟,血管正常運作,去除體內毒素
椰子汁Coconut Juice :預防心臟病,關節炎和癌症,強健肌膚,滋潤止咳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密是觀想的作用, 就諸佛而言, 他們一切心意所生, 都是無住生心, 都是依止於大悲, 願力與智慧的結果. 對眾生而言, 其心意是造作的. 密宗就利用這樣的緣起, 建立了和諸佛心意相應的最快速, 最殊勝的方法, 這就是觀想的作用. 但是我們一般以為觀想只是觀想佛的身相, 尊形, 其實這是没有了知觀想真正意義. 

觀想應該是以般若空性為主體, 再加上本尊的觀想方法; 如果没有以般若空性為主, 如此觀想釋迦牟尼佛或天神, 這二者差別並不大. 所以觀想的基礎在般若空性, 是觀慧作用; 一定要以空性如幻來觀想才是. 觀想者是空, 所觀想的佛是空, 而觀想的作用也是空, 這三輪體空的體會, 三者相應而能如幻現起, 這才是觀想的智慧. 

觀想本身分為次第觀照和現前觀照. 次第觀照, 就是透過事部, 行部, 瑜珈部和種種次第生起, 到最後的完全相應, 與佛相應; 相應時, 我們從虚空中如何觀種子字, 如何轉觀, 最後現起佛身. 這是次第觀照. 但是不論次第觀照或現前觀照, 起始一定是觀想. 

一般生起次第的本尊觀想方法, 是先觀想種子字, 然後種子字變成蓮花, 蓮花上顯現月輪, 月輪上現起本尊的種子字, 種子字再轉成本尊. 次第的觀照作用是首先我們必須了解: 要從虚空中要現起觀想, 是從性空如幻中而生起的觀想, 否則在本然無有的虚空中,為什麽要生起一個觀想呢? 如果缺乏性空的因素, 又如何能如幻現起觀照? 所以初始一定要建立在般若空性中, 這是密教行者要仔細思惟的. 因為大部分的人只純粹觀想而已, 並没有體會到性空的立場, 而這樣的觀想所現起的本尊如果是没有力, 没有作用還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如果有力, 有作用則反而會成為障礎, 所以一定要體悟這般若空性. 

在空性之後所現起本尊的種子字, 即代表本尊, 這樣的現起是有其意義及修行的因緣條件, 這是從虚空中, 法性中所出生的緣起祕密. 密教依此般若空性的祕密以及緣起上的袐密, 兩者交織而成為不同於印度門婆羅門教的本尊觀. 比如說[阿]字本不生, 把阿字觀想成釋迦牟尼佛的種子字, 每一尊佛菩薩用其種子字來現起, 這樣的現起因緣是代表著他特殊的願力, 因緣, 見地而形成. 但是有時兩位菩薩會有相同的種子字, 這或是同一個菩薩在不同傳承有不同的種子字示現, 這是視其因緣而有所不同. 若一位密行者是依傳承來修習, 那麽他就必須依於儀軌來修持. 這是次第觀照的方便, 是般若空性和緣起祕密交織而成的, 次第觀照一定要匯歸於空性之中. 

當我們次第觀照修習純熟之後, 自然就會生起現觀. 現觀是在一彈指中就是現起本尊. 而自生本尊修習純熟後, 在一彈指中起現觀, 我們就是本尊, 這本尊觀是自生本尊和法爾本尊相應相攝, 而這相應相攝也是從如幻中產生. 

雖然不必要刻意有如幻的意念產生, 但是要有現前的體悟, 如是才能如實現起如幻的本尊. 而且本尊觀成時, 即要迴破自心, 是連如幻的自心都要如幻掉. 如此本尊則能現起大作用, 這時不只是本尊入於行者之身, 行者入於本尊身, 二者相互融攝此時行者即成就本尊. 這是意密觀想最後所要成的. 

意密觀想是三密中最高的方便, 力量也是最大的. 但是在修行時最基本的是佛的身語意三密和我們的三業相應, 我們要了解三密雖是分開的, 但最主要的還是意密的作用. 從另一方面而言, 身密本身也要具足意密的作用; 真言, 語密也要有意密的作用, 不然只有外相有佛的樣子, 而內在郤無有佛的內容, 這其實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意密還是三密中最重要的. 

