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是決定不染污。什麼叫染污?心裡面還有牽掛、憂慮、疑惑,只要有一絲一毫,心就不清淨,被污染了。不但心裡不能有世法,連佛法也不可以有。如果你心裡有佛法、有如來、有清淨心,你已經被污染了。《六祖壇經》說得好,「本來無一物」。說真誠,真誠是一物;說清淨,清淨又是一物;說如來,如來也是一物,你都被它污染了。所以,佛很慈悲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如來所說的一切法,決定不可以染著;換言之,決定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污染了。應該要像流水一樣讓它流過去,決定不取它,這樣自己就真的覺悟了。所以,法不能不捨,不捨就決定不能開悟,因為稍有執著,你的悟門就被堵死了,你就被佛法害了。
- Oct 12 Mon 2009 20:59
清淨心
- Oct 12 Mon 2009 20:54
佛法是超世間法
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之處何在?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世間;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超越世間,這是最簡單的區別。佛法是超世間法,無論你學哪一個法門、哪一部經教,依照經教修行,發心弘揚這部經教,就要超越世間。如何超越?妄想、分別、執著斷了,你講經教學肯定沒有過失。如果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你沒有超越世間,你的思想、見解沒有出輪迴,還是輪迴心。什麼是輪迴心?起心動念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輪迴心怎麼能學超世間法?
佛經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要是沒有這麼大的心量,如何能契入經教?因此,學佛的人「心」要與虛空法界合而為一,「身」要與剎土眾生融合成一體,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最低的標準。佛法修學要達到這個水平,才能自行化他,所以學佛不能不把境界向這個目標提升。
如何才能做到?「放下身心世界」,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出離不了輪迴,念佛也不能往生。執著放下了,還有妄想、分別,能出離六道輪迴,但還出不了十法界;必須把分別也放下,妄想也放下幾分,才能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華藏世界,稱之為「法身菩薩」。
佛教導眾生,其善巧方便無量無邊,但總原則是戒定慧。對一般煩惱習氣很重的眾生,想斷習氣但斷不了的,佛使用的方法很巧妙,佛教他持戒。持戒的目的,在於破煩惱習氣;煩惱障不能破,就出離不了六道。
而念佛帶業往生,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亦即只帶煩惱種子,不帶現行煩惱。種子是舊業,現行是新業。如何能使煩惱習氣不發作?佛教你修「忍辱」。你想做惡業,佛教你「持戒」。慳貪的念頭起來了,佛教你「布施」。戒律是幫助我們斷惡修善,我們從小沒有人教導,沒有養成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與一般人交往,言語、動作當中,有意無意都露出不善的威儀,所以要嚴持戒律。
《五種遺規》就是學做人,學威儀。佛門出家人要遵守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禮節,不能違犯。一個人沒有威儀,別人會討厭你,不尊重你。對自己而言無所謂,對佛法來講關係大了,為什麼?你的行為、言語不善,讓社會大眾輕慢佛法、排斥佛法,不願意學習佛法,這個罪多大!現在人講要招牌好、形象好,所以不能不著重形象。
從哪裡學起?最簡單的是《弟子規》。《弟子規》學會了,你在任何地方一定受人歡迎、尊敬,自然得到大眾的讚歎、擁護。你不懂得禮貌,無論用什麼方法諂媚巴結,效果恰恰是相反的,別人瞧不起你。所以,務必要把《弟子規》真正做到。而且還要通達《三字經》,《三字經》是中國人對於自己固有文化的基本認識,如果我們連這個水平都沒有,做中國人就非常慚愧了。
所以,我們莊嚴自己就是莊嚴佛法,「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國土」,什麼功德?學《弟子規》的功德,學《三字經》的功德。若連此基礎都沒有,學佛法全是假的,口是心非。
- Oct 12 Mon 2009 20:24
何謂四重恩
佛門裡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講到「恩」,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好像是應該的,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這怎麼得了!別人贈送、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之人,不會有好果報。
