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分類:無執自在 (49)
- Oct 17 Sat 2009 19:41
平等慈心
- Oct 17 Sat 2009 19:36
無分別 真修
心要怎麼修?就是沒有分別心,心淨則是佛。我們輪當執事人,與十方眾人接觸,就不能去分別對方,不論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對待,不起分別心,我們度眾生,就是以這無分別的心在度眾。俗家人不曉得這道理,凡事論好論壞、分是非、別愛憎;而我們出家人,不論是對、是錯、是好、是壞,表面但唯唯諾諾,應付應付,不管是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別,不去執著它,這就是心出家。出家人如果還一天到晚,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論是論非的,這就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 |
- Oct 15 Thu 2009 02:16
閒之已
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為貴,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裏?
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
拾得
心無罣礙,名為「清」;念無妄想,本自「閒」。有誰能出煩惱家,便是世間富貴人,故一語道破「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為貴。」若不知世事如幻,故有人我之爭,無事惹事,自找麻煩,如今怎會落得「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裏?」
不明五蘊本空,六塵非有,故要“利”來滿足於我,“名”來炫耀於世,自迷不悟,為欲所牽,正是「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由於欲心不斷,為得名利權勢,故虛情假意,鞠躬作揖,送往迎來,片刻不閒;縱得短暫虛榮,也已精疲力盡,如同「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日不可追,因追不到;空不可抓,因抓不著。一切夢幻,因緣假和,要及早覺醒,而知「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人因妄想,而盲目追求;但因執著,而戀戀不捨。所以感嘆!「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若知三心不可得,則妄想自除;若悟無常不可求,則執著自破。
- Oct 15 Thu 2009 01:54
自在雲水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宋.此菴守淨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開花謝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變化;非神主宰,讓花生滅。陰陽消長,成住壞空,是天道之循環,自然之法則,不是你我可以改變矣!
正如-流水無意往何方,只隨因緣任漂流;浮雲無心飛何處,只順因緣去飄蕩。無情如此,有情亦是,萬物如此,人事亦同。故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不知因緣,故刻意處世;因不懂隨緣,而到處攀緣,終究弄得精疲力盡,為塵勞所累。不明無為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斷,執心越重,使得神識日益昏沈,為煩惱所苦。
若能觀雲水之道,悟緣起之理,則有意歸於無意,有心契入無心,就可隨緣而過,處處自在,故言:「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 Oct 15 Thu 2009 01:51
夫復何求
去年已過,今年將來;
今年轉眼也會過,來年亦會年年來。
不知何年無來去?
前世已滅,今世已生;
今世剎那也會滅,來世亦會世世生。
不知何世無生滅?
前生未知,今生無知;
今生時時造惡業,來生感果轉不停。
不知何生無輪迴?
小不明大,近不知遠;
寒冰怎知夏炎熱,麻雀豈知鵬鳥飛。
不知何時無愚癡?
人求名利,反誤一生;
利多再求也不盡,聲名遠播終會散。
不知何事無貪欲?
男歡女愛,愛恨情仇;
有情終究變無情,親家往往成冤家。
不知何愛無瞋恨?
讀書之士,恃才傲物;
會說卻是做不來,錯把知識當智慧。
不知何人無蒙昧?
瀟灑之人,故裝自在;
常言生死無所礙,遇境之時恐難安。
不知何念無虛假?
人怕生死,卻不解脫;
窮極一生逐虛妄,回頭反被無常追。
不知何處無顛倒?
眾多修行,花招百出;
皆是各唱自家調,談玄論妙無一用。
不知何法無高下?
縱有入道,成佛尚遠;
再修無量劫時間,且世世行菩薩道。
不知何心無退轉?
話說至此,還求何物;
人生無一物可得,夢中之人當覺醒。
那不知要求何事?
