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門時常以一句「火燒功德林」警惕學佛的行者修心養性,凡夫俗子初學菩薩道,碰到對自己種種不利的攻擊因緣時,不管是打罵或毀謗或侮辱,要能身心自在的承受,就要提起慈心,面對惡逆的因緣,才不會受不了別人的惡意中傷,引發瞋心,造成「火燒功德林」的損失。

  佛法養護法身的資糧有「五停心觀」,五停心的修觀內容,其中有一條「多瞋眾生慈悲觀」,這是說要提昇原諒別人的慈心修養,就是要在慈心中注入「悲心」,憐憫造惡業的眾生無知、愚痴,沒有福報聽聞佛法,才會造作惡業,這一念的慈悲觀,就能潤澤自己的心田,澆熄心中的瞋火,不起報復心念。慈心的發露,碰上嚴重的傷害,就愈是要注入大悲水潤澤心田,讓慈與悲的心力同時運作,自然就不會和對方起共業。所謂「共業」,就是受到對方的惡業影響,也產生報復的惡行,造作傷害對方的業行。

  「以諍止諍」的共業因緣,永遠無法止息瞋火,修建再多的功德,都會被這把瞋火燒得精光,為了要探討忍的行持,今天師父就以三種忍辱的情境,和大家共勉修學忍辱度的行持:

一、培養生忍的修養
在日常生活中,時常使我們的情緒起激動的原因,都是一些外來的人為謗害,面對這些逼害性的無常人事,想要超越內心的苦惱,佛法教我們要先從有克制性的「生忍」去培養忍耐的修養。

  生忍是以慈悲心來安撫不平衡的衝動心情,將受人謗害的惱怒情緒壓制下來,是有克制性的忍耐。忍耐力的培養,是需要長久的修持才能夠成就起來,好比藝術家要完成一件完美無瑕疵的藝術品,也是要用很大的心力,才能夠造就一件給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

  佛法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種有逼迫性、刺激性的無常人事,形容做「八風」,因為這八種人事的變化,最常打擾我們內心的平靜,所以佛法將這八種人事,當做是影響我們心湖的風浪。「生忍」的生活考驗,猶如逆風行舟,總是要付出努力,一個人不能真正在心境上做改善,單憑那張嘴,誇說自己的心境已經真超然了,或者只造作外在的修持行相,這都不是通過考驗的修養,在八風的風浪中,絕對發揮不出逆風行舟的力量。劈竹最難破是第一個竹節,第一個竹節破開,要劈開後邊的竹節,很容易就能夠順勢節節推進,修學「生忍」的修養,就如同在劈第一個竹節一樣,總是要付出努力。有關培養「生忍」面對八風考驗的修養,《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蜜品有提供五種分化情境的作觀方法,可以用來提攜自己跳出情境的陷阱,這五種分化情境的作觀方法,我把它引述出來幫助大家修學生忍:

言句分化觀想:
  這將罵人的言句分開來聽,前字言語出現,後字言語不讓它出現;後字言語出現,前字言語就讓它消失,如此前後言語不起和合,就沒有言句的意義,罵人的情境就不會成立。例如:「壞人」這個言句,把言句分化,前個「壞」字的言語出現,不要再連結後個「人」字的言語,就讓前個「壞」字,單獨存在;後個「人」字的言語出現時,前個「壞」字的言語就要讓它消失掉,也讓後個「人」字,單獨存在,如此兩字言語不起和合,就沒有言句的意義,「壞人」情境就不會成立。「畜生」或其他罵人的言句,也是如此分化,言句的情境就不會成立。

音聲分化觀想:
  這是觀口中講出來的語音音聲,是氣體的流動現象,這是舌頭鼓動發出的氣流聲音,就像風的氣流經過物體,發出的鼓動聲音。如此語音沒有意義,音聲的情境就不會成立。

我相分化觀想:
  這是觀我相的色心和合現象,五蘊的「色蘊」是指色身,色身的活動,必定要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色聲香味觸五塵境時,有經由意根的「受、想、行、識」四蘊的和合,色身才會產生活動作用,假如五根沒有「受、想、行、識」四蘊的精神活動現象的話,根塵就產生不了「十分和合」的條件,罵色身,沒有精神的反應作用,我相的煩惱情境就不會成立。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五蘊的色心現象,色身的肉體細胞,時時刻刻都在生滅變化,受想行識等四蘊的心念,也是時時刻刻都在生滅遷流,第一句罵人的話講出口,是對著前一剎那的五蘊色心,後一句罵人的話講出口,是對著後一剎那的五蘊色心,五蘊色心的生滅遷流現象,根本就沒有停流過,到底要罵的是那一個五蘊色心?看不到被罵的立場,罵的情境就不會成立。

