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學佛就是學佛的心,經上說:「禪者,佛之心。」禪就是佛的心要,也就是人人本具的清淨心。這念禪心,非從外得,必須靠自身的親證體會。禪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定心、淨心、悟心、明心,契悟人人本具的佛心,這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佛法有事有理,事上,七代表七天的禪修用功,如果時間太短沒有功效,太長又抽不出時間,所以七天最適當。理上,七指第七意識,第七識恒執有我,也就是我執。有了我執,處處為自己著想,以自我為中心,因此而生出一切的煩惱,這都是源於第七識的執著。

  我執的心就像一條牛,看到路邊有好吃的,如稻、麥或蔬菜就去吃一口。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眼睛看到好的就起貪著,心生佔有。所以牧牛人要時時刻刻時看守牠,不讓牠去犯人苗稼。

  禪七,就是利用七天禪坐的用功,把我們平日善於攀緣的心收回來,增強我們的覺性,返觀自心,破除我執,轉識成智,使人人本具的清淨佛心得以現前。經常保持清楚、明白的心存在,人在那裏心在那裏,處處都能作主,就成為真正的牛主人,這樣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能有所成就,更能將煩惱轉換成智慧,使人生更有意義,生活更能自在、安詳和快樂。

  現代的人忙碌緊張,缺少寧靜、安詳的心,再加上心靈空虛煩悶,因此不斷地在物質上攀求,始終迷失在得失、取捨當中,煩煩惱惱,不得自在。殊不知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欲以有限的物質來滿足無窮的欲望,實屬不易。

  因此,若能常樂。如此,人與人之間將不再有仇恨、鬥爭,整個家庭,乃至國家社會都會變得安定而有秩序 了解禪的道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每天花五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禪修靜坐,返觀自省,便可淨化心靈,找回寧靜、安詳的心,不再向外貪求,時時知足

  若能更進一步利用禪七的專修放下一切,止息妄念,尋回生命的源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讓這念心時時刻刻保持寧靜,沒有煩惱,心中便是一片光明,進而將禪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也讓別人感受這種寧靜、安詳,一同走入禪的世界,人生就會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shengyen.org.tw/mov/ddm2006.wmv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波羅蜜】

  禪,又作禪那,為禪定之義。禪波羅蜜,意譯為禪定度,能對治散亂。禪,又為靜慮之意,靜指心體寂靜,慮為正審思慮。眾生妄想紛飛,有如脫韁野馬,念念攀緣散亂,未嘗暫息。故修習禪那,攝心專注於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脫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三昧正定。


禪那的種類

  禪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世間禪如通凡通聖之四禪八定;出世間禪則如二乘所修之滅受想定、菩薩所修之種種大乘禪定(如來禪)等。禪宗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直契中道實相、定慧不二,故稱祖師禪。


八觸

  修習禪定時,身心慢慢由粗至細,由染至淨,則會產生八觸境界,此為生理、心理的轉變過程。八觸即:

  一、動:地、水、火、風四大相互變動、衝擊,身體即產生動相。

  二、癢:氣鑽到微細神經時,身體產生發癢的現象。

  三、冷:意識入到水大,身體感覺寒冷。

  四、熱:意識入到火大,身體會發燒、發熱,甚至於大汗淋漓。

  五、輕:意識入到風大,感覺身輕如雲,甚至有飛行的感覺。

  六、重:意識入到地大,感覺身重如山,不能動彈。

  七、澀:感覺皮膚如木皮一樣粗糙。

  八、滑:身體似塗了一層油脂般,細滑如乳。


  當八觸現象現前時,可以下列方法對治:

  一、不理它,集中心念,修習禪定。

  二、提念,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八觸境界為身心之暫時變化,虛妄不實。

  三、轉念,將念頭轉至善法上,如誦經、念佛、持咒……等。

  四、平時持戒清淨,誠心懺悔,廣修種種善法、功德。

  五、發大願,以悲智願行勤行菩薩道。


  八觸是禪修靜坐的過程,若沒有八觸境界,則表示修行尚未用上功,但若是追求或執著八觸境界,又墮偏邪,反成為修行的障礙,無法真正深入禪定。故對一切境界,不執不取,八觸境界短暫即逝,必能更上一層樓。

