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無執自在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真正擁有出離心的標準就是,
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你熟悉的東西,
可以走出任何你習慣的場景。
不會有猶豫,
不會有不捨。
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
那麼可以說出離心很完美。
具有出離心的人 可以接受任何改變,
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憤怒。
記住,
是任何事情,
不光是那些很世俗的事情,
也包括那些 認為很神聖的事情,
例如:
拜佛的動作。
經常因為改變而生氣,
因為改變通常是對 已經習慣的東西的冒犯。
如果還會被某件事情激怒,
那說明在那件事情上尚未出離。
有些事情可能比較重要的事情,
可能不會因為那些小事而動怒,
但是
一旦涉及
自所認為的大事,
就可以瞭解到是否具有
出離心。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慮過多
常常把人生繁複化 了。
明明是活在现在,
却總是念念不忘着過去,
又憂心種種着未来;
堅持携带着過去、未來與現在同行,
人生ˇ偶有一片拖泥带水。
而單纯是一種恩寵狀態。
單純地以皮膚感受天氣的便化,

單纯地以鼻腔品雲雨後的青草香,
單純地以眼睛统摄遠山近景如一幅畫。
單純地活在當下。
而當下其實無所谓是非真假。
既然没 有是非,
就不必思慮;
没有真假,
就無须
念念不忘
又憂心種種。
无是非真假,
不就像在
做夢一樣了嗎?
是呀,
就單純地
把人生當成夢境去執行吧!!!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會忘記

學會寬容

人性中的惡

其實

不是懦弱

這是

對自己的釋放

讓自己

不再糾纏於

過去的得與失

愛與不愛

不是放它

是放過我們

自己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
總會有轉機

某一刻

某一個
痛點
把我們敲醒



有一天
每個人
都會
尋找
回家的
方向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女情緣

有緣惜緣

無緣隨緣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天都在走

日子

每一天都在過



不必顧慮太多

隨緣

盡心就好

接受

所有該來的

努力

所有該做的

放鬆心情

面對

每一件事

真的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殊菩薩遠離四種執著偈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
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




執著:愛、取、有。
執著多少,痛苦就有多少。
執著放下,執著真理,執著所學,
執著所知,執著我見,執著我是;
執著不執著,都是另一種型式的執著。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日新月異,醫學也隨之不斷進步,而人類的疾病卻相對地增加。這是由工業社會帶來工作緊張忙碌,使人患得患失,終日心神不寧所導致的。可見保持心平氣和、情緒穩定、樂觀進取不但可防止一切疾病,也是患者恢復健康的必備良藥。


 


有 位少婦與婆婆小姑不睦,日積月累遂抑鬱成疾,渾身疼痛,夜不安枕。中西醫皆束手無策,乃懇求王鳳儀善人解救。王善人診脈結果並無異狀,即問生病原因? 少婦滿腹苦水,平時無處可訴,現有人詢問,即將積曆已久的怨氣全盤吐出。善人細心傾聽後,告訴她明日再來。次日,善人說「欲治好病,必須充分合作。」少婦 答應了,王善人繼續說:「你只是心病,還要心藥醫。只要實踐兩句話:『找別人好處,認自己不是。』」且又教她如何自我反省,並向婆婆小姑承認自己不對。少 婦起初猶豫不肯,但久病求好心切,加上王善人諄諄勸導,終於回去向婆婆小姑表示歉意;婆婆小姑接受致歉,歡喜之余也回報予慈祥的態度來待她。少婦經過自我 反省並儘量找他人優點,婆媳、姑嫂合睦了,心情也日漸開朗。未花一文錢,未吃一粒藥,多年毛病竟霍然痊癒。


 


原來的悲觀、怨尤的陰氣,因為心念 的移轉而立刻換成了樂觀、感恩、謙虛的陽氣。我們因心理而引出的病痛,只要設法改變觀念,即可不藥而癒。所謂:「欲治病,先當治心。心邪邪至,心正邪滅。 」根據物理學法則,人的思惟起念會立即散播至大氣中,引起一連串的振動,給虛空天地帶來相對的影響。若是自私、怨恨的惡念,即起污染、紛爭、災難的悶氣。 倘若仁慈、喜悅的善念,則產生祥和、吉利、安樂,自他兩利的溫暖氣氛。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呢?「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藉口。

 


  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絡之中。常言說,有緣 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雖心儀已久,卻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 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裡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 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 悟。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 慨和迷惑:「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麼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會是這樣?」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 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 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 禪境。「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放得下寵辱,那便是安詳自在。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 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閒,放鬆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 自己放下諸緣後的本來面目: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人們獲得緣不是靠奮鬥和創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悟去判斷。

