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的禪法,同時承繼了中國禪宗傳統—臨濟及曹洞兩宗的法脈。既兼顧現代人的需求,處理現代人遭遇的問題,也融攝佛陀本懷與漢傳佛教重要禪法、禪觀。為一既具現代觀,又實用、安全而健康,且理性與覺性兼具的禪法。
一、知見與實證並重
雖然中國禪宗講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為避免墮於空談玄旨,或落入正邪不分、無所依從的困境,故法鼓山在推廣禪修的過程中,一向很重視正確知見的建立。
在禪修方法的練習上,則著重於止觀的訓練,強調放下萬緣,不做分別、不做比較的絕觀法門,最後乃至連方法也要放下,連「捨」也要捨。
循序漸進地依照禪修者不同的身心狀況,給予不同的知見和方法的引導,幫助眾生斷除煩惱。知見與實證並重,是法鼓山所提倡的禪法對現代人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二、重般若空慧的開展
禪修須經過定的過程,但卻不以定為目標,而是以定為進入禪境的手段。所以定不修禪易落入修與外道相通的四禪八定;修禪不修定,則進入禪境的可能極為渺茫。
因此法鼓山的禪修重視般若空慧的開展,而不在於禪定境界的成就。雖重視慧悟,也未曾輕忽禪定基礎,只是兩者之間有層次之別。先以定(止)為基礎入門;後藉境鍊心,讓心雖止而更超越統一心,這才是真正開展出智慧的活潑大用。因此在法鼓山的禪修系統中,禪定是用以轉化身心,參禪則以般若空慧的開啟為目的。
三、循序漸進、老實修行
法鼓山的禪法秉持禪宗與大乘禪法「理以頓悟,事以漸修」的基本立場。禪雖為頓悟法門,但是頓悟所悟的,並不是究竟成佛的佛,而是眾生的佛性與佛因的開展,所以頓悟後仍須漸修。因此,法鼓山對悟前的漸修與悟後的修行同樣重視。
法鼓山所提倡的的禪法,重視心的覺 察與觀照,在基礎上,則從數息、隨息、念佛等方法入手,幫助禪眾將心念從散亂心的收攝,進而達到集中心、統一心的階段。而欲突破統一心達到無我的狀態時,則主要運用臨濟宗的話頭禪,及曹洞宗的默照禪,進入般若空慧相應的第一義諦。
四、入世化世的人間佛教
法鼓山教導的禪法不是避居山林的修行,而是讓人離開禪堂之後,還能時時在生活中運用的實用法門。以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為著眼,以動中的安定、靜中的清明為原則,來協助眾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開啟無我的智慧、平等的慈悲,乃至獲得究竟無礙的解脫。
五、立足於漢傳,放眼於國際漢傳佛教的特色與成長
自宋朝之後,除了禪宗尚能具有完整的世襲法脈、制度及傳承外,其他的宗派均已漸漸式微。然因為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造成普遍缺乏學問的基礎,終致形成代與代之間不僅沒有思想上的傳承,乃至連修行法門也相去甚遠。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表示,雖在思想及學術上,漢傳佛教無法再回到過去隋唐時期的盛況;但可借助日本及歐美學者,在歷史觀及思想整合的研究成果,再回過頭來檢視中國漢傳佛教的內容。更可結合南傳樸實、細膩的修持法門,以及藏傳清晰的思辯邏輯、次第分明的修學體系,變成一個新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漢傳佛教。以漢文化兼容並蓄、崇德報功的人文、人本的特質,融匯出未來的世界佛教。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