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緩和身心 消除緊張

  • 【禪】來自梵語【禪那】,它的意思是靜慮,由於靜極能止,慮亦是觀,故其意亦可是止觀,又由於靜極即定,慮能生慧,故亦可是定慧之意.
  • 禪定的作用可以是變化體質、鍛鍊身心、脫胎換骨,也可以更進一步的定中生慧,得大自在,但是不管如何都必須從【靜】字入門.
  • 現代人為了調劑緊張生活,特別注重休閒活動,卻常讓自己更加的心忙體勞,未知【靜】即是緩和身心、消除緊張最好的方法.
  • 【靜】的重點是如何靜下來,如何使忙亂的生活及心境變得悠閒而有序.
  •    定:專注不移 一心一意

    • 【定】即專注於一,以一念代萬念
    • 首先安定肢體,以盤坐姿最佳,雙盤、單盤或雙腳一前一後不相交疊亦可,坐墊上,臀部稍加高,以利重心穩定.
    • 次則專一心念,方法有:數息、觀息、持佛號、意守丹田、、等.
    •   止:擺脫雜念 頭腦休息

      • 【止】即是無念.
      • 如在深入的【定】境之下,停止【定】念的對象,如:數息、觀息、持佛號、意守丹田.則在下一念頭出現之間,會有一段無念的時刻,即是【止】.
      • 初入【止】時,會有無念一身輕的喜悅,佛法曰:輕安.
      • 初入【止】時,可能只有剎那念頭即湧現上來,是時必須回復到【定】境.
      • 【定】、【止】來回反復,【止】的時刻就可漸漸加長.
      • 入【止】時,除了無念以外,有時會產生呼吸(外息)的停止,此時自然會引發先天氣機(胎息),亦即內氣.經過長期的感受,氣感會越來越明確.
      • 人們身體可因睡眠而休息,惟獨頭腦(潛意識)仍在活動永不得休息,只有【止】是頭腦休息的惟一方法.
      •     觀:一心觀想 堅強意志

        • 【觀】即是觀照思維.
        • 初體空觀,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次體假觀,觀一切全以方便為其相,隨緣為其用.
        • 後明中觀,不空不有,亦空亦有,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空有不二.
        • 【觀】透則念【止】.此乃真止也.
        • 由【定】而生【止】者,乃暫止也.
        • 【觀】亦是觀想導引.
        • 借由觀想,導引因【止】所生的內氣,旋轉河車,或鍛煉三脈、五輪.
        •    覺:感覺敏銳 思緒空明

          • 【覺】即是覺知.
          • 【觀】者主導心念,【覺】者覺知心念.
          • 【觀】者與心念合一,【覺】者跳脫心念.
          • 【觀】者以我觀我,【覺】者以真如覺我.
          • 【觀】者以武火催動陽氣旋轉河車,【覺】者以文火溫養胎神.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祖檀經

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走。』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 。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師示眾云:『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誥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利,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在打坐入定當中,有很多禪書都提到法味和輕安,在入定當中會有這兩種覺受,我們已經講過法味了,何謂法味呢?也就是說氣在通脈中所產生的一種安樂,那麼什麼是輕安呢?很多種解釋都不太一樣,但扼要講起來,「輕」字代表沒有重量,當你在入定的時候,自己粗俗的身體,重量化為沒有的時候就是輕,也就是說你的呼吸已經很微細了,那你肉身的重量感覺上已經沒有了,這就是輕。


  那麼安呢?安字的範圍就很廣,包含了在定的狀況之下就沒有念頭,連一些雜念都沒有,這時候就是無念,那麼在無念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種快樂、平安的感覺出來。第一個,既然沒有念頭了,那麼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而不存在的這種現象也就是無我,在無我的狀況裏會感覺到很寬廣,很寬廣的話,就是說很寬很廣大,這種無量的心的現象就產生出來,這當中包含了無念(即沒有念頭了),那麼也就是無我,既然是無念和無我的話,那就是很寬很廣大,等於符合了宇宙本身很寬廣的現象,這種狀況就叫做安。