 


【小結】

  古德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禪定功德不可思議,一念清淨心與菩提心相應,即是不生不滅的功德。

  《大智度論》云:「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入禪中,心安隱,不著味;諸餘外道雖入禪定,心不安穩,不知諸法實故著禪味。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俱不著味,何以不得禪波羅蜜?』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著味,無大悲心,故不名禪波羅蜜。』」諸佛菩薩,了達諸法實相,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定慧不二,悉在禪中,故具足無量功德,能起恆沙妙用。吾人若能秉持著清淨心、大悲心修習禪定,必能洗滌煩惱塵垢,達到定心、明心、淨心之境界,圓滿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般若,為智慧之義。般若波羅蜜,意譯為智慧度。《大智度論》言:「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般若之智不同於世間之智,世間智指世間的聰明才智、學問知識;般若智為菩提妙智,能通達諸法實相,斷除煩惱結垢,轉愚成智,轉凡成聖,成就出世聖果。

  般若智慧能對治愚痴。眾生之愚癡,約而言之有三:不信三世因果、不知諸法緣起性空,不明諸法實相、佛性本具之理。就度脫愚癡而言,佛法之智慧亦可歸納為三:一、明白三世因果之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明白了因果之理,不斷地反觀自照,積極修善斷惡,人生必定愈走愈光明。二、明白諸法緣起性空之理。《大智度論》云:「般若波羅蜜能示諸法性,無法有,法空故。」若能以智慧觀照,明白緣起性空之理,則能不住緣起,畢竟解脫。三、明白實相之理、佛性本具之理。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之後,更進一步亦不住空,安住實相,深信人人本具佛性,不假他求,此乃最究竟的般若智慧。


三種般若

  般若可分為三種,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一、文字般若:文字雖非般若,但為詮解般若之方便,能生般若,故稱文字般若。佛法的道理,透過文字表達,即能讓人明白宇宙人生之真理。古人言:「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覆。」文字般若即是確立正知見之標的。

  二、觀照般若:觀照,即智慧心之作用,其體為般若,依文字義理,觀心反照,以智慧心照破煩惱、執著,故稱觀照般若。

  三、實相般若:依觀照般若,破妄證真,能所一如,證悟心性,即為實相般若。

  經由文字般若,明白佛法之理;由觀照般若,依理起修;最後契悟實相般若,即是通往菩提涅槃,常樂我淨,畢竟解脫之路。
 


【結語】

  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故又稱諸佛之母。六波羅蜜中,前五度如足,般若波羅蜜如目。若只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沒有智慧,拚命地在事上修,只是人天的果報;若只知般若之理,而忽略事上的力行,有理無事,仍然不能解脫。故六度之行,須以般若之眼,配合餘五度之助行,事理兼備,圓滿自利利他之行,福慧莊嚴,即能到達涅槃彼岸,成就無上佛果。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越時空自在禪
 
















文/悟覺妙天禪師

 


  在修禪的第一關裡,要破「生死關」。我們瞭解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之後,就可以破生死關。一個有智慧的人,追求無生無滅的生命,這是無價之寶。沒有修禪的人,所追求的都是生滅物質的花花世界,物質的東西追求多了,自己的生命就會被埋葬,而自己察覺不到。




以智慧回饋社會


  禪修的人,會有冷靜的頭腦,也有靈敏的思考力和分析判斷力,看一樣事物會看得非常具體,非常圓滿。而沒有智慧的人所看到的,可能是一個邊,一個角,因此容易偏差。當我們有了智慧,確定了人生的價值以後,明白了人自出生來到人間,不只為了賺錢過好日子,賺錢本來是一件好事而非罪惡,但是要將所賺來的錢,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大家在教養兒女時,給他財富不如給他智慧,再讓他以得到的智慧,去照顧更廣大的群眾。


