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師法語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悟道不難,切莫存疑;直從心入,不須外求。


心本無物,有物即迷;離心之物,無物即覺。


心不離物,妄想執有;不知一切,虛幻不實。


執五蘊身,著我所有;依境而轉,染相成妄。


故有生滅,得失生死;故有善惡,天堂地獄。


故有好惡,貪瞋不斷;故有取捨,愚痴不明。


故有真妄,凡夫見二;故有迷悟,智者了無。


故有六道,輪迴不止;故有十界,只此一心。


了知幻化,豈有不覺;以假為真,則生諸苦。


苦因無明,惑業所造;唸唸遷流,何時止息。


諸君當明,人生似夢;夢中之人,了夢即醒。


諸君當知,人生像戲;戲中之人,了戲即覺。


諸君應思,至今不悟;非根駑鈍,而是貪戀。


諸君應行,從今而後;不留餘情,自能無住。


於心之物,一捨再捨;不留餘地,自能了悟。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底峽尊者對心字的開示*

弟子問: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麼是最殊勝的法 ?

尊者答道:

證悟無我之義的人即是最殊勝的智者。

最殊勝的持戒即是心相續調柔;

最殊勝的功德即是具有饒益之心;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經常觀察自心;

最殊勝的對治力即是了知一切法皆無自性;

最殊勝的行為即是與世俗人相違;

最殊勝的悉地即是煩惱得以減少;

最殊勝的神通即是慾望減弱;

最殊勝的佈施即是沒有貪執;

最殊勝的戒律即是內心寂靜;

最殊勝的忍辱即是處於低位;

最殊勝的精進即是放下一切瑣事;

最殊勝的禪定即是心不造作;

最殊勝的智慧即是對任何法都沒有二種我執;

最殊勝的善知識即是指出求知者的缺點;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對症下藥;

最殊勝的好友即是正知正念;

最殊勝的激勵即是怨敵、魔害、疾病等苦難;

最殊勝的方便即是順其自然;

最殊勝的恩德即是引進佛門;

最殊勝的受益即是心向善法。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宋·宏智禪師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

靈然獨照,照中還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嶠。


晦而彌明,隱而愈顯。鶴夢煙寒,水含秋運。


浩劫空空,相與雷同。妙存默處,功用照中。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離微之根。


徹見離微,金梭玉機。正偏宛轉,明暗因依。


依無能所,底時四互。飲善見藥,撾涂毒鼓。


回互底時,殺活在我。門里出身,枝頭結果。


默唯至言,照唯普應。應不墮功,言不涉聽。


萬象森羅,放光說法。彼彼證明,各各問答。


問答證明,恰恰相應。照中失默,便見侵淩。


問答證明,相應恰恰。默中失照,渾成剩法。


默照理圓,蓮花夢覺。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如鵝擇乳,如蜂採花。默照至得,輸我宗家。


宗教默照,透頂透底。舜若多身,母陀羅臂。


始終一揆,變態萬差。和氏獻璞,相如指瑕。


當機有準,大用不勤。寰中天架,塞外將軍。


吾家底事,中規中矩。傳去諸方,不要賺舉。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祖說: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何況論人之非?


若常見別人之非,


不但障礙自己之清淨心,


亦破壞了學佛之功德。


學佛之切記、慎思!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祖惠能


 


 


迷人修福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參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美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祖惠能


 


心平何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鎖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見,何勞向什求玄


 


听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祖惠能


 


說通即心通 如日處虛空 傳見法性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 煩惱暗宅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 正來煩惱 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 淨心在 但正無參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 道別覓道 終生不見道


 


度一生 到頭還自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


 


他非我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祖以杖擊碓參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參鼓入室;祖以


 


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


 


百人來,欲奪衣缽。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


 


性行 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


 


,隱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


 


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


 


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


 


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


 


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


 


汝邊。」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不在靜處,不在鬧處;不在思量分別處,不在日用應緣處。然雖如是,第一不得捨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參。忽然眼開,都是自家屋裏事。