  什麼是輕呢?這時候也就是完完全全不覺得自己粗俗的肉身,也就是沒有重量,這時候就是輕。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就稱為輕安,入定能夠有這種現象產生出來,那就是已經得到輕安的覺受,覺得自己身體的重量已經沒有了,念頭及所有的雜念也就完全止住了,沒有自我的這種感覺,一切宇宙非常的寬非常的廣,到最後的這種定,甚至於你不覺得自己的呼吸,也就是說你的吐納,即吸進來吐出去這種感覺已經沒有了,最微妙的是,呼吸只剩下裏面的呼吸,即內呼吸,外息就停止了,剩下內息和胎息,這個時候就產生禪定的覺受,這種叫輕安。


  我們曉得法味是什麼,法味是在練氣、脈、明點的時候所產生出來的。那麼輕安是一般學禪定的人的覺受,在禪定裏面你只要得到法味的覺受和輕安的覺受,這兩種覺受你都得到了,那麼可以講,你已經對於禪定是有一點成就,不是說很完全的成就,但是在起碼上你已經有禪定的一種覺受。


  嗡嘛呢唄咪吽。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七日


蓮生活佛開示於真佛密苑


 


回主頁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執著空 不執著無念》


六祖的意思是,你不要去執著「我要空了心,我要什麼事都沒有」。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事,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念頭。你真正沒有念頭是什麼樣子,我上回已經講過了,後面突然間有一個人拿著棒球棍從你的腦後面打一下,你就昏迷了,這個時候你就是「無念」,總之這一段時間你就昏迷了,什麼事都不知道,這個就是「無念」啊!


六祖從這裡面已經很直接跟你講,無念是不可能的,只是你不去執著念;空心是不可能的,只是你不去執著空。不去執著空,不去執著無念。因為你不去執著無念,這個是真實的無念;你不去執著空,這是真實的空。這是很深奧的,一般人沒有辦法去體會。修行不能只是嘴巴講,一定要去做,這樣子才是真實的。


我們不能老是執著空,什麼都空。現在好像眾弟子射箭都是射空,射箭就是射空。西雅圖經常下雨,我今天講了,西雅圖的雨實在是太多了,我將來寫一本書,叫《寫給西雅圖的雨》。你既然已經修到空了,那你就可以淋雨,不用打傘。但是你淋了雨你就感冒了。所以不能把雨看成空,雨還是有雨的。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祖禪法之宗為「無念」。論道此「無念」法者,古今中外不計其數,但對於「無念」法之典據、「無念」法之內涵以及後人對「無念」法之種種誤解,似缺乏一綜合考察。本文以佛法的經典系統為背景,分為一、引言,二、「無念」法之體,三、「無念」法之宗要,四、「無念」法之眾行,五、「無念」法是佛法。這五部份論述了六祖「無念」法的各個方面,指出:六祖雖悟發天真,但他所說「無念」法無不與佛典若符和契,這體現出覺悟佛法之大德自然合道的特點;六祖宣說之「無念」法亦包含頓入與漸入之別,頓入者一念即可悟入「無念」心元,漸入者則須先破斥對「無念」法之誤解與誤修,然後始能契入;莊嚴「無念」法之種種眾行,則是為此二種修行人施設之具體行門;六祖宣說「無念」法所被機為上上智人,並不主張中、下智人去修此法,以易迷失故。因此,後人由不解其法而至種種誤解,或錯認「無念」法為先尼外道,或以「無念」法為世智辨聰之「文字禪」、「口頭禪」、「野狐禪」、「狂禪」,甚或厚汙「無念」法非佛法,其過不在六祖,亦不在傳承六祖「無念」法之歷代大德。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須先了解學佛的意義、好處


2.觀察周圍精進者的原因、要領


3.思惟自己人生的根本問題


 


  其實很簡單,你要先問你自己學佛的動機,你
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佛的話,自然就會精進了,不
必靠同學、學社的邀請,不必依賴外界環境,你自
己就會學佛了。


  換言之,你自己先要了解,學佛有什麼好處?
對你有何意義?在你的人生中,扮演什麼角色?它
只是一個社團活動,讓我在裡面認識一些「善男信
女」?或者在家無聊,只好參加學社?或者只是因
為好朋友邀我參加,所以我才不得不去?