- Oct 15 Thu 2009 01:44
有無皆無礙
「無」是苦,「有」是苦,有無皆是苦;無中生有,從有至無,有無盡無常。世人為何在有無之間打轉,總是陷入其中而不自覺。
在家之人---無子女的人,求菩薩賜給兒女,若子女不肖,則悔不當初;無結婚的人,希望有個家,若遇人不淑,則後悔莫及;無事業的人,想要有所成就,若發展不順遂,則得不償失;無房產的人,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地方,若繳不出貸款,則遭銀行拍賣;無名利的人,莫不汲汲營營於追求,當有權有勢之時,則感到失去自由和快樂。
出家之人---無道場時,想建立道場;雖漸有道場的雛形,但後續經費仍然不足,幾經折騰,已是身心俱疲;當有莊嚴道場,卻人手不足無人治理,縱有信眾幫忙,也無人善加利用;若能好好辦道,信徒自然日益增多,但人多是非就多,將一處清淨的道場,變得烏煙瘴氣,最後道業不成,反成惡貫滿盈,真是事與願違。
凡夫處在「有」、「無」兩難,智者乃兩相無礙。「有」也好,「無」也沒關係,一切隨緣盡分;不取「有」,不捨「無」,「有」、「無」是緣起生滅的現象,故我們當以中道的智慧觀,來察覺這世間的變化,而非迷失於其中。若能明白此理,則能隨緣度日,隨順眾生,而得大自在,心卻無所得。
因此,大眾應於當下安住其心,明白因緣、條件,隨己之力,各盡其分。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有安於有,無安於無。安心者有道,不安者無道,安於無所住,住於無所得,自然生其清淨之心,故「有」「無」皆無礙。
- Oct 15 Thu 2009 00:06
身健體壯
- Oct 14 Wed 2009 23:52
常樂我淨
- Oct 14 Wed 2009 23:15
不執著不分別
有人問:「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人與白痴有什麼兩樣?難道學佛都教給我們學白痴嗎?」當然不是!你看看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是不是白痴?他在社會上,為一切大眾作師作範,種種說教有條有理,絲毫都不亂,他不是白痴。
種種示現、種種言說裡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永嘉禪師明心見性後,請六祖惠能大師為他印證,他確實明心見性。證明之後,六祖問他:「你還有沒有分別?」他答說:「分別亦非意。」六祖首肯,告訴他:「你如是,我也如是。」
一切眾生的分別是意識,即第六意識;一切眾生的執著是第七末那識。佛菩薩教化眾生有沒有分別、執著?有,但不是第六識、第七識,他們已經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他不是意。意有障礙,智沒有障礙,智就是《華嚴經》講的「無障礙法界」。分別沒有障礙,執著也沒有障礙,所以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凡夫的分別、執著統統有障礙,所以造作罪業。佛菩薩的分別、執著沒有障礙,因為他分別即是不分別,他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分別為什麼分別?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不是自己的分別;隨著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實沒有執著。
我舉個比喻來說。一般人說話分別、執著自己的意思,順著自己的意思就歡喜,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煩惱,所以分別、執著是造業。佛菩薩分別、執著為什麼不造業?佛菩薩像舞台表演的演員,他有表情、有說話,但不是自己說的,是劇本寫的。叫你此時手動一下,你就動一下;叫你說哪句話,你就說哪句話;叫你哭,你就哭一下;叫你笑,你就笑一下。他是表演,與自己毫不相干,這就是分別亦非意。所以,你看到他有分別、也有執著,但沒有出於自己的心,他的心清淨,從來沒有動過。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都是順著眾生,決不是自己的意思。這一個本事我們要是學到了,那個受用就真的快樂,離苦得樂,就與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沒有兩樣,都是遊戲神通。我們這一生來幹什麼?來唱戲、表演的,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完全是看到社會廣大的眾生,他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自自然然的反應,絕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裡面。
