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所講的是能出生死、能到佛地的禪波羅蜜。有異於生在禪天,未出生死輪迴的四禪八定;亦有異於二乘人的禪定,二乘人無大悲心,故不名禪波羅蜜。外道禪著了邪見,亦不名禪波羅蜜。


禪,又名禪定。心清淨就是禪,不被境轉就是定。


無論坐禪或念佛,能夠一心不亂---無妄想,不被六塵之境所轉,如如不動---就是定。


如果深一層來說,又如何呢?達摩祖師說:「深信大乘,心無退轉,就叫做定。」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定,是指得到無生法忍的菩薩。


大乘菩薩見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的第一義諦的妙理,能夠忍可不動,不會驚疑怖畏而生退心(驚疑怖畏就是動),亦不會証入二乘人的涅槃(有涅槃可証,有生死可滅,亦是動),亦不會忘記自己度眾生的本願,繼續以大悲心攝取一切功德,成就眾生、淨佛國土,這就是定。


念佛若能到無我念佛之境,就能夠入定。有我念佛,即是有能念的我、所念的佛,有能有所,即有妄想,不得禪定。無能無所---無能念的我、無所念的佛,萬法一如,就是禪。


禪乃佛心。諸佛無心,以禪為心。佛心清淨柔軟---無妄想所以清淨,無執著所以柔軟---念佛至能所兩亡,萬法一如,無妄想、無執著,心清淨,清淨心即是佛心,亦即是禪。


甚麼是清淨心呢?有生滅、有增減,就是不清淨。例如打妄想,第一個妄想生起,生起之後又滅,滅了後,第二個妄想又生起,生起後又滅,滅了後又生,如是生生滅滅。心裡面紛紛擾擾,不停的打妄想,不停的起分別意識,叫做偷心不死。一定要死盡偷心,無妄想,清淨心才會慢慢現出來。在清淨心中見到諸法的實相,實相就是般若。


所以修禪定一定要死盡偷心,例如坐禪的時候,別人講話,你豎起耳朵去偷聽,心內又起是非分別;別人經過你偷偷地望一眼,心內又起分別,是為偷心不死。


惠明向六祖求法的時候,六祖先要他摒息諸緣。摒息諸緣即是一念不生,一動念就必有所緣,是謂攀緣,有所攀緣則作業,生死何時了?


外放下六塵,內放下六根,就是不攀緣。如果放不下六根六塵,眼根則攀緣色塵,耳根攀緣聲塵,鼻根攀緣香塵,舌根攀緣味塵,身根攀緣觸塵,如是終日打妄想,心裡面紛紛亂亂,又怎會得到定呢?


摒息諸緣,即是一念不生,亦即是無念的心,亦是求法的先決條件。有了求法的先決條件,六祖就教惠明如何見道。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不思善---思善就有境,不思善就沒有境。例如我想孝順父母,就有父母的境,然後才有孝順的善。我想布施,就有乞兒的境現前,才有布施的善。我想恭敬,就有師長的境現前;想禮拜,就有諸佛菩薩的境現前。所以思善、善境現前,善境亦是妄想。境一現就遮蔽清淨心。不思善,善境不現前,無妄想,心則清淨。


不思惡---思惡亦有境。想罵人就有人的境;想偷就有物的境。所以思惡則有惡境現前,惡境當然又是妄想。不思惡,沒有惡的妄想,心則清淨。


不思善,善境空,不思惡,惡境亦空,善惡境空,善惡的念亦空,正與麼時,境亡心寂,就是無念心,但還未到家,無念心只是一個功用。一日一夜無念心,七日七夜無念心,正與麼時---


釋迦佛七日七夜無念心,正與麼時,夜睹明星,豁然大悟。


大通智勝如來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亦是這個境界。十劫坐道場都是無念心,但是佛法未現前,不得成佛道。所以修行一定要保持這個無念心。


很多人學參話頭,但是不知道話頭是甚麼。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一念生起之後就是話尾。例如念佛,阿彌陀佛這一念未生以前是話頭,阿彌陀佛這一句生起之後是話尾。