今時士大夫學道,多是半進半退。於世事上不如意,則火急要參禪;忽然世事遂意,則便罷參。為無決定信故也。禪乃般若之異名,梵語「般若」,此云「智慧」。當人若無決定信,又無智慧,欲出生死,無有是處。


禪和子尋常於經論上收拾得底,問著無有不知者。士大夫向九經十七史上學得底,問著亦無有不知者。卻離文字、絕卻思維,問他自家屋裏事,十個有五雙不知。他人家事卻知得如此分曉。


如是,則空來世上打一遭,將來隨業受報,畢竟不知自家本命元辰落著處,可不悲哉!所以古人到這裏,如救頭燃。尋師決擇,要得心地開通、不疑生死。


今時有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豬地休去歇去,又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又教人是事莫管;如是諸病,枉用功夫,無有了期。


但只存心一處,無有不得者,時節因緣到來,自然觸著磕著,噴地醒去。


把自家心識緣世間塵勞的,回來底在般若上,縱今生打未徹,臨命終時定不為惡業所牽,來生出頭,定在般若中,見成受用。此是決定的事,無可疑者。


但自時時提撕,妄念起時,亦不必將心止遏,只看個話頭。行也提撕,坐也提撕,提撕來,提撕去,沒滋味,那時便是好處,不得放捨。忽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便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塵灑甘露、青史留詩篇。清風明月里,山光水月中。


揭開古德潛光,昭示前賢高風。


天機利者得其深、天機鈍者得其淺、欲見本來真面目、挑燈終夜讀壇經。


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聲彈到無聲處、便見幽然太古心。


法相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於法不彰。


見悟非悟驅污逐臭自然會悟入清淨之地。


常明常寂妙用無量竭力勘破本心識自本性當下即佛。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凡夫無法跟修行者那覺悟的靈智相比,悟道之人勘破寰宇心性空靈,樸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心中有佛所見皆佛。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明燈

  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臺,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









持齋者

  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齊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持齋五食

持齋者,食有五種:
  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
  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
  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
  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眾如無眾

了無所有,得無所圖,言無所是,行無所依,心無所託,及盡始得無過。
在眾如無眾,無眾如在眾,在身如無身,處世如無世,豈不是無嬈?
其德超於萬類,脫一切羈鎖。
千人萬人得,尚道不當自已,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
古人曰:體得那邊事,卻來這邊行履。
那邊有什麼事?這邊又作麼生行履?
所以道:有也莫將來,無也莫將去。現在底是誰家事?








暫時不在 如同死人

欲體此事,直似一息不來底人,方與那個人相應。若體得這個人意,方有少許說話分,方有少許行履分。

暫時不在,如同死人,豈況如今論年論月不在。

如人常在,愁什麼家事不辦。

欲知久遠事,祇在如今。如今若得,久遠亦得。

如人千鄉萬里歸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總是,不是即一切總不是,直得頂上光焰生,亦不是。


一亳不盡即被塵累

汝等諸人,直饒學得佛邊事,早是錯用心。

不見古人講得天花落,石點頭,亦不干自己事,自餘是甚麼閑,擬將有限身心,向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多少淆訛。

若無恁麼事,饒你攢花蔟錦,亦無用處,未離情識在。一切事須向這裡及盡,若有一毫去不盡,即被塵累。豈況更多!差之毫氂,過犯山嶽。

不見古人道:學處不玄,盡是流俗;閨閤中物捨不得,俱為滲漏。直須向這裡及取,及去及來,併盡一切事,始得無過。

如人頭頭上了,物物上通,祇喚作了事人,終不喚作尊貴,將知尊貴一路自別。不見道,從門入者非寶,棒上不成龍。知麼?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祇教保護

  上堂:祖師祇教保護,若貪瞋癡起來,切須防禁,莫教掁觸。是你欲知枯木石頭,卻須擔荷,實無枝葉可得。雖然如此,更宜自看,不得絕言語。我今為你說,這個語顯無語底,他那個本來無耳目等貌。


