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釋迦牟尼佛初成佛道,初轉法輪時,肯來追隨薰修者,除必有濃烈的向道心外,且還需能以自己的善根、慧眼去抉擇真正的道法。因為佛初成道、初轉法輪、初建僧團時,祂的名聲必還不大。
爾後為追隨者愈來愈多,於是乎佛教的勢力乃日漸壯大。然勢力的增長,名聲的遠播,雖有助於佛教的弘化,有助於信眾的延攬。但大樹之下好乘涼,也將使來者的成份愈來愈複雜,道心愈來愈低落。
在《律典》中曾有這樣的問題:為何佛初建僧團時,律法未備而證果者多;爾後雖律法愈來愈周詳,而證果者卻遠不如初,豈律法有礙修證乎?答曰:非也,為佛初建僧團時,來跟隨者皆疑情濃烈、道心堅固。而待佛教行情看好後再來追隨者,卻是「盜心」堅固爾─因攀緣而起盜心。攀緣什麼呢?
- 神祕體驗:佛教,雖最初當只是為疑情而發心向道、而精進修行。然在修行的過程中,卻能相伴而有某些異乎世俗、超乎尋常的體驗。即以數息修定而言,初者身體的輕安,繼而氣脈的通暢;甚至心裡的空靈、幽靜,及某些的神通異能。
雖以禪法而言,這些神祕經驗仍是六根門頭的妄想幻影。但若被炫染開來,也將使很多眾生捨本逐末,非為疑情而修學佛法,而是為迷惑於神祕經驗才來修學佛法。 - 他力的感應加持:佛教最初純以自力的修持為尚,而不奢談任何他力的法門。但因很多諸天、鬼神也都信受佛法,而成為佛教的謢法;於是乎很多感應與加持的故事,便在信眾間慢慢傳說開來。因而便又有一類眾生,但為他力的感應加持而來信受佛教。於是很多人對佛教的第一印象,就是燒香和拜拜。
- 廣度眾生的方便:很多人既已信受佛教,則不管是否真在修學上得力,卻都急於拉攏其他人也來信學。然他人卻無啥疑情?於是乎,便有「先以欲鉤之,後令入佛道」,便有「布施、愛語、利他、同事」之四攝法門。依我的看法,「先以欲鉤之」應解釋為:先以自己的欲,去鉤引他人的欲才是。至於能否令入佛道?那就隨他去吧!
- 從疑情變信願:於是在今天,當我們談到修學佛法時,卻只強調「信願」:既對佛法有信心,也對修學有意願。所謂「信解行證」四大綱領,信乃其首。至於疑情,早不知拋到那裡去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