 


  佛家多講隨 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冥頑 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隨緣不變,則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就在世間上做人,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這樣才能夠達到事理相融。

 


  隨 緣不變,則是不違背真理。莊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運行,既不能改變,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順天安命,鼓盆而歌」;陸賈《新語》云: 「不違天時,不奪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成,緣滅則散,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則下持守不 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隨緣,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讀懂隨緣的人, 總能在風雲變幻、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 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 論是陰雲密佈,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隨緣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意境。隨緣 是用出世的眼光看事,用入世的雙手做事;隨緣是舉重若輕、輕描淡寫、游刃有餘的瀟灑風度;隨緣是「知其不可為」則果斷放棄,審時度勢、自出機杼、另闢蹊徑 的處事態度。隨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從更深的層次看,隨緣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

 


  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隨緣。隨緣一世,一世隨緣。《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是一種處變不驚的風範。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提蒂瓦——  

生活是一連串不如意的旅程,只要活在世上,困擾和煩惱就會一直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生命中充滿著利益、名聲、讚美與歡樂,然而我們也有面對不利環境的時刻,例如失敗、譭謗、責備與痛苦。生活如同鐘擺,搖動不定,目前搖盪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情境,或許下一瞬間又擺到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狀況了。


人通常有誇大問題的傾向,而不去瞭解事情的真正原因。這與「小題大作」類似。


當失去所愛的人、事、物時,總覺得自己再也不會有任何歡樂可言了。如果遇到一些人無法瞭解他們的需要,卻又不斷困擾他們時,便會感到從未受過如此不堪的待遇,而將傷害埋在心裏,帶著沒必要的痛苦,繼續接受這些想法的折磨。讓我們摒棄這些想法,瞭解到萬事都有終極,所受的困苦總有消弭的一天,不是更好嗎?


我們應該瞭解,生命中所遭受的一切終有解決之道,沒有永遠受詛咒的災難,除非自己願意讓事情如此發展。去瞭解所有制約的現象(包括災難及各種問題)所引起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而且每件事的發生一定有其前因後果。藉由找尋問題的根源,便可以解決各種形式的災難。


遇到問題不可氣餒,相反地,要明智地去克服它。沒有一個世俗的人可以從困擾中解脫,因此,不是問題本身來區分何者是智者,何者不是,重點在我們面對問題的態度。


不如意的事情發生,譬如當我們喜愛的事物遺失或損毀了,有兩種方法來處理:可以責怪自己或他人,因而籠罩在低潮情緒中;或者拋開煩惱,說:「事情已經過了,丟掉東西已經夠悲慘的了,為何還讓自己因而不快樂呢?」追溯原因,日後不要再犯錯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我們也該想想因應措施,或是可能引發的問題。假如損失沒有影響到他人,或許就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因為問題的原因可能十分複雜,不是輕易能夠找到解答。如果不幸的事超出我們的控制之外時,我們應該依仗對生命的瞭解,鼓起勇氣去面對它。


換句話說,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去面對問題,而非駝鳥式的躲藏。假如因負面的想法導致不愉快,那真是自作自受。


根據釋尊的說法:「心靈是先驅,是首領;萬法唯心造。」他認為悲傷是由自身行為及無知引起的,並指點眾生必須自己去找尋快樂,擺脫悲傷。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樣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屬於滿業。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對愛、取、有特加防範,若先由


愛上斷,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過來叫「還滅論」,為何有 老死,因有生,為何有生,因有行業,一


項一項往上推,十二條中如有一項斷掉,輪迴就沒有了。我們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條——愛、取、


有,只要斷一個,六 道輪迴就解決了。生死業因即是愛,愛不重不生娑婆。貪愛五欲六塵,貪愛名聞利


養,什麼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脫輪迴。如不能在愛上斷,在取 上斷也行。對一切法


不取不捨,不捨是順受,不取是不造業。隨緣了舊業,不更造新殃。至於從有上斷,只有諸大菩薩再來


人,與眾生合光同塵。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者練成銅牆鐵壁,心能對緣不起心相應,若能證得萬緣不攀,心對境自能如如。在修行過程間,行者

不隨意攀緣,不攀緣間六根不啟,六根啟亦能不黏,六根黏六塵亦能無礙。如此一層一層地修入,才能得

佛世尊所教導的解脫知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過心靈傷喲,   風過落葉黃,   芸芸眾生過去後,   漫天塵土揚。   看淡是般若喲,
 