  這些都是外來的因素、外來的動機。


  到底學佛有什麼好處呢?你真正了解它,然後
知道如何與它配合,如何從佛法中得到好處,你自
然而然就精進了,而且你會找出自己精進的樣子。
每個人精進的樣子都不一樣,不要以為某個人某一
種樣子才算是精進,不一定的。並不一定是每天如
喪考妣才叫精進;或許是,或許不是。也不一定整
天都看經、念佛就是精進。各人有個人學佛精進的
模式。所以當你自己了解佛法是什麼、知道如何去
運用它時,就會很自然的打成一片了。


  打成一片之後,這種精進就很自然,好比很穩
定的成長,不是一下子很精進,一下子又鬆懈下
來,一曝十寒。用功猛起來的時候,一年打三次佛
七,不想學佛的時候,一年都不想看經。念珠都懶
得拿,一看到念珠手就重起來了。如此就不是很
順,時起時落。


  曉得學佛的好處之後,你會很有計劃、很自然
的把佛法帶進生活。所以,真正了解學佛的意義之
後,很自然就會精進了。


  但是有些祕訣、方法,或許你可以參考。剛開
始可能比較困難,需要摸索。這時你可以觀察一下
你周遭的人,哪些人學佛學得很好、很自然,而且
是你能夠學的。因為有些人的方式是你無法學的,
比如我是出家人,我的方式你就沒辦法學。你可以
找一個周遭一個跟你一樣的人,看他怎麼學佛。你
可以問他,為何他能這樣精進不退?或者你可以仔
細觀察,用心體會他精進的原因及要領。


  所以先從周遭的人觀察,這是一個方便。此
外,你可以時常想一個比較根本的問題。因為這個
根本問題如果沒有想的話,是不容易真正精進起來
的。這是一個人生的根本問題,想想看:我真的就
像社會上一般人這樣嗎?畢業後找工作,找工作以
後結婚,結婚以後生小孩,生下小孩養小孩,孩子
養大了,做祖父祖母。就這樣結束一生了嗎?我想
不想去了解,人生到底是什麼?想不想真正死而瞑
目?我能知道死是怎麼一回事?當有一天面對死亡
的時候,我曉得怎麼去應付它嗎?不必講到死亡,
當有一天,面對到很大的挫折時,我曉得怎麼去應
付它、解決它嗎?


  這些比較根本的問題,有時在學校裡面並不是
有辦法提醒你的。因為學校所教的大部分都是一些
世間的知識,讓你能夠在社會上適應的知識,背後
的根本問題比較需要靠宗教上的接觸與薰陶,而這
種問題是促使你想學佛一個很重要的動機。


  否則學佛和賺錢、娶妻生子無關,與一些世俗
名利都無關,它不會讓你成為王永慶,也不會讓你
賺大錢。可是你為什麼又要學佛呢?你要去找出那
個「需要」來。對「需要」的了解對你來說是很重
要。因為佛法與世俗所追求的目標不太有關,所以
如果沒有真正找出它的好處的話,不太容易很自然
的學習的。(講於銘傳供齋開示,淨苑,1993.7.25)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5 Tue 2009 19:11
  • 破執

  破我執有兩個方法最好:第一、盡量替別人
想、盡量替別人做事。因為你會替別人設想、為別
人效勞、出錢出力,這在佛法中其實就是一種「布
施行」,這是破我執最好的方法。你嘴上說:我破
我執了。是真是假,做看看就知道了。別人有困難
來求你,你會不會自然會替他幫忙?還是會考慮利
害關係:這個人我幫他忙,到底將來對我有沒有好
處?根本沒好處的話,就拒絕:不行,我今天沒
空。別人向你借錢時,心想:這個錢一出去會不會
回來?不知有什麼好處回來?沒有的話,就回絕:
真不湊巧,今天剛好現金都用完了,剛好繳會錢了
……。


  所以破我執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多替別人
想,多替別人做事。


  還有另一個方法:對你所有的東西練習放下,
最少一天想一次:把全部放下。在睡前練習最好,
因為很自然嘛!跟自己可愛的妻子、可愛的小女兒
說再見,跟自己的金庫、股票、房子說再見,看看
說得出來說不出來?每天跟你所心愛的東西講一次
再見,一天練習一次。你就知道什麼是放下的滋
味。


  所以我常說,當我鑽進被窩時,就好像進入棺
材一樣。我喜歡的東西沒有幾樣,我的電腦是我常
常放不下的東西之一。臨睡前,我就跟我的電腦再
見一下,跟自己愛看的書再見一下。一天想一次。