內外分化觀想:
  這是以外境現象來分化內心的情境,風的氣流,有從身心內部鼓動出來的氣流,也有從外界物體鼓動出來的氣流,前面音聲分化觀想有提說過,語音是舌頭鼓動發出的氣流聲音,如果我們不會為外界物體鼓動出來的氣流風聲,生起瞋心,一樣都是風的氣流現象,為什麼身心內部鼓動出來的氣流風聲,就會惹我們生起瞋心?若把內部的風聲當作是外界的風聲,內部瞋心的情境就不會成立。

實虛分化觀想:
  這是觀罵人情境的實虛現象,人家說你如何如何,所說的事情是真有其事的情境,這有什麼好生氣的?例如:你確實是個矮人,或瘦得像猴子,或黑得像黑人,人家說你是矮子、瘦猴子、黑人,那是事實,這種話就不算是罵人的話。

  如果所說的情境不是事實,罵人的話與我無關,那是與言句情境相同的人被罵,不是我被罵,為什麼要為這句與自己不相干的言句起瞋怒心呢?例如:你的膚色很白,人家罵你是黑人,不是事實,罵人言句與我無關,他罵到的人,是與言句相同情境的黑人,為什麼要為這句不相干的言句起瞋怒心呢?錦緞同修雖然不是一個上上智的人,但是過去我曾經聽過他以上上智的理念勸人家說:『我們讓人家講不實在的壞事,不要緊,這不用去計較,因為本來就沒有這回事,為什麼要為與自己不相干的事作計較?如果人家講我們的壞事,是事實,這就罪過了!懺悔都來不及,怎好意思跟人理論計較?』他這個理念,是聖賢者的理念,也是教人作言句實虛的分化觀想,言句經過實虛分化的作觀後,瞋心的情境就不會成立。

  修習忍辱修養,可以利用上述分化情境的作觀方法修習。如果不懂得分化情境,被情境所困,生起瞋恚心,等於自惹惡業苦受上身。因為動了瞋恚心,就有惡業種子,會引發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的惡業行為,如果因一念瞋心起,墮落三惡道受苦,那些痛苦都是自作自受的惡業苦報。一切善惡業果,都是從自身的心行引發出來的業報,不能不謹慎自身的心行。

二、培養法忍的修養
我們在法界求生存,有寒熱饑渴、水火刀兵,天災地變、虎蛇蟲害,老病死等等無常現象,要面對法界各種無常的逼害,佛法教我們要以隨順心,拿出「法忍」的修養去順受法界各種無常的逼害情境,這是無奈性的忍耐。

  我們在法界求生存,必須要掌握和牢記兩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一是去面對變遷,二是要自我適應。因為宇宙和生命有一條不變的定律│﹁無常﹂,無論是有形的物質或無形的思想,一切都在變遷,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在變遷之前,預先看到變遷的事實,這對我們後來的適應能力會有莫大的幫助。所以能建立這二個觀念,自然就有順受法界中各種無常現象的「法忍」。

  「法忍」就是要培養﹁不怕變、接納變、迎向變﹂的心理,給我們在變遷中有自我適應的功夫。「法忍」的培養,在生活上,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太過留戀過去,不要把無可挽回的東西死抓不放,也不要在任何變遷中自怨、自嘆。面對變遷的無常環境,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就要設法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有個寓言故事,在適應環境上,有發人深省的啟示:

  有個人,夢遊天堂,他走經兩間餐廳,一間裡面是靜悄悄的,沒有使用餐具和講話的聲音,另一間卻是很熱鬧,有說有笑,不斷的傳出他們使用餐具的聲音。這個人以為那一間寂靜無聲的餐廳,一定是供應給文人雅士用餐的餐廳,所以就先進去參觀,但出乎意料之外,他看到裡面的人所使用的筷子,因為超越過手的長度,飯菜無法夾到到自己的嘴中,所以個個都擔心眼前的飯菜被對方吃掉,每人都睜大眼睛盯住桌上的食物,著急憂愁,沒有一個人肯出聲講話。他看到這種情形,想到那間非常熱鬧的餐廳,不知在熱鬧些什麼?就抱著好奇心走進去瞧個究竟,這時他看到這間餐廳的人,所使用的筷子一樣也是超過手的長度,所不同的,是這一群人,對這種無法改變的現實環境,都知道設法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彼此互相為對方服務,夾菜給對方進食,所以個個都吃得口開眼笑,歡聲四起。

