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大師從上座神秀偈中看出,神秀主張修行人應該愛護自己如明鏡一樣的心性,並應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漸修次第,而判言「只到門前,並未見性。」而惠能的偈語,則認為身心從本質來講皆是空無所有,眾生先天的佛性本自清凈,何來塵埃之說?於是弘忍大師大加贊賞,並以為深入堂奧,悟本心源。故爾傳袈裟衣缽,確認惠能為禪宗第六代祖師,於是就有了南能北秀與頓漸之說。其實按《頓漸品》所說應是,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假立頓漸而巳。

  五祖弘忍大師在給惠能講《金剛般若經》至「應無所信住而生其心」時,言下大悟,原來眾生本具佛性,清凈無染,不增不減。故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要想顯現清凈佛性,就應以無念為宗、修無念無住、無相禪法、即可清凈各自本心。於是惠能依據自所頓悟,結合《金剛經》般若思想和《涅盤經》的佛性論而更加圓滿地奠定了《法寶壇經》的主流思想。而《壇經》成後在佛教史上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變化,甚至對儒道及哲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祖大師見性後,以無念立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故而後世學者,禪修者非常重視從本性,無念等去探究《壇經》的深義,而常忽略或不稍於《壇經》中的見性起修。如《定慧品》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即有利鈍之機,所悟就有遲速。而所修亦有理事之分,即利根者悟理不礙事修,不執一切。鈍根者更不離事修而廣積資糧,以期頓悟。而現有一類學者,自未見性,口出狂言說「事修礙於見性」。從而產生執理廢事之弊。筆者才學疏淺,無修無證,只能從《壇經》中引經摘句來對「理要頓悟,不棄事修。」作個論述,而不至於偏廢。頓悟方面,六祖大師在《壇經》中提倡依無念禪法,定慧等持,修五分法身香,無相懺悔,歸依自性三寶等自性上下工夫,而了解證悟與佛無二之佛性。事修方面,六祖大師讓眾生去修,孝養父母,上下相憐,忍讓和睦,以及修十善斷十惡等最基本的做人根本道理。並且囑咐弟子,先舉三科,動用三十六對,隨機說法。以及入滅,造塔現瑞等事相來,引導眾生深信佛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禪林塵宇 的頭像
    禪林塵宇

    無限延伸~幻之無界~~~本~~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