三密相應有一個很重要的口訣, 就是[入我我入]. 這個法門是: 我們觀想佛菩薩的身, 語, 意三密進入我的身, 語, 意三業, 就是[入我]; 觀想佛之心入我之心, 佛之語入我之語, 佛之身入我之身. 而[我入]是行者經由[入我]的修法之後, 清淨的身, 語, 意進入淨土中實報莊嚴的本尊的三密. 行者入於本尊的身, 語, 意, 進入之後則自然前安住. 

或許有人在此會認為: [我怎麽敢入於佛身! 佛進入我身是可以的, 我怎敢入於佛身呢?] 在此要如實知曉: 一切現空如幻, 佛的根本智一切平等, 佛之身入我身, 我之身入佛身, 本來是現空如幻的. 佛之身與我之身都是空性, 如果不是本然現空如幻, 心, 佛, 眾生三者是如幻平等的, 否則我們在此是無法修持的; 因為只要有我執的心, 下劣的心在作崇, 我們就没辦法除去下劣心意識的執著, 而無法修成三密相應; 所以我們藉由修習[入我我入]來現觀成就佛的三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褔者福報也,談福報前,我們先來探討其反面之義--業

    障。很多人遇到不如意或傷心的事情,便會說:「真是業障啊

    !」業障到底是什麼呢?業可分為善業與惡業兩種,而二者都

    會產生障礙,善業,如前世多行佈施者,今世會富有,因此便

    沈迷於物質享受,不知求取無上道,精進修持求得解脫,一旦

    福報享盡,便墮入輪迴;惡業,舉如貧窮、生病、諸事折磨不

    如意等,皆會造成我們的苦難,那更是不在話下了。


   而業障之形成乃意識之作用,即第八識阿賴耶識庫存了多

    劫以來意識之種子,何種意識的痕跡較深,壽終之時便先現前

    ,好者往生諸佛淨土或天界,惡者投生地獄或餓鬼道。而今世

    之嗜好專長,則為前世習性之顯現,隨個人業力而不同。


   大眾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消災祈福,而災難從那裡產生呢?

    此即為業力之現前,而業力之顯現,就是「因緣合和」。種下

    了因,還要等緣成熟,才會示現果報,如同農人播種,須有陽

    光、水份、養料之助緣,才能生長豐碩地果實,這就是所謂的

    助緣。


  其重點在於意識之作用,如同喜怒哀樂為情識作用之顯現

    一般,故消業須從思想、意識上著手,如「金剛經」中所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為執著之意,簡單解釋即日常所為

    皆是清淨自性之顯現,事後亦無所執著,而佛教所說「三輪體

    空」之含義相當重要,什麼是「三輪體空」?舉例來說:甲施

    捨乙一百元,甲、乙和施捨一百元這件事,三者皆化為空,來

    去自如,稱為「三輪體空」,而此空乃趨入空性之空,非死寂

    之空,如池中之水,經陽光照射後,水位降低了,是水真的消

    失化為無嗎? 非也,其中深奧之含義,有待深思。若能做到

   「三輪體空」,則在阿賴耶識將不留任何庫存,所作皆為真知

    之反射動作,如手被燙到,自然就會伸起來,不經思考做作,

    為最原始之清淨自性,諸佛菩薩之佛性也。


   瞭解了之後,再來討論消災的幾種方式:


  一、誠心懺悔,業由心起,由心來懺起。或許有人問:

   「雖然我有惡念頭,但沒去執行,難道也算造業嗎?」殊不知

    此已形成之意識,將影響以後之思想,若因緣成熟後,意識抬

    頭,則會做出犯戒越軌之事,佛教有云:「起心動念皆是業。

    」故須經常誠心懺悔,清淨意識。


  二、誦研佛經:依照佛所說之修行儀軌修持,清除雜亂意

    識與貪瞋癡三毒,所謂人、我、法執皆除,才能證入空性,而

    最有效之方法為:佈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六度,從凡夫直至佛地。白居易曾問鳥窠禪師:「佛法大意」

    ,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

    居易云:「三歲小孩都知道。」禪師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這真是值得我們深思啊!

