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佛陀的教法,主要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然而在日常生活實踐時,宜倒過來,是「自淨其意、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怎麼說呢?


自淨其意就是內觀,其依據在南傳經典長部第22經的「大念處經」,其中以觀呼吸為首,依我現在的狀況,是以觀呼吸為所緣境,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保持觀呼吸。有些人不贊同這種做法,認為這樣平日生活就會不專心,三心二意,甚至我以前也沒辦法做到這點,因為過去的我只要工作、看書、與人對談,我就沒有辦法注意到呼吸,現在的我認為,就算沒有辦法全天候持續注意呼吸也沒有關係,只要儘量注意就好,慢慢練習,觀照呼吸的時間就會慢慢變長。雖然有人說這樣會不專心,工作、讀書、與人對談等日常雜務時,就專心做眼前的事,不用觀照呼吸,但是我覺得,就是因為觀照呼吸,才使我與這些日常雜務可以保持距離做適度的觀察,而不陷入執著貪愛之中,人們詬病這個方法的缺點,其實就是這個方法的優點。據我現在的了解,葛印卡、一行禪師及德寶法師都支持這樣的方法(葛印卡在其內觀中心中文網站、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一書中、德寶法師在「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一書中,均有提到這個方法),雖然不見得是唯一支持的方法,但至少是這些作者支持的方法之一。我並不鼓勵每個人都要用這個方法,畢竟每個人根器不同,適合方法也不同,但我鼓勵每個人平日持續觀照自己的所緣,在貪愛執著生起之際,就注意到它,單純且持續地注意其變化,這樣就做到「自淨其意」。


眾善奉行有兩點要注意的,第一,平日行為舉止即以只做有利眾生的事為生活指導原則,葛印卡強調不盲目做習慣反應(出處同前),阿姜念強調禪修時只做必要的事情,不必要的事情不要做(在內觀禪15個原則一書),就我的理解,就是在講「不善不行,所行必善」的道理,不要盲目做習慣反應,只要做事,就必是善事,所謂善事,也包括照料好自己,不麻煩別人,當然也包括做對別人有益的事。第二、「自淨其意」擺在「眾善奉行」的前面,就是強調做善事時,不可以摻有不善的動機,如果不觀照自己,就不會發現其實我們所做的很多善事,可能隱藏很多貪愛執著,例如他人稱讚、幫助別人的優越感等,所以,要避免不善動機的表面行善,一定要先自淨其意,方能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這是檢驗所行善事,會不會利益特定人,卻害了其他人,如果是這樣,則不能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禪林塵宇 的頭像
    禪林塵宇

    無限延伸~幻之無界~~~本~~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