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怎麼會圓滿呢?能夠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心正一切皆正、心淨一切皆淨、心善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佛陀設教,他就是倡導「心」的管理,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沒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麼有「天下為公」的觀念呢?人都有疑嫉心,如果沒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麼能以誠信待人呢?

此外,諸如成見、執著、愚癡、諂曲、慳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加以好好管理,讓心中藏垢納污、百病叢生,又怎麼能夠服務公眾呢?怎能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呢?

佛法把心比喻為猿猴、牛馬、盜賊,所謂「心猿意馬」表示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跳動奔馳不已;又像狂牛一樣,犯人禾稼;更如盜賊,不但搶劫別人的功德法財,也糟蹋自己的福德因緣。

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眼耳鼻舌身的領導呢?何能讓眼耳鼻舌身成為善良之輩呢?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呢?

我人之心,又如工廠。好的工廠出產好的產品;壞的工廠只會冒黑煙、排污水,造成環境污染。管理工廠很難,管理自心更難;若無佛法的戒定慧,何能將心管好?

我人之心,又如國王。普施仁政的國王,萬民受益;暴虐無道的昏君,百姓受害。所以,「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心的管理比任何學科都難修學;但是,若有禪淨的必修課程,又當別論。

修學「心的管理」這門學科,不能完全依靠別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昇起來,然後由這許多的善心、好心來管理自己、管理環境、管理事物、管理團體。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呢?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會帶走一切,卻帶不走刻畫在心中的回憶..
什麼都能挽的回,唯一的就是時間挽不回

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也有些人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
然而那些給了承諾卻辦不到的人,
就稱為是 ...'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

當那個錯的人消失,當然對的人不就出現了嗎?
或許沒有馬上,但也會慢慢在出現的
當你下次在去找他們時,那些承諾早就不能生效了!

如果真的遇見了真正對的人,時間會慢慢拖延一切,漸漸習慣?!
但如果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只會承諾給了一堆,還不見得會去實踐

近來流傳的一句話
妳可以選擇愛我或是不愛我,而我呢?
只能選擇愛你或是更愛妳...

開始會是等於結束嗎?
永遠不會有人答的出來的一個問題..
灰色的邊緣...模糊的答案 永遠的不明確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什麼永恆的事情....也許沒有永遠的朋友與愛情,但是絕對相信....絕對沒有永遠的仇人,只要自己放的下,不計較...

身邊的討厭鬼,可能是你的恩人,他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同學、老師、主管、客戶、業務員、路人甲、乙…。不要去計較眼前的吃虧、被冒犯、被羞辱、被責難、這些都只是浮雲一片,在一生中,或許隔幾年也就忘了,或許下個月、下週、甚至明天、下一秒鐘,這些都將被另外的事情所淹沒……

窮的時候,渴望富有、生活安逸了,怕幸福不能長久。


真的沒人知道下一秒、明天、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一件事情也許發生的是讓自己很痛苦、討厭的,可是也許背後有個很好的意義!
深深覺得....永遠要感謝身邊所有人。對自己好的人感激萬分!傷害自己的人也由衷感謝。




該決定的時候,擔心結果不如預期;看明白了,後悔當初沒有下定決心。

不屬於自己的,常常心存慾望;握在手裡了,懷念未擁有前的輕鬆。

生命若不是現在,那是何時?能隨心所欲的去過生活,這才是人生!

就像畫伊朗細膩畫一樣的,用心、細心、認真、好好的活在當下每一秒、每一刻當中,活得精彩、活得亮麗....!