  
  三、以佛教法事直接消災:這必須由有證悟之法師或有成

    就之上師,直接加持消災,一般人是很難產生實際效果。


   現在常會聽到人說今年流年不好,作個消災吧!究竟如何

    消災呢?其原理真象為何呢?可分為幾方面說明:


   一、眾生來消災時,必須自備鮮花水果素齋供養諸佛菩薩

    ,在其潛意識已種下無量功德與修行之種子,不論何時,只要

    因緣成熟,皆會成就正果。


   二、誦經及修法(息災法)之當下,法界之眾生,天龍護法

    ,佛菩薩聚集(如同佛陀在說法)眾生也會跟著唱誦修持,依其

    根器業力,而有所領悟或解脫,周遭眾生在阿賴耶識種下佛因

    ,因此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三、藉著禮拜諸佛菩薩,去除我慢,我執之心,如果心外

    求佛,用心之處錯誤,把木雕的佛像,當成真佛禮拜,就算磕

    斷頭亦無所益,因為佛在心中,自性莊嚴故佛像莊嚴,時時禮

    拜懺悔,自心觀照,不令散亂,久久則入於禪定,趨入空性,

    因心不散亂,氣脈得以順暢,百病自癒,故云「感應道交難思

    議」,此亦即是加持力也。


   四、 密宗對消災有更深的含義,密宗認為心(行者)、 佛、

    眾生三無差別,身口意三密平等,藉著修行者之三密清凈,諸

    佛菩薩三密清凈之加持力,影響眾生之三密,將其三業連根拔

    起,轉三毒為般若,轉三業為佛業,一同證入毗盧性海,此乃

    顯密最大之不同處。


   大乘佛教及密宗行者對業力是不迥避的,因為 一個真解脫

    者,肉體只是個工具而已,正如龍樹菩薩,在累世修行中,有

    一世為牧童,因童心未泯,持芒草將螞蟻之頭割斷,等其成就

    之世,遇一群強盜用刀砍其不死,這些強盜即是往世之螞蟻也

    ,後來改用芒草一揮,人頭應聲落地,肉體雖死,但精神卻自

    在解脫。


   如是因,如是果,故云:「菩薩畏因,羅漢畏果」。由以

    上種種說明,知道業力是因緣合和而成,如同將二把蒺藜種子

    種於二處,一處灑盬巴,一處灑水,最後灑水的結出刺人的小

    蒺藜,灑鹽巴的卻永遠不會結果一般,而消災乃將業識轉變,

    進入「三輪體空」之境界,以致無任何意識產生,如此業障消

    除,再行無相、無求之大佈施,獲得無量無邊功德,而非有相

    之福報,由於貪欲已去,再經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等之六度波羅密之大法舟,駛至解脫彼岸,獲大成就而同證毗

    盧性海。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消災的幾種方式:


                      一、誠心懺悔,業由心起,由心來懺起。或許有人問:

               「雖然我有惡念頭,但沒去執行,難道也算造業嗎?」殊不知

                此已形成之意識,將影響以後之思想,若因緣成熟後,意識抬

                頭,則會做出犯戒越軌之事,佛教有云:「起心動念皆是業。

                」故須經常誠心懺悔,清淨意識。


                      二、誦研佛經:依照佛所說之修行儀軌修持,清除雜亂意

                識與貪瞋癡三毒,所謂人、我、法執皆除,才能證入空性,而

                最有效之方法為:佈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六度,從凡夫直至佛地。白居易曾問鳥窠禪師:「佛法大意」

                ,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

                居易云:「三歲小孩都知道。」禪師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這真是值得我們深思啊!

              
                      三、以佛教法事直接消災:這必須由有證悟之法師或有成

                就之上師,直接加持消災,一般人是很難產生實際效果。

            
                       現在常會聽到人說今年流年不好,作個消災吧!究竟如何

                消災呢?其原理真象為何呢?可分為幾方面說明:


                       一、眾生來消災時,必須自備鮮花水果素齋供養諸佛菩薩

                ,在其潛意識已種下無量功德與修行之種子,不論何時,只要

                因緣成熟,皆會成就正果。


                       二、誦經及修法(息災法)之當下,法界之眾生,天龍護法

                ,佛菩薩聚集(如同佛陀在說法)眾生也會跟著唱誦修持,依其

                根器業力,而有所領悟或解脫,周遭眾生在阿賴耶識種下佛因

                ,因此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三、藉著禮拜諸佛菩薩,去除我慢,我執之心,如果心外