  所以修禪,不只是為了身體健康,更重要的就是得到智慧,智慧就是要進入心靈的境界。我們類生活在三次元的世界裡,所謂三次元的世界,就是長、寬、高,如果加上時間,包括過去、未來,就是一個四次元的世界,再加上空識,包括過去、未來,就是五次元的世界。修禪就是要超越時空,如果不能夠超越時空,就會是時空在支配,也就是活在知識的世界裡。超越了時空的世界,才能超越潛在意識,進入智慧的世界,也就是心靈的世界。何謂「超越潛在意識」?就是心靈不受五官意識的干擾會回歸於寧靜的世界,心靈不受身體和心理的干擾,而超越自在。




超越時空自在禪


  佛經上所講的「輪迴」就是因為「神識」的存在,如果沒有神識的障礙,就超越了輪迴,所以神識是決定輪迴的最主要因素。換句話說,一個人臨終時,心裡沒有任何罣礙,死得很自在,就不受輪迴;如果很多事情放不下,就沒有辦法解脫,就要受到輪迴的命運。神識就是死後的靈魂,本來我們的人體是會發光的光體,就因為被煩惱神識包住,好像太陽光被雲遮住一樣,看不到它原有的光;我們人在往生時,會依神識的境地,淪落到那一個未可知的地方。


  我們超越了潛在意識,及第八意識的光明藏,就可以看到自己自性的光,這個光不在外面而在裡面—它是生命之光,智慧之光,充滿超能力,比人的頭腦,或一般人所知道的力量,要大上好幾萬倍,是一種很不可思議的力量。修禪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心靈之光,這種心靈的光,才是本來的自己,才是來自於大宇宙的生命體,是一切生命的來源。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末法時代新病的殊勝本尊法,預防H1N1新流感)



藥石罔效之病,有特別殊勝的功效。除了清淨病苦的障礙之外,亦可得消除煩惱障及智慧障,令得一切無礙,啟發本智,圓成佛道。接受葉衣佛母本尊灌頂及修持本尊法、持誦本尊心咒,能對治一切病災瘟疫、新流感H1N1傳染病、疹瘡、諸毒、癌症等,以及為醫藥所難治之種種不知名病症,並對時下末法時期所產生之種種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釋從信比丘(摘至阿含經的疑難)

什麼叫做五欲呢?色聲香味細滑就叫做五欲。禮佛,說話,吃飯,穿
衣,睡覺,都不離此五欲。無論在家出家,若離此五欲,似乎是不著
邊際,不可活,無此世間,無此人。若是如此,云何離五欲而修禪呢


若不離此五欲,見美色而生淫欲,聞音樂而陶醉於淒迷中,聞香而增
長欲貪,食味而不知饜足,摸觸細滑而想入非非,滿足五欲之樂則增
長貪欲,不滿足則增長瞋恚,無時不在貪欲及瞋恚二邊永不遠離愚癡
,若是如此,云何不離五欲而修禪呢?

若仔細觀察,則知此二疑中有重疊之處,一則不能離色聲香味細滑而
禮佛說話吃飯穿衣睡覺,一則於色聲香味細滑中增長貪瞋癡。重疊之
處是色聲香味細滑。若於色聲香味細滑不增長貪瞋癡,並不妨礙日常
生活之安穩自在。經文中說:「離欲而生明」是說即此色聲香味細滑
五欲而離貪欲瞋恚愚癡之繫縛,色聲香味細滑只是生活品目,美妙之
五欲於我無貪,無常變易則任令它變去,粗俗之五欲於我無瞋,不害
我安穩自在,我無時無刻不在明中,無時無刻不在禪中。

若不如此會,而以為既然不能離色聲香味細滑五欲而得生活,生活之
品味便在五欲中,若無貪瞋癡,五欲味同嚼臘,生不如死,要當適度
品味五欲之樂,令生活多采多姿,所謂禪便在平常生活中顯露無遺,
是故說不離五欲而修禪。