識取六道

你欲識地獄道,只今鑊湯煎煮者是。欲識餓鬼道,即今多虛少實,不令人信者是。欲識畜生道,見今不識仁義,不辨親疏者是。豈須披毛戴角,斬割倒懸?欲識人天,即今清淨威儀,持瓶挈缽者是。

保任免隨諸趣,第一不得棄這個。這個不是易得,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此處行不易,方有少相應。如今出頭來,盡是多事人,覓個癡鈍人不可得。

莫只記策子中言語,以為自己見知。見他不解者,便生輕慢。此盡是闡提外道,此心直不中。切須審悉。恁麼道,猶是三界邊事。

莫在衲衣下空過。到這裏更微細在,莫將謂等閒,須知珍重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禪偈

  參禪須趁早,莫待年紀老。耳聵眼矇矓,朝在夕難保。
  生平最樂事,到此都潦倒。佛法本無多,只要今時了。


生死心切

  做功夫,最初要發個破生死心堅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緣,無實主宰。
  若不發明本具底大理,則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
   將此一念作個敲門瓦子,如坐在烈火燄中求出相似;亂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別生一念不得,望別人救不得。
  當恁麼時,祇須不顧猛火,不顧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別念,不肯暫止,往前直奔。
  奔得出,是好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在於何

  今之參禪不靈驗者,第一無古人真實志氣,第二不把生死無常,當做一件大事,第三拌捨積劫以來積習不下,又不具久遠不退轉身心,畢竟病在於何?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也。


生死根本

  夫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良由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虛受輪轉,以故道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當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四大,至於動不動法,皆是生死根本。


菩薩用心

  勞自己之力,安他人之念,
  是菩薩用心,但存此心向道,
  則道無有不相應者。


步步皆正

  做工夫無邪正曲直難易之差。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則步步皆正而不邪也。
  但信自心作佛,而不向外馳求,自然心心質直,而不致乎曲矣


心迷愛重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繫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蓋因迷起妄,由妄生執。順其所執,則愛之之念紛然而生,逆其所執,則憎之之習勃然而起。愛憎之情作,則死生之跡動轉遷流。新新不住,念念相續,以至一剎那間具九百生滅。


我是誰?

  人生猶如幻中幻,塵世相逢誰是誰,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


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諸佛,證此心佛,
  六道眾生,本來是佛,只因迷妄,不肯信佛。
第一方便

  學道惟要痛念生死,無常之大心不退。
  此心若不退,更無不明大事之人,
  此個為死生大事不退,即此便是第一方便,
  更無方便過於此者。


痛念生死無常

  學道惟要痛念生死無常之大心不退,此心若不退,更無不明大事之人,此箇為死生大事不退,即此是第一方便,更無方便過於此者。

  道在一切處,道亦不在一切處,但是你為生死大事不退,城市山林獨居眾聚,皆是進道之時,你一箇為生死大事之心不諦當(確當;恰當)、不堅密,城市則被鬧奪,山林則被靜障;獨居則口食相煎,眾聚則是非境緣,相雜俱不相稱。

  所以古人云:「參禪無秘訣,只要生死切。」此箇為生死大事之心真切,久遠不退,雖終身在十字街頭乞食,總是心空及第之時。

  
如今你三人在山中住,但一切不要造作,有飯喫飯無飯喫粥,工夫做得做不得,道業成辨成不辨,只由你自心,究竟不從人得 。


道在何處

  道在一切處,道亦不在一切處,但是你為生死大事不退,城市山林獨居眾聚皆是進道之時,你一個為生死大事之心不諦當,不堅密,城市則被鬧奪,山林則被靜障,獨居則口食相煎,眾聚則是非境緣。
學苦則悟深