                求佛,用心之處錯誤,把木雕的佛像,當成真佛禮拜,就算磕

                斷頭亦無所益,因為佛在心中,自性莊嚴故佛像莊嚴,時時禮

                拜懺悔,自心觀照,不令散亂,久久則入於禪定,趨入空性,

                因心不散亂,氣脈得以順暢,百病自癒,故云「感應道交難思

                議」,此亦即是加持力也。


                       四、 密宗對消災有更深的含義,密宗認為心(行者)、 佛、

                眾生三無差別,身口意三密平等,藉著修行者之三密清凈,諸

                佛菩薩三密清凈之加持力,影響眾生之三密,將其三業連根拔

                起,轉三毒為般若,轉三業為佛業,一同證入毗盧性海,此乃

                顯密最大之不同處。


                       大乘佛教及密宗行者對業力是不迥避的,因為 一個真解脫

                者,肉體只是個工具而已,正如龍樹菩薩,在累世修行中,有

                一世為牧童,因童心未泯,持芒草將螞蟻之頭割斷,等其成就

                之世,遇一群強盜用刀砍其不死,這些強盜即是往世之螞蟻也

                ,後來改用芒草一揮,人頭應聲落地,肉體雖死,但精神卻自

                在解脫。


                       如是因,如是果,故云:「菩薩畏因,羅漢畏果」。由以

                上種種說明,知道業力是因緣合和而成,如同將二把蒺藜種子

                種於二處,一處灑盬巴,一處灑水,最後灑水的結出刺人的小

                蒺藜,灑鹽巴的卻永遠不會結果一般,而消災乃將業識轉變,

                進入「三輪體空」之境界,以致無任何意識產生,如此業障消

                除,再行無相、無求之大佈施,獲得無量無邊功德,而非有相

                之福報,由於貪欲已去,再經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等之六度波羅密之大法舟,駛至解脫彼岸,獲大成就而同證毗

                盧性海。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一開始,就教眾生如何供養,以求福報功德。佛陀在世時,

   人們即以衣 服、臥具、飲食、醫藥四事行供養,依此表達對佛陀之誠心

   及敬意。甚至嚴掃家門,別具莊嚴香室洒水塗香泥治道,羅列種種延請

   佛陀至家裡供養。佛滅後不能親承佛之音容,遂運「誠」供養。為安慰

   自心,於安奉舍利之塔廟前,供養種種物質,以表達對佛陀至誠之追思

   ,這種方式遂蔚成風氣,大為流行起來。但在大乘經典提到,欲供養諸

   佛世尊當修三種法:1、發菩提心、2、護持正法、3、如教修行,如此

   方名真供養。由此可知法供養的思想,逐漸興起。此正如侍奉雙親,雖

   奉之以甘脂,若未能順其心意,則食之無味,非為真孝順。對佛陀人格

   的信仰,最佳表現方式即順其心意而行,接受其思想並如法奉行終生不

   渝。而發菩提心、謢持正法、如教修行,正是佛陀偉大的遺教。


真言密教之供養,是絕一全體的供養。在基本教理上,大日佛為宇

   宙唯一絕對之主體,喻為真如本性。而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瓦一石乃

   至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皆為大日如來之等流分身。皆包含大日佛性

   ,雖為等流分身卻未能滅其全一之體性。有如天下諸水,無論江水、海

   水、河水、井水……皆等同一味--水味,此水味即全一之真我。又如

   :花令人心生喜悅、美感、希望、光明、安祥……等諸多覺受,此與大

   日佛本具之德並無兩樣。是故雖是一瓣花一滴水之供養,均是絕一體性

   之供養。而一切即大日,大日即一切。絕其能所運心供養絕一之體性,

   故能遍及十方法界,成就大曼荼羅供養。因此供養非僅限於物質上,心

   理上之供養尤為重要。遍法界之實相的一花、一香,當體即無量無數之

   香花供養故,即成無量無數之香、花供具,供養遍法界一切如來。正如

   五供養偈云
 
    【我今所獻諸供具,一一諸塵皆實相;

   實相普遍諸法界,法界即此諸妙供;

   供養自他四法身,三世常恒普供養;

