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要頓悟

  頓悟甚麼呢?即如六祖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要認識自己與佛無異的清凈本性。而且要直了成佛。故六祖大師頓悟後馬上說了五個何期,如《自序品》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與釋迦佛夜睹明星悟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同一轍。只可惜我們這些生死凡夫,不肯當下承擔,不知污垢的衣里藏著稀世寶珠,濁染的心中蘊藏著無比的智慧。否則我們又怎麼會貧窮,無智呢?那麼我們也就能向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了」。於是六祖大師在《壇經》中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本具佛性的道理,採用了許多方法,甚至運用了許多不同詞匯,如心、本心、自心;性、本性、自性;識心、識本心、見本性等來幫助從生理解、了悟、本具菩提般若智之佛性,以增加修行者的信心。

1、無念為宗

  六祖大師為了讓眾生能夠快捷有效地證悟、顯現清凈本心於是提出了,「無念為宗的無相禪修法」。如《般若品》說:「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心不染著,是名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縳,即名邊見。」即非常詳盡地說明了般若與無念的關係、以及無念的修法。並且說明了無念行才能快速地證得般若智。無念的修法並不是甚麼都不想的斷滅空,而是要用智慧去觀照,於一切法無有分別,不取不捨,即能見性成佛。無念的重要性如《般若品》說「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皆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難怪《壇經》從始至終均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祥見《定慧品》廣說。

2、定慧等持

  戒定慧三學對於學佛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在一般概念之中應是,由戒生定,由定開慧。而六祖大師在《定慧品》中提出的定慧一如的思想,卻衝破了原有的次第,並且提倡自性本具,定慧不二。如《定慧品》說;「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定慧有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定與慧的關係,如六祖大師燈光喻,即有燈才有光,無燈即暗,燈是光體,光是燈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從中所以看出六祖主張,定慧一如,即在眾生自性中有,本性內生不假外求。

3、無相懺悔

  六祖惠能為了使眾生,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在《懺悔品》中初教修持自性五分法身香,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種功德,亦如六祖大師所說「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因為五分身香是眾生本具,只是通過事相引發而已,並不是身外尋求。如六祖大師說:「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二、授無相懺悔就是讓我們各自懺悔內心的貪、嗔、痴、慢、疑等。方法即是,從前念、今念、後念、不被煩惱愚迷,所有等罪悉皆懺悔,後不再造。如六祖說;「言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罪業,愚迷、驕狂、嫉妒等罪今悉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懺悔。」三、教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的四宏誓願。並告誡大眾,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四、教授無相三歸,告訴眾生要歸依自性三寶,即覺、正、凈是也,若人能夠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才是真正歸依。後教證自性三身,如六祖說:「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意思即是說,自身本具,不假外求,體證三身即是開發自性功德。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處處觀機逗教,方便引攝,無非讓眾生悟本心源,見性起修。因所有功德智慧有情本具,不假外求,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即是理之本具,理之頓悟。


三、不捨事修

  事修即是從事相上講,事上起修。許多人以為《壇經》純屬心性下功夫,而不假事修,其實不然,筆者以為,六祖大師提倡的是理要頓悟,但不捨事修。如《般若品》說:「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從中可以看出,開悟頓教是不執外修,而不是棄捨事修。而六祖大師對於口說心不行之口頭禪者極不欣賞。如《般若品》說;「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又說:「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因此頓悟之後,見性起修,不捨事修,不執事修方是正道。下面略舉《壇經》幾處,加以說明,六祖亦重視事修。

1、八相成道(由凡成聖)

  從《壇經》整體來看,就是描述六祖大師從出生——聞法——求法——頓悟——得法——弘法——授業——圓寂一期生命的過程,尤如佛陀八相成道。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六祖大師亦是佛陀一樣示現凡夫相,經過去生供養無量諸佛,現在生經過千辛萬苦,千錘百煉方成祖師。真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腊梅樸鼻香。」亦如《自序品》說:「惠能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若縣絲,今日得於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是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從此亦可得知,作為祖師乃至聞此頓教之法,沒有過去生供養無量諸佛和積無邊善是不可能的。就是六祖大師頓悟之時,五祖弘忍大師還叫他去碾米八個月,以待米熟,何況今人。

2、報恩忍讓

  六祖大師在《決疑品》中說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頌中明白地告訴眾生,因為心不平所以要持戒,行不直所以要參禪。當然最可行的辦法是,讓我們有慚愧心,從對我們有恩的,父母、國家、眾生、三寶中去修知恩、念恩、報恩。再把一切眾生看成是過去未來的父母師長,兄弟姐妹,我們又怎麼會恩將仇報,我們又怎麼會心不平?行不直呢?大師在告誡我們不但如此而且還要修忍辱謙讓,因為人與人最容易因利益,煩惱產生矛盾,且易起嗔心。如古人言:「忍字頭上一把刀、不忍災禍唯自招。」如果人人都能忍讓,則家庭和睦,社會安寧,否則災禍不斷。又如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云:「火燒功德林」。作為佛弟子,更應慎重。從上可看出六祖大師提倡未成佛道,先行人道,且還要常行饒益眾生。與「人成即佛成,是名直現實。」的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不謀而合。

3、除惡行善

  韋刺史在《決疑品》中問,僧俗念佛往生之事時。六祖大師在講解唯心凈土,自性彌陀時,極力提倡凈心,應以斷十惡修十善為主要方法。如云:「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又云:「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都明白地告訴聽眾,修行之人不行十善,佛國難到,若行十善,自身即是凈土,自性即是彌陀。斷除十惡,常修十善,內心清凈佛法即在目前。如《無相頌》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即是人生佛教的真實寫照。

4、證悟不捨誦念

  法達禪師七歲出家,誦《法華》三千部,來禮六祖,頭不頂地,被六祖大師呵責,並為其而作開示。法達禪師聽開示後乃有小疑而問六祖:「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六祖回答說:「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在已,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其實法達禪師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法達大悟後六祖許為「真正念經僧」而法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其實事修並無錯,而錯在執於事修,被轉而不自知。

5、不失本宗,應機說法

  六祖大師在《付囑品》中告訴上首弟子法海等。將來為一方師,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二邊,且不離本性而應機說法,即是不執空有。如有人問法,隨緣講說,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若問有即用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將聖對,問聖將凡對……令諸眾生,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依此說,依此用,依此作,依此行,能隨機度化,而不離本宗,用於事相,不執事相,不離事相。

  且六祖大師為欲令後世眾生,於佛法起大信心,故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以資紀念,更待入滅。師於新州入滅時,更現瑞相,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更於示現,香湮指處,直貫曹溪,且留真身以至今日,以諸事相,啟迪眾生深信佛法。所作之事並不礙於見性,更不離本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禪林塵宇 的頭像
    禪林塵宇

    無限延伸~幻之無界~~~本~~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