  行之力則到必遠,學之苦則悟必深,學者當謀遠大之計,莫期淺近之


猶如夢中事

  過去事已斷,現在事今斷,未來事當斷。遍搜胸中無可斷者,和個斷者亦斷。斷者既斷,斷亦不立;斷既不立,則盡法界皆是自心。中無能斷、無能斷、無所斷。能所既無,則見聞覺知無地可寄。到這裡,即是從上諸佛菩薩、善知識放身捨命處,亦是大休歇大解脫大安樂之地,亦是不離世間而成就出世間之三昧。此三昧入手,覓個愛底亦不可得,覓個憎底亦不可得。於不可得處,回觀世間諸有為相儼如昨夢。如教中謂: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單一心

  參禪若要剋日成功,如墮千尺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則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工,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西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犛耕。


參禪之要

  若論參禪之要,不可執蒲團為工夫,墮於昏沉散亂中,落在輕安寂靜裏,總皆不覺不知。

  非唯虛喪光陰,難消施主供養,一朝眼光落地之時,畢竟將何所靠?

  山僧昔年在眾,除二時粥飯,不曾上蒲團,只是從朝至暮,東行西行,步步不離,心心無間。

  如是經及三載,曾無一念懈怠心,一日驀然踏著自家底,元來寸步不曾移。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釋迦牟尼佛初成佛道,初轉法輪時,肯來追隨薰修者,除必有濃烈的向道心外,且還需能以自己的善根、慧眼去抉擇真正的道法。因為佛初成道、初轉法輪、初建僧團時,祂的名聲必還不大。

爾後為追隨者愈來愈多,於是乎佛教的勢力乃日漸壯大。然勢力的增長,名聲的遠播,雖有助於佛教的弘化,有助於信眾的延攬。但大樹之下好乘涼,也將使來者的成份愈來愈複雜,道心愈來愈低落。

在《律典》中曾有這樣的問題:為何佛初建僧團時,律法未備而證果者多;爾後雖律法愈來愈周詳,而證果者卻遠不如初,豈律法有礙修證乎?答曰:非也,為佛初建僧團時,來跟隨者皆疑情濃烈、道心堅固。而待佛教行情看好後再來追隨者,卻是「盜心」堅固爾─因攀緣而起盜心。攀緣什麼呢?


  1. 神祕體驗:佛教,雖最初當只是為疑情而發心向道、而精進修行。然在修行的過程中,卻能相伴而有某些異乎世俗、超乎尋常的體驗。即以數息修定而言,初者身體的輕安,繼而氣脈的通暢;甚至心裡的空靈、幽靜,及某些的神通異能。

    雖以禪法而言,這些神祕經驗仍是六根門頭的妄想幻影。但若被炫染開來,也將使很多眾生捨本逐末,非為疑情而修學佛法,而是為迷惑於神祕經驗才來修學佛法。


  2. 他力的感應加持:佛教最初純以自力的修持為尚,而不奢談任何他力的法門。但因很多諸天、鬼神也都信受佛法,而成為佛教的謢法;於是乎很多感應與加持的故事,便在信眾間慢慢傳說開來。因而便又有一類眾生,但為他力的感應加持而來信受佛教。於是很多人對佛教的第一印象,就是燒香和拜拜。


  3. 廣度眾生的方便:很多人既已信受佛教,則不管是否真在修學上得力,卻都急於拉攏其他人也來信學。然他人卻無啥疑情?於是乎,便有「先以欲鉤之,後令入佛道」,便有「布施、愛語、利他、同事」之四攝法門。依我的看法,「先以欲鉤之」應解釋為:先以自己的欲,去鉤引他人的欲才是。至於能否令入佛道?那就隨他去吧!


  4. 從疑情變信願:於是在今天,當我們談到修學佛法時,卻只強調「信願」:既對佛法有信心,也對修學有意願。所謂「信解行證」四大綱領,信乃其首。至於疑情,早不知拋到那裡去了?
從以上,我們可說:若離疑情而發攀緣心、發有所得心,故來修學佛法者,皆是『盜心』。這『盜心』的稱號,不是我發明的;以在傳統的禪宗裡,多謂之「偷心」─偷心不死,悟境無由!我只是講得更淺顯、更直接而已!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www.ctworld.org.tw/dialogue/2001/04/29/8_5.htm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