   不受而受哀愍受,自他安住秘密藏。】

    又如:摩尼供文


   【淨心為塗香,萬行為妙花

   功德為焚香,果德為飲食

   智慧為燈明,供養自心中

   心王大日尊,心數曼荼羅

   三界為一心,心外無別法

   自心自供養,色心不二故

   五供養諸麈,六大所和合

   大曼荼羅身,顯形等諸色

   手印標幟等,三摩耶法身

   真言色聲中,文字句義等

   法身曼荼羅,供養自身佛

   四處威儀等,羯磨之法身

   我今四法身,諸佛同一體】


  此處由摩尼供文可知,吾人全一的體性與諸佛無異。由自性全一真

   我展現,投入於每一事物上,去展現內在秘密無盡莊嚴之境界。「心王

   大日尊,心數曼荼羅,三界為一心,心外無別法,自心自供養,色心不

   二故。」正是密教供養之精髓,以自我全一真如之無限,與法界中全一

   之體性,相互涉入融合為一去體悟當相即道智,輾轉相互供養自證理趣

   ,將一切活躍於無限。


密教之供養,是出自內心清淨的供養。供養之先行者必須淨除三業

  ,令佛性三密現前,次結界辟除障緣,再深入供養理趣,成就真如平等

  廣大無礙供養。故有普禮、凈三業,三部披甲護身,持咒辟除,灑淨薰

  香,文字觀燒淨……等程序。


而供佛之物,依經軌之不同而有異。但大都用,閼珈、塗香、華鬘

、燒香、飯食、燈明等六種,此六種供具俗諦之意義:閼珈是用來洗佛

  足的水;塗香:天竺國氣侯炎熱,身容易發臭,故以香塗身。因此相沿

  成襲,以塗香供養。花鬘、燒香或飯食等是令人視覺、嗅覺或味覺感覺

  怡適。然以密教精神來看,閼珈是洗淨煩惱罪垢;塗香是磨瑩五分法身

  ;花鬘是以萬行之花莊嚴其身;燒香是遍至法界不能阻撓;飯食是極無

  比味之禪悅食,法喜食;燈明是取如來智光能照遍世間幽暗之深意。


以此精神化之六種供具,虔敬供養遍法界之一切如來,由於此種虔

  敬供養的觀智之凝聚,而超越了個我心中之迷界,存在於天地間之一事

  一物,悉以全宇宙為背景,互相地交涉關聯於遍一切處活現全一。密教

  不祇以此等供物供養而已,還有攝取印度外道之以供物投入火中燒,由

  火神之媒介傳達於聖者之燒供法,將之凈化,精神化為護摩法,此亦即

  是密教獨特之法,從外相看來,以物投入火中燃燒,似乎同於外道之護

  摩。然此雖和外道形式相同,但予以密教化的護摩之火,即是如來之智

  火;爐之全體即如來之身;爐口是如來之口。如來之身、口、意,即行

  者之身、口、意,以此三平等觀之實修,而充實密教精神之處,即是密

  教護摩特質的發揮。


 
  此外日常生活中,灑掃佛堂,擦拭佛像,一切之修行亦是般若自性

  佛之供養,希望此文能對同道修業密教行者,有所幫助,同入毘盧一真

  性海,大供養曼茶羅會中。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一開始,就教眾生如何供養,以求福報功德。佛陀在世時,

           人們即以衣 服、臥具、飲食、醫藥四事行供養,依此表達對佛陀之誠心

           及敬意。甚至嚴掃家門,別具莊嚴香室洒水塗香泥治道,羅列種種延請

           佛陀至家裡供養。佛滅後不能親承佛之音容,遂運「誠」供養。為安慰

           自心,於安奉舍利之塔廟前,供養種種物質,以表達對佛陀至誠之追思

           ,這種方式遂蔚成風氣,大為流行起來。但在大乘經典提到,欲供養諸

           佛世尊當修三種法:1、發菩提心、2、護持正法、3、如教修行,如此

           方名真供養。由此可知法供養的思想,逐漸興起。此正如侍奉雙親,雖

           奉之以甘脂,若未能順其心意,則食之無味,非為真孝順。對佛陀人格

           的信仰,最佳表現方式即順其心意而行,接受其思想並如法奉行終生不

           渝。而發菩提心、謢持正法、如教修行,正是佛陀偉大的遺教。


        
真言密教之供養,是絕一全體的供養。在基本教理上,大日佛為宇

           宙唯一絕對之主體,喻為真如本性。而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瓦一石乃

           至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皆為大日如來之等流分身。皆包含大日佛性

           ,雖為等流分身卻未能滅其全一之體性。有如天下諸水,無論江水、海

           水、河水、井水……皆等同一味--水味,此水味即全一之真我。又如

           :花令人心生喜悅、美感、希望、光明、安祥……等諸多覺受,此與大

           日佛本具之德並無兩樣。是故雖是一瓣花一滴水之供養,均是絕一體性

           之供養。而一切即大日,大日即一切。絕其能所運心供養絕一之體性,

           故能遍及十方法界,成就大曼荼羅供養。因此供養非僅限於物質上,心

           理上之供養尤為重要。遍法界之實相的一花、一香,當體即無量無數之

           香花供養故,即成無量無數之香、花供具,供養遍法界一切如來。正如

           五供養偈云
             
                                【我今所獻諸供具,一一諸塵皆實相;

