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切法,為治眾生一切病,心若無煩惱,何用一切法。雖說八萬四千法,總不離心法,不論大小二乘,禪淨律密,終歸於觀心一門,方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愚自魯鈍,雖知觀心之重要,卻始終得不到要領,今自述其感觸:一變二亂三煩四髒五密六妙七淨。
一變:雖知一切法,皆依真如本性,因緣幻化而生,故名無生。但自觀其心:卻是變化無常,生住異滅,無法體悟常住真心,正如《楞嚴經》所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二亂:無始劫來造惡不斷,惑業障重,貪瞋癡不減,戒定慧不增,故自觀其心:發心不堅,生死不切,心無定力,有是有非,有愛有瞋,有彼有此,故其心自亂不能得定,若要徹底,應如六祖大師所言:「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方是究竟。
三煩: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生最大痛苦,便是無知,故自觀其心:眾生不知佛性,更不知佛性具足一切、能生萬法。棄自性不顧,反向外攀緣不止,以致塵勞不斷,造業受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世復一世,永無寧日。若能如《壇經》所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便可止息煩惱。
四髒:經云:「人之初,性本善。」為何良知良能被蒙蔽,而自私自利被引發,故自觀其心:眾生被妄想、執著所遮蓋,其想不真,卻貪愛執取,憶想擁有,執著故生,但佛性是至善慈悲,故《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應發心不退,上求下化,以報佛恩!
五密:心是法界最秘密之事,因不可議論、不可思量,故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今自觀其心:《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心生好惡之念、順逆之境、苦樂之事、善惡之法、正邪之見、淨染之意、淨穢之土、迷悟之差、聖凡之別,故說萬法唯心所造。惠明禪師問六祖大師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祖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自家珍寶,吾卻不悟,實在愚迷。
六妙:心無形無相,似有非無,說有不可得,言無卻能知,奧妙難解,故自觀其心:心有真妄,真妄本是一心。妄心本無,故不可得;真心本有,卻可證得。息妄顯真,迷真起妄,一切法本如來藏,故《楞嚴經》云:「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故心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然愚未能深解其義,更皇論其境。
七淨:六祖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諸法寂滅相,故本自清淨,然自觀其心: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憶念過去,妄想未來,執取現在,分別對待,故生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愚三心未除,四相不離,四見猶在,故煩惱依在,狂心未歇。
達摩大師《破相論》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心即念,故一念迷是眾生,一念悟即佛。行者當念念清楚,念貪知貪、念瞋知瞋、念癡知癡、念惡知惡、念善知善、念邪知邪、念正知正、念染知染、念淨知淨、念佛知念佛、誦經知誦經、坐禪知坐禪、散亂知散亂、昏沈知昏沈、懈怠知懈怠等;念念分明,自能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願同見同行者,互勉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