現代人正流行此種不離五欲而修禪之時尚,殊不如此種見解不新鮮,
早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很流行。究其實際,不止於此,更久遠前,
沙門婆羅門就都實踐此種所謂現代禪。所謂現代禪正其名應叫做「當
代禪」適應當代之生活禪。

為什麼說此種生活禪久遠以來便已代代流行呢?五欲之樂只要有一絲
絲不捨之情,因為諸行無常,所不捨之情變易而憂悲惱苦生,所謂品
味生活,只是文學名詞,實際是苦中作樂,強顏打扮出一副逍遙自在
的樣子。聰明之士深知欲患,念茲在茲云何解除生活重擔,長阿含五
經大正一冊三八頁:「時彼眾中獨一人作如是念:『家為大患,家為
毒刺,我今寧可捨此居家,獨在山林閑靜修道。』即捨居家入於山林
寂默思惟,至時持器入村乞食,眾人見已皆樂供養,歡喜稱讚:『善
哉此人能捨家居獨處山林,靜默修道捨離眾惡。』於是世間始有婆羅
門名生。彼婆羅門中有不樂閑靜坐禪思惟者,便入人間誦習為業,又
自稱言:『我是不禪人』於是世人稱不禪婆羅門,由入人間故,名為
人間婆羅門。」這是人類的可憐之處,一面想解脫生活重擔,又不能
捨五欲之樂,便入人間誦習為業,所謂誦習為業,就是以宗教為職業
,如現代社會中之說法師,禪師,誦經師,地理師,占卜相命師,咒
師,如是種種,五花八門,總之不離五欲而探尋出世間之幽微,就是
不禪人,不是專業坐禪人。

此種不離五欲而又自命清高之士便宣揚不離五欲而修禪之理念,正中
欲中人的下懷,一面可享五欲之樂,一面可得出世間智慧,流行所及
,成群結隊,蔚為時尚。於世尊住世時,提婆達多便倡導此說:不離
五欲而修禪。

雜阿含四九九經大正二冊一三一頁中:

尊者舍利弗問月子比丘言:「提婆達多云何說法?」

月子比丘語尊者舍利弗言:「彼提婆達多如是說法言:『比丘心法修
心,是比丘能自記說,我已離欲解脫五欲功德。』」

舍利弗語月子比丘言:「汝提婆達多何以不說法言:『比丘心法善修
心,離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不轉還
欲有色有無色有法,彼比丘能自記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耶?』」

月子比丘言:「彼不能也,尊者舍利弗。」

月子比丘依止提婆達多出家,是提婆達多的弟子。提婆達多不離五欲
修禪而證得五神通,自以為受用五欲功德而離於欲患,已自證解脫,
所以平日教導弟子修禪,強調只管修禪,水到渠成能自記已離欲解脫
五欲功德,不必離貪欲心不必離瞋恚心,不必離愚癡心,適度品味五
欲生活不害修禪。文中「心法修心」就是止觀修心,「心」就是止,
「法」就是觀,即止即觀而止觀合一即是修心,即是修禪,只管如是
修行,不管戒定慧學,終將自記已離欲解脫。此種見解背離佛法,為
什麼呢?佛法之核心在苦集滅道思惟,永盡貪瞋癡為無上止息,為殊
勝止息,為涅槃,為滅諦,止觀只是永盡貪瞋癡之工具(詳見雜阿含
四七四經),而提婆達多顛倒說,認為只管修禪,不必離貪瞋癡,所
以舍利弗反詰月子比丘,何不如是云云。