 看重煩惱多,   佛光譜照天地新,  無門關內心燈亮,   名利丟兩旁。   朝迎旭日昇喲
  夜晚看月亮,   柴米油鹽布衣裳,   平常心為窗。  人生天地間喲,   本來夢一場,
  法雨甘露遍灑處,   清涼世界心中藏,      善字擺中央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色空俱相 , 是相非性 , 故有生滅 , 性本妙明 , 無生滅故



彼無悟者 , 非為無悟 , 真妄巔倒 , 是名無悟



有悟非有 , 悟本非悟 , 離一切相 , 即一切法 , 是名有悟



不生滅者 , 寂而常照 , 照而常寂 , 不執塵相 , 是名如來法藏



離相自有 , 非相所生 , 本具照性 , 非空非無 , 是名圓通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斤?八兩?
一顆受傷的心,又能有多重?千斤?萬兩?
 
年輕的心,是輕盈的,是快樂的
它飛翔在藍天白雲,穿梭在田園曠野
世界於它,是沒有邊際的
心於它,是沒有重量的
而它僅僅擁有的是,一顆快樂的心
 
牽掛的心
是吊在空中的,是七上八下的
如高空翱翔的風箏,飛得再高
也被手中的細線牽引著
又如棋盤上的棋子,戰況再激再烈
也受控在他人手中
它是自由的,也是不自由的
它是有一點點重量的,卻又是幸福的
 
受傷的心
是坐著的,是躺著的
就如一塊沉沉的大石頭
重重地壓在你的胸口上
讓你動也不是,躺也不是
它又如一處沒有包紮妥當的傷口
碰著了,會痛,觸著了,會流淚
 
寂寞的心
是空虛的,是沒有地方擱放的
它不佔空間,它也忘卻了時間
就如一架壞掉的收音機,發不出半點聲音
又如乾涸了的稻田,養育不了半絲生命
 
一顆心,想要多輕,就可以有多輕
一顆受傷的心,要有多重,它就會有多重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不在身上修持。而應以整個虛空、整個法界,做為修行壇場,以及

             做為身體,此情況下如何?