(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則故事,一個後生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
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裡的老禪師。
來到禪院,他與禪師一邊品茗,一邊閒扯,
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師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禪師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禪師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老師父,我驚訝的是,您怎麼知道?」

後生接著說:「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子,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牠轉來轉去都不得脫身。

我以為師父您既沒看到,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隨口便答對了。」

老禪師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後生大悟!一只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里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 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頑烈,只要被馬鞍套上,就任由鞭抽,也因為被繩牽住。

那麼,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
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
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
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
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
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
一份殘缺,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
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團團轉;
為了慾,我們百轉千迴奔竄;
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
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
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塵世的誘惑或牽掛都是繩。
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
禪師說:「眾生就像那頭被繩束縛的牛,被許多煩惱與慾念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
()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若此生緣盡,要予以祝福。

「再親愛的人,總有一天也會離開;只能珍惜相處的時刻,彼此

疼惜。緣盡時,就要誠心祝福;喚不回來卻又割捨不下,最是痛苦。」

人們早已忘記出生時的痛,對死亡卻懷恐懼心態;

其實,人生應重視的是「生」與「死」之間的這一段人生。

「出生時脫離母體保護的剎那,風刀割體之痛徹入骨髓,

所以初生兒總是哇哇大哭。相較之下,往生是寧靜、輕安的。」


雖說死亡不可怕,但是 上人強調絕對不能自殺!

「自殺不但違背因果,且造了『殺生』之罪;毀壞父母給予的身

體,背負不孝罪業;也讓周圍的人為己痛心。」


有人以為自殺可以「一了百了」,這不但不能

「百了」,反而是「沒完沒了」。「這輩子選擇逃避,下輩子還

是不得解脫!帶著憤恨、惶恐、痛苦的意念自殺,這樣的因子將

會帶到來生,習慣性的驚惶、憂鬱,容易偏向消極的道路;

若受惡緣牽引,極易造業,業力重疊複製,十分可怕!」


生死皆自在!

打開心門,無論遭遇任何逆境,皆以自在的心態面對。

「坦然接受生死,把握活著的每一刻,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願以所修諸功德


  供養十方佛法僧


 諸佛聖法普昌隆 


回向一切眾有情 


 四生九有  同登華藏玄門 


  八難三途   共入毗盧性海


  解脫三界輪迴海


 速離四苦三毒害


 禪中智開慧中慈


 頭面頂禮七俱祇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淨土國 


 禪林蝶影合十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程法師

眾所周知,聖嚴師是一位禪師,也同時是學者、宗教家、教育家、思想家與文學家。


其實師父也是實業家,師父創建的法鼓山,是一體系完整的大企業機構,有理念、有宗旨、有行政系統,也有規律,而且更有「產品」:禪修、佛教教育等,在佛教界,宗教界乃至文化界,已成一個「品牌」,對這些領域,發揮重大的影響力。


師父也是一位社會運動的推行者,師父積極的參與社會的人文與道德的建設。創辦了社會菁英禪修營,接引許多社會菁英到來參加禪修課程,鍛煉心志,以便對他們的事業有更好的表現。師父也經常與社會各階層的領袖人士對話,探討當今社會的狀況與問題,並以佛教的觀點,提供種種的處理或解決問題的意見與方案,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與尊敬,是社會的一股清流。


師父在環保方面,也有傑出的貢獻,師父以身作則,在建設法鼓山的時候,完全以環保作為最重要的考量標準,因此法鼓山的建設,特別不容易,但為貫徹環保理念與行動,師父不畏任何的困難,堅決的克服種種難題,以求法鼓山的建設,沒有破壞自然環境,只要到法鼓山一遊,便可得知並體驗。


倡導心靈環保


更重要的是師父倡導心靈環保,從內心進行淨化而達到環保生活的完成,而此心靈環保的理念與實施方法,在「四種環保」、「心五四」及「心六倫」的理論與事行中,可見一斑。心靈環保的理念更被納入聯合國的憲章裏,作為環保工作中,對全體人類的啟示。


師父集多重身分於一身,因為師父在世間的成就是廣而深的。師父這一切的成就,是植根於佛法及禪修。因此這是師父悲心願的展現,能將此悲心宏願如此深廣的展現,與師父堅定不移的毅力有關。不論面對任何困境或問題,師父都沈著應對,並堅持信念的去面對,解決及克服這些困境與難題。