                                   實相普遍諸法界,法界即此諸妙供;

                                   供養自他四法身,三世常恒普供養;

                                   不受而受哀愍受,自他安住秘密藏。】

            又如:摩尼供文


                               【淨心為塗香,萬行為妙花

                                   功德為焚香,果德為飲食

                                   智慧為燈明,供養自心中

                                   心王大日尊,心數曼荼羅

                                   三界為一心,心外無別法

                                   自心自供養,色心不二故

                                   五供養諸麈,六大所和合

                                   大曼荼羅身,顯形等諸色

                                   手印標幟等,三摩耶法身

                                   真言色聲中,文字句義等

                                   法身曼荼羅,供養自身佛

                                   四處威儀等,羯磨之法身

                                   我今四法身,諸佛同一體】


                  此處由摩尼供文可知,吾人全一的體性與諸佛無異。由自性全一真

           我展現,投入於每一事物上,去展現內在秘密無盡莊嚴之境界。「心王

           大日尊,心數曼荼羅,三界為一心,心外無別法,自心自供養,色心不

           二故。」正是密教供養之精髓,以自我全一真如之無限,與法界中全一

           之體性,相互涉入融合為一去體悟當相即道智,輾轉相互供養自證理趣

           ,將一切活躍於無限。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臂觀音是佛菩薩之菩提心所化現,在很久以前已成正等正覺之古佛,稱為「正法明如來」,為救度不同眾生而示現不同的相,世人稱為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之眾生特別有緣,是因為他經常示現救度眾生,故此觀世音菩薩是最為受人供奉。在金剛乘中,最為人喜愛修的法門是「四臂觀音」和「千手千眼觀音」。四臂觀音的報身相中﹕白色的身代表清淨無瑕,四臂代表四種佛行,即「息」、「增」、「懷」、「誅」等。「息」是平息所有的痛苦、障礙及困難。「增」是增加福報、智慧、長壽、財富等。「懷」是救度眾生、領導他們修行。「誅」是誅滅他們種種惡念、克服外界魔障等。四臂的手,前兩隻合十胸前,抱著一顆如意寶珠,代表能滿足所有眾生的要求,另外的兩隻是﹕右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不停地救度眾生。左手持一朵蓮花,代表清淨的心,沒有瑕疵。觀世音的左邊肩膀披上一塊鹿皮,是代表慈悲及純正的心,而頭頂上戴著的五方冠是代表五方的智慧,其它所穿著的綢緞及瓔珞都是代表莊嚴的報身相,而雙腿作雙盤的金剛坐姿是代表穩固禪定的境界。總括以上六種裝飾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的六波羅密多,是表示六度萬行的成就。坐在月盤上代表慈悲方便的法,月盤下之蓮花,代表清淨的境界。四臂觀音的心咒是六字大明咒。即嗡、嗎、呢、唄、嚜、吽,用以加持六道眾生(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淨化惡業、惡習及障礙而脫離輪迴之苦,走向六成就悉地。此完美之咒語極為寶貴,只要有一次以清淨、恭敬的心聽到此咒,即可令修行人不會退心,如服少金剛,決定不消,終必成就無上菩提。如果任何動物或是昆蟲在死前聽到此咒,則於死後即可脫離三惡道並修持佛法。只要想著六字大明咒,即能將無始以來所積聚的一切罪惡、業障消除,可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接觸此咒的字,即是接受無量佛菩薩的灌頂。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教導弟子,坐禪固然重要,行禪也是很重要。那時候的佛弟子,著衣,持缽,偏袒右肩,舉步端莊,心依止著禪法,法依止心,心念全在行禪的狀態之中,而走入純潔的境界。脫、泰然的時光。行禪的目的就是行禪本身,重要的是步行,而非到達什麼目的地。行禪也不是為了某種特定目的,其本身即是目的。每一步都充滿了平和與喜樂,沒有急忙匆促,沒有行色匆匆,讓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焦慮不安與憂懼中解脫,回歸到安然休閒地生活步調,一切憂愁都可以很輕鬆自然的放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