一念未生以前即是無念,無念就是話頭,所以無念只是一個功用。正與麼時,從無念心而起疑情。


禪宗一法,所謂疑情就是這個境界。它不是思善,思善何必要你疑;它不是思惡,思惡又何必要你疑;它不是善境,善境就是善境,不需要你疑;惡境就是惡境,亦不需要你疑。就正因為不是善境、不是惡境、不是善念、不是惡念,無善無惡、無境無念,名之為無念。無念相續不斷,正與麼時,如何是---就是疑情。


有些人用功的時候,無念心坐香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正與麼時,在這個無念心中,看一下那個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在無念心中,看一日乃至七日,你就會在無念心中識取自己的本來面目。但是千萬不要急,在無念心中捱下去,終有一日可以碰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在無念心中,食不知食、行不知行,行路的時候,一頭撞向石柱,地一聲,立即悟道。在無念心中,觸著碰著,都可以令你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虛雲老和尚在高旻寺打禪七,至第八個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的時候,護七沖開水時,不小心把開水濺到老和尚手上,茶杯跌在地上,打碎杯的聲音亦同時打斷老和尚的疑情,慶快平生。老和尚即時說了一句見性偈: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所以疑情起的時候,觸著碰著,都可以令你開悟。


証道歌云:「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有妄想可除、有涅槃真際可求,你的心就不是游閑的心,亦即是妄心。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所以達摩祖師教弟子「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就叫做靜。外息諸緣亦就是不攀緣六塵之境,既不攀六塵之境,內心則安靜。無喘,即是不動。心不動,心就靜下來。所以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則清淨。淨心可以說法,淨心可以聽法,淨心亦可以念佛。


以淨心說法,與法相應;以淨心聽法,亦與法相應;以淨心念佛,更加與佛相應。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心不動,正與麼時,所謂「善惡不思,行到山窮水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過去禪堂的維那師父和監香師父都很有手眼,見你善又不思,惡又不思,自己沒有辦法轉身,正與麼時,他就一香板打下去,把你的無明打斷。


善惡不思,世界空,心內如如不動,但是你不要以為這個就是,這個不是。如果以此為「是」,就是死水不藏龍。


有一禪和子問趙州老人:「一物不將來時,如何?」趙州老人答:「放下去。」這位禪和子就問:「一物都不將來,還放下個甚麼?」趙州老人道:「放不下,挑起去。」他即時悟道。


「一物不將來」,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但是還未見真。你以為是真,便是落於空亡,便是死水不藏龍。正與麼時,你要起功用,看一看「是甚麼?」


古人講:「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見未為真,百尺竿頭從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見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但還未為真。正與麼時,你還要看。是謂「百尺竿頭從進步。」一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十方世界現全身」,就見到法王身;法王身就是法身。


所以用功千萬不要落於空亡,一定要起功用,如果沒有功用,就是死水不藏龍。空亡就是死水,死水又怎可以藏龍呢?修定的人,一定要注意。


古人講:「坐斷十方猶點墨,密移一步見飛龍。」世界空、善惡都不思量,就是坐斷十方。「坐斷十方猶點墨。」,你說清淨麼,卻還有一點墨在。正與麼時,你還要參究「那個是」。故謂「密移一步見飛龍。」


不思善,不思惡,只不過是參禪的先決條件,你就是要在不思善不善惡的時候用功。


怎樣可以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呢?又或是簡單的說,參禪應該從何開始入手呢?


想修禪定,先要戒律清淨,如果不守戒,內心就不得安寧,心不安寧,當然不容易入定。嚴持戒律之後,接著就要訶五欲、除五蓋。


五欲即色、聲、香、味、觸。眾生為了五欲而寧喪身命,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五欲令人貪得無厭,令人神迷心亂,想得禪定,必定要棄捨五欲。於在家居士而言,先從薄五欲開始,所謂澹薄以名志。


捨棄五欲之後,便要除五蓋。五蓋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事遮蓋我們的善心,所以叫做五蓋。


貪欲和瞋恚,是種種惡業的因由,做了惡業,心就不安寧,亂心如何能夠入定呢?