  故事的啟示,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時,就要設法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就像九二一大地震乃至每一年風颱帶來的水災,帶給我們的生存傷害,都是不能改變的事實,災民失去家園和親人,就要面對現實,設法調適自己的心理,去適應失去家園和愛別離的痛苦,有這份隨順無常的「法忍」修養,才能夠發揮自力救濟的力量。

  今年我們普門小菩薩夏令營遇到敏督利颱風,在大風大雨的情形下開幕,承辦單位高委會的志工面對這種無法改的災變,大家都提起同舟共濟的精神在面對現實,反而產生「風雨生信心」的力量,使活動在機動性的應變下,進行得有聲有色,給每一位參與活動的幕前幕後的志工,對克服困難有臨場的考驗,這就是法忍的修養。

三、培養無生忍的修養
無生忍是已經體證佛所說的「緣起性空」真理,能夠超越分別心境,無我執的罣礙,面對苦空、無常的變化因緣,能夠隨遇而安,沒有克制也沒有無奈的煩惱情緒,是一種安然自在的修養。

  佛法的宇宙觀是「緣起性空」,所謂「緣起性空」,是說宇宙萬法,森羅萬象,所有的差別相,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假合幻象,它的性質,本來就是空的,沒一個生滅的現象,有實存不變的自性體,只要搭配的因緣條件起變化,假合的現象,就跟著起變化,好事有可能變為壞事,壞事也有可能變為好事;賢者有可能會墮入「沒意智」,愚者也有可能會開發「上上智」。

  因為我們經常用生活習慣的模式來看世間,所以會將日常所見的、所聞的、所接觸的一切,隨著生活習慣的常識,對本來就沒自性體的假合幻境,產生「自性體」的執相,在本來是空的幻境,留下生活常識的印象痕跡,在印象痕跡的緣生幻境上,分別執著不捨,所以在人事應對中,有「我執」的罣礙,就無法表現出「無生忍」的修養。

  「無生忍」的行為,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住生心」的行為。什麼叫做「無住生心」,我舉二個禪門公案來幫助大家對「無住生心」的瞭解:

  唐朝有源律師,有一次問慧海禪師:「和尚近來修道有在用功嗎?」
  慧海禪師回答:『有,很用功。』
  有源律師又問:『您是如何用功呢?』
  慧海禪師很輕鬆的回答說:『我就是飢來就喫飯,睏來就睡覺。』
  有源律師對慧海禪師的用功,不以為然,他反問慧海禪師說:『一般人的生活,也是飢來就喫飯,睏來就睡覺。您說這樣就是用功,一般人的生活,豈不是跟和尚一樣都是在用功?』

  慧海禪師回答說:『哦!這大不相同呀!一般人喫飯時,他是不肯好好喫飯,總是百般須索;要睡覺時,他是不肯好好睡覺,都是千般計較。』

  這個公案,慧海禪師的回答,表達出二種生活形態,一種是表達「無住生心」的生活形態,一種是表達「有住生心」的生活形態。「飢來喫飯、睏來睡覺」這句話,是「無住生心」的自然反應;「喫時百般須索、睡時千般計較」這句話,是「有住生心」的分別反應。

  我們要體會無生忍,可以從這個公案所提示的「有住生心」的生活形態和「無住生心」的生活形態,切入「無生忍」的修養。

  另外一個公案,也可以幫助大家體會無生忍的法境。

  六祖惠能大師,在未得五祖傳法以前,將他心中的悟境做出一首偈,偈文的內容是:
  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的悟境,只是說出「無所住」的空無境界而已。若套用慧海禪師「喫睡」的公案來說明,「無所住」的行為表現,就是「飢時該喫不知道要喫、睏時該睡不知道要睡」的生活形態,這種生活形態正好跟一般人「喫時百般須索、睡時千般計較」的生活形態,是相對的行為表現,一個是在表現空執的生活形態,另一個是在表現有執的生活形態,「飢時該喫不知道要喫、睏時該睡不知道要睡」的這種「無所住」行為,是落在「空相」的執情;「喫時百般須索、睡時千般計較」的這種「有所住」行為,是落在「有相」的執情。

  後來五祖弘忍大師傳法給惠能大師,為他說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句時,六祖頓悟自性並非空無的境界,在空性中,尚且還有「空中生妙有」的自性大用,所以法喜充滿說出五句話,表達他對自性的全體認識,他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五句話的意思,是表達:真想不到,原來我們的本心自性,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是圓滿具足的,是無所動搖的,是能生萬法的。