從經文之記錄而可知,不離五欲而修禪之理念及其行為,其來有自,
學者若樂此不疲,只是遠承久遠劫以來人類難以兩全其美之修禪行為


不立文字不離五欲之禪似乎源自提婆達多,而非釋迦牟尼佛,若更往
前可遠溯自不禪人。有情眾生嚮往修禪之神秘,不辨真實,任運瀟灑
而為之,實質只是休閒活動,玩玩之後一笑置之。若當真以為不離五
欲修禪而得離欲解脫,並且付之實施,物以類聚,必然引起同類共鳴
,欲心相投相引,諸般欲心鬼神也來相應,不生異相異能也難,遭遇
恐將不太妙,如提婆達多證五神通,終至害佛而墮落。又如難提比丘
,不離五欲而常樂坐禪,雖然坐禪時不思五欲樂,身心皆是五欲質料
,譬如大便必招來蒼蠅,譬如妓女必招來嫖客,譬如肉塊必招來競啄
,欲心類鬼神趁便相應,得世俗定心解脫,證五神通,一日從四禪下
坐,時天女來至前立,向來標榜不離五欲修禪的,自不忌畏美色,只
管品味現前,欲心瞬間熾盛而還自以為離欲解脫,自在受用五欲功德
不害禪,於是向前擁抱,天女作態,滑溜溜飄出欄外,難提比丘也尾
隨追逐,至寺院外有倒地死馬,天女忽爾隱沒,難提比丘即於死馬身
上行淫欲,五神通不敵死馬之女相,犯了不可悔罪,痛哭流涕都已不
能挽救愚癡之後果。源本就不離五欲,此種下場可想而知,不離五欲
修禪實際是修慘,可是學者都不知警覺,竟然聞說留惑潤生,信以為
真實,也不查覺留惑潤生與四聖諦背道而行。

知否?絲絲欲心如同星火可以燎原,如來呵責諸欲,從未說適度舒解
欲心得以調適身心,一絲舒解即是放縱,前功盡棄還不自知,不離五
欲而修禪,所修是何禪可想而知,正是俗人笑罵歡喜禪。修殘!修慘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淨金剛灑淨之功德利益=

本淨金剛(藏文音:Dorje N上午jom多傑南炯)。修持此本尊法,可消除眾生內在、外在一切不淨(如內心煩惱、疾病等),還其本來清淨,功德如下:
一、淨化一切惡業、煩惱所造成的痛苦,淨除眾生的頑愚無明。
二、淨化一切疾病,尤其是醫藥無法治療的龍病、皮膚病、精神心理病、癱瘓病、慢性中風、眼病、癡呆症,乃至心神不寧、鬼魅驚擾、怯懦畏縮…,皆可消除。
三、淨化凶曜惡星流年不利之障礙,舉凡太歲沖煞、大運小運流年不利,各種運勢低落之障礙,全部消除。
四、淨化一切衰損、衰敗之害,舉凡壽元減損、財富日削、人際關係違逆、感情不順、家庭失和…之障礙全部消除。
五、淨化魔障,降伏魔敵,淨化一切惡魔、鬼神、怨敵、惡人所造成的惡障。
六、能使一切事業成功,圓滿諸般願求,獲得健康、財富、平安。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禪修 歸敬 世尊 阿羅訶 等正覺者!





  • 甚麼是禪修



    • 狹義的:禪坐以達心靈的專一與澄淨


    • 廣義的: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心靈的鍛練、淨化與智慧的提昇


  • 禪修錯誤觀念的釐清 



    • 追求神通感應


    • 禪修為強身


    • 禪修是氣功


    • 禪修是修氣、脈、明點


    • 禪修為特異功能


    • 禪修是修行的全部


    • 禪不在坐


    • 依定一定發慧


    • 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 為何禪修 (禪修的目的)



    • 心靈的淨化


    • 智慧的提昇


    • 慈悲心的開展


    • 培育活在當下的覺照力


    • 成辦解脫道的智慧解脫


    • 培育菩薩道利益眾生的勘忍力 (依住勘能性,能成所作事 ── 成佛之道偈頌)


  • 禪修的原則 (雜阿含624)



    • 依於慈善的心念和正確的動機來禪修 (直其見)


    • 持守清淨的五戒行或十善德,在身口二業表現出善良的德行 (淨其戒,具足三業)