四重恩,第一是「父母恩」,第二是「老師恩」,佛菩薩是老師。父母生我們、養我們,這個恩德不能忘記。如何能報父母恩?自己成聖成賢,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報父母恩。佛家諺語常講:「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我們不能成就,怎麼能報父母恩?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知道,自己修行有成就,過去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沾光,都超生。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若不是老師的教導,我們怎麼知道世間有佛法?怎麼知道世間有聖賢的教誨?所以,老師的恩德比父母還大。
第三是「國家恩」,從前講國主恩,你沒有國家,你在今天這個社會沒有國籍,你是世界上的流浪者,沒有國家保護你,身心都得不到安穩。古人講「食毛踐土」,我們生活所需是這個地上生產的,來供養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居住在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對我有恩,所以,要知道報恩。
第四是「眾生恩」。一切眾生對我有恩,為什麼?人是社會動物,離不開人群生活。我們吃的東西是農夫種的,穿的衣服是工人織的,所有社會一切大眾與我的生活息息相關,都有恩德。古人講:「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知恩報恩才是個人。如果你不知恩,不知報恩,說老實話,連畜生都不如,因為畜生都懂得報恩。
由此可知,忘恩負義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果報決定在阿鼻地獄。知恩報恩是「行好事」的先決條件,這是「行好事」的大根大本。在佛法裡面,到什麼地位的菩薩才落實知恩報恩?《大智度論》說,知恩報恩是二地菩薩以上主修的課程,所以二地菩薩才真正落實了。
迴向偈只有八句,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佔了兩句,因為這兩樁事情要緊!古大德、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確實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湧泉為報,對於恩德念念不忘,所以我們尊稱他為佛菩薩,尊稱他為法身大士。
而「上報四重恩」,我們要拿什麼報恩?「願以此功德。」如果你每天認真修行,那是功德;若是敷衍塞責,你念迴向偈就是自欺欺人。這一定要曉得。
- Oct 12 Mon 2009 19:58
忍辱波羅密
何謂甘露?傳說這是天上的一種飲料,這個飲料喝了之後會長生不老,所以稱之為「甘露」。古德用甘露來比喻佛法,說佛的教法是甘露法,這個比喻一點都不過分。佛法確確實實讓我們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契入大涅槃境界,大涅槃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使我們永遠脫離煩惱。永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就得清涼自在。煩惱從何而來?從迷失本性而來。這個東西本來沒有,是因為迷失了本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才產生煩惱。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是耐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能忍耐,絕不急躁。《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大事業要有大的耐心,小事業要有小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我們常講眾生這麼苦,佛菩薩為什麼不來?佛菩薩很有耐心,他在等待,因為現在來沒有用處,大家不聽話。等到大家喜歡聽他講話,喜歡依教奉行,他就來了,即所謂「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
- Oct 12 Mon 2009 19:53
入寶山勿空歸
