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無執自在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上課時,不曉得什麼因緣,討論到了「金山生命環保園區」,這是法鼓山捐給台北縣政府的一塊環保葬地,但是法鼓山會義務協助相關事宜。

  「金山生命環保園區」是一片竹林,風景非常幽美,也常有許多人來參觀。而什麼是「植葬」呢?就是將往生者的骨灰,分成五份,再分別放入「金山生命環保園區」已打好的洞中。因為盛裝骨灰是環保紙盒,會自然的與土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回歸大地。


  果鏡老師說,願意採用植葬者,真的是要有勇氣,也是真正能將生死放下。因為一般人還是著相,總是想再回去看看親人的骨灰,假想親人還在那裡。


  但是,如果親人附在骨灰處,那可不妙囉!這表示墮入鬼道,並非善處。對親人最好的做法,就是在他往生後的七七四十九天之中,勤修功德,回向他往生善處乃至於佛國淨土,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聽聞佛法,成就佛道,這才是最究竟的!


  我們無始劫來無盡生死輪迴,不知道已產生了多少的枯骨?流盡了多少的血與淚?如今有這樣的因緣,讓我們能正觀生死,當下照破無明,才是真正的自在呀!


  環保的心,就是自在的心。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既然是無求,學佛的方向,是不是應該不執著是否開悟。只要專心誦經、持咒,慢慢淨化自己,善種子自然就會發芽了?

我們培植花卉一樣,天天施肥,以大悲水澆灌,以智慧日去照。防風雨打,築籬笆是戒德、戒惡。裡面頑固的石頭要拿掉,不好的東西把它遷除,煩惱草清除,善根土要常常開發,讓它能夠鬆放自在。之後要施以種種的善根肥、資糧肥,保護菩提芽,讓它好好生長不受摧殘,成就大樹,能碩無量果,利益無量眾生。道根愈札愈深,枝葉愈開愈廣,就能盤根在法界中,成就無上菩提。


所以學佛也是一樣,在念念當中,迴向善根。勤於迴向,法界眾生能成佛道,勤於四加行,諸惡不做,眾善奉行,惡法就翦除。沒有惡法就應行定力,讓它不生。善法未生就令生,已生就令增長,這個都是在澆灌培植花卉一樣。學佛也是一樣,時候到了自然就會結果,水到渠成,能夠不求悟,自然悟。一切的頓悟,也是從漸修而來的。善根慢慢成熟到了一段時間,自然就開花結果。


覺花開敷,就能顯現證糧。學佛都一樣。假如真的有實修、有精進,自然有開悟的一天、有成就的一天、有悉地圓滿的一天。


所謂的無求,並不是佛法不能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是求嗎?四無量心不是求嗎?四大行願不是求嗎?諸佛菩薩所立的願也是求啊!好的求,應該保護著去成就;壞的求,當然應該要去除。求不當的福報,不當的造業,就應該要泯滅掉。所以應該要有好的願求,善願,去發菩提心,誓願要成就佛道。這都是求啊!


所以說,並不是佛子不能求。就是求的當下不見能求,不見所求,不見求法,求相了不可得。了不可得,正好是因為求的當體可以入於般若空慧。所以求不離空,空不離求,這個求就是不落入輪迴、不落世間的福報,可以成就無漏的功德;假如是求而落入有為的行為,就落入人天福報而已,或者落入世間的輪迴之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9 Sat 2009 21:59
  • 止觀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歸納起來,
不外是「止觀」的修習與協調。
「止」是心念止於一境,
「觀」是觀照心念的動靜狀態,

在同一個焦點上不斷地反覆地止與觀,便能定心安心。
換言之,妄念不起叫作「止」,念念分明叫作「觀」。


從修禪的過程和目的來講
止觀必須並用,最初收攝散心,繫止於一境,
但僅僅止於一境也不行,止的目的是要再起智慧觀照,
擴大心性,然後再止下來,再起觀照,這樣止了又觀,
觀了又止,猶如攀登樓梯,往上爬一層,再停一停,
往上爬是觀,停下來是止,假如你停止不動,
那你不能進步,必須止觀並用,才能工夫日漸進步,
而達到止觀不二,這才是大乘禪的目的。