  • 禪修的功德



    • 為得現法樂


    • 為得勝知見 A. 修光明想 B. 修淨想 C. 引發神通


    • 為得分別慧


    • 為得漏永盡


  • 禪修功德的流弊



    • 得現法樂 -- 耽溺於禪樂,成為不問人間疾苦的隱遁者


    • 得勝知見 -- 淨觀易走入偶像崇拜的鬼神信仰 神通易走入權威崇拜的神秘主義


  • 禪修的層次



    • 人天道 -- 發心:求增上生,得現法樂及後法樂
      禪修:依四禪八定或 (慈、悲、喜、捨) 四無量三昧


    • 聲聞道 -- 發心:發出離心,種『順解脫分善』,得涅槃解脫樂
      禪修:依四念處、八正道、乃至三十七道品或無量心三昧或空、無相、無所有的三解脫門(即三三昧),離我慢而得清淨知見--無漏智


    • 菩薩道 -- 發心:發菩提心、大悲心,依空性見,修六度四攝,得悲智究竟樂
      禪修:勤修八斷行(欲、精進、信、輕安、正念、正知、思、捨),滅五過失(懈怠、忘聖言、惛沉掉舉、不作行、作行),依九住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寂靜、專注一趣、等持)入禪支;禪觀同聲聞道


  • 禪修的方法



    • 止禪 (奢摩他Samatha) -- 四十業處 (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食厭想),一差別(四界差別))


    • 觀禪或內觀(毘缽舍那Vipassana) -- 四念處與七覺支


  • 禪修的途徑 (雜阿含464) :  (1) 由止到觀(止行者) (2) 由觀到止(純觀行者) (3) 止觀雙運


  • 禪修的解脫目標



    • (1) 慧解脫 -- 以正念與智慧為要點,解脫煩惱障,得心自在樂


    • (2) 俱解脫 -- 以禪那為根基,解脫定障與煩惱障,得現法樂住


  • 禪修的前方便



    • 五法多所饒益 (雜阿含801)
      (1) 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
      (2) 少欲、少事、少務
      (3) 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4) 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5) 空閑林中,離諸憒鬧


    • 具足五緣、呵五欲、棄五蓋 (小止觀)



      • 五緣 -- (1) 持戒清淨 (2) 衣食具足 (3) 閑居靜處 (4) 息諸緣務 (5) 得善知識


      • 五欲 -- 色、聲、香、味、觸


      • 五蓋 -- 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 六種前方便 (成佛之道) (1) 密護於根門 (2) 飲食知節量 (3) 勤修寤瑜伽 (4) 依正知而住 (5) 知足 (6) 心遠離


  • 禪修的次第



    • 依止善知識


    • 正見具足


    • 五戒、八關齋戒


    • 活命遍淨、資具依止(飲食、衣服、臥具喜足聖種)


    • 正念正知


    • 根律儀(離五欲)


    • 三妙行 (身口意三業清淨;樂斷樂修聖種)


    • 安那般那念 (Anapanasati;入出息念、持息念、十六勝行、十六特勝)


    • 四護衛禪 (死隨念、不淨觀、佛隨念、慈心觀)


    • 四念處 (Satipatthana 身、受、心、法)


    • 七覺支 (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 四禪支 (Jhana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 七清淨 (戒淨→心淨→見淨→疑蓋淨→道非道知見淨→道跡知見 淨→道跡斷智淨→得無餘涅槃)


    • 十六觀智 (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捨智→隨順智→種性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 禪觀所緣的抉擇



    • 勝解作意 (假想觀)


    • 真實作意 (如實觀)


  • 禪修的方法 調身,調息,調心


  •  禪修驗證



    • 契合中道 (八正道)