現今世界上,大富大貴之人,做總統的、做國王的,擁有億萬財富的,過去生中都是在佛門修大福報。但是他們著相修福,這一生福報現前,一享福就迷惑了,不肯再進修;福報大,造業大,這一生福報很快就享完。他們沒有智慧,沒有遇到善知識,「迷而不覺」,再加上「邪而不正,染而不淨」,福消得厲害,多生多劫修的福,十幾二十年就消光了。福消了,罪業現前,來生就到三途惡道去了。這就是佛法常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忘記修福,造罪業,福享盡了,罪業使第三世墮落。這是佛在經論中無數次的警告,提醒我們。
《無量壽經》上,佛教給我們三種真實。「住真實慧」是自利。「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是自受用,即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惠以真實之利」是他受用,就是惠以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個真實利益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愛」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無私的大愛,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惠以真實之利」。一切眾生包括植物、動物乃至礦物,再擴展到自然現象,這些全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眾生的意思很廣。
《無量壽經》是一部難得的好經,我們細細去讀這一部經,思惟經中的義理,明瞭佛對我們的教訓,然後再看這個世間各個宗教、古聖先賢,他們的心行、言語其實都不離《無量壽經》。說法、做法儘管不相同,原理、原則決定是一致的。於是我們肯定,他們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化身,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示現。於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級的行門,我們修學也輕而易舉。這個最高的修行就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的恭敬心,與恭敬一切諸佛沒有兩樣。
我們的六根是工具,好比我們用的電器一樣,每個電器有不同的作用,但它的能是相同的。佛講,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見、聞、覺、知是心,不是眼耳鼻舌,心是一個,所以工具不一樣,作用就不相同。譬如電器,電流在哪一個工具上,就產生不同的作用。由此可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工具,心識是相同的,是一個,決定沒有錯誤。
「發起意化」,就是要知道幫助眾生發起宿世的善根。我們一定要肯定一切眾生都有善根,佛法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諸佛菩薩的言詞是多麼肯定!中國古人也是非常肯定「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善根、佛性,這是本有的。不覺是無明、煩惱、妄想、執著,這是本無的。本無的,決定可以斷除,斷不掉是你不肯斷,你要是肯斷,立刻就可以斷。本有的,決定可以證得,因為它不是外來的。
換言之,十善業道是你本有的,十惡是本無的。六波羅蜜是你本有的,六波羅蜜的反面是六種障礙,那是本無的。布施波羅蜜是你本有的,慳貪煩惱是本無的。持戒波羅蜜是你本有的,惡業是本無的。忍讓是你的性德,你本有的,嫉妒瞋恚是本無的。精進波羅蜜是自性本具的,懈怠懶散是本無的。禪定是本有的,散亂是本無的。般若智慧是本有的,愚痴無明是本無的。從這裡就建立信心,本有的,我一定可以恢復,我可以證得;本來沒有的,我決定可以斷除。而本來沒有的,為什麼現在這麼難斷?習氣!你被這些不良惡習氣薰染的時間太久了,所以感覺得斷煩惱好難好難!其實覺悟明白的人不費吹灰之力。由此可知,難與易關鍵在於「覺悟」。你覺的程度愈高,斷煩惱、證得自性的性德很容易;你覺悟的程度不高,你斷煩惱、證性德難!
「四淨德」:常、樂、我、淨。「常」,永遠不變。「樂」是真快樂,決定沒有苦,苦樂憂喜統統沒有是真樂。苦樂的樂是相對的樂,不是真樂。「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世出世間法統統不沾染。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禪定」,外不著相稱作「禪」,內不動心稱作「定」。再說明白一點,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這是禪。外面境界是花花世界,五欲六塵天天在誘惑你,你不被它誘惑,這是禪。內裡面不起心動念,不起貪、瞋、痴、慢,這是定。外不著相不是對於外面境界相一無所知,而是樣樣都清楚明瞭,那是真智慧。所以,智裡面要有禪、有定,定裡面要有智,定慧相資,定慧等學,這是佛法,決定不能偏在一邊。
佛教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十個綱領,就是「四攝六度」。與自己最接近的是家庭、夫妻,夫妻如何能好合?修四攝六度。四攝六度用在一個家庭,就是儒家講的「家齊」;用在社會就「國治」,社會安定繁榮;用在世界就世界和平,即儒家講的「大同之治」。