從對治的效果來講,
修止觀在對治我們散亂和昏沈的毛病。
初修禪定的人,
普遍遇到的兩大困難就是散亂和昏沈。
首先面臨的是心境的浮動散亂,再來是模糊昏沈,
修觀可以對治昏沈,修止對治散亂。
當漸漸克服了散亂心和昏沈心,
便可以漸漸達到止觀雙運、定慧圓明的境界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洞山良价禪師初次拜謁雲巖曇晟禪師時,


就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


(有情是指有生命的人、禽獸、動物等)

雲巖禪師回答:「當然是有情聽。」

洞山良价禪師再問道:「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呢?」


(無情是指山河大地和有生機的樹木花草等)

雲巖禪師:「當然無情能聽到。」

洞山良价禪師又問:「請問雲巖禪師,你能聽到嗎?」

雲巖禪師答:


「假如我能聽到的話,那就是法身,你反而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良价禪師反問道:「為什麼呢?」

這時雲巖舉起拂塵,對洞山良价說道:「你聽到了嗎?」

洞山良价回答說:「聽不到。」

雲巖禪師說:「我說的法你尚且聽不到,何況是無情的說法?」






洞山良价禪師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什麼經典?」

雲巖禪師回答:

「《阿彌陀經》不是記載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嗎?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裡,就連樹木花草都會宣說阿彌陀佛的佛法。」

洞山良价聽了,不禁失聲叫道:


「啊!是啊,是啊!」


意思是無情說法果然是有聖典根據的。

洞山良价禪師終於心有所悟,便作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其實真正的聞法聽經,不一定用耳朵聽,眼睛也可以聽,


說法的人也不一定用口說,眼睛、耳朵、身體都可以說,


所謂六根互用,圓通無礙,那才是悟道的妙用。

所謂無情說法,見到天空的明月,忽然興起思鄉之情;


看到花落花謝,不禁有了無常之感;


「巍巍乎山高願大,浩浩乎海寬智遠」,


這不就是無情在跟我們說法嗎?

看到高山,我們就想到要高要大,看到大海,我們就想到要寬要遠。


因此,《阿彌陀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個道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5 Tue 2009 19:11
  • 破執

  破我執有兩個方法最好:第一、盡量替別人
想、盡量替別人做事。因為你會替別人設想、為別
人效勞、出錢出力,這在佛法中其實就是一種「布
施行」,這是破我執最好的方法。你嘴上說:我破
我執了。是真是假,做看看就知道了。別人有困難
來求你,你會不會自然會替他幫忙?還是會考慮利
害關係:這個人我幫他忙,到底將來對我有沒有好
處?根本沒好處的話,就拒絕:不行,我今天沒
空。別人向你借錢時,心想:這個錢一出去會不會
回來?不知有什麼好處回來?沒有的話,就回絕:
真不湊巧,今天剛好現金都用完了,剛好繳會錢了
……。


  所以破我執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多替別人
想,多替別人做事。


  還有另一個方法:對你所有的東西練習放下,
最少一天想一次:把全部放下。在睡前練習最好,
因為很自然嘛!跟自己可愛的妻子、可愛的小女兒
說再見,跟自己的金庫、股票、房子說再見,看看
說得出來說不出來?每天跟你所心愛的東西講一次
再見,一天練習一次。你就知道什麼是放下的滋
味。


  所以我常說,當我鑽進被窩時,就好像進入棺
材一樣。我喜歡的東西沒有幾樣,我的電腦是我常
常放不下的東西之一。臨睡前,我就跟我的電腦再
見一下,跟自己愛看的書再見一下。一天想一次。