悲心宏願得以開展


這也得力於師父禪修的體驗與悟境。依此禪修的體悟所具足的智慧,師父的悲心宏願得以開展,並能妥善的策劃及推行,面對困境或難題時,能以種種善巧方便處理及解決。而在宏願推行時,真正做到了時時提起,時時放下;時時承擔,時時自在。


這其實正是菩薩道的三心:菩提心(堅定願力),大悲心(悲心宏願)及智慧(禪悟自在)融合而成,故是真正的菩薩。


其實師父的色身,向來衰弱多病,但師父的心力卻很堅強,這是師父禪修的定力,與深邃的慧力融合而成的力量。在此心力的驅動下,師父以如此的色身,完成了如此偉大的事業,獲得如此崇高的成就,對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在佛教界,宗教界及文化界等領域中,作出那麼大的貢獻。


尤其師父這晚年才開山,其難辛困難,所消耗的精力體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乃至身強體健者亦不易為。此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心的力量,師父心力之堅定與強大在近幾年的病軀中,更明顯的流露,只要不在洗腎時,不在病榻上,一站起來,一走入禪堂,走入人群,師父那般無形而堅強的心力就顯露了,讓人感受到,而無法想像及猜測師父的身體有多衰弱,病有多重。


如今師父得享天年,與佛陀同壽而以八十高齡,灑脫的舍報圓寂,內心深深的不舍,都化為深深的安慰。


只想輕輕的對師父說:師父,再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平路


聖嚴法師走了。十丈紅塵之下,靈堂空空如也,聖嚴法師替自己預定輓額,為什麼只選了一幅「寂滅為樂」?


世人一晌貪歡,怎麼以寂滅為樂?禪宗的宗旨,當頭棒喝,聖嚴法師過世的時刻,沒有預知、沒有舍利、沒有肉身成佛、沒有各種坐化的神蹟,他說「本來沒有我」,正是這點醒的一棒。


臨終的告誡


遺言中平實敘述聖嚴法師仍然掛心的事。


明知道弟子執念,總希望師父的身影須臾不離,師父卻遺言「不發訃聞、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師父為什麼諄諄告誡?正因為「寂滅」兩字,代表著火寂燈滅,捨棄各種的癡想眷戀。


為什麼師父遺言,文稿未經他生前審閱者不得再整理成書,為什麼年譜補至捨壽為止,身後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品,在深一層意義上,了卻生死斬斷眷戀的同時,聖嚴法師必然更懍然於……身後神格化的虛妄。


神格化,在充滿俗世性的台灣社會裡,尤其容易牽連生者的個人私心與現實利益。遺言中更發人深省地是,莊嚴佛事,為什麼不可以辦成喪事?


如果師父未曾臨終告誡,弟子如此不捨,靜靜飲泣,怕也哭得淚眼模糊。證諸台灣民間充滿矛盾性格(包括號稱佛教儀式)的喪葬場合,一方面「駕返瑤池」,一方面「五子哭墓」,究竟何者為苦何者為樂?既然死者回歸極樂世界,為何又大聲嚎啕,哭得肝腸寸斷?苦樂都未曾定調,因之又如何離苦得樂?……極端的例子中,台灣民間的電子花車,正是弄不清楚這苦與樂的情緒,只好假死者之名而弔者大悅的混搭。


聖嚴師父遺言不要辦成喪事,除了所謂的「喪事」,常令人哭笑不得,不知所從,亦因為舉喪的場合,經常悲心甚微(慈悲心也甚微),反而是政治人物群集,社會階層顯形的一刻


圓滿的智慧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慈祥之外,聖嚴法師眼光澄澈,始終有一種帶著空性的機鋒。