- Oct 14 Wed 2009 23:07
法 身
「法身」。「法」是萬法,即一切法,包含宇宙之間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現象、一切因緣果報,這裡面分類有動物、植物、礦物,除此三個之外,還包括一些自然現象。法的意思太深廣了,這是一個代名詞。所以,佛法無邊是真的,為什麼?法無邊。何謂「佛」?覺,對於一切法的智覺,當然也沒有邊際。法身是什麼意思?一切諸法就是自己的身,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禪宗大德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說出一句話︰「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個意思顯示他證得法身,他不是以為自己這個身是身,而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這就是證得法身。這個身有生滅,而法身常住,不生不滅。以法為身,法確實是身。怎麼是身?所有一切法,連這個虛空都包括在其中,都是自己心性變現之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法身。法身坐什麼道場?法身是「非坐而坐」,無所不坐,這是法身道場。
- Oct 13 Tue 2009 00:40
災難之因
現在我們看到水災,佛告訴我們,水從哪裡來的?水從貪心來的。何以地球上的水這麼多?人的貪心太重,所以感得這麼多水,這才是真正的因素。火從何來?瞋恚心變現出來的,地獄、寒冰地獄都是一片火光。愚痴是風災。眼前災難,「貪、瞋、痴」是根本原因。佛家講的「大三災」(水、火、風),這個災難遍及三禪天。只有四禪不遭三災,因為四禪的福報大,四禪是福天。福從何來?貪瞋痴很薄,不足以造成災難。現今世間人三毒煩惱太重了,連學佛的人還貪佛法。佛教導我們斷貪瞋痴,不是教我們換對象,所以佛法也不能貪。《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指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也不可以貪,何況世間法?佛法是緣生法,不是真的。真的什麼都沒有,真的沒有法。佛說了法,那個法都不是真的。再給諸位說,佛現了相,現相是假相,不是真的。真的身沒有相,現的都是假相。真心離念,念都沒有,哪來的相?
- Oct 11 Sun 2009 18:59
無住已
著有不解空,昧卻主人翁。
空有皆不住,即是大神通。
住空不知有,死水黑山中。
若人會此意,面向西看東。
- Oct 07 Wed 2009 00:17
禪 密兼修佛心
禪密兼修之心宗,道理本不可說,今方便解釋其義,先將「禪」字略略說之。此「禪」字,或以為是六度中禪那之禪,或認為是六度之般若波羅蜜,其實禪宗之「禪」,統攝大度萬行,乃以心傳心之義。故永嘉禪師云:「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又有分為如來禪與祖師禪者,不知祖師禪與如來禪,同一心傳。禪宗乃釋迦佛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獨傳迦葉尊者,名為西方初祖;歷代單傳,至二十八祖達摩大師,為東土初祖,代代相承,心心密付,所謂教外別傳。
佛法真理,離言絕相。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無上法門。初祖東來,即為此「心即是佛」一大事因緣故,但禪宗境界太高,根機鈍劣者,不但鮮有言下即悟,且多流為口頭禪。蓋末法時代眾生,大都業障深重,故兼以密;密仗佛力,禪憑自力,佛力自力,合而為一,方可應機,深入究竟。
禪密兼修之心宗,有通別兩義。云何通義?先釋心:禪乃自心,密乃佛心。佛心自心,本來一心,皆此妙明圓覺之心。次釋宗:凡以文字顯者為「教」,不立文字者為「宗」。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名為宗。密法雖有咒文,但循其音,不了其義,說等不說,有文字與無文字等,故亦名宗。所以禪密兼修,名曰心宗。云何別義?禪密各有其二:
首釋禪:一、依祖意。禪乃達摩祖師所傳之心法,不立語言文字,但以心傳心,故曰心宗。二、遵佛旨。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午,而自云未說一字,且於靈山會上,傳心迦葉尊者,囑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咐囑於汝,勿令斷絕。」是此正法眼藏,即是實相無相之玄心,故曰心宗。
次釋密:一、總釋。《大日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故曰心宗。又密咒亦名真言,梵音曰陀羅尼,即總持之義;一切密咒,皆諸佛菩薩微妙本心,密奧難知,可持而不可說,做曰心宗。二、別釋。密咒有八萬四千種,此六字大明咒,乃觀自在菩薩所說,是觀自在菩薩微妙本心,即諸佛之妙心,亦即眾生之一心,傳授六字大明,即是以心傳心,故曰心宗。
禪宗教外別傳,不依經教,不立漸次,即心即佛,所謂以心傳心。古德教人,多於喜怒哀樂之中,旁敲側擊,明啟暗逗,大機大用,無非使學人頓悟自心,舉足便踏入如來寶所,故名最上乘。然其流弊,易使學人淺悟即了,不復事修;或取靜為行,不知起用。密宗儀軌繁重,循序漸進,由小而大,不遺一法,不越一法,先修加行,然後傳本尊真言;復由念誦而觀想,漸及無相般若,以自力他力,歸入三密一如,即凡成聖。然其流弊,易使學人炫於神通,著入魔境,且製辦法器、莊嚴道場、供養上師等等,非富有資財而兼有閒暇者不辦。惟禪密兼修,取禪宗之自心是佛,實相無相,以救密法著相入魔之險;取密法之專重事修,藉不可思議之威力,感化有情,以濟禪宗淺悟即了,無相無得,不起度生之偏執。故禪密兼修,不偏執事壇,不具習漸次,只要根機相應,因緣成熟,無論貧富老幼,皆可修持。一面知道禪宗心即是佛,而不廢事修;一面知道密法以佛力加被故,心外有玄,而不著玄相,如此定能即身成就。末法時代,這才是應機普攝的法門。
密法雖有神通,須知此神通,是從微妙本心不可思議中生,仍是幻妄,學人千萬不可貪著。凡修密人喜說神通者,不但淆惑觀聽,且易入魔。古德云:「神通治病,皆聖末邊事。」當知密法功用,即凡成聖,不可言說,豈在神通治病乎!現在東密、藏密,風行全國,誠為佛法之勝緣,但學者每每貪多務得,接受一座法,尚未修得感應,又想第二法。今日來一金剛上師,去皈依;明日來一阿闍黎,亦去皈依,不知學到何處方是究竟?須知修密要一門深入,信師信法,更要始終不二,方能達到不可思議之境界。
佛說一切法門,究竟都歸一心,因眾生著相,恐其執著文字,乃於教外別傳,離言絕相,以顯心即是佛之體,特說密法,以示諸佛菩薩微妙本心之用。如來如此慈悲,以種種方便,顯示心要,而眾生是顯非密,是密非顯,自遺衣珠,良可悲憫!慧明現弘禪密兼修之心宗,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禪攝密,以密護禪,亦即以心攝心,以心護心。大家須知,禪也密也,其名雖二,其實則一;惟禪密兩宗,一則重悟,一則重修,禪密兼修,即應修悟並重。大家切勿謂禪乃頓悟,不待事修,須知理雖頓悟,事責漸修,何以故?風息浪未平,糞除臭味在,多生習氣,要修才能清淨。如黃金在礦,本質固然是金,但不採、不淘、不煉,即不能成為純金。六字大明,功德無量無邊,只要至誠專修,心念不二,自然有不可思議之力量,以消根本業障,而即身成就。若不能一門深入,差別心重,或不起大悲之心,均不相應。當知禪密兼修,以救世度生為心願,以佛心為自心,本尊是我,我即本尊,能發如此大心,自與諸佛菩薩以及本尊心心 相應,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曰心宗。
- Oct 03 Sat 2009 08:18
隨緣心順
*如果作事只為了求回報,它只會帶來痛苦。
*修行不再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坐禪不是要"得"到任何東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
*覺知者如實地徹見,而不因變遷的現象而快樂、悲傷。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煩惱。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業障,世界也會變得醜陋可恨。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命運負責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們自己。
*學習去辦認"欲望"和"需要"的不同。
*我的財富並不是因為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 Oct 01 Thu 2009 11:34
心蓮勿染
順著生命的本質...發現愛和自由
從現在開始,
選擇以輕鬆、甜蜜、欣賞 來創造彼此間的關係嗎?