  六祖原來「無所住」的空無觀念,到這個時候才突破,從「無所住」進一步悟到「無住生心」。若以慧海禪師「喫睡」的公案來說明,「無住生心」行為表現,就是「飢來就喫飯、睏來就睡覺」的自然行為現象。

  在這裡我藉用慧海禪師和六祖惠能大師的公案,要向大家說明的,是「無住生心」的意義,希望藉「無住生心」的體會,引導大家切入超越分別心境的「無我執罣礙」的法境,從這個角度去體認「無生忍」的內涵。

  簡單的說,「無生忍」就是靜態的心,什麼是靜態的心?平等心是靜態的心,廣大心是靜態的心,菩提心是靜態的心,寂靜心是靜態的心。心的動態是千差萬別,心的靜態是平等一如;心的動態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心的靜態是「涅槃寂靜」。世間不管如何差別動亂,如果拿得出「無生忍」的功夫,面對千差萬別、動亂顛倒的無常現象,自然也會從「無生忍」的修養中,回歸到平等、寂靜的祥和境界,這個時候,生活就能夠超越無常的困擾,得到「無住生心」的自在生活空間。

結語
  《佛遺教經》說︰『忍字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由此可見忍辱行持的功德很大,比持戒苦行的功德還殊勝。忍辱度的修養,要從「生忍」和「法忍」的生活考驗中,將「生忍」和「法忍」的修養,都回歸到「無生忍」的修養。我們的內心,時常會受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的干擾,這就表示我們還沒有無生忍的工夫,既然還拿不出「無生忍」的修養,總也得在「生忍」和「法忍」的修養上,做一番努力,這樣內心世界,才會有寧靜的生活時空。

  本人在普門學苑定居下來,從創辦普門慈幼慈善會到面對道場重建的因緣,種種人事的逼迫變化,讓我在「生忍」和「法忍」的修養上,做過一番努力,也讓我深深的感受到「生忍」和「法忍」的修學,已經漸漸的將我帶進「無生忍」的寧靜祥和心境。尤其是推動慈善會各種活動的人事變化,以及面對道場重建的因緣變化,很多瓶頸的突破,可以說都是從學佛的信仰,感召佛菩薩的加被,讓一切瓶頸在自己的「生忍」和「法忍」的歷程中,看到轉化的因緣。譬如:我們普門慈善會一年一度的小菩薩學佛夏令營的活動,明年度是輪到臺中義工委員會承辦,臺中市的社教資源不多,為了要找租場地,中委會的策畫人員,在尋找場地上,和五、六間公私立的學校協談過,都沒因緣借到場地,我不忍心看志工為尋找場地奔波,也自動和臺中市數間寺廟道場,協談租借場地的人事,也是沒因緣借到場地,後來中委會的策畫人員,說他求地藏菩薩加被,腦海中浮現大里「修平技術學院」,並且順利得到臺中縣大里市徐中雄立委服務處的幫助,打通協談人事,才借到「修平技術學院」的校舍,作為明年度普門慈善會小菩薩學佛夏令營的活動場地。我們普門慈善會是為弱勢人群服務的單位,臺中縣立委徐中雄是以社會弱勢族群為服務對象,當徐立委知道我們普門是為弱勢人群舉辦夏令營的活動,就積極幫忙打通「修平技術學院」的協談人事,因緣的結合,給我們看到地藏菩薩的加被力量,也給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為弱勢族群作服務的立委為民服務的積極態度,同時也給我們對未來人事變化,在深信佛菩薩的加被信仰中,得到自在的情境。道場建設方面,雖然困境重重,目前道場第一期工程總算也接近完成的階段,第二期工程是道場的主體建設,一切規畫準備就緒,就要展開第二期工程的建設工作,茲因道場原地分配,還需負擔重畫公共設施地近千萬的土地差額,工程建設費困難重重,仍然要依賴每月一次的「大悲懺功德法會」來籌募道場的工程建設經費,另外又設定建寺護法金每坪二萬元,徵求捐獻建坪護法,盼望關心普門的善信,將普門學苑建設經濟的困境,轉告您們的親友,為普門緣起更多參加「大悲懺功德法會」的功德主,以及捐獻建坪的護法。多一份關心,就多一分護法力量,本人對每一份關懷,都永銘在知足與感恩的修行歲月中,為善信們的護法祝福。

  最後祝福大家發如是善願得如是善果,在觀音法會中,增長福慧,生活平安吉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禪林塵宇 的頭像
    禪林塵宇

    無限延伸~幻之無界~~~本~~

    禪林塵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