                     以整個法界做為身體,或以心住於法界來修持,或以整個法界做為法身

              。
                     要了解幾個觀念:把自己觀想空掉了,變成光體或只剩下外形在此。二

             者有何差別?沒有差別。是我蘊,是我執,我變成光體了。也是我執,有我

             的感覺,我感覺空掉了,成了一個外形,也是我執,實際肉體換成另一個不

             執著外形,從頭到尾未走出我的感覺,一切修持在我知、我覺內。


                    修行第一步:去除我執。此執著之修行,每人皆有犯到,外面修行者,

            有可能修持一輩子,皆在我執裡修持,第一產生「我」,我主觀之觀念:我

            認為怎樣,「我」使心胸不能寬廣,亦無法空掉。


                  「空」首先需要放棄。修一輩子,還是在我的感覺或輕或重中過日子,此

            種修持不快樂,從來未體會到「空」,密宗行者在身體上修持,是對的,但

            不是離開肉體,在外胡思亂想,是肉體、心理合成一體。在空性中起觀,在

            空性中安住,如是只有光體或是空空一個影,皆無效,有如五十步笑一百步

            ,皆執著在身體。


                    沒有寬廣之心,無法體會佛法之大意。比喻:安住在法界中,自己空掉

            了,以整個法界為法心。廣大虛空中,我只感覺到我空空之外,在虛空中想

            個廣大虛空,還是換湯不換藥,此種修持法不快樂。把人之心切一半,上方

            是佛,下面是凡間,人活在此時,又去想個未來世界,如此身心脫離,精神

            錯亂,也不會快樂的。沒有意義。


                    在虛空中,把自己放開;每人身體皆具有五大種字,地、水、火、風、

            空每個人出生的身體之地、水、火、風、空,是差不多肉體的是四大(地、水

            、火、風)所假合,每人器官皆是由地、水、火、風組合而成。肉體─地、血

            液─水、熱度─火、呼吸─風。

                    身體器官如肝臟可能10%水及100%地假合,肉體是實在的,但千瘡百孔

            ,一個洞一個洞如蜂巢,我們的心如不微細不清淨就未能察覺到地、水、火

            、風之組成,宇宙一切也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所以佛祖曰:「自己

            本來法性清淨」。每個人把我們組織分解回到最原始點回到最細之組織地、

            水、火、風,地、水、火、風如一粒一粒明珠上被黑煙蓋住那是業力每人無

            量無邊的業力把地、水、火、風做成不同組合;地、水、火、風結合的力量

            是業力,每人回到最原始點,化解到最原始點的地、水、火、風,你的地、

            水、火、風與我的地、水、火、風有何不同,自己的地、水、火、風的法界

            地、水、火、風,有何分別;眾生最原始皆從大日如來而來一切眾生皆是地

           、水、火、風,地、水、火、風、空物質界,〈空住之環境〉叫做五大,外

            在物質界地、水、火、風、空之存在,在於沒有覺受者是不存在的,如合歡

            山下雪時對你有存在嗎?但你沒有覺受到世界,因有你才覺得世界存在,地

            、水、火、風、空加上感覺意識成六大,法界叫做六大緣起。一切本是大日

            如來種字                           〈地、水、火、風、空〉真言教主大日如來是一切

            根本,一切眾生回到最原始點之清淨,即可看到五智性光〈地、水、火、風

            、空之光芒〉身體乃是因緣業力,暫時把我們五智性光掩蓋,有一天死後,

            地歸地、水歸水‧‧‧‧‧‧與整個法界結合在一起,你是整個法界,整個

            法界有你的一部份,回到整個法界〈地、水、火、風、空〉,回到大日如來

            故鄉〈地、水、火、風、空〉,回到每人五智性光,大日如來代表一切,一

            切也代表每人,一切眾生本性清淨,回到原始點放下一切塵埃、塵垢,身體

            自性本具足地、水、火、風,產生本有功能,你發現充滿五智性光,法界也

            是充滿五智性光,五智性光交合不二,整個法界入不二之境,體受一如,大

            日如來法性清淨,一切佛,佛性,內心自足,三世一切佛平等不二。


                    修持中,身體外再創造一個境,或以為身體是一切,皆不對。


        