  把一天當成一生來用,很多事情你就不會拖到
明天。有很多該做的善事,該斷的惡事,我們都
想:還有明天,明天再做。明天還有明天,明天再
說。就這樣一天過一天。


  如果把一天當成一生,每天所遇到的人、事,
對你來說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第一次有什
麼好處?沒有特別親,也沒有特惡。沒有先入為主
的觀念,比如你昨天和某人相罵,今天看到他本來
可能會很不順眼。你把他當作第一次見面,把昨天
的事情付諸流水,當成根本沒這回事般地和他接
觸,他會嚇一跳:怎麼會這樣?我昨天才跟他吵
架,他今天怎麼好像沒事一樣?他自己也受到感
動,本來要給你壞臉色看,看你給他好臉色,也不
好意思給你壞臉色了。這件事情就解決了。昨天是
昨天,已經過去了。


  所以每天遇到的人、事,都把它當成第一次,
也是最後一次來看。會過得很輕鬆,而且你會盡全
力去做。對父母,會以為天天在一起,該說的好話
不說,該做的事不做,都想留著明天再說再做,以
為明天還會在。果真如此嗎?真的永遠都會在?很
難說啊!不要說父母,朋友相處亦是如此,很多事
都打算將來再做,到老了再做。


  所以破我執的方法就是每天破一次試試看,如
果你牽腸掛肚的話就睡不著了。想想看,真的能放
得下嗎?久而久之你就知道:很多東西雖然都在你
家,可是只是你替眾生保管而已。當該用的時候,
你會用得很自然,不是我的啊!我們是眾生的祕書
而已,替他保管東西。(講於新春開示「破我執的
方法」,淨苑,1992 )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說禪「心安有平安」
逆向思考、順勢而為,慌亂中可轉危為安

【中央社紐約電】法鼓山的創辦人十四日應邀在哥倫比亞大學阿立吉
大禮堂主講「禪:在颶風眼中・如何在恐慌中得平安」,近二千名中外
信眾和外國人士前往聆聽。聖嚴法師有感於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頻仍,
在動盪的局世中,人心更顯浮動與不安,為此特別以禪宗傳承整理出
一套簡易的「安心」法,期使大眾「心安就有平安」。

聖嚴法師以淺近的譬喻,指出「三界如火宅」,並從禪修的觀念說明多
變和無常的現實世界,正好是安心用功的菩提道場。他說,內心安定,
遇到任何狀況,危險性會減少,安全度會增加,如禪的教育,可以讓
我們「從慌亂的心變成安定的心,從安定的心變成智慧的心。」安心,
直接的方法是「頓悟」,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不思善不思惡,不
起分別心,不考慮利弊,好或不好,危不危險,「當下就安定,這就是
智慧。」

遇事時,要「面對它,接受它,用智慧處理它」;若處理時仍無法解決
問題,「接受」也等於「處理。」或稱念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聖號,
專注自己的呼吸,都具有安定,解困之效。

對於靜心思考,聖嚴法師也提出兩個「禪」的觀念供大家參考:
第一、逆向思考;第二、順勢而為。逆向思考就是危機即轉機,用智
慧處理危機,則有助個人的成長。順勢而為,即是善觀因緣,結合眾人
的力量必定能成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卓越教學的關鍵︰激發學習動機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紀,如何提昇國家競爭力培育下一代優質人才,是各國當前教育政策的課題,而大學品質的提昇與創新研發的領先,則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近來許多國家為提昇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不再像過去「齊頭式」的補助大專院校辦學,紛紛推出特別經費激勵方案。例如︰日本的「二十一世紀卓越中心計畫」、韓國的「韓國腦力二十一」、中國大陸的「二一一工程」與「九八五工程」,希望以較集中經費的方式,協助重點大學發展。台灣則於2004年推出「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十二所大學,以及四年五十億元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十三所大學。


以「全方位」的學習態度傳承知識生命︰延續法身


這讓我回想起常在課堂上與青年學子們分享的我之學思歷程︰在大學一年級之前,我似乎只是為考試而讀書,找不到學習的方向與目標。縱使讀到大學,仍然體會不到所謂「大學之道」,每天茫茫然,翹課看電影,或坐教室最後排讀自己喜歡的文學、哲學的課外書,像遊魂般過了大學新鮮人的生活。將升大學二年級的暑假,無意間參加了為大專生所辦的暑期佛學講座。接觸佛法後,猶如當頭棒喝,彷彿夢中醒悟,隱約摸索到自己生命的定位︰逐漸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生命之相依相存關係,震撼我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迷思,動搖我對「自我」是恆常不變的執著;同時也體會到諸行無常,個人的生命於相似相續、不常不斷、變異演化過程中,猶如生命大海洪流中的水泡,緣起緣滅,不生不滅。