  把一天當成一生來用,很多事情你就不會拖到
明天。有很多該做的善事,該斷的惡事,我們都
想:還有明天,明天再做。明天還有明天,明天再
說。就這樣一天過一天。


  如果把一天當成一生,每天所遇到的人、事,
對你來說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第一次有什
麼好處?沒有特別親,也沒有特惡。沒有先入為主
的觀念,比如你昨天和某人相罵,今天看到他本來
可能會很不順眼。你把他當作第一次見面,把昨天
的事情付諸流水,當成根本沒這回事般地和他接
觸,他會嚇一跳:怎麼會這樣?我昨天才跟他吵
架,他今天怎麼好像沒事一樣?他自己也受到感
動,本來要給你壞臉色看,看你給他好臉色,也不
好意思給你壞臉色了。這件事情就解決了。昨天是
昨天,已經過去了。


  所以每天遇到的人、事,都把它當成第一次,
也是最後一次來看。會過得很輕鬆,而且你會盡全
力去做。對父母,會以為天天在一起,該說的好話
不說,該做的事不做,都想留著明天再說再做,以
為明天還會在。果真如此嗎?真的永遠都會在?很
難說啊!不要說父母,朋友相處亦是如此,很多事
都打算將來再做,到老了再做。


  所以破我執的方法就是每天破一次試試看,如
果你牽腸掛肚的話就睡不著了。想想看,真的能放
得下嗎?久而久之你就知道:很多東西雖然都在你
家,可是只是你替眾生保管而已。當該用的時候,
你會用得很自然,不是我的啊!我們是眾生的祕書
而已,替他保管東西。(講於新春開示「破我執的
方法」,淨苑,1992 )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 來 如 去

2008-6-
17台 北聖脈中心‧大卿導師開示節錄 


      「如來」就是完全膨脹、完全收縮,大開大合。如來如去的梵文是tatha-gata tatha-agata意思是完全收縮、完全膨脹, 圓滿的來去。


完全的膨脹,就是完全的接受過去,好的、壞的,讓過去滋養成全,對過去的記憶與感情完全淨化了。完全的收縮,就是為真情真愛一大事因緣而來,於一切有對、有礙的境,由衷、謙虛、認真、主動、浪漫、單純,面對未來,圓滿未來。完全的收縮就是明觸,一切觸明明白白。 


 


未生--觸受想


已生--愛取有


已生是反應,未生是刺激。刺激與反應之間,叫做空。完全的空,叫信心清淨;不完全的空,叫距離。


已經發生的,叫做感情與記憶,叫做「過去」,這個過去要完全的淨化,直到業盡情空。尚未發生的,叫做感覺與知覺(受想)這個未生要明觸,用真情真愛來觸,直到每一個觸都觸到四聖諦。 


是收縮,迎入納受「未生」,面對未來。解脫是明觸,不是沒有未來,是來來去去亦無來無去。


 


十二緣起不是叫人家死心,是活出真愛、活出光明、活出慈愛。無明欲貪的相反就是明、就是四無量心、就是明心見性。心是空,是無量空的四無量心,明白了,就是完全收縮的慚愧心,完全膨脹的活出真情真愛來。 


 


如來禪就在鍛鍊這樣的空,鍛鍊在每一個呼吸與動作裡面,完全的收縮、完全的膨脹。完全的收縮是以完全收縮的慚愧心,化每一呼吸為正知正念,所有的感覺與知覺(受想),只有尋伺喜樂一心,完全正知正念,完全正向。完全的膨脹就是化每一呼吸為真情真愛,所有的記憶、所有的感情,只有真情流露的四無量心。


 


活出真情真愛,不但是活出圓滿的過去,而且是活出圓滿的未來。生死就在這個空,在過去與未來之際。「現在」這個就是無量心的「現在」,是過去與未來,最真、最美與最善的交會。


 


不純淨的感情與記憶,叫做「過不去」。不完全、不完整的過去,與不完全、不完整的未來交會之後,叫做「距離」。這個距離就是「我執」,泛指一般人講的不信任、不交心,相反詞就是「無我」。無我才是真正的我,是天真,是交出去,是空,是心包太虛的心。 


 