相信 生命的本質裡有愛、有自由,
那麼很容易會活出這樣的態度──
用欣賞代替讚美,用自然的結果來代替處罰.,
關心.....卻不再擔心,
不管世俗的得、失、成、敗,都會寄予無限的祝福和....放心。
這是生命的本來狀況,
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順著生命的本質去發展「愛和自由」,
而這個「愛」不是操控、侵犯與占有的愛,
「他就像一朵花,時候到了,
花自開、花自在、花自芬芳。」
這芬芳四處播送,與人分享,
時候到了自然凋謝,化做春泥更護花,
這是一個符合生命本質的愛的狀態,
「我愛你,但我不會操控你;
我邀請你,但我不會要求你、也不要脅你;
我參與你,但不會侵犯你;我陪伴你,但我不會評價你。」
人和人如此相待,就能真正的會心了。
那是一種最輕鬆、愉快的、自由的愛,
在這愛裡面沒有勉強、要求與期待,
就像花開花謝,靜靜讓人欣賞而不期待人們的讚美,
它自在芬芳、圓融自足,
所以你快樂我也會快樂,不會讓人產生罪惡感。
這種愛比較接近於「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提供」,
而不是一種要求回報的付出。
- Oct 01 Thu 2009 11:28
八十八口 容之
在生活中,時常可聽到,某某人對某某人說:「我絕對不會原諒他的!」
他是如此怎樣的對待我,又如何的折磨我,等等....
諸此對話一定曾在大家生活中出現,然而,
心窄了點的朋友,總是不停的在訴說傷害過程。
固然,我們都該同情受害者所承受的傷害,他們是弱者,
必須讓朋友去安慰他,鼓勵他。
然而,問題是,當受害者一直重複的訴說受害過程,
聽者又該用什麼方式來幫助他呢?畢竟,該說的也都說了。
但,受害者依然故我的訴說過程。
我常在想,會不會哪天演變到最後,朋友失去了耐心,遠離了他,
而受害者依然仍不停的自限在傷害漩渦中,會有什麼後遺症呢?
當傷害已造成,的確什麼辦法都無法彌補的。
但,卻不是關閉靈魂窗口,鎮日自怨自艾。
而是更應該努力走出漩渦,想盡辦法途徑來磨掉破損的缺角。
世界之大,每一個人都是曾受傷過,
然而,看看世上仍舊有很多人願意走出傷痛。
只因為他們依然愛惜自己的羽毛,不停的找尋新出口,
來渡化掉悲傷,認真的看待生活,重新評估自己得失。
其實,一每個體,沒有人可以扶持你走出,力量只有自己去發揮。
當生活豐富了起來,我相信,這段傷痛將會慢慢的結疤。
用顆寬容的心,幫助自己走出心所造做的地獄。
- Oct 01 Thu 2009 11:21
真 難為
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怎麼會圓滿呢?能夠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心正一切皆正、心淨一切皆淨、心善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佛陀設教,他就是倡導「心」的管理,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沒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麼有「天下為公」的觀念呢?人都有疑嫉心,如果沒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麼能以誠信待人呢?
此外,諸如成見、執著、愚癡、諂曲、慳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加以好好管理,讓心中藏垢納污、百病叢生,又怎麼能夠服務公眾呢?怎能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呢?
佛法把心比喻為猿猴、牛馬、盜賊,所謂「心猿意馬」表示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跳動奔馳不已;又像狂牛一樣,犯人禾稼;更如盜賊,不但搶劫別人的功德法財,也糟蹋自己的福德因緣。
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眼耳鼻舌身的領導呢?何能讓眼耳鼻舌身成為善良之輩呢?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呢?
我人之心,又如工廠。好的工廠出產好的產品;壞的工廠只會冒黑煙、排污水,造成環境污染。管理工廠很難,管理自心更難;若無佛法的戒定慧,何能將心管好?
我人之心,又如國王。普施仁政的國王,萬民受益;暴虐無道的昏君,百姓受害。所以,「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心的管理比任何學科都難修學;但是,若有禪淨的必修課程,又當別論。
修學「心的管理」這門學科,不能完全依靠別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昇起來,然後由這許多的善心、好心來管理自己、管理環境、管理事物、管理團體。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呢?
- Oct 01 Thu 2009 11:09
莫言 無言
時間...會帶走一切,卻帶不走刻畫在心中的回憶.. |
- Sep 30 Wed 2009 20:25
因 緣 俱 合
因緣」就是自然現象 |
在佛法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種「因緣觀」,能幫助我們轉變觀念、破除執著,做出正確的決定,避免被七情六欲所困。 |
- Sep 28 Mon 2009 23:04
佛教興革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