「食存五觀」︰以「報眾生恩」的學習動機提升社會生活品質


此外,從佛教的齋堂儀軌「食存五觀」︰(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故,應受此食的五種觀想,也是我終身學習動機的泉源。它提醒我︰每天的飲食是由多少眾生血汗所換來?有多少眾生的死與犧牲才能成就我們今天的生命,我今天有何功德可以享用?而且食物當前,要遠離貪欲、驕逸等等過失,猶如吃藥療病,恰如其分地用餐,為滋養身體,以成就道業,報答眾生恩,回饋社會大眾。


所以,在課堂上有時會提醒學生們要想想︰我今天是否有盡力作到學生所應盡的的社會責任?今天的所作所為是否對的起社會大眾所供給我們食衣住行等一切資源?以下課後到餐廳用餐時為例︰上課或作業,若偷懶散漫;那吃飯時,就不能責備廚師們偷工減料。若上課遲到早退或遲交作業,不以為意,那你用餐時就不能對廚師們的遲到早退、上菜太慢憤怒。上課時的學習品質低落,下課後回家搭公車時,就不能抱怨司機們的服務品質惡劣;你也沒有權利對偷工減料的住屋、衣服生氣……。而且,什麼樣的學生,將來就成就什麼樣的社會,如此品質的社會是我們想要嗎?這些或許是我們在思考如何提升大學品質,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時,除了投注大量的經費之外,所應注意的基本課題吧!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70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林淨土

《禪坐會開示》


 




◎果醒法師(禪坐會輔導師)


無念,是不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保持自在;
無念,是當他人的做事方法、態度與我們不同時,
設法調整自己,而不是調整他人。

        我們平常在待人接物時,應該時時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例如當別人批評我們,而且堅持他自己的見解時,我們該如何做到無念?
        試著先從檢視自己的念頭開始做起,例如當別人說話的速度比自己慢時,如果因此感到不耐煩,這時已經動了念頭了。又如希望他人有話直說,不要拐彎抹角……,這也是動了念。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客廳牆上的畫掛歪了,想把它調正,這也是動念了。
     無念,應該是任何時間地點,都能以平等心面對。


 


把心空出來



        那麼對於經常處在「有念」的我們來說,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無念呢?要隨時清楚自己的動作、感覺與呼吸,藉此來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要用「無我」來覺察念頭,不是壓抑念頭。
        在與人互動時,如果能處於無念,比較能覺察互動的關係。因為,這時我們的心已經空出來了,所以能敏銳地接收他人發出的訊息。
     我們與他人談話聊天,不應該是要對方來接受、肯定自己的想法或觀念,因為期望獲得肯定的本身,就已經動念了。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當期望落空時,我們會不會感到失望、受挫?即使我們所說的話,被別人接受了,又如何呢?其實每一種結果的背後,都有著種種因緣,我們只是因緣的一部份,所以無需執著。



        然而,就算是獨自一個人,不與他人產生互動,心念不一定就此澄澈。當一個人在進行自我對話時,其中有說話者與聽話者,都是自己的模擬,而有人相、我相的分別。因此,無論自我對話的結果是什麼,都是一種執著,因為心並沒有安靜下來。

        我們應該學習接受因緣,以因緣面對每個與我們相遇的人。看到不該看的,就把念頭拉回來,注意自己的呼吸。心如果一直對於外在環境執著,起分別,必然會處在煩惱中,也就做不到無念了。



隨處保持自在



        無念,是不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保持自在;無念,是當他人的做事方法、態度與我們不同時,設法調整自己,而不是調整他人。但願大家都能做到「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以無念為原則,隨時隨地用功夫,細膩地自我覺察。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念都是習氣,需要藉無念來自我醒察。
     處在無念的狀態時,心是鬆弛的,只是自在地活在當下,不管當下是順境或逆境,都是最好的安排。
(鐘果峨整理)


法鼓雜誌135期 2001/3/1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