參禪的機鋒,除了讓聖嚴法師自己了然生死,卻也讓他犀利地看出佛法在世間可能的變調,包括屈就於現實的方便法門,以及混合了民俗色彩的各種神通,尤其生死之間,正因為世人有貪生怕死的執念,可以操弄的機巧,莫過於假借一個神格化的人物,製造臨終前的神話氛圍…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細讀聖嚴法師的遺言,如此條理井然。極其清楚地,分疏出他處理個人與法鼓山法統資產的區別,前者堪稱破除迷信,刪減去神格化的空間;後者為弘法立下百年基礎,遺言中涵括抽象原則、具體做法、人事安排,在機制的運作中,不忘此後要依法、依律、依規制的告誡。


聖嚴法師以他的最後偈語,啟示普天下的善信弟子︰平實的寂滅,其中卻有圓滿的智慧。


接下去,大家都在看,法鼓山的僧團弟子,在宗師長辭之後,怎麼精神不滅,初心長存?怎麼施展教育大計,弘揚禪宗法脈?事實上,如果不預作規劃,佛教事業如同世間所有大企業,掌門人去後,同時也可能是分崩離析的時刻。


後世的榜樣


梵音如同海潮音,一波一波,生死相續之間,一代宗師在做後世楷模。


除了法鼓山,台灣還有慈濟、佛光山、靈鷲山等大型宗教團體,如何傳承,如何確立經營模式,卻又不辜負十方大德的捐輸美意,包括接續處理道場的資財土地,不只是佛教徒團體內部的問題,也將是台灣社會共同的資產……以及可能的罪過淵藪。


聖嚴法師在生死相續之間,正以無比的願力,設下可供依循的榜樣。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亡、放下身後,
立基於「真空妙有」精神上的四段歷程,
是禪者最動人的一堂自在生死的語、默之教。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辭世的教誨


告別的時刻,修行者或留下偈語,或以靜默、大喝,在世人難捨中語默動靜教誨著弟子,就如聖嚴法師在《公案一○○》中所說的一段話,彷彿正透過他的辭世偈叮嚀了這最後一堂生死課:「許多禪師在臨終前也寫下辭世偈,表達當時的心境或期望對他人有所助益。由於是最後一句話、最終一個交待,影響力特別大,晚輩會牢牢記取,並努力實踐。」


擊法鼓的專注、敲法華鐘的莊嚴、行走於雪地的安然輕盈,聖嚴法師的身影或將只存留於弟子與世人的心、眼之中,但曾經留下的法教與禪的修持,都將在這一場圓滿的生死課堂中,烙印出一條實踐悲智的道途。


這其中對許多弟子乃至社會大眾而言,法師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曾讓許多人在生命困頓中得到開解,而在法師這最後一堂課中,從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亡,到放下身後,我們更從中看到一個具體實踐的生命典範。


面對生命


人生無常有生有滅,把握當下修福修慧。


生命中最大的課題,是生命價值的追尋與生存意義的探索,在這場無盡的叩問、尋究中,最難以化解的,是無常中的生滅變化。我們總期望找到永恆的、不朽的價值,好似只有恆常中得以建立的才是真正的價值,好似找到真正的不朽,才能踏實的活著。


但法師點醒我們,唯有真正體解無常,並且在無常中如實地活在每一個當下,才能化去心中對恆常與不朽的錯解,讓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活潑的展現。修福與修慧為的不是把捉、執取眼前與物質的福報,而是過程中曾經的用心與行持。


而這福慧修持的方向,乃至意義的建立,法師更指出「受報、還願、發願」三個面向,來展現他自在的人生,也提供給我們一個豁達生命的可能。因為秉持「受報」的心,因此在因緣成熟、果報現前時,能以坦然、平和的態度面對;因為曾發諸種願心,所以以「還願」來實踐承諾,直心對應;透過受報與還願,歡喜將生死看透。


而發願則是生命動力與能量的來源,從凡夫的願到佛、菩薩的願,不同層次的願力,體現了不斷提昇、成就的實踐之道。


接受無常


天老地荒人長久,四大分離夢一場。


無常是人生當中最如實的現象,只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無常帶來的變動與無可把捉、無所掌握,皆使人不願坦然看待,更遑論平心接受了。如同法師的這兩句偈子所說,人們多半只願意接受天會老、地會荒,自然的、物質世間的成住壞空,卻無法接受人在無常中的生老病死。