    • 心靈的淨化


    • 智慧的提昇


    • 慈悲心的開展


    • 活在當下的覺照力


    • 人間的關懷


  • 禪修實踐精神



    • 忘己為人 -- 修無緣慈,不入深定


    • 盡其在我 -- 如實觀照,不修假想


    • 任重道遠 -- 發長遠心,不求急證


  • 其他禪法



    • 天台止觀: 圓頓止觀、禪波羅蜜、小止觀、六妙門


    • 禪宗:  曹洞宗 -- 默照禪;主張「只管打坐」     臨濟宗 -- 看話禪;主張「待悟見性」


    • 密宗:  紅教 -- 大圓滿     白教 -- 大手印


  • 提示





    • 安忍


    • 無所求


    • 只管觀察


  • 共勉



    • 每日禪修,終生實踐


    • 常行布施,培養福報


    • 持守戒律,守護諸根


    • 修慈心觀,增長菩提


    • 生活簡單,作息正常


    • 平和處眾,慈心充滿


    • 聞思佛法,增長智慧


    • 知足感恩,行八正道


    • 正念正知,活在當下


    • 參加共修,彼此砥礪


    • 平常心,不展示修行相


    • 唸誦懺悔,培養宗教情操


    • 修行不礙日常作務及家庭生活


    • 盡其在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願 一切眾生 吉祥如意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順著生命的本質...發現愛和自由

 從現在開始,

選擇以輕鬆、甜蜜、欣賞 來創造彼此間的關係嗎?

相信 生命的本質裡有愛、有自由,

那麼很容易會活出這樣的態度──

用欣賞代替讚美,用自然的結果來代替處罰.,

關心.....卻不再擔心,

不管世俗的得、失、成、敗,都會寄予無限的祝福和....放心。

這是生命的本來狀況,

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順著生命的本質去發展「愛和自由」,

而這個「愛」不是操控、侵犯與占有的愛,

「他就像一朵花,時候到了,

花自開、花自在、花自芬芳。」

這芬芳四處播送,與人分享,

時候到了自然凋謝,化做春泥更護花,

這是一個符合生命本質的愛的狀態,

「我愛你,但我不會操控你;

我邀請你,但我不會要求你、也不要脅你;

我參與你,但不會侵犯你;我陪伴你,但我不會評價你。」

人和人如此相待,就能真正的會心了。

那是一種最輕鬆、愉快的、自由的愛,

在這愛裡面沒有勉強、要求與期待,

就像花開花謝,靜靜讓人欣賞而不期待人們的讚美,

它自在芬芳、圓融自足,

所以你快樂我也會快樂,不會讓人產生罪惡感。

這種愛比較接近於「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提供」,

而不是一種要求回報的付出。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生活中,時常可聽到,某某人對某某人說:「我絕對不會原諒他的!」
他是如此怎樣的對待我,又如何的折磨我,等等....
諸此對話一定曾在大家生活中出現,然而,
心窄了點的朋友,總是不停的在訴說傷害過程。

固然,我們都該同情受害者所承受的傷害,他們是弱者,
必須讓朋友去安慰他,鼓勵他。
然而,問題是,當受害者一直重複的訴說受害過程,
聽者又該用什麼方式來幫助他呢?畢竟,該說的也都說了。
但,受害者依然故我的訴說過程。
我常在想,會不會哪天演變到最後,朋友失去了耐心,遠離了他,
而受害者依然仍不停的自限在傷害漩渦中,會有什麼後遺症呢?

當傷害已造成,的確什麼辦法都無法彌補的。
但,卻不是關閉靈魂窗口,鎮日自怨自艾。
而是更應該努力走出漩渦,想盡辦法途徑來磨掉破損的缺角。
世界之大,每一個人都是曾受傷過,
然而,看看世上仍舊有很多人願意走出傷痛。
只因為他們依然愛惜自己的羽毛,不停的找尋新出口,
來渡化掉悲傷,認真的看待生活,重新評估自己得失。
其實,一每個體,沒有人可以扶持你走出,力量只有自己去發揮。
當生活豐富了起來,我相信,這段傷痛將會慢慢的結疤。

用顆寬容的心,幫助自己走出心所造做的地獄。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