睡眠蓋者,內心惛暗就叫做睡;五情暗蔽,放恣熟睡就叫做眠。我們每天睡八小時已經足夠,但是有些人睡十多小時仍然渴睡,越睡越昏沈,昏沈障礙入定。


掉悔蓋者,掉即是掉散。有三種,分為身掉散、口掉散和心掉散。身掉散即喜歡東跑西跑;口掉散即喜歡談玄說妙,講口頭禪,講無益的戲論,人我是非等等。心掉散即是喜歡攀緣,或喜歡在名相裡面轉,都屬心掉散。


悔即是怖畏。如果我們有罪就應該懺悔,懺悔之後就要好好的用功,不應該時時想著我有罪。當然,已經懺悔之後,萬不能再造業。


疑,即是懷疑,與疑情的疑絕不相同。疑情的疑即是不明白,懷疑即是不相信,是由愚痴而來。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你有疑就不願意去修行。譬如說,念阿彌陀佛能夠生淨土,你一味懷疑,不肯念佛,當然得不到一心不亂的定境。


捨棄了貪、瞋、睡眠(指貪睡)、掉悔、疑,這五蓋後,就好像還清了債,又好像重病得到痊癒,內心安隱,清淨快樂。內心安隱清淨,就容易入定。


問:菩薩以度一切眾生為事業,為何要靜默坐禪,獨善其身,棄捨眾生呢?


菩薩雖然是遠離眾生,內心卻是不捨離眾生。菩薩靜默坐禪,只不過是希望得到真實的智慧以度一切眾生。譬如有人想行醫,救病人的苦,必定先要努力讀畢醫科,拿到醫生的資格才可以行醫。


度眾生一定要有般若智,般若稱為真實智慧。有了般若智就可以講種種的佛法,度種種的眾生。般若從一心不亂的禪定中而生,禪定能夠攝持我們的散亂心。我們的散亂心好像鴻毛一樣,輕飄不定;又好像大風吹過,不會停留;更好像猴子一樣,跳躍不停。我們的心相是如此的散亂而難以制止,若想制止,非禪不定。


我們每個人都有本具的真實智慧,實智慧在散亂心中不能夠現出來,亦難以運用。譬如火把在大風中會搖晃不停,不能夠照明;若放在密室內,火把就能夠照明。散亂心中的智慧亦如是,若無禪定的密室,智慧不能現,所以禪定能生智慧。


禪是般若的體,般若是禪的用。從禪定的體,寂而常照,起般若的用,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夠度一切苦厄,自利利他。如果內心散亂,即無禪定的體,當然起不到般若的用,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自度尚且不可能,更遑論度眾生。


菩薩雖然遠離眾生,靜默坐禪,在禪定之中求取智慧,將來以清淨的禪定和智慧廣度眾生。


禪波羅蜜有甚麼功德呢?


菩薩因禪波羅蜜力而得神通,一念之間,不起於定,能以種種花香珍寶供養十方諸佛。


菩薩以禪波羅蜜力,化身千百億,應現十方,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度之。


菩薩入禪波羅蜜中,行大慈悲,以慈悲因緣拔無量劫中罪。


菩薩於深禪波羅蜜中,得實相智,為十方諸佛及大菩薩所護念。


講到坐禪,在這裡要補充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拜佛對坐禪的幫助很大。拜佛可以消業障,因為過去世的業會障礙你坐禪不得定,所以應該要多拜佛來消業障;拜觀音菩薩或拜地藏菩薩都可以。如果不懺悔清淨而修禪定,不但得不到定,反而會失心錯亂,甚或增長你的邪見。所以地藏菩薩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裡,教人先修懺悔法,然後才修禪定。


初得禪定的人,是非常的愛樂禪定之樂,叫做著了禪味。著了禪味只能生在禪天,不能夠出三界,仍然要流轉生死,不能夠到佛的彼岸,不可以稱為禪波羅蜜。


有了禪定,六根不染六塵,心內不會起貪瞋痴煩惱,所以說:「雖未得無餘,涅槃分已得。」雖然未証到無餘涅槃,但是涅槃的氣分已經被你得到。涅槃是甚麼?涅槃就是寂滅。不起煩惱就是寂滅的前方便。


雖然煩惱不起,但是無明未斷,必定要有般若智才可以斷盡無明,所以禪波羅蜜之後就是般若波羅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禪林塵宇 的頭像
    禪林塵宇

    無限延伸~幻之無界~~~本~~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