我們何以做不到四攝六度?一是自己的學養不夠,但這不能怪自己,因為我們沒有接受到這個教育。古時候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一生就從事於這個工作,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明瞭。
四攝六度是性德,不是佛發明的,本來如是,我們不能做到就是自己錯了,違背了性德。王陽明先生講「致良知」,良知是心性裡本來具足的。我們本來的行為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用宗教的話來說,就是與神、上帝完全相同,現在何以不同?迷失了自性。
- Oct 12 Mon 2009 19:41
菩薩
「菩薩」是梵文音譯,古譯為「大道心眾生」,意思是志在求了生死出三界、求作佛作菩薩,發這種心的人是菩薩。玄奘大師將之翻作「覺有情」,翻得更為貼切,意思是有情凡夫;換言之,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而菩薩與一般人不同之處,就是菩薩覺悟,一般人迷惑。迷惑就是凡夫,覺悟就是佛菩薩。覺悟有程度上的不同,於是有大菩薩、小菩薩,因此菩薩的階位有五十一個。初信位的菩薩覺悟了,他要是不覺,他不信佛;真正信佛的人是菩薩。我們有沒有信?很難說,你要是真信了,你就是菩薩。
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就是經教。但如果經教涉獵得再多、讀得再多、聽得再多,不能依教奉行,還是會墮落。真正能幫助我們脫離三界六道,往生佛國的,這是真實學問。所以,世間事我們還要不要做?要做。「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要認真做,做出好榜樣給世間人看。學佛不是消極的,是積極的,學佛真正能夠為社會、為眾生服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做再多好事不居功。不要說「我做多少多少功德」,你有這種念頭,對你往生就產生障礙。有這種念頭,來生就脫離不了六道,只能在六道享福而已。
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薩是人,也不是神仙。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佛陀」是古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換言之,此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覺悟明白,沒有絲毫疑惑錯誤。「菩薩」也是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對宇宙人生正在求覺悟,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覺悟,但是還沒有圓滿。我們把這些名詞術語搞清楚,才曉得原來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佛陀教學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裡面有學士、碩士、博士。佛教育裡面,最高的學位是佛陀,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辟支佛,再其次是阿羅漢,這是佛教四個學位的名稱
- Oct 12 Mon 2009 18:29
唸佛簡便法
◎一正課念佛 每日早晚向西禮佛後。合掌閉目。或跪、或立、或坐。平氣聲。
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一聲
南無阿彌陀佛(數百聲、千聲、或萬聲、聽便。念完之後、要念發願文曰。)
願同念佛人。盡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念完、禮佛而退。)
(注意) 念佛之人。若不發願。或雖發願。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心不切。臨命終時。未必往生。切宜自警。
◎二隨時念佛 隨時隨處。或閒或忙。有病無病。坐處臥處。心中口中。朗然默念。時常不絕。直至死時斷氣。不要把一句阿彌陀佛忘卻。如是臨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三應守戒規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能忍辱。七能施捨。八能敬佛法僧三寶。九諸惡莫作。十眾善奉行。
- Oct 12 Mon 2009 18:21
唸佛字訣
◎敘義致第一 佛教人念佛的意思。不是小可。就是要我們凡夫一念成佛的。別的小術。都有祕訣。此等超凡入聖的大事業。若無祕訣。誰人肯信。因為要你們信。所以將諸佛祕訣說出。若肯照行。則九品蓮臺。定有你們的座位矣。祕訣是甚麼。就是信願行三個字。