已生是境,未生是心。縛於過去(受制於境)即膨脹不完全,縛於未來(受制於心行)即收縮不完全。無縛於過去(不受制於境),即完全膨脹;無縛於未來(不受制於心行),即完全收縮。


 


在過去與未來之交會,一切一切都變成每一個當下的深心嚮往與信解行。這個深心嚮往與信解行,就導向一心尋伺,三際一時,於一切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直心行去,圓滿了,就是「零」,就是「空」,就是大開大合的「真心」。 


 


真正深心嚮往真情真愛,就是來跟親教師印心。深心嚮往完全的慚愧,就是完全的收縮、完全的謙虛、完全的交出去;深心嚮往完全的四無量心,就是完全的膨脹、完全的含容。


 


TOP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告阿難: 學佛難 Buddha Sakyamuni told Anada


為什麼阿難祂學佛難?

祂的第一關: 祂遇到了摩登伽女,那是祂的一個劫難,佛陀告訴阿難要衝破情的這一關,幫祂度過難關。

祂的第二關: 阿難每天圍繞著佛陀在轉,覺得隨時都可以學佛,不覺得學佛難所以難。

祂的第三關: 祂碰到境界祂不會轉,祂是隨著境界轉,逆境來了祂不會轉,這樣會陷入生死流轉的難關。

祂的第四關: 佛滅度,祂不能參加集結經藏才知道祂很慘再也沒有靠山。祂的靠山就要一去不復返,已經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再沒有辦法貢高我慢,祂把祂的貢高我慢的山一齊剷,當下就證得了四果羅漢!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去執得慧






 


早早覺醒,早早回頭,反璞歸真,智慧生活。」


 


 


「佛法」即心地法,大愛法。轉自私自利只愛自己的「小愛善心」,為大公無私慈悲喜捨的「大愛善心」;轉惡心為善心,轉迷心為悟心,轉凡心為聖心,這就是「佛法」。「佛法」是最高等最究竟最殊勝最圓滿改造命運的方法。


 


山不能轉,路可以轉,路不能轉,「心」可以轉。修習佛法,改造命運,轉自私自利的「惡心」為無我無私的「善心」,轉迷心為悟心,轉惑心為真心;心改命就改,心好命就好。一切唯心造。


 


莫再猶豫,莫再糊裡糊塗地過生活。趕緊的放下「我執」,放下自以為是的「我見」;即放下對世間許多物慾的貪婪與迷惑,癡情與夢想,以及控制與佔有。毫無意義的每天無中生有的打妄想,白白地徒令自己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憂慮、苦惱、恨怨與畏懼,浮躁與不安;無益人生,徒勞奔馳。


 


趕緊的放下「貪瞋癡慢疑」,這五毒惡根煩惱心,強烈的「執著」,令自己的身心產生病毒來障礙生活。殊不知,這些毒素累積下來將會強烈的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為自己帶來足以威脅生命之病痛。須知道,致命的疾病是可怕的,必是慘痛的,為它所付出的代價,是你無法承擔的。


 


   五毒惡根煩惱心:


「貪」: 貪婪、吝嗇、控制、佔有。


「瞋」: 憤怒、怨恨、報復、嫉妒。


「癡」: 癡情、夢想、挑撥、是非。


「慢」: 驕傲、自大、藐視、不滿。


「疑」: 懷疑真理,難信因果。


 


「看破」一切萬物所顯露出虛假不真的變化無常的「妄相」,「放下」對一切妄相的認假為真和堅固的「執著」。須知道,世間一切的人事物悉皆「因緣生法」。緣起緣生,緣盡緣滅,聚散生滅,苦空無常。畢竟一切的一切是無我所能恆常擁有的,故「了不可得」,「知幻即離」。因緣生法,相有體空,虛假不真,幻有幻受,變化無常;是故千萬不可認幻為真,堅固執著,免得冤枉遭受苦痛,這是得不償失之事也。切記! 切記!