                    了解無量覺受,無量一切,眾生無量。一切佛無量,身體無量,無量地

、水、火、風結合而成,虛空無量,諸佛無量,我無量;一個人俱足無量之

智慧,無量地、水、火、風,俱足一切。一切時,發現(粗淺)身體無量地、

水、火、風、空合而成、呼吸中無量無邊地、水、火、風結合而成。


如人身體,無量無邊之細胞在呼吸,每一細胞甦醒起來,恢復本來功能

,地、水、火、風、空皆清醒,發出本來光芒,身體藉呼吸,五色性光向外

無量無邊開展,感覺宇宙中亦是地、水、火、風、空光芒,如蜂巢,五智性

光,由前滲透到後,由四面八方進入,再出,一呼一吸中,五智性光發光,

互相交融。


由毛細孔透出,整個宇宙充滿五智性光,有需要再執著自己?再找個身

體嗎?當你覺受法界無量身心放開時,完全無阻止、無妨礙、無顧慮時,自

己打開,藉呼吸與身體每一部份,本有光芒發揮出來,如光體般,由細胞毛

細孔發出無量無邊,地、水、火、風光明,隨著光明向外發射,宇宙中充滿

光明,一呼一吸中享受到法界光明,無阻礙、徹底透過肉體與你心靈作呼吸

,肉體交融,發現身體發出無量光明。覺受宇宙無量無邊光明與你肉體交融

,此時當個無事者,由他而去。當你能體受時,此是安心之道。先把心安下

,坐禪做任何事,此有無量感覺,身體放開,覺受無量光明,空中無量光明

,無量氣場,無阻礙,自然與肉體交融,無量無邊五智性光,無量諸佛,隨

時體受在無量諸佛,智慧光芒中受加持;沐浴在無量無邊之諸佛,慈悲氣場

中。


放下時,身體在轉換,內心發出與佛一樣慈祥,充滿智慧,清淨地、水

、火、風光明,一個人二六時中,不要只以二個鼻孔呼吸,以全部呼吸,全

部與宇宙交融,日久修持,心自然安穩、安靜,一個人時常把心寄託在宇宙

中,「心懷太虛」心胸廣大無邊。


反觀,如時常綁在身體中,修持心不能廣大,為了我產生無明煩惱,實

在太無聊。時常培養心量廣大,活在整個法界中,感覺我與整個法界同在,

十分安穩、十分寬廣,不再有悶的現象。安心之道做為初段入道工夫。



心時常與法界在一起﹝寂靜﹞,心會靈巧;吉凶未到先有兆,事情未發

生之前,先有個預兆,如螞蟻爬出即要下大雨了。預兆在微細中,粗心者無

法警覺、了解,看到了亦無法了解是何意思。靜的工夫體受較多,如泡茶,

突然外面有人進入,靜態與動態對立,入者匆忙,靜者「蹦」一聲,氣場全

改變了,開門那一剎那即起變化﹝氣場﹞,甚至走到門口,裡面之氣場即有

變化,會這樣嗎?是不是太神經質了,神經質也好,這表示你的心較細。我

們要的是高品質敏銳的心靈生活。


坐禪放鬆方法:脖子柔軟,兩肩下垂,雙手力道由指尖而出。由上而下

,肩膀放鬆,腰桿挺直,胸部張開,重心放下,兩腿一直到腳下,四平八穩

坐著,加上心寂靜時,有如一個人,十分安穩,坐在平坦大地上,表示心是

寬廣平靜的。


如何觀想:身體放下,無念,中脈自然現前,心誠正意,中脈自然直而

現前。不是頭頂上,或斜上方,想個廣大虛空;應觀想:整個佛高大尊,整

個法界包圍著你,他的中心點,即是你的中心點,需要你嗎?不必要。本尊

即是法界,本尊高大無邊,本尊是高大身、虛空身。本身中脈與本尊中脈﹝

三脈七輪﹞皆動。

安住中脈,中脈即是法界中心;安住心輪,心輪即是法界中心;安住臍

輪,臍輪即是法界中心,心在哪裡?哪裡即是宇宙中心點;可以那點當作呼

吸,不一定以鼻孔呼吸,此是重點。


以完全之心唸誦,唸出完全之音。以你的全身與本尊共振。自己肉體與

本尊廣大無邊振波,讓自己頻率也調整過來,與本尊一樣振動。每一尊有它

的特殊頻率及德性契入。


持誦咒語誦得很安心,與法界同在,與本尊同在。本尊是廣大之法界,

我在本尊廣大之法界,充滿本尊氣場,內心充滿本尊咒音頻率與外界頻率,

整個法界產生如意輪頻率,所有佛皆入如意輪之三昧,法界是本尊是如意輪

,遍法界一切佛,皆是如意輪,我們是如意輪,法界也是如意輪,整個法界

是如意輪。


把心打開,整個法界當作你的道場,心、氣場、身體。身體所有氣脈

才能發動,是高超級氣功工夫。

所有氣脈力道,一時全部發揮出來,吸收無量無邊之能量,使本身產

生無量的能量,整個法界當作自己無量無邊的氣場,以本尊作靠山,本尊

是法界,是整個氣場。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默仙禪師像吝嗇的 夫人化緣,夫人一聽到默仙禪師的來意,馬上回絕默仙禪師的請求。默仙禪師並不覺得生氣,只是問他:「你看看我的手,」默仙禪師握起拳頭說:「如果我的手從我出生到老死都是這樣,你認為會是什麼?」「是個殘障。」 夫人回答。

「那麼如果我的手從出生到老死都是這樣呢?」默仙禪師張開手掌說。「也是個可憐的殘障。」




「那就對了,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有黑有白、有甜有鹹,如果只堅持選擇一邊,那就永遠無法領略另一邊的滋味。你若是能了解我所說的,你就會變成一個愉快的有錢人。」默仙禪師說完,便向 夫人辭別。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捨大得,小捨小得,不捨不得









  放捨諸緣,遠離名聞利養,則怡然自得;休息萬念,放下分別執著,則安樂妙得。我不捨財,財當捨我;捨此財已,歡喜無悔。如人遠行,身荷重擔,疲苦勞極,捨之則樂。在《龍藏‧0676‧57~58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一‧二商奉食品第三十五之一》中指出:「若得世間安樂者,遠離一切諸欲貪;捨於我慢自矜高,此樂最為勝妙樂。」

  捨者非取捨之捨,雖云捨名心不著。若能捨除取捨,即名為捨;以無得無依,故名為捨。取病若除,則無所捨。若能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卻,無可捨處,是汝免生死處。

  在《大正藏‧1827‧42冊;百論疏‧卷一》中提到:「初則依福捨罪,後則依空捨福。」罪但捨不取,空無相但取不捨,福則亦取亦捨。為欲依福捨罪,故須修福;為欲入空,是以捨之。修善捨惡,破於無見;罪福俱棄,破於有見。始捨罪福,終辨破空,邪無不破,正無不顯,則義無不備。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摩訶男長者,又稱為大明長者摩訶男長者,他平常念佛非常精進。有一天他請教佛說,他平常念佛那麼精進,萬一不小心在路上走被車子撞死。那時候臨終那一念,正念沒有提起來,萬一來不及念佛,他會不會往生到惡道去?佛就打一個比喻,說有一棵樹,他平常已經向東傾斜了,當要砍這棵樹的時候,不論你最後這一刀往西或往東砍,請問它最後倒向那邊?當然還是倒向東邊。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學是在參自心,參我們的煩惱心、煩悶心、對人善惡是非的分別心,參我們對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別,不起煩惱,得無煩惱心、無掛礙心,是心參。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麼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著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麼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