對此,法師直指的卻是四大分離,形構人身的地水火風等物質元素,畢竟終有敗壞之時,如果無法坦然視之,便會在如夢的人生中妄想執持。


如果我們對死亡還有恐懼,那是我們對四大組構的色身還有執著,無論是憂慮死後的世界、不捨人間的情緣與關係的斷裂,抑或是對生命價值與意義不復存在的驚慌,都還是執 著「 我 」以及「我所擁有」,禪者的無懼,不正是在此一課題中殷殷提醒,一切是因緣的組合,如夢、似幻、如泡影,唯有清楚覺照與體解,如幻中的人間才有真正落腳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 年 2 月 3 日,敬愛的法鼓山大家長聖嚴法師圓寂了。法師僧俗四眾弟子在無限的不捨與無盡的感恩中,遵照遺言,圓滿了一場莊嚴的佛事。法師的圓寂不僅示現佛教的生滅無常之法,整個佛事的過程對僧俗四眾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生死教育。

回顧法師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說法,無時無刻不在教育大眾。東初老人所創刊、繼而依聖嚴法師的理念發行近六十週年的人生雜誌,以感恩的心情企劃聖嚴法師圓寂記實,期使僧俗四眾對法師一生的行誼、教育理念、佛法思想與對世界的貢獻能有更深刻的瞭解,並進而凝聚心力,共同圓滿法師未完成的願。








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





 

「當我的師父往生的時候,我在美國,我已經哭過了……」畫面中,聖嚴法師正娓娓道來當年面對師父東初老人圓寂的片段,這是法師數年前帶領禪十四時的開示,而當這支影片在法鼓山園區簡介館播放的同時,聖嚴法師已經捨報示寂。三十年前,他從美國返台送恩師最後一程;現在,他則要告訴四眾弟子如何來面對他的離開。


與自己所親所愛的人,乖違離散、生死別離,聖嚴法師會難過不捨嗎?法師回憶,得知東初老人捨報的當下,就像晴天霹靂,悲不可抑,「但我倒不是說,我的師父死了,我從此以後怎麼辦?……他老人家修行那麼久,還要我悲傷什麼?我不是悲傷他,而是覺得我自己沒有盡到報恩的責任。」原來面對生離死別,聖嚴法師一樣會難過而落淚;然而,法師並不以別離為苦,他的傷悲是感懷師恩深重來不及回報而生起的。


「愛別離苦,對凡夫來講,是沒有辦法沒有的……如何能夠沒有愛別離苦?第一個,不要擔心自己從此以後變成孤兒,失去了一棵遮蔭的樹。」聖嚴法師溫婉的一席話,猶如慈父般殷切地開導孩子,如何面對他的死亡以及失去依怙的未來。


愛別離之所以讓人感到痛苦的根本關鍵在於,以「自我」為出發點,執取自己所喜歡的一切,因而在各種關係的生滅變易中,產生了不安與苦痛。影片中,聖嚴法師反問:「如果自己已經在救人、度人了,自己還需要覺得悲傷嗎?」法師以親身的經歷提醒:自我憐憫無濟於事,眼前當下,唯有轉變心念,放下自己,發願以有限的生命來奉獻付出,才能讓生命歷程更充實、圓滿。話鋒一轉,法師饒富興味地環視著大眾說道,「等我死的時候,看看你們誰哭?」


如果真有這麼一天,「心中不要以別離而苦,」聖嚴法師正色直言,「首先要知道的是,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妄法,一切法都是幻化的,都是無常的。」幻化無常如同一記當頭棒喝,警醒了簡介館裡每個低頭飲泣、不能自己的人。


本來花開葉落,「因緣如此,自然如此」,明白了世間緣起性空的實相,提起放下之間,也就沒有什麼好悲傷的了。(許翠谷)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