 


看破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我執」與「成見」;「隨緣生活」,解脫自在,無憂無慮。「隨緣生活」,係隨順聖賢人的教導與教誨來生活,而不再自以為是的隨順自己的觀念與習慣(自己的愛欲煩惱心與不良的習氣)來生活。


 


「若遇順境善緣生歡喜心,觀照自己不貪愛不迷戀。


  若遇逆境惡緣生厭惡心,觀照自己不憤怒不憂懼。」


 


用中道觀的心,即清淨心、平等心、平常心、慈悲心來生活,這才叫「隨緣生活」。隨緣了塵緣,不再造新殃。隨緣而不生攀緣心、妄想心與執著心,即不生「貪瞋癡慢疑」五毒惡根之煩惱心。


做人處事,待人接物,不偏見,不偏頗,過猶不及,都不是好現象;念念為他人設想,看他人好處,處處利益大眾,樂善好施;福慧雙修,心胸豁達開朗,既能增添自己的氣質與光芒,又能逢凶化吉。經常的提醒自己,少欲知足,必會身心自在;多欲為苦,必定煩惱熾盛,那有不產生憂鬱、苦惱、與病痛的道理。是故,不再為「物慾」所蒙蔽、誘惑與影響;不再為「個性」所拘禁、偏見與傲慢。


 


對應一切的「困境」、「貧窮」或「病痛」;用五個觀念和作法來生活,即是「面對它、接受它、承認它、處理它、放下它」。不遺憾過去,不抱怨現況,也不恐懼未來,活在當下。用菩薩智慧的心,慈悲的心,勇敢的心,來面對一切。


 


讓自己心情愉快的是你自己,令自己感受沮喪的也是你自己。日子難過,日子也要過。總之,你還是得為自己去生活和打拼。那為何不敞開心胸,朝向正面的,積極的,善良的,和光明的菩薩智慧的方向來前進呢?


 


令自己早早覺醒,早早回頭,反璞歸真,智慧生活吧!唯有修習佛法,才能解脫苦惱,消弭病痛,這是人生一項最智慧的選擇。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煩惱如霧起雲生




煩惱如霧起雲生   聖嚴法師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下。


 


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自己所體驗的世界,未必別人也有相同的體驗。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各執己見,誰也不肯退讓,那就永遠相持不下了。許多衝突、糾紛,就是這麼來的。我們必須明瞭,自我主觀的喜好,就是一種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執著,煩惱就跟著來了。仔細推想,這些煩惱都不是從環境而來,完全是自己招來惹來的。就像雲霧雨露都從地面生起,而雲層之上的藍天,不受地面氣候變化所幹擾,恒常是湛藍的;我們的清淨智慧慈悲心,就跟藍天一樣,而我們對外在環境現象所產生的分別心、嗔恨心,就像地面生起的雲霧一樣,蒙蔽了我們本有的清淨智慧心。


 




 


從一般人的常識來看,好像所有煩惱、不順利,都是別人造成的。就好像有一個人走在路上,好端端地就被人家開車撞傷了,真倒楣!是不是?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被撞倒了,身體已經受傷了,倘若還怨天尤人,惹了一堆煩惱來折磨自己,這下連心裏都受傷了,那不是更倒楣了嗎?所以,佛法教育我們斷除煩惱的方法,就是教我們不要受環境變化所影響。無緣無故被撞傷了,趕快去看醫生,還要趕快去報警。報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報復,是基於慈悲心;那個人犯了錯,應當受法律制裁,不能讓他逃走,免得他知錯不改,下次還去撞別人,而且他自己早晚也一定會受到傷害。如此處置,雖然身體受傷了,但是心中沒有仇恨怨懟,心裏沒有受傷,煩惱不起,這個無妄之災就微不足道了。


 


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為什麼這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要知道,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就有障礙,如同大地山川,就有風雨雲霧。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於此。很多人跟我報怨,說自己吃素念佛、熱心助人,家裏還是照樣發生不幸的事故,於是就認為吃素、念佛、做善事都沒有用。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會退轉;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佛法很容易,說來說去都是這些道理,只要老老實實去做就行了。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