◎勸生信第二 一、要信西方有極樂世界。黃金為地。極其快樂。二、信彼處有阿彌陀佛。早已發願。要接引我們念佛眾生。三、信念一句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功德最大。四、信他種修行。要經多劫。滅盡惑業。方能了生脫死。阿彌陀佛。獨慈悲念佛的人。特于臨終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西方。見佛聞法。業空性朗。安樂自在。回入娑婆。普度眾生。五、信修來生富貴。則貪名圖利。易於迷昧。若修仙道。則天仙之福享盡。苦相又現。仍墮輪迴。惟念佛人。雖帶業往生。只有前進。終不退轉。六、信念佛人佛常護念。無一切災禍。七、信念佛人能超拔自己祖宗。及一切鬼神。到處有善神保佑。魔鬼不敢近身。八、信念佛人往生淨土。不再入六道輪迴。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永無退緣。決定成佛。
◎勸發願第三 一願捨娑婆世界一切貪瞋煩惱。往生極樂世界。二願不作惡業。免致墜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受極苦故。所作善業。不求生神道。以有貪瞋業難解脫故。不求再生人道。以迷多悟少故。不求生天道。以報盡還墜下界故。但專心一意。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三願不獨我一人往生。並廣度一切眾生念佛往生。四願將持戒布施持經咒等所得功德。皆回向淨土。為我與法界眾生往生之助。五願任如何痛苦厄難。不改往生之願。
◎勸修行第四 行法頗多。為初機人求簡便。略開三法。一定課念。早起焚香念阿彌陀佛身金色八句偈。每句、一拜。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一拜即繞念、或跪念、坐念、立念阿彌陀佛五百聲。或一千聲。多至萬聲以上更好。但宜日有定課。不可時多時少。念完接念發願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亦可。接念三歸依三拜完。至晚照前法行。每日兩次為終身定課。二隨緣念。每日除早晚功課外。無論行住坐臥。在家出外。總將一句阿彌陀佛頓在心頭。念在口中。莫令間斷。三差別念。若精神昏沈時。或妄想起時。即高聲念佛。能令鬼神聞聲皆得解脫。念久疲勞。即低聲細念。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不念出聲。謂之金剛念。此法能除妄想。令心得開。又一句頂一句。一句追一句。謂之追頂念佛。能令妄想不入。若得閒時。跏趺端坐。令鼻息極細。存心默念。口閉無聲。耳自聞念。因心耳在佛。妄想不起。斯謂坐禪念佛最妙之法。易得三昧也。
◎總誡勸第五 以上三字。信要堅固。一切外道毀謗不信。邪魔誘引不信。願要牢強。不因痛苦退願。不因名利退願。行要專切。不以艱難不行。不以事牽不行。此三個字。是諸佛菩薩所說。歷代祖師相傳。為念佛往生的妙法。譬如有人將朝南嶽。先要信南嶽是個求福得福的處所。方肯發願去朝。既發願朝山方肯起行。若兼程前進。定然得到南嶽。今念佛人若不信西方。則不肯發願。不發願則不肯修念佛行。不修念佛行。則不得往生。所以我說信願行三個字。是念佛往生的祕訣。以佛法廣大無邊。唯念佛最為切要。而信願行三。又為念佛法門之最切要法。以是之故。名為祕訣。以此祕訣。普示一切有緣眾生。令彼各各依之念佛。同得往生淨土。方合阿彌陀佛的本願。方是念佛人的大慈大悲心。
念佛四字訣
◎敘言第一 向者為初機人方便。述信願行三字訣。沾潤頗眾。今為根利者引進。復作四字訣。四字訣為何。即彌陀經言一心不亂是已。此四字是阿彌陀經之骨髓。亦是三藏十二部經之關鍵。何以故。經言萬法唯心。是此心字。言不二法門。是此一字。唯心不二。能包括一大藏教。亦兼攝宗門。所以此四字祕訣。為念佛之極談也。
◎提綱第二 阿彌陀經言。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執持名號。是言人根機有上中下。同用執持名號之功。至得一心不亂。則有一日至七日不同。但得一心不亂。即是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者。能見本性。與宗門頓悟無異。而決定往生上品。則利益超勝多矣。經雖言一日至七日。世人亦有數月或數年或數十年未得者。其故有三。一罪業深重。故不得。二念不專切。故不得。三念不如法。故不得。為防此等諸弊。略開方便如下。
◎心念第三 華嚴經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今念佛人。宜常依此經作念。一心無差別念。當持名時。凡口所念。耳所聞。目所見。皆是此心。除心之外。不念一物。不聞一聲。不見一色。如是則見世間萬事萬物。皆是我心。心外無物。則得一心不亂。何以故。心外有物。則能亂心。如水外有波。即能亂水。今若悟波即是水。則任波搖動。水總是一。若悟物即是心。則任物擾亂。心總是一。何以故。波是水之假相。不能亂水。物是心之幻影。不能亂心。是故以如是法念佛者。不必獨處空閒。除諸亂意。自得三昧。何以故。以既知盡是此心。則無處非空閒。本來無亂意也。
