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亡、放下身後,
立基於「真空妙有」精神上的四段歷程,
是禪者最動人的一堂自在生死的語、默之教。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辭世的教誨


告別的時刻,修行者或留下偈語,或以靜默、大喝,在世人難捨中語默動靜教誨著弟子,就如聖嚴法師在《公案一○○》中所說的一段話,彷彿正透過他的辭世偈叮嚀了這最後一堂生死課:「許多禪師在臨終前也寫下辭世偈,表達當時的心境或期望對他人有所助益。由於是最後一句話、最終一個交待,影響力特別大,晚輩會牢牢記取,並努力實踐。」


擊法鼓的專注、敲法華鐘的莊嚴、行走於雪地的安然輕盈,聖嚴法師的身影或將只存留於弟子與世人的心、眼之中,但曾經留下的法教與禪的修持,都將在這一場圓滿的生死課堂中,烙印出一條實踐悲智的道途。


這其中對許多弟子乃至社會大眾而言,法師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曾讓許多人在生命困頓中得到開解,而在法師這最後一堂課中,從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亡,到放下身後,我們更從中看到一個具體實踐的生命典範。


面對生命


人生無常有生有滅,把握當下修福修慧。


生命中最大的課題,是生命價值的追尋與生存意義的探索,在這場無盡的叩問、尋究中,最難以化解的,是無常中的生滅變化。我們總期望找到永恆的、不朽的價值,好似只有恆常中得以建立的才是真正的價值,好似找到真正的不朽,才能踏實的活著。


但法師點醒我們,唯有真正體解無常,並且在無常中如實地活在每一個當下,才能化去心中對恆常與不朽的錯解,讓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活潑的展現。修福與修慧為的不是把捉、執取眼前與物質的福報,而是過程中曾經的用心與行持。


而這福慧修持的方向,乃至意義的建立,法師更指出「受報、還願、發願」三個面向,來展現他自在的人生,也提供給我們一個豁達生命的可能。因為秉持「受報」的心,因此在因緣成熟、果報現前時,能以坦然、平和的態度面對;因為曾發諸種願心,所以以「還願」來實踐承諾,直心對應;透過受報與還願,歡喜將生死看透。


而發願則是生命動力與能量的來源,從凡夫的願到佛、菩薩的願,不同層次的願力,體現了不斷提昇、成就的實踐之道。


接受無常


天老地荒人長久,四大分離夢一場。


無常是人生當中最如實的現象,只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無常帶來的變動與無可把捉、無所掌握,皆使人不願坦然看待,更遑論平心接受了。如同法師的這兩句偈子所說,人們多半只願意接受天會老、地會荒,自然的、物質世間的成住壞空,卻無法接受人在無常中的生老病死。


對此,法師直指的卻是四大分離,形構人身的地水火風等物質元素,畢竟終有敗壞之時,如果無法坦然視之,便會在如夢的人生中妄想執持。


如果我們對死亡還有恐懼,那是我們對四大組構的色身還有執著,無論是憂慮死後的世界、不捨人間的情緣與關係的斷裂,抑或是對生命價值與意義不復存在的驚慌,都還是執 著「 我 」以及「我所擁有」,禪者的無懼,不正是在此一課題中殷殷提醒,一切是因緣的組合,如夢、似幻、如泡影,唯有清楚覺照與體解,如幻中的人間才有真正落腳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禪林塵宇 的頭像
    禪林塵宇

    無限延伸~幻之無界~~~本~~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