◎佛念第四 二佛無差別念。心既與佛無別。則我向所見一切是心者。即一切皆是阿彌陀佛。於是所見所聞。皆當禮拜供養。既所見無他物。則見無他念。見色即念佛。所聞無他物。則聞無他念。聞聲即念佛。人之心亂。多由於見聞。若見聞皆念佛。則其心得一。又諸佛名號不一。法身是一。當知念千佛名號。或念萬佛名號。即是念一阿彌陀佛。念一阿彌陀佛。亦即是念千佛萬佛。不可因念阿彌陀佛。說無千佛萬佛。不可因念千佛萬佛。而不歸於阿彌陀佛中。人之心亂。由於不知專一。若知多即一。一即多。佛名一多無礙。則其心得一。
◎眾生念第五 三眾生無差別念。既知心與佛無別。佛與眾生無別。則凡所念佛。即是念一切眾生。經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又言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法華言常不輕菩薩初修行時。逢人便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此各道理。當視一切眾生。皆即是佛。亦應隨處供養禮拜。若不恭敬一眾生。即是不恭敬阿彌陀佛。若欺侮一眾生。即是欺侮阿彌陀佛。且不惟人類。一切禽獸蟲魚等。皆是眾生。若傷害蟲魚。即是傷害阿彌陀佛。又自己亦是眾生。念阿彌陀佛。即是念自己。知一切眾生是佛。則隨見眾生。即是見佛。知自己是佛。則不怕不得見佛。如此念佛。則心無他念。自然得一。
◎結論第六 上之三法。宜執持名號時。恆作此念。亦宜恆作此念。而後執持名號。又執持名號時。雖不作此念。亦有此念。作此念時。雖不執持名號。亦是執持名號。能如是。則念佛之功德無量。一切眾業皆消。魔障自除。一心不二。三昧必成。或問觀經說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究竟云何。曰、此念一聲佛。即是一心念佛。此心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謂之無量壽。豈止八十億劫耶。又光明遍照。謂之無量光。豈止滅生死重罪耶。故一心念佛者。念一聲佛。即是念千萬億聲佛。念千萬億聲佛。亦即是念一聲佛。蓋不可以音聲求者也。或問何以與宗門合。曰、今將一心不亂四字。分而言之。一是不二。心是真如。不是無著無住。亂是顛倒夢想。心既無著無住。則顛倒夢想全體、便成不生不滅真如佛性。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混而為一。是之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又合之。則不亂即是一心。一心自然不亂。若論工夫。則初除亂字。是一心不。次除不字。是一心。次除心字。是萬法歸一。直至一亦不立。則一心不亂四字。朗然顯現。方謂之大死大活。亦名大機大用。即宗門中放參時也。大圓寡昧。無此妙悟。蒙我佛慈悲加被。為說少分。普願法界眾生。見者聞者。同得一心不亂。往生淨土。親見彌陀。方為報佛恩也。
- Oct 12 Mon 2009 18:12
唸佛歌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歌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應修福慧。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今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孤寡。孑然無礙。正好念佛。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經史。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 Oct 12 Mon 2009 11:00
三途 八難苦
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難苦)
一:苦苦.壞苦.行苦
八苦
1生苦-隨業受報,依前生之業,與人道相應者,則投生為人,最初流愛為種,攬父母精血,納識業為胎
2老苦-歲月不饒人.力弱形枯,神衰智鈍,眼花耳聾,口吃齒缺,鶴髮雞皮,器官衰退,行動遲緩
3病苦-四大不調,諸根痛患,身病痛時令心焦慮不安,久病至憂慮成患,
4死苦-世緣既盡,四大分開,神識脫離痛苦難言,至於橫禍慘死,骨破腸穿,身首分離,更難堪言,
5愛別離苦-人生聚散無常,詩云:生離死別最堪傷,每話令人欲斷腸,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愛到深處離別難割.
6怨憎會苦-宿世因緣結為六親眷屬,冤家相會同居屋簷,互為惱氣,仇怨之人,若遇惡緣念念增益(遇著惡緣呢,就隨順煩惱貪瞋癡的念念增長),
7求不得苦-凡所欲事若求不得,則生愁苦或憎怨,
8五陰熾盛苦-五陰(色受想行識),熾(火熱),盛(眾多),五陰煩惱如火熾盛,盡夜焚眾生的身心,苦不堪言
無論那一種苦.都是由生病起因.而病之本源.乃眾生之心,所謂種種之苦乃因(心)生病